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评:没有金钱与性的爱情什么样
曹红凯
在当今这个速食+物质的年代,一提到爱情,与山盟海誓相伴的总免不了有房子、票子、车子,经济基础已成为人们恋爱择偶的重要参考条件,同时,随着人们观念的开放,性也成为男女交往中的一种手段,一种需要。现在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金钱,没有性,一份感情能维持多久。对这个问题,《山楂树之恋》给出了一种回答,尽管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现代,但至少告诉人们,只要有爱,其他的一切都可以不重要。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父辈那代人身上的故事。一联想到这个年代,我们脑海中出现的往往是革命高于一切、红色婚姻,一对对男女因为革命需要生活在了一起,每天想的都是为革命做贡献,每天的对话也都是板着面孔大谈工作,爱情似乎被忽略在了一边。而这个发生在山楂树下的故事却让我们对那个年代的爱情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某种角度来说,在那个动乱的年代里,说话做事很难完全依照自己的心意,很多人的心理多少都有点扭曲,已经不太敢甚至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心意了。在这种情况下,老三的“真”才更加难能可贵。他偷借给静秋外国名著,帮她代写教材,想方设法帮她买冰糖,帮她一起打零工,他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都带有鲜明的那个年代的烙印,又无时不流露出浓浓的情意。这样的行为在今天看来简直有点太小儿科了,但我想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已经是老三所能做到的一切了。也许这种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所流露出的“小资情感”更加让人刻骨铭心,更显得浪漫温情。
人们常说,贫贱夫妻百事哀,金钱在维系两人的感情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这本书里,尽管老三的家庭条件比静秋好很多,但他从不敢在静秋面前炫耀自己的家庭,生怕这种炫耀会玷污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于是只能三番两次托长芳、长林代为转交他为静秋买的东西或给她的钱。而静秋对他送来的东西的态度也十分坚决,即使为了妈妈而不得不收下,却不停地找机会打零工,甚至是连男人干得都吃力的“挑砂”,为的只是能用一己之力让妈妈和妹妹过得好一些,她从未想过老三优越的家庭条件可以给自己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金钱在静秋和老三的心中,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有它不多,无它不少。联想到现在的爱情与婚姻,人们往往会给爱情加上很多其他的筹码,其中金钱是不可或缺的一条,甚至很多情况下,金钱的多少已经取代了爱情,成为恒量感情的第一标准,左右着两人的聚散分离。没有金钱基础的爱情很多时候从根上就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列。尤其对于很多女孩来讲,找一位事业有成、有房有金的成功人士是享受荣华富贵最便捷可行的途径。难怪有越来越多的男孩会感叹做男人太难。不可否认,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种诱惑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人难以抗拒,人们追求物质上的丰富是无可厚非的,但感情毕竟是一种心理感觉,再多的银行存款,再豪华的轿车,再天价的豪宅,换来的只不过是视觉上的短暂满足,如果没有一份真爱陪伴,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时,内心的无助与空虚会更加真实地暴露在黑暗之中。每当这时,恐怕有许多人渴望再能回到那个单纯的年代去吧。
书中另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情节就是静秋对性知识的懵懂和由此引发的一连串联想与误会,其中老三与静秋最后一次见面最让人唏嘘。老三失踪后,静秋误以为老三“得手”后就跑掉了,是个不负责任玩弄女性的人,于是认定老三是个“花花公子”。直到女伴魏玲来找她帮忙,她才知道错怪了老三,但这时半年时间已经过去了,她没能在老三身边陪他度过最后的岁月。诚然,静秋的“无知”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最难得的是,老三是懂这些知识的,但他并没有因为静秋不懂就欺骗她,利用她,即使自己忍得非常辛苦,却始终不越过最后那条底线,因为他要把她“完整地”留给她的丈夫。仅凭这一点,我们可以说,老三是个高尚的人,他付出的是“大爱”,而不是狭义的“小爱”。而老三这种心无杂念、不求回报、只求付出的做法,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想象。别的不说,如果一个男人与自己心爱的女人深夜共处一室,裸裎相对,而且女方也愿意,有几个男人能把持得住自己呢?
小说里的老三是个接近完美的男人,他善良、乐观、痴情,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爱的人着想,相比之下,静秋显得普通了一些,我总觉得,静秋应该给老三更多爱的回应,能够在老三有限的日子里给他更多的关怀。但这就是生活,永远没有后悔药可吃。尽管我很清楚这一点,但看完小说,还是为老三的过早离去伤心不已,总是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转念又一想,虽然老三与静秋只相处了短短的两年时间,却给静秋留下了一笔可以回味终生的感情财富,让静秋在心中始终为他留有一席之地,这已经让人羡慕不已,毕竟有多少人能拥有一份终生难忘的感情呢?再退一万步讲,假如老三没死,并且与静秋组织了家庭,身陷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包围之中,生活日渐平庸,我想这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小说的结局吧。无论如何,静秋被人这么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回,作为女人,这一辈子也值了。
书评:一种久违了的感动
历史小说家 子金山
很久以前就听说,文学创作有两大主题永不过时:爱情与死亡。
其实这两个不相干却又亲密的靓词就是在简捷而又概括的总结人生的真谛,被文学家们宠爱的原因极为简单:能引起每个人的共鸣——试想,有谁不愿品尝爱情?有谁能逃脱死亡?
