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铸清华 >

第105部分

重铸清华-第105部分

小说: 重铸清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还要银的分量不低。够能买值这个价的东西,还不能太值钱,太值钱的话若被商人融了便又不能在市面上流通了。然后如此一番之后,再瞅准了时机再发官票便是。”
    皇帝点了点头,杏贞继续说道:“臣妾瞧到去年奉旨帮办扬州江北大营军务的刑部侍郎雷以諴,他在江南筹饷,有个厘捐却是不错,不知道皇上还有印象吗?”
    “恩,那时候朕朱笔道:‘粤逆窜扰以来,需饷浩繁。势不能不借资民力。历经各路统兵大臣及各直省督抚奏请设局捐输,均已允行……称里下河一带办理有效,其余各州县情形,想复不甚相远……’怎么。你瞧中了这厘捐?”在咸丰帝的心中。厘捐与当时各省的捐纳捐输并没有什么区别。并用 “想复不甚相远”一语,对雷以諴之前之后的行为予以承认而已。至于雷氏的建议,咸丰帝下旨江苏巡抚、南河总督等各就当地情形安当商酌。若事属可行,亦可照雷氏的方法变通办理。这是咸丰帝第一次对厘金一事的表态。
    最初的厘金,仍是捐输的变种,称为厘捐。首行区域为苏北,创办者为雷以諴。 1853年,刑部侍郎雷以諴奉旨帮办扬州江北大营军务,主要任务是筹饷。这可是一件极难办顶费力的差使。可他的一个幕僚钱江,当时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向雷氏出了一个主意:派官兵到各水陆要冲去设关卡,对通过的货物按其价值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品过境税,当时又被称作“行厘”);另对开店销货的各商人按销售额强行派捐(这实际上是商业税,当时又被称作“坐厘”)。厘捐的交纳者亦可同其他捐纳者一样,领到捐得何种功名的部照,只不过这里面再也没有自愿的色彩了。
    咸丰四年十月,雷以諴首先在里下河设立机构,向扬州城附近的仙女庙、邵伯、宜陵、张网沟各镇米行派厘助饷,最初的标准是,每一石米,捐钱五十文。雷以諴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哪里想到在半年之中,共收钱两万串。次年4月,他向咸丰帝报告(先斩后奏):此种方法既不扰民,又不累商,数月以来,商民无事。他还看出了此种方法的长期稳定性,奏折中称:“且细水长流,源源不竭,于军需实有裨益。”于是,雷以諴一面宣称自己将在里下河各州县推行此法,一面提议由江苏巡抚和南河总督在各自防堵的区域里,“照所拟捐厘章程,一律劝办”。
    咸丰五年五月,雷以諴收到谕旨后,便在泰州设立分局,大张旗鼓地抽厘助饷。厘金的范围从大米一项扩大到各类粮食、家禽、牲畜、油、盐、茶、糖、碱、棉、丝、布、衣物、酒、漆、纸、药材、锅碗及各类杂货,可以说,没有一种商品不抽厘。此外,对银号、钱庄亦按其营业额抽厘。江苏巡抚、南河总督大约也在是年下半年开始设卡抽厘。
