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第二卷-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由时间多,就惨了,得自己编。谁叫华师的学生是完美主义者呢?
现成资料有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常一份模拟题,都要两张纸以上。自己编,用5号字,最小行距,可以压缩到一张纸。这实际上是节约和环保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政策缺乏连续性,每年的题量不同,2003年的会考题,就跟今年的不一样。整个社会都变成风派了,跟着别人屁股后面团团转,美其名叫做“随时更新”。
第三个问题是现成资料都是你抄我我抄你的,重重复复的太多,实在没有理由不经教师消化就一古脑堆给学生的,让学生做无用功,有什么好处?
哪个谁说的?“教师是自由职业,偷鸡很容易,你想做好一点,忙死你都行。”
这就是自由支配时间多的麻烦了。三天啊,三天可以多准备两份题,因为你可以全心全意工作,不会中断,“中断不入围”。不中断,工作效果自然可以大一倍。
有两份富余,底气自然足了。为什么呢?材料搞出来,还要印刷的。文印室的设备,长期运作,经常会扭计。
如果高三弄到什么“绝密信息”(通常是流料。如果是坚料,犯法的,震惊全国,这样的名,我们没有资格出的),就会突然占领文印室,堵了老百姓的路,这时叫救命都没有人理你的。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自己编资料,水平靠不靠得住?”答:“什么呀,你敢怀疑华师的毕业生?”
自己录入资料,一定有手误,虽经多次自查,一定有漏网的,问你如何面对学生?
答案很简单,一,自查时间是录入时间的一倍,得查几遍。二,有漏网之鱼,只要不多,可以调动学生的兴奋度:学生有机会教训老师,说多兴奋有多兴奋。
漏网之鱼多了,当然会被学生瞧不起的。
第104篇 饮酒啦
第104篇饮酒啦
学友到纽约访学友,有感
同在一国隔天涯
酒也敬他
杯有靓茶
只须飞机挪尊驾
驴家大院种庄稼
里面有心
外面是花
酒过三巡蒙查查
传电纽约借再版
小熊作伴
大熊尽欢
机要飞快驴要赶
照例好酒要斟满
手一大盏
口密密谈
无声只为影儿幻
第105篇 扶贫
第105篇扶贫
吴兄扶贫,胜利归来,可以肯定,大获全胜。
现代的贫比过去的贫好扶,第一,面无菜色,可见饭是有得吃的。第二,扶贫有个老套话:“供血不如造血”,估计不如成龙大哥那样,脱件衣服,因为有龙汗,值上成万美金。
血不多,供血可能性不大,估计属于“技术扶贫”,提供至富的好点子和技术,即提供能产金蛋的母鸡。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千古难题,在这个问题上,答案当然是先得有鸡。
因为金蛋孵不出鸡,鸡可以生出金蛋。
隔行如隔山,没有直接扶贫的人(间接的出血不少),不大清楚技术扶贫的操作流程。
原理很清楚:1,有一个好点子。2,使贫下中农同志们相信,这个点子能致富。3,可以请进来:开发旅游业,赚傻蛋们的游资。可以送出去:劳务输出、产品输出。
4,通用流程:领导重视,发动群众,提高认识,制定计划,人人动手,战天斗地,效果明显、效益显著。
闲话休提,言归正转。
话说有一个穷山乡,据说穷到每家只有一条没有补过的裤子。
一位专家到那调研,发觉山贫水苦,驴瘦毛长,马是没有的。
正为交不了论文而头痛之际,在一家破烂的杂物房发现一些木制的旧东东,专家竟然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专家居然不耻下问,连专家都不识的,自然无人得知。
经历重重困难,找到一个走不动的老人,抬到那里去,原来是土法造草纸的家生。
哗,宝贝,立即逼着村干部,召集木匠仿制,然后召集一大批少男少女,在老人家指导下,制作起草纸来。
那批木匠完工后,专家不准他们走,要他们刨木板,刨木板干什么?问那么多干什么?做事啦!
原来刻木板,刻地方志的木印板,印在草纸上,钉成线装书。
专家跑到县城,通过网络,发布了一则重要消息:“全国最后一个古法造纸印刷的古迹仅存于这可是Z国古代三大发明的硕果仅存的活化石!”
