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几乎同时,中国海军也发现了日本舰队。
林逸青想要看得清楚一些,随着他心念一动,他的身体急速的下坠,面前的战舰在不断的变大。
他看清楚了龙旗舰队的一艘艘战舰的舰身铭牌上的舰名:5艘巡洋舰分别是“福靖”、“建靖”、“和硕公主”、“超武”和“澄庆”,4艘炮舰分别是“福胜”、“建胜”、“福星”、“建星”。
看着这些有的熟悉有的陌生的名字,林逸青的心‘激’动不已。
因为这些军舰当中,他熟悉名字的那几艘,已经不是原来历史上的样子了。
今天的她们,已经变得更加强大!
随着“起锚”等一系列信号升起在日本舰队旗舰“东”号的横桁桁端,5艘日本军舰纷纷进行起锚作业。日本水兵卖力地‘操’作着,将沉重的铁锚从海底的泥沙中提升起来。舰首甲板上,部‘门’军官在大声指挥,很快,日本军舰一艘接一艘的启动了。
此时在中国海军各舰的桅杆上,换上了巨大的红‘色’黄龙旗帜,在近代海军中,换上这种大尺寸战旗,寓意就是“作战”。林逸青看到随着军官们的命令下达,水兵们秩序井然地进行着各项‘操’作,整个过程如同一部运转良好的机器,环环相扣。一艘艘中国军舰开始了加速,船底的螺旋桨加速旋转起来,搅起大片大片的涌动水流。
与中国军舰一样,日本军舰的桅杆上也换上了巨大的太阳旗,日本水兵卖力的用滑车将一颗颗炮弹、发‘射’‘药’包运到主甲板上,配发堆积在每个炮位。除舰长、大副以外的一些高级军官,则分赴舰上各重要位置督战,身着白‘色’制服的日军水兵已经完成了第一发炮弹的装填,在火炮旁边肃立待命。
此时此刻,林逸青看到,站在“福靖”号巡洋舰飞桥之上的林义哲的身影异常的坚定。
林逸青能够确定,现在出现在他眼前的,是这个时代中国海军新式蒸汽舰队的主力,而对面的日本舰队,也差不多是当时日本海军三分之二的主力舰艇。
这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主力对决!
————分割线————
三更到!求收藏!求推荐!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目录 第二十三章 冲锋
此时由9艘战舰组成的中国舰队呈鱼贯单纵阵,快速朝日本舰队驶来,而刚刚起锚的5艘日本军舰,则并没有排成任何的作战队形。
林逸青知道,尽管日本海军在幕府时代就已经有了基础,起步要早于中国海军,并且经历过“阿‘波’冲海战”、“宫古湾海战”,有一定的实战经历,但却并没有组织舰队作战的经验,当中国海军真正以一支舰队的面目出现在眼前时,日本海军官兵从上到下全都没有思想准备。
由于日军各舰的舰长和水兵素质各不相同,日舰起锚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林逸青注意到“日进”号炮舰起锚速度最快,接着是旗舰“东”号铁甲舰,然后是“孟‘春’”号和“凤翔”号,而明轮炮舰“‘春’日”号最慢,落在了整个日本舰队的后面。
起锚以后不久,日本舰队便开始变阵,日军指挥官似乎也打算将日本舰队排成和中国舰队一样的单纵阵,实施一舷齐‘射’。但由于日舰新老不一,航速不同,加之原来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配合,接到信号后的各艘日舰‘乱’了好一阵,才勉强排成了单纵阵,但日舰排成的这个阵势,却让他们在没有接战之前,便陷入到了‘混’‘乱’当中。
为了尽快排成单纵阵,旗舰“东”号根据各舰当时的位置,打出了列阵的旗语信号,结果各舰根据命令,纷纷向旗舰“东”号靠拢,最后阵形排成时,日舰的排列顺序依次是铁甲舰“东”号、明轮炮舰“‘春’日”号、大型炮舰“日进”号、小型炮舰“孟‘春’”号和“凤翔”号。
日军指挥官将舰型最老的明轮炮舰“‘春’日”号排到了“东”号的后面、大型炮舰“日进”号的前面,可能是想以最为强大的“东”号来掩护这艘最弱的军舰,但当日本舰队列阵完毕,日本人才发现,这艘航速最慢的军舰,位于舰队的中间,会拖慢整个舰队的脚步。