    “朝廷难收商税,这也是无计可施的,若是地方开了关卡,征收过往商旅的厘捐,给地方有些补给,军费上咱们也能松快些,不过,凡事须有规矩,昨个胜保在安徽上了折子,里头说‘可否请旨饬下各路统兵大臣,会同本省邻省各督抚,会同地方官及公正绅董,仿照雷以諴及泰州公局劝谕章程,悉心筹办。官为督劝,商为经理,不经胥吏之手,自无侵漏之虞。用兵省份就近随收随解,他省亦暂存藩库,为协拨各路军饷之需。’倒是出了几个好建议:一是以统兵大员为主,各地方官只是会同;二是以公正绅董经手;三是以济军需为名,随征随解。”
    “皇上,这其实就是商税,只不过没有商税的名义罢了。”在咸丰朝财政大危机之际,许多官员也有征商税之议。咸丰三年,户部也获准拟定了具体办法,准备先在北京试行,然后推广到全国。但北京的商人们闻讯后纷纷以关闭相抗,市井萧条,民众不便,最后不得不取消。
    “若是商税,可不能操于地方之手,到时候朕的命令就出不了圆明园了!”皇帝惊恐了起来。
    “无妨的,皇上,如今且要灭了发逆再说,若是到时候天下太平,商旅们也要闹起来的,目前先头疼治头吧。”
    清承明制,国家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地丁。永不加赋的祖制,又使之失去了扩张性。此外虽有盐、茶、矿、关、酒、当、契、牙诸税,但除盐税外,其余税目征收额很小。这种落后的税收制度,使国家财政依赖于农业。本来产出有限的土地,因官府种种名目的加增(大多为中饱,中央财政沾润很少)受到越来越多的榨取,农民甚至地主都无力承受。而利润颇丰的商业,却长期处于轻税甚至无税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了两大严重后果:一是国家在商业中获利甚微,为保证其财政收入,一直采取重农轻商的政策,传统的农本主义的经济思想一直占主导地位,商业得不到国家扶植反备受打击。二是获利的商人成为各级官吏搜刮的对象,各种陋规和摊派多取自于商人,一些商人也结交官府,谋取超经济的优势,如广州的行商、扬州的盐商即是,这使得正常的商业秩序久久不能建立起来。与宋代已经取得的城市经济和工商业兴旺的成就相比,明清的工商业未能达到其应该达到的水准。
    “所以臣妾觉得俸禄不可减少,铸银币、开捐例、设厘金这三个倒是极好,而且臣妾有雕虫小计,可以三者并使,损害最小,效果最大。”
    “皇后你说,”咸丰皇帝如今是对杏贞心服口服,如此批折子几日,就精于政务了,提起了朱笔,“朕给你记着。”
    “捐例者,一省之内无需再捐厘金,出省再交厘金;厘金捐例者,许用银币交付,如此增加银币流动之效;铸银币者捐例者,均操之中枢之手,权柄不下移。”杏贞奉了一个桂圆茶给咸丰,“皇上以为如何?”
    “朕看以后这折子就都你看着办罢了,”咸丰皇帝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了一句,还没等杏贞回话,外头杨庆喜跌跌撞撞地爬了进来,咸丰皇帝恼怒地瞧着手忙脚乱地杨庆喜,“混账东西,没瞧见朕和皇后说话吗!”
    “万岁恕罪!外头的军机都到了,说是黄河,黄河决口了!”杨庆喜大声叫道。
    一声脆响,皇帝手里的盖碗掉在了地上,碎成了几片,桂圆茶洒地满地都是。(未完待续。。)

