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富贵 >

第685部分

一世富贵-第685部分

小说: 一世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终于是来了!”晏殊一把拉住身边的徐平,眼泪差一点流了下来。

    此时导从已经进了寺门,在场正签名画押的官员一阵忙乱。徐平转过身,远远看到青罗伞下李迪和陈尧佐一起到了,急忙与晏殊一起上前迎接。

    徐平早已经做好了两人不到的准备,现在他们到了虽然有些吃惊,但心里却不像晏殊那样激动。两人能赶来支持自己,徐平自然是感激的,但很清楚并不能改变局势。

    越过忙乱的众官员走上前,徐平和晏殊一起行礼,恭迎李迪和陈尧佐。

    看着院里忙乱的众官员,李迪对徐平道:“你们今日集议,已经议定了吗?”

    徐平拱手:“回相公,已经议定了。书状已经写好,我命人拿来你看。”

    “不必了。”李迪摆了摆手,“我和陈相公特意赶在这个时辰到来,就是不想打扰你们议事。孟州不行新政,我不好参与,刚好陈相公提起去年郑州是卢革在主事,他自己对新政也不甚明了,便就与我一起,决定不参与此事了。一州之政,知州主之,一切以李参和卢革两人所说为准,我们在书状上签名画押就是。”

    徐平躬身行礼:“两位相公大德,徐某难以为报,且受一礼。”

    李迪和陈尧佐坦然受了徐平一礼,其他官员在贾昌龄和赵贺的带领下才过来,向远道而来的两位相公施礼问候。人来而不参与议事,李迪和陈尧佐这次就是为了为徐平站台来的,表明京西路官员的团结,受徐平一礼理所应当。

    提点刑狱虽然是一路主官之一,但排序较低,仅仅是比知州的序列高一点而已,在场的赵贺等知州的地位都高于贾昌龄,不能与徐平的龙图身份比。

    路不是行政区划,严格意义上转运使和提点刑狱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与后世实权的省大不同。与地方官员的地位高级,与带的本官有关,在这一点上转运使管钱粮,实权重于提点刑狱,相对来说是地方州县官员上级的意味更重一些,提点刑狱就差得远了。特别是京西路有安抚使司,提点刑狱不带巡捕盗贼,地位又降一级。

    行礼毕,太阳就已经趴到远方的山上了,看看就要天黑。

    徐平对李迪和陈尧佐道:“天色已晚,两位相公到净室用茶。今夜设宴款待到来的众位官员,正好为两位相公接风洗尘。”

    到了净室,分宾主落座,贾昌龄继续在外面忙碌,赵贺作陪。

    寺中小沙弥上了茶,李迪问晏殊:“学士何时回京?”

    “此间事了,便就回京复命。此时出京已将近半年,再等不得了。”两位前宰辅到来给了晏殊最关键的信心,心情也好了起来。

    陈尧佐道:“京西路官员上下一心,去年行新政百姓也受惠不少,学士这几个月想必已经都看到了。因为河南府的飞票不能兑付,各州的钱粮都捉襟肘,对新政继续推行极为不便。营田务今年就不敢扩地招人,受损最大。就是我们郑州,因为正临京师,贩卖棉布的商贾不少,手里也压了不少飞票,我要修新河码头也拿不出钱来。”

    晏殊点头:“我明白,我明白,此次回京,一定上报朝廷,无论如何要把京西路的飞票都兑付了。如若不然,就怕这行之有效的新政半路夭折,岂不罪过?”

    陈尧佐和李迪相视而笑,他们此次来,除了表示对徐平的支持,另一个目的就是给晏殊回去对抗吕夷简的勇气。果然,两位相公一露面,晏殊的心态立即变了。
………………………………

第201章 两个合一

    晏殊此话一出口,气氛立刻轻松下来,就连整天都板着脸的徐平,也有了笑容。

    说了几句闲话,李迪问晏殊:“徐龙图编这一套《富国安民策》可谓是穷尽了心力,不辞劳苦。二十余万言,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不知学士可否一言道之?”

    这是李迪在考较晏殊,在京西路待了小半年,该看的看了,该问的问了,该读的书也读了,总得说个一二三出来。不然光说回京帮着说话,帮着说什么呢?

    晏殊考虑良久,才道:“以不才观之,可用四个字――生财有道!”

    四字出口,在场的人一起笑了起来。这话对,可也不对。对是对在概括了书中所禀持的原则,一直讲理财,但又时时不忘不是为了聚财而理财。不对是太空泛,实际没有涉及书中的具体内容。这也难怪,晏殊对那些具体的政策实在说不出什么,没有经验,没有感触。在他看来,能够不违儒家根本而生财,已经很难得了。

    李迪对晏殊知之甚深,也不再多问,又问陈尧佐:“陈相公又做何解?”

    “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此一句话自古以来不知道多少人说过,但真正说透了,让人相信能够做到的,只有此一《富国安民策》!”

    陈尧佐是真正细读了的,而且处理政事的经验丰富,李迪一问便脱口而出。

    听了陈尧佐的话,李迪不置可否,又对徐平道:“在老朽想来,若是让徐龙图说必然不同于你们二人。龙图,不知是也不是?”

    徐平笑了笑:“此是人之常情,同样的东西,看在不同的人眼里,总有细微不同的。”

    “那龙图会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此策?”