引来一大批傻冒,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高价买到了“活化石”,满意而归。
这个地方脱贫了!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镭同,巧合而已。
第106篇 近代物理初步
第106篇近代物理初步
《近代物理初步》
(一)牛顿的经典物理
在古代,人们研究世界工具是肉眼,方法是对实践的观察和思考。其中最杰出的是阿里士多德。他研究的范围之广、之深,后人无人可比。代表性的观点是:
“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桌子不推不动,灰尘不扫不走。”
这些结论描述了现象,但是不可能揭露本质。世界是复杂的,多因素在起作用,人们的“常识”往往带有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例如上述的的观点,往往导致:“运动和质量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等违反物理常识的结论。所以,“自以为是”是妨碍学生进步的主要原因。
人不可能自发地挣脱“自以为是”的局限,只有集无数前人的研究成果,才能克服这些局限,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牛顿就是突破性的代表人物。
牛顿的三定律就是突破点:物体不可能自己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只有相互作用,就是力,才能改变运动状态。在独立的时空中,物体唯有质量这一属性,物体在时空中的运动状态,只有力才能改变。
由此建立起牛顿的物理体系,对当时的实验手段,所能研究的宏观低速世界中的力、热、电、声、光,各种现象的研究,理论和实践,符合的程度令人满意。
所以,牛顿物理被称为经典物理。
(二)前一世纪中叶的科技革命
由于牛顿物理是实验的物理,实验就是人为地创造一个简单的环境,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研究单一因素的作用结果,这就是本质的揭露。
所以,科学界对实验手段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仪器的精确程度的追求,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
并且,科学研究的成果,为资本带来越来越丰厚的利润,因此,资本分出一部份利润,投入实验室的建设中。
到前一世纪中叶,欧洲各地争相建立财雄势大的实验室,两大技术:光学仪器和真空技术取得了惊人的发展。
光学仪器拓宽了人的视野,使人能看到更远的星空、更细微的事物。真空削弱了空气的干扰,主要因素的作用被突现出来。当人们的视线开始进入更细微的世界时,发现了牛顿物理的局限性。
最先的争论出现在对光的认识。光的本质,是粒子还是波?
牛顿本人认为,光的本质象一个个小钢球,遵循牛顿三大定律,并且解释当时人们熟知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现象很成功,所以光的粒子说占了统治地位。
可是扬氏双缝干涉实验,用“暗纹”无情地嘲笑了牛顿的粒子说。只有光的波动说,能轻易地解释“暗纹”。这场世纪后半叶的争论,以波动说的胜利告一个段落,经典物理的光学部份被更新了。
(三)上一世纪初叶的科学更新
到前一个世纪的末叶,又出现了划时代的突破,普朗克,这位坚信光的波动说的青年人,在求黑体辐射的光源总功率时,遇到“无穷大的陷井”,只有用光的粒子说,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普朗克扭扭捏捏地又提出了“光是粒子”的看法,然后把余下来的日子,全部用于求证“普朗克公式是错的”,结果失败了。
就在普朗克浪费自己的聪明的大脑和宝贵的生命时,爱因斯坦注意到两个新发现:普朗克公式和光电效应实验,这是另一个令光的波动说难堪的实验。他提出了“光(粒)子”这个概念,提出了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轻易地证明了光是粒子。
科学界剧烈的波粒之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毫不逊色,当欧洲战场的战争极其惨烈的时候,多数科学家都陷入波粒之争的生死存亡大战时,双方为了胜利,出尽法宝,设计了无数巧妙的实验,得到了无数精彩的结果,把科学推向一个令人眼花撩乱的发展时期。
首先是无线电、红外线、紫外线的发现,使人们认识了电磁波中除了可见光,还有看不到的“线”,这些发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生活素质。
然后是天然放射线的发现,真空程度的提高导致元素特征光谱的发现、阴极射线的研究导致电子的发现、X射线的发现、使人们一步一步深入到原子构成的研究。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不但使人的视线深入到原子核,而且为科学界提供了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这批研究生后来都成为近代物理权威。
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必须抽真空,一次疏忽导致真空度不够,α粒子击中氮核,发现了质子,研究生们纷纷用α粒子轰击各种原子核,最成功的是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9而发现了中子,小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27而发现了正电子,引出了反物质的概念。更有人模仿着用中子轰击铀235,发现了核裂变,提供了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宽阔前途。
这个科学多产的时期,两位著名的科学权威值得一提,一位是非常不重视实际实验,只遨游在“思想实验”的爱因斯坦,这位税务员出身的“野生”科学家,总是在最基本的地方对牛顿物理提出质疑,他最大的优势是推理非常严密。爱因斯坦质疑“同时性”,发现了狭义相对论。认为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的“同一性”,发现了广义相对论。质疑质量和能量的“各自独立性,”发现了质能联系式。这些理论的结论,都得到了实验的支持。
尤其是质能联系式,为人类利用核能提供了研究方向。根据一张普通的元素周期表,计算各种元素的平均核子质量,大的向小的转化,必定有大量核能释放出来。这就在核裂变之外,找到了核聚变的方式,并被证明是太阳的能量来源。
如果受控的核聚变能够实现,人类再也不用担心能源危机了。
玻尔是卢瑟福的得意门生,他最先提出了量子的概念,认为微观世界的规律与宏观世界的规律,没有理由一样,引导了量子物理的建立。从此,量子物理和牛顿物理同时并立,各管各的世界。
现在回到波粒之争,在斗到难解难分时,一群科学家静悄悄地把数学中的统计学,应用到物理中,其中最重要的结论是几率,个体行为无规则,集体行为有规律,这就是几率,研究几率就是关于可能性的研究。
最后,波粒之争在统计物理的干预下,达成和解。光的个体行为呈现粒子性,光的集体行为呈现波动性,这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可以说,波粒之争是近代物理发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