三色电子书 > 浪漫言情电子书 > 世界三部曲1:世界在爱情中成长 >

第62部分

世界三部曲1:世界在爱情中成长-第62部分

小说: 世界三部曲1:世界在爱情中成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那是月光如水的中秋夜。这个城市的空气中漂浮着喜庆团圆的欢乐气氛。梓茕和小雯沿着绿树成荫的大街,漫无目的地走着。歌舞厅、茶楼、美容美发厅、火锅店、鱼馆门前的霓虹灯光闪闪烁烁,像卖笑的少女,妩媚艳丽,花枝招展。赶夜市的人们,像大网中的鱼,嘈嘈杂杂穿来穿去。当年这个城市那一群操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到哪儿去了呢? 
“历史的沧桑。” 
他想。 
“宠辱皆忘,波澜不惊。”   
女兵(2)   
他想。 
“她的生命,像燃尽了的枯柴,再也发不出一束光焰。” 
他想。 
“而每个人的生命,原本蕴藏着多么炽热的烈焰啊!” 
他想。 
阳光明媚的春天,梓茕曾看到过来自远方的俄罗斯客人。那是非常快乐幸福的一家。花团锦簇的街头,那对夫妻,立在街心花园花台前。丈夫英俊,脸色红润健康。妻子高个,身材苗条高雅。那对双胞胎女孩尤其可爱。蓝眼晶亮而溜圆,鹅蛋形的脸,金黄头发,高鼻小嘴,像精心制作的雕刻,玉洁冰清,晶莹透明!那简直就是大自然的一幅美丽的杰作!标准的洋娃娃!梓茕想,当初,扔在教会医院里的那些高鼻子蓝眼睛婴儿呢?他们是否也会长成这样?然而,此刻,那些蓝眼睛婴儿在哪里?毕竟也是活生生的生命呀!他们的出生,究竟是快乐,还是罪恶?他们生逢其时,还是生不逢时?人,为什么不是放纵自己就是压抑自己? 
“我为他们的生命感到悲哀。”他想,“按理,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他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怎样选择,才能做到既不给自己又不给他人带来伤害呢?” 
“我想……可能……关键是……这种选择给人带来的,究竟是短暂的快乐,还是灵魂长久的痛苦或安宁。” 
他说。 
……这是在他们正式约会之前的一次见面。不久,小雯告诉梓茕,在那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她很想和他多待一会儿,谈谈老人,谈谈人生。她说,反正在这座城里也没处去,要不,到歌舞厅去混一段时光也行。 
梓茕抑郁地说,现在的歌舞厅,谁还一个心思唱歌跳舞啊! 
学雷锋小组 
当小雯把孤寡老人的生活经历和照顾孤寡老人的事迹写成一篇通讯,在她们主办的报纸上发表、电台上广播以后,立即在这个城市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她也因此得到单位的重视。自考快要结束。为准备论文,她想研究诗歌。她一边工作,一边埋头 
图书馆搜集资料。她征求梓茕的意见,究竟写中国诗歌好,还是写外国诗歌好?梓茕告诉她,诗学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有不同的理论表述方式。关键要看你写哪一个层次的诗歌论文,你所要研究的是哪一个层次的诗。如果单为论文能顺利通过,还是写中国诗歌,比较现实,易于操作。有那么多现成的理论摆在那里。如果要真正从艺术哲学的层次,写出有特色的诗歌论文,还是研究外国诗歌。西方诗学土壤既深刻又宏大。小雯浅浅一笑,说,我怎能写得出那么深刻的东西?那还是写中国的诗歌吧。小雯把论文初稿打印出来再次征求梓茕修改意见的时候,孤寡老人又病重了。这次是因感冒转为肺炎,病得十分厉害。作为采访过这位老人的记者,小雯跑上跑下和居委会联系,帮着把老人送进 
医院。还常去医院看望老人。梓茕说,你真仗义,而且富有同情心。她说,我也有一个老奶奶,前年病逝了。火化那天,我也去了!不进火葬场,真不知道生命的意义。说不定,我们眼前的这位老人,离那条路已经不远了……小雯讲着讲着眼里就噙满了泪水。 
一场大病真把老人击倒了。梓茕到医院去看过一次,他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风烛残年。初夏,老人躺在病床上,头上缠着青纱,青纱边缘露出缕缕枯黄的头发,干瘪的脸,惨白蜡黄,深陷的眼睛,没有眉毛的眉头,看不出轮廓的嘴,没有一丝血色。白色的被子盖着她那病弱之躯,显得那么短小,惟有突出的鼻梁和略显得有点高的鼻子,还残留着当年在这座城市里尽显风流的痕迹。 
老人简陋的屋子里,有一个精致的小铁箱。好几次小雯想把铁箱里的东西翻出来晒晒。望着黑黝黝的铁箱,老人眼里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闪出一丝幽暗的亮光。但她始终没有当着学雷锋小组女兵们的面打开那口神秘的铁箱。那是珍藏在她心灵深处的回忆。要怎样才能把眼前这位病怏怏的风烛残年的老人和当初像小天鹅一样在保育院里跳舞的那个如天使般美的精灵联系在一起呢?时间是怎样公正而又残忍!它雕塑着我们的生命。它那神奇的魅力,究竟怎样组合成一幅幅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生命图画的呢? 