熟知近代海军发展史的林逸青知道,中日双方一开始所采用的纵队战术都是最简单的建立在纵队队形基础上的战列线‘交’战战术。这种历史悠久的战术曾经广泛运用于风帆战舰时代,主要特点是将舰队编列为纵队队形,以便使密布舷侧的炮‘门’能够最大程度对向敌方,进行舷侧‘交’火作战,一舷发‘射’完毕后,整个舰队依次进行回转航行,使用另一舷再次开火,而发‘射’结束的那一舷可以使用这段时间对火炮进行再装填,如此周而复始,很有一番中世纪骑士对决的遗风。及至蒸汽铁甲舰时代来临以后,意奥“利萨海战”让古老的纵队战术曾一度险些被配合船头大炮设计的横队战术所取代,但是利于发挥舷侧火力的纵队战术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中国舰队的参战军舰大都舰龄较新,机动能力强,舷侧火力格外强劲,适合舷侧‘交’锋。日本舰队同样也是出于发挥舷侧火力的考虑,因而双方不约而同的都确定使用纵队队形,最初的意图就是在敌方舰队面前反复周旋、掉头,不断用舷侧火力进行‘交’战,以发挥全部的火力。
但在见到中国舰队正在高速‘逼’近,日本舰队发觉不利,便想要重新变阵。
尽管双方舰队还在接近当中,并未开火,但林逸青已经敏锐地发现,中国舰队的航速极快!
在看到整齐划一高速行进的中国舰队出现后,日本人可能意识到如果采用纵队接战,日本舰队的整体航速本来就慢,加上又有明轮炮舰“‘春’日”号拖着后‘腿’,势必会处于极为不利的局面。便立刻开始变阵。
林逸青在空中向下俯瞰,看到“‘春’日”号开始退往阵后,“东”号和“日进”号似乎是要合为一队,“孟‘春’”号和“凤翔”号合为一队,分队迎敌,向中国舰队冲击。
他立刻明白了过来,日本舰队之所以如此变阵,是因为伊东佑磨想要采用“‘乱’战”战术。
‘乱’战,是从意奥“利萨海战”之后世界海军战术领域出现的一个新名词。这种战术的大致样式是,采用整体编队阵型接近敌舰队后,再化解为分散的战术分队,多点突破敌方舰船编队,进行‘混’战,在‘乱’中取胜的战术。
林逸青明白,日本人的真实意图应该是以便于保持各分队整体同时接敌的横阵队列接敌,而后两个双舰战术分队从两个不同方向开队分击,同时突破中国舰队的纵队编队,之后反复冲进杀出,保持舰侧方向始终对准敌舰‘射’击,彻底搅‘乱’敌舰队的队形。当中方舰队大‘乱’之际,日方可以运用二舰分队这一较为灵活的组合,或单队行动,或多队协同,互相配合,寻机攻击落单的敌舰,既可以使用火炮武器,也可以运用撞角。这种‘乱’战战术几乎就是“利萨海战”的翻版。
使用‘乱’战战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对于旗舰的统一指挥依赖较小,主要依靠各战术分队不屈不挠地执行战术意图。但是这种在当时被各国海军认为非常有效的战术,如果要成功实施,需要同时具备多个因素:各战术分队必须具有极高的勇气,不顾敌方炮火,直冲敌阵;各战术分队突破时,必须尽可能地选择协同,多点同时发起,防止敌舰队断而不散;各战术分队突破后要竭尽一切手段,冲‘乱’敌舰队的阵形,此外还需要像利萨海战时的奥地利海军那样具备一些好运气(也就是说要靠“人品”,而随后的事实表明,日本人缺德事做多了,人品非常差),因为‘混’战之中,谁也无法预料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
此时,日本舰队5艘军舰正在一面变阵,一面向远方煤烟下的中国舰队冲去。
日本舰队蹒跚着向前猛冲,变成了“二二一”分队,中国舰队的指挥官应该很快明白了日本人的意图。
随着“福靖”号一连串的旗语升起,中国舰队开始分成了两队,第一队5艘巡洋舰直扑向“东”号和“日进”号,第二队4艘炮舰直扑向“孟‘春’”号和“凤翔”号。
————分割线————
狂求收藏!