  ☆、十六、财源水患(三)

清咸丰五年八月十三日,黄河在河南兰阳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采取“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一时间黄水浩瀚奔腾,水面横宽数十里甚至数百余里不等。由于铜瓦厢地处河南东部,改道之后黄水北徙,流向直隶和山东,因此河南主要受冲的灾区只有兰仪、祥符、陈留、杞县等数县,“泛滥所至,一片汪洋。远近村落,半露树梢屋脊,即渐有涸出者,亦俱稀泥嫩滩,人马不能驻足”。直隶的开州、长垣、东明等州县,也成了黄水泛滥的区域。
    这次黄河改道,受灾最重的还是山东省。山东巡抚崇恩向朝廷奏报:“近日水势叠长,滔滔下注,由寿张、东阿、阳谷等县联界之张秋镇、阿城一带串过运河,漫入大清河,水势异常汹涌,运河两岸堤埝间段漫塌,大清河之水有高过崖岸丈余者,菏濮以下,寿东以上尽遭淹没。其他如东平、汶上、平阴、茌平、长清、肥城、齐河、历城、济阳、齐东、惠民、滨州、蒲台、利津等州县,凡系运河及大清河所经之地均被波及。兼因六月下旬七月初旬连日大雨如注,各路山坡沟渠诸水应有运河及大清河消纳者,俱因外水顶托,内水无路宣泄,故虽距河较远之处,亦莫不有泛滥之虞。”半月后,他在另一份奏报中进一步统计说:“黄水由曹濮归大清河入海,历经五府二十余州县”。按照当时的建制,山东省被划为十府。其中鲁西南西北诸府均沦为灾区。
    南行与北行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直隶总督、,湖广总督,漕运总督等都主张黄河北流,反对复归故道。而山东巡抚则多次提出让黄河复归故道。这些在外头上书的大臣除外,连在勤政殿里头议事的军机大臣还有工部户部尚书都各持己见在,吵成了一锅粥。
    “好了!”听到吵闹声,咸丰的头越来越痛了起来,些许的鼻烟抹了再抹都不顶用,特别的肃顺的大嗓门,吵得自己头上的青筋直跳;“这些都不顶用。南行北流眼下都不重要。关键是山东的灾民怎么办!如今水患泛滥。若是灾民安抚不当,山东从此永无宁日,如今发逆在江南还猖獗着,山东可千万不能闹起来!”
    “喳!”肃顺在军机大臣没发话之前抢着应下。“如今只能将之前定好的事儿发下去办了,皇上。”
    “唔,那个东西朕斟酌了一番,还是修改了一番,群臣的俸禄就不必降了,京官不必地方官有孝敬,若是再降,这也难生活,朕这里写好了几个条子。军机处拿去和户部商议着办,捐例如何、大钱如何,细细地想一个章程出来,还有那厘金,即刻在山东、两江、浙闽操办起来!”
    肃顺有些不解这和之前皇帝许可的政策不太一样啊。怎么又修改了。
    “就这样吧;把山东的事儿给朕料理好;跪安吧。”皇帝不耐烦地挥了挥手,肃顺纵是有千重疑问,也不得不随着中枢的大臣们一起跪下退出了勤政殿,皇帝木然坐着发呆,杏贞悄悄地走了出来,手搭在了这个苦命皇帝的肩膀上,无声地叹了一口气。
    “皇上,这黄河的河道恐怕改不回来了,”杏贞回想起后世之中的黄河河道,的确就是在山东入海的,百多年未曾改变,“该按照黄河北行的河道来做河工了。”
    “恩,朕叫河道总督会同户部工部,还有山东巡抚商量着办吧,皇后你写,朕说,写一道旨意出去给他们罢了。”皇帝无限疲倦,萧索地说道。
    “是。”杏贞拾起笔,一字一句地写下皇帝口述的命令。
    肃顺走过了军机签押房,到了自己户部的班房,打开那皇帝御笔写的条陈,细细地看了一遍,闭目沉思不语,这几个主意极好,但必然不是皇帝自个想出来的!
    那就只能是皇后娘娘了,肃顺冷哼一声,把折子丢在了一边,端起茶默默地想怎么当这次差。
    怎么样不输给宫里头的那位!
    这一日杏贞在翻着山东巡抚的奏章,读给皇帝听,内容是有关灾后救济和修筑河工的工作,絮絮叨叨地说了许久;通篇除了哭穷要钱之外,就没别的了,如今皇帝身子有些不适,看字看久了就头晕眼花,只闭目听着,等杏贞堪堪讲完,皇帝说了句:“知道了。”吩咐杏贞朱笔写上“交户部工部办理”
    过了一会皇帝又说道,“如今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户部虽然还有些钱,但是不能轻动,肃顺昨个递牌子见朕,他掌着户部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到底给他想出来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皇帝从案边拣出来一个折子,递给了皇后,“你瞧瞧,朕看了看,有些心动,倒是可以解燃眉之急。”
    杏贞拿过来那个折子,打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