冬日 
他们终于看到了那口精致的小铁箱。……严冬。上午。冬日的太阳高挂在老黄桷树梢头。城市里暖融融的。这是咱们这个冬雾弥漫的城市,难得的好天气。学雷锋小组的女兵们,再次来到老人家,帮助老人拆洗衣被,打扫清洁,给她买来大米白面,拉回她足够用一个冬天的蜂窝煤。那天,老人的身体和心情都像天气一样清爽。不再像前段时间面色阴郁,卧床不起。她颤巍巍地从床上爬起来,拄着拐杖,走过她家门口的石梯;站在院坝里。院坝的右上角,一根老黄桷树,弯弯扭扭,粗干细枝,根根挺立,老而弥坚。居委会的宣传栏贴着人民代表的选举公告。治疗阳痿梅毒尖锐湿疣开锁通下水道的招贴,花花绿绿地掺杂其中。头上扎着柔顺马尾辫的小女兵搬来竹椅,叫老人坐下,嗓音像雏雀一样清亮,“奶奶奶奶”叫个不停。老人坐在阳光下,痴痴把老黄桷树的树干枝丫望了一会儿,微微闭上枯黑的眼睛。老黄桷树下的水池边,洗衣被的女兵们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她似乎听到了什么,苍老的脸皮轻微滑动,但谁也看不出她有什么样的表情。她深陷在竹椅子里,微乜的双眼望着晴朗的天空,有几片阳光透过枯枝贴在她满面皱纹的脸上。她似乎看到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看见。 
遥远的鸽哨清脆地响起,一群银灰色的鸽子,沐浴着冬日的阳光,在林林总总的居民区上空绕了半圈,又向着繁华的更遥远的市中心飞去。 
一阵嘻嘻哈哈的笑声从水池边传来。正在洗晒衣被和冲洗褐黄色的木柜的女兵们,不小心把木柜翻了个个儿。“咣当”一声,一口黑黝黝的精致小铁箱掉到地上,发出一声脆响。老人突然从椅子上站起来,枯黄的眼睛里射出两道冷冷的目光,小女兵连忙上前搀扶她,大家诧异地望着……老人提着拐杖,甩开小女兵,目空一切地大步穿过洒满阳光的院子,来到水池前,干瘪的嘴一张一合,似乎要发出什么声音,但什么声音也没有叫出来。不知从哪儿来的力量,老人弯下腰,敏捷地从地下捡起小铁箱,用袖口擦擦铁箱上的泥水,心肝宝贝似地紧抱铁箱,径直几步走过居委会公告牌,走下石梯,跨进她那布满青苔的家门。她的房间已收拾得干干净净,新换的床单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几缕阳光从又高又小的窗口射到黑黝黝的板壁上。板壁下面的老木椅旁放着一口橙黄的木制衣箱。老人弯下腰,轻轻打开竹箱盖子,把小铁箱放进木箱里,然后,又一层一层地用衣服把铁箱盖起来。瞧她那虔诚细致的模样,似在完成一件神圣的工作。末了,伸出枯黄的双手,撑着竹箱两端,喘着粗气,静静望着,双目失神,木刻一样的皱脸,一动不动,又弯又驼的背影在阳光的照射下,使人看来无尽沧桑。小女兵跳到门口,看到这幅景象,不敢进屋。老人渐渐平息,久久低着耷了几缕枯黄乱发的头,凝望着,似在感受一种遥远神秘的生命气息。 
为了完成小雯的连续报道,也为了合作的新作品,梓茕和小雯都成为老人这个神态的见证人。他们都很吃惊。她那快要耗尽活力的身躯,为什么看到那口精致小铁箱,会变得那么敏捷有力? 