崛起之新帝国时代目录 第二十四章 弹雨穿行
看到中国舰队变阵如此快速,林逸青再一次吃惊不已。
就从这变阵的熟练程度来看,中国舰队在编队作战方面,应该是经过了很好的训练!
随着双方军舰的不断接近,中国海军各舰都已快速地完成了战斗准备。
中国舰队的指挥官可能认为已经到了适当距离,命令舰队左转。林逸青看到“福靖”、“建靖”、“和硕公主”、“超武”、“澄庆”5舰在日本舰队阵前划出了一个大大的圆弧,朝向日本舰队第一分队袭去。
中国舰队巡洋舰分队由“福靖”领头,开始从日本舰队的阵前通过,此时,这5艘浅蓝‘色’的庞然大物看起来有如一头头蓝‘色’的鲨鱼,正准备将日本人凶狠地撕成碎片!
“东”号铁甲舰上发出号令,根据舷侧对敌的标准,日本海军的两艘主力舰调整了航向,“东”号的舰首方向,黑‘洞’‘洞’的巨炮炮口已经伸出了一侧的炮窗,追踪着正在向右而去的中国巡洋舰队。
林逸青仔细地观察着眼前的战况,按照他的判断,中国舰队的移动速度显得极快,而日本舰队的编队航速只能维持在7至8节,照此下去,日本舰队两个分队尚未能接近切入清舰编队,中国舰队可能就已经绕行到日本舰队火力薄弱的侧翼或后方发起攻击。
“东”号铁甲舰主炮炮房右侧的炮窗腾起一团巨大的黑‘色’烟雾,巨大的主炮发出了天崩地裂般的巨响,紧接而来的是巨大的震动。林逸青看到一颗巨大的钢铁弹头旋转着呼啸飞出炮口,‘射’向远方的中国巡洋舰队。
林逸青明白,日本人是想要发挥出“东”号铁甲舰的重炮威力,在远距离上运用大口径火炮的‘射’程优势,先声夺人,在中国巡洋舰队运动到自己后面之前,抢先开火,尽可能的给中国军舰造成最大的损伤。
对于“东”号铁甲舰,林逸青并不陌生,他知道“东”号可以说是日本近代海军最具威力的象征之一,亚洲第一艘真正意义的铁甲舰,在倒幕战争结束,默默沉寂了数年后,据说是因台风而沉没的,但这一次竟然出现在了海战的战场,可以说又迎来了体现其价值的机会,实在是很不容易。
“东”号铁甲舰‘射’出的第一颗炮弹,呼啸着从中国巡洋舰队的上空掠过,落在距离旗舰“福靖”左舷仅数百米处的海中,‘激’起了冲天水柱。
虽然这一炮没有打中,但林逸青仍然对日本人的炮术表示了一定的惊讶。
他知道在这个时代,火炮‘射’击更多的是各自为战,舰上各炮位自由掌握时机进行发‘射’,而且‘射’击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原始。与中国海军大量装备的新式大口径后膛炮相比,日本海军采用的旧式前膛炮的‘操’作应该更为缓慢。而“东”号铁甲舰的日本炮手‘操’作着这样一‘门’巨大而沉重的前膛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