    “天理即人欲,人欲即天理,天人合一。”说到这里的时候,徐平顿了一顿,“国事即民事,民事即国事,国民合一。”

    徐平说完,李迪手扶胡须笑道:“不出老夫所料,龙图果然思虑深远。此一策起篇从天理人欲讲起,又岂只是理财之策?有这两句话,《富国安民策》就不仅是治国之术,而可称之为治国之道了。以道传天下,足成一家之言!”

    李迪的评价,明显比陈尧佐和晏殊两人的评价高,也说明他看到了更深的东西。而这一句评价,让徐平对李迪刮目相看,这位老宰相的声望果然不是白来的。

    自范仲淹被贬,徐平对意识形态空前重视起来。越是重视,越是发现其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富国安民策》编成,徐平已经大致预料到了后果,无非是自己被闲置,而改革由别人去完成。年未满三十,徐平对做高官主朝政没有那么渴望,欲速则不达,多在基层历练未必是什么坏事。惟一让他觉得可惜,心中放不下的,是范仲淹离去,欧阳修等大批年轻官员被贬,朝中出现了意识形态的空档,自己却偏偏抓不住。

    范仲淹对后来宋朝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过分,这是徐平体会越来越深的一件事情。第一范仲淹,第二欧阳修,这两个人决定了北宋意识形态的主流。至于朱熹等人,源流要从关学洛学上找,虽然重地是洛阳,但关键的几个人物还没有露头角。

    这是徐平依照自己前世的记忆得出的结论,至于自己的好学生李觏,很让人尴尬,徐平的前世记忆里真地没有他。对他的印象,还远比不上周敦颐这个半大娃娃。

    北宋五子,邵雍还在共城种地,周敦颐随着舅舅郑向在京城,张载十岁出头,因为地处陕西边地,现在一心想着学习军事长大打仗,程颢和程颐兄弟刚两三岁学会说话,就连名字都还没起。这五个人与司马光一起被朱熹称为道学六先生,便是理学的渊源了。当然令人尴尬的是,尊孟的理学里混入了司马光这个尊荀的异类,也说明了理学对孟子的态度。

    虽然理学是后世眼中的正宗,但在宋朝远远不是,影响真未必比李觏大。从王安石变法,司马光反对,思想便分为两支,后人称为改革派和保守派,宋人则以新旧区分。而开新旧之争的王安石和司马光,都与欧阳修渊源非浅。影响他们思想的,最主要的人又是范仲淹。越是在这个年代跟这些人接触得多,徐平越来越把握住一些思想脉络。

    宋人尊韩愈,理学一脉大多都是在野,基本没有执掌朝政的机会,实际上与政治的关联不大,学问在性命功夫。之所以尊孟,是继承孟子的性命理论,真正的内容,是把佛教的心性学说加了改造,融合到儒家中来,后人所称援佛入儒。这也是从韩愈发端,讲性情分别,用儒家的性情来与佛家的心性说对抗。欧阳修思想上是继承这一脉的,但离原始的孟子思想更近,认为性善性恶不必深究排佛抑道特别坚决。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受到欧阳修的影响。心性在宋朝,特别是在北宋,在读书人中并不是主流。北宋的儒家主流是讲实学,讲实际的政治民生,而不是袖手谈必性,讲求个人修行。理学的意义更大的是在虚的哲学意义上,对佛教哲学的吸收融合,断了佛教在社会上层中文化上的根。宋朝儒学的主流是范仲淹建立起来,以《易》和《春秋》为宗的治国理论。对自身严格要求,关心民生疾苦,道之所在,奋不顾身。在学问上面范仲淹显得粗疏,但正因为粗疏,也就没有破绽,一些大的原则,怎么说都是对的。他留给后人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激励后人。至于真正的精细学问,反而不重要。

    不管是王安石还是司马光,不管是新学还是旧学,都是继承范仲淹这种精神的。他们的分歧在治国之道上,这个治国之道的思想来源就杂了,李觏就是其中一大派。

    自己要推动改革了,徐平自然会留心古今的历次变法革新。看得多了,便就敏锐地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影响深远的变革往往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商鞅变法是法家的实践,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胡人的主动汉化,王安石变法不用讲,意识形态冲突的色彩特别浓烈。把意识形态不当一回事,认为能一言出天下景从,就是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不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搞改革就是自己向火坑里跳。

    后世讲历史上的改革,往往略掉意识形态的冲突,这样做的原因多种多样。至于把改革中的各种势力分为几个利益集团,认为反对者只是因为利益受损才反对,无非是把历史庸俗化,跟戏曲中用脸谱代表几个人物一个道理。利益受损肯定会引起反抗,但支持的就是得利的,反对的就是利益受损的,把政治当作小商人做生意,就是嘲笑人类智商了。

    把历史人物庸俗化,把历史事件简单化,把历史进程虚无化,徐平前世闲着没事跟人聊天自然无所谓,发帖子吹牛也无非是闲气。但自己置身这历史洪流中,再没有觉悟,用游戏的心态看历史,那就要活该被历史大势碾成尘土。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构成了经济基础的最主要内容,这种变化就要在上层建筑中表现出来。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结构,政治结构变动困难,首先就是反映在意识形态的改变上。

    意识形态没有动静,就说明了改革的时机不成熟。强行推动,成功了就是商鞅被车裂的下场,失败了则死无葬身之地,有一个王莽现在还被嘲笑呢。现在万幸的是,范仲淹的出现,他的受人拥护,说明了意识形态到了重大变革的时候,改革已经成为社会的内在需求。只要顺应时势,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推动社会变革的进行。

    正是因为变革已经成了时代的呼声,《富国安民策》出来,连吕夷简也能欣然接受。正是因为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徐平才不担心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