人们最易被爱情感动,更易被死亡震撼!把二者淋漓尽致的融化于同在同一部作品中,能给人的是什么?当然是感动中的震撼,又或是震撼的感动!
这就是《山楂树之恋》给人的感觉:一种久违的感动。
自古有句: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山楂树之恋》里那个名叫静秋的女孩子和男孩老三演绎的爱情与死亡之绝唱,实在是在我眼前引爆了一串效果绝佳的另类“催泪弹”!
借用该书中的一句话:男儿不兴流泪,还不兴为自己的感动而流泪么?
这出现代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拉开了序幕:十年浩劫中的人们多数都是疯狂的革命圣徒,每个人几乎都是革命暗箭的拉弓者,并且都兼职着革命的靶子,经上下三代九族严审之下,哪一个家庭没有有缺陷?有文学天分的女主人公静秋漂亮也没有用,祖上圈地太多,成为了被打压的鲜活靶子是必然结果。
城里姑娘静秋在劫难逃了,这大约是其自卑的源头,因为自卑,静秋在与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孙建新)的交往中陷入尴尬,爱与理智开始碰撞出了惊心动魄的火花!
虽然英俊、才气俱佳的老三情深意重,甘愿为静秋肝脑涂地,但是,命运在哪个畸形的年代总是爱开善良者的玩笑。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多么可称为经典的爱之誓言!
但兑现誓言的却是令人心碎的恶梦:他经历了等待静秋毕业、工作、转正许多的无奈的欣喜之后,白血病!这个臭名昭著的凶手竟使爱的主体——他自己魂归天堂。
从相恋到执手相看泪眼,作者笔下的情感纯真无瑕,老三撒手而去,他们一直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爱,什么是没有跨越性的红线的真正的爱,这就是从爱情走向死亡之旅途全部。
也许这就是中国式的爱情,含蓄,温情,在不显山露水之间,却在写生内心的热烈;默默地为爱着的人做着一切,无怨无悔,解释着爱的本质:爱就是付出,就是把为所爱的人付出作为自己的幸福。
这才是真正存在的毫不利已,专门利(爱)人。
但真正的人生开始起步于一个视虚假为伟大的年代,烙上历史烙印的悲剧结局便让一切真爱提前归于死亡,这时候,谁能分清两眼的酸痛是源于爱情还是死亡?兴许是二者合力的结果。
曾经感动过我们的爱情故事数不胜数,但如此揪住读者心尖的却不多见,这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国的《简爱》!
可能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两个爱着的男女睡在同一张床上,却还能保持着爱的纯真是不可思议,可能现在的人们会觉得他们傻的可怜,可能没有人去想,这是才是爱的最高境界!甚至用“最高境界”这个词来形容都显乏力。
现在“新人类”们怎么会理解这些?这里的爱与性无关,这里只有爱的感动,爱的震撼,爱让性失色,爱让痴伟大,爱让死亡低头,爱让世俗走开!
《山楂树之恋》之所以能让人体会到久违的感动,是因为它的真实,是因为它在嘲讽现实:曾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义愤填膺道:这所大学里没有一个处女!他是否偏激姑且不论,但他指出了一个现实:今天真爱还存在吗?
从该故事网载的日点击过万这种现象看,我们还没有失去希望,小说的主人公在感动我们的同时,也在告诉人们:今天不乏向往真爱的人们。
让我们忘掉那个政治强奸文化、变成娼妓的文化压抑人性、失去理智的人性压抑真理的岁月吧,那是过去的昨夜,现在毕竟天亮了许多,我们的前方不乏曙光!
《山楂树之恋》给了我们真实的感动,作者以朴素的叙事风格描述动人心弦的情节,掩藏在字里行间的是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更是作者自己真挚感人的情怀。
谢谢艾米的文字,谢谢令人难忘的《山楂树之恋》。
书评:最干净的就是最变态的
80后作家 春树
最近在网络上流行起一种“山楂树之恋”,以及号称“史上最干净的中国式爱情”,这些概念皆来自一本据说在网络很火的、刚刚出版的小说《山渣树之恋》。冲着这些网民的热切劲儿,我找来小说,看完了。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文革时期,故事内容也很简单:一个女的和一个男的相爱,女的保守、提防,一直没有让男的得手,等到女的彻底信任那个男的并欲献身于他时,男主人公却患白血病死了。挺可怜的。
但问题并不在于后来这个女人有多么懊丧,也不在于此事是否如作者所说是真人真事,而是在于:这本小说里什么都有了,惟独却没有“性”。当然这并不值得惊讶,因为即便没有亲身经历过,我也理解这是那个特殊时代所造成的特殊结果…但是,凭什么说没有“性”的爱情就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
一句媒体策划的宣传语,暴露出来的却是隐藏其后的某些人的心态与嘴脸——对人性的压抑与扭曲,居然可以被用来赞美了!
于是,老三和静秋这一对小说男女主人公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猩猩,被新世纪的人们轮流参观,参观完后,一边继续享受着现代文明的成果与自由的性生活,一边却意淫着“那个时代的纯真”。于是,那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自打进入新世纪后,就开始骂骂咧咧,看不惯这也看不惯那,现在好了,终于可以借由老三和静秋这一对虚拟的道德偶像,重新占领社会舆论的制高点,至少可以重新自我感觉良好地再欺骗自己一次,找到诸如“青春无悔”这类屁话的理由——真想问一句:你们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