岁月啊!能吞噬我们的生命和肉体,但,人的生命,有时又能迸发出多么神奇的力量,穿过岁月的黑暗,搏跃在奔腾的时空河流,使人景仰,使人浩叹! 
拆迁 
老人的身体急转直下。那是一种慢性的老年综合症。 
医院没法再待下去。学雷锋小组的女兵和街道居民委员会的同志,集体协商,决定把老人带回她家去照顾。她家那一带繁杂的居民区,因为市政改建,需要拆掉那片低矮杂乱的平房,她那间又矮又黑的老屋正在拆除之列。居委会的同志早对她做了许多工作,她死活不肯撤离。她守什么宝贝似的,继续守着那间老屋。人们想打开老人这个神秘世界。他们惟一所能作的事情,就是使她从这个黑暗的角落搬出去,帮助她生活得更好一些。可是,谁都没有找到适当的机会。居委会的同志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让她搬进楼房,她坚决不肯。老人的乖张,引起了报社实习女记者的注意。小雯来了。不是为了写通讯报道,而是想揭开隐藏在这间老屋的秘密。一次,帮她打扫完肮脏的屋子,小雯有意向老人提起,看看她那精致小铁箱里究竟装的什么。听了小雯的话,她紧闭着枯黄老脸上的乌黑的嘴,躺在老式木床上,似睡非睡,闭上眼睛。隔了一会儿,小雯慢慢走向那口橙色木箱,轻轻打开箱盖,正要翻开叠在面上的碎花绸衣……谁知老人突然挣扎了一下,从床上一跃而起,走下床,推开小雯的双手,弯下腰,从重重叠叠衣物底下取出那口精致小铁箱,宝贝似的,紧抱在胸前,谁也不看,颤巍巍地转过身退回,躺在床上,盖紧被子,侧身向里紧抱着她的宝贝,像保护一只烈性的鸟,怕它马上就要飞走。 
…… 
还是一个繁星满天的秋夜,还是离开老人黑屋不远的那条车水马龙人声嘈杂的大街,梓茕和小雯默默走着,为老人的身体,为老人的神秘,为老人有关和无关的写作与人生,惆怅不已,思索不已。 
“小铁箱里究竟装着什么东西?” 
梓茕说。 
“该不会是钱吧!” 
小雯说。 
“怕不会吧?那么风烛残年的一位老人……从来都是粗茶淡饭,没人给她弄的时候,吃饭掺和豆瓣,泡盐水……” 
“老人的背后,一定有什么东西。” 
记者的直觉告诉她。于是,他们开始到居委会调查老人的身世,一为打开老人神秘的世界,同时,也为写作提供新的素材。居委会主任是一个新分来的年青女干部,对老人过去的情况还没有小雯清楚。居委会主任只知道老人是辖区内的一个五保户。 
“怎么不送养老院?” 
“送去过。但,不知什么原因,住了一天,她就犯病了。” 
年轻的居委会主任心事重重地说,老人不愿意看到嘈杂的人群,甚至不愿意见到周围明亮的灯光。养老院曾经为她的到来举行欢迎会。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围在她面前唱歌跳舞,谁知她一听到歌声就满面惨白,四肢发抖。那时的养老院院长是说话嗡声嗡气的老太太,连忙紧急联系,先把她送到 
医院抢救,然后,又把老人送回她城内那间黑黝黝的屋子。奇怪的是,回到老屋,她什么病也没有。据说,她在那间屋子里生活了几十年,闭门不出,也不和外人交往。居委会主任换了一个又一个,谁也不知道她是怎样在老屋里活过来的。当地驻军某军医学校学雷锋小组的女兵,听说了老人的情况,主动和居委会联系,每个星期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