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中国远征军-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是几名部下将张弛从水里捞出来,只怕张弛就要在昏迷中被河水给淹死了。
当张弛缓缓醒了过来后,对面就只剩下稀稀拉拉的几名日军,他们甚至连冲锋的力气都没有了,有的跪在河水里一动也不动,目光呆滞的望着缓缓朝他们开来的坦克,有的望着面前黑洞洞的枪口表情平静地朝前走,还有的则是远远的望向东方(日本的方向)理也不理朝他们靠近的远征军战士。
“举起手来,缴枪不杀!”战士们冲着那几名日军大喊,但他们却没有半点反应。
战士们扣动了扳机将他们一个接着一个的打倒在色当河里,虽然他们已经失去了战斗意志可以说是无害的。
张弛明白,这就是战争的一部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何况他们还没放下枪,何况他们还是在侵华战争中犯下累累罪行的日军。
这场战斗仅仅持续了二十几分钟,但这十几分钟的激烈程度却完全不亚于任何一场战斗,这可以从色当河里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鲜血可以看得出来,用“血流成河”这个成语来形容也一点过份。
更让战士们有些受不了的,是坦克继续前进,继续前进……很快就辗上了河水中堆积的日军尸体,在坦克重量的挤压下,那一具具尸体就像皮球一样爆开,河水很快就再次泛起一滩鲜红,履带上则挂着各种碎肉和布条,空气中则充满了令人作呕的恶臭。
其实,这时的张弛等人是全神贯注的注意着对岸还有没有残存的敌人,所以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些,直到第二天他们才发现自己腰身以下的军装全是血水,就像被颜料染红的一样,草鞋的缝隙里还粘着几块碎肉……于是这就想起昨晚的这一幕,那时才吐倒了一片。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这时河对岸的确还有些残余的日军,那是担任火力掩护的小分队,他们在这最后关头还是没有放弃,依旧将一发发炮弹朝远征军战士的方向打来。
对付起这些日军并没有难度,那只需要几辆坦克调转炮口朝他们所在的位置一阵乱轰也就差不多了,接着两个排在机枪的掩护下一个冲锋……战事就进入了最后阶段。
所谓的最后阶段,那就是确保这片地区不会再有任何潜在的威胁并迅速地构筑起防御工事抵挡可能到来的日军援军,毕竟主力部队就要从这里经过,那时如果再被日军阻击在河里就会出大乱子了。
“发现一个鬼子大官!”这时有人在前方叫了起来:“缴枪不杀!”
张弛带着部队赶上前去一看,果然就见一名腰挎指挥刀的日军军官坐在炮弹箱上,手里拿着一把手枪,目光正盯着手里的什么。
“放下武器投降!”张弛用日语叫道:“缴枪不杀!”
这不但引来周围战友的侧目,也使日军军官抬起了头望向张弛。
“你……会日语?”日军军官问。
“投降吧,我们宽待俘虏!”张弛说的是违心话,因为他知道这个日本军官之所以还能活到现在,只是因为战士们希望从这个军官身上套到一点有价值的情报。
“我想知道是谁在瓦阶桥打败了我!”这名日军军官正是原田雄太,此时的只想在临死前搞清楚这件事。
张弛会的日语不多,那不过是他在大学时跟日语系的女友学会的一点皮毛而已,但这句话的意思他是听懂了,因为这其中有个“瓦阶桥”。
意识到这一点后张弛就不由暗道一声冤家路窄,原来今夜覆灭在工兵团手下的这支日军就是几天前张弛在瓦阶桥附近碰到的那支,而双方的指挥员还在这种情况下见了面,不但见了面还对上了话。
“是我!”张弛朝周围的部下望了望,回答道:“还有我的部下!”
“是你!”原田雄太看着张弛满脸的不信,因为他从张弛的军装上知道张弛不过是个小兵……其实这时的张弛已经是个排长了,本应该配上有少尉军衔的军装,只不过这是在战时没条件也没时间换。
然则原田雄太又不得不信,因为此时正有一辆接着一辆的美式坦克从张弛身边隆隆驶过,原田雄太当然知道那就是他在瓦阶铁桥看到的同一批,于是长叹一声,对张弛说了声“谢谢”,接着举起枪就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砰”的一声枪响,原田雄太一侧身就斜躺在张弛的脚下,从他手里掉落了一张照片,照片正中一个身穿和服的女子脸上绽放出略带忧郁的微笑,手里抱着个小孩天真又好奇的望着镜头……
********
谨以以上章节向第五军200师全体官兵致敬,200师在戴安澜师长的带领下,以9000余人的兵力在同古对抗日军两个师团四万余人,激战12天伤亡2000余人击毙击伤日军5000余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
………………………………
第四十一章 胜利
日军果然往远征军的突围地段派来了援兵……应该说日军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在色当河战斗结束后十分钟,援兵就赶到了目的地并对远征军两翼发起进攻。
但这些进攻都是徒劳的,这主要还是由于日军方面对远征军的实力估计不足,或者也可以说是张弛的“奇兵之计”用得很成功,日军总以为被困在同古的200师已经弹尽粮绝没有什么战斗力了,事实上他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因为从日军55师团那传来的情报,是中**队已经进入节省弹药的阶段,面对55师团的进攻他们甚至都开始收集日军遗留在战场上的枪支弹药作战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日军指挥官以为中**队不过是在做困兽斗,用所剩不多的弹药对色当河发起突围,于是前来增援的部队甚至连迫击炮或重机枪都没带多少就用百米冲刺的速度一古脑儿的投入了战场。
但很快日军就发现他们错了,而且错得很厉害。
他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他们估计当面中**队的火力甚至都超过两个中国师。
当然,在两翼与日军作战的并没有两个中国师,而只有一个工兵团……日军之所以会做出这样错误的估计,是因为他习惯于以机枪密度来大致判断敌方的兵力,而工兵团手中的恩菲尔德打起来就跟机枪似的,再加上还有数十辆坦克上机枪和火炮,于是这瞬间火力就与两个师相当了。
“这两个师的中**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日军56师团师团长渡边正夫对此大为光火。
“中将阁下!”参谋长池田明也拿着一封电报进来报告道:“刚刚收到第一大队原田雄太的电报,那并不是中**队的援军,而是中**队从英军装甲团那获得了大批的装备并利用起来,所以才会有这么多坦克和这么强的火力!”
“原来是这样!”渡边正夫点了点头,随即问道:“原田君的情况怎么样了?”
“他们……已经全体阵亡了!”
渡边正夫不由叹了一口气:“他们不愧是大日本帝国的军人!”
顿了下,渡边正夫又觉得不对:“如果中国人有了这么强的装备,为什么55师团方面一点都没有察觉?”
“这是中国人的诡计!”池田明也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有些尴尬的回答道:“据我们得到的情报,换装英军坦克和步枪的,很有可能是中国人的工兵团而不是与55师团作战的主力部队。”
“什么?工兵团?”渡边正夫难以置信的望着池田明也:“你是说……我们输在中国人的工兵团手里?!”
池田明也迟疑了下,但最终还是点了点头。
“混蛋!”渡边正夫一拳重重地砸在了桌面上,震得杯子都跳了起来。
“中将阁下!”池田明也建议道:“命令部队停止攻击吧,中国人手里有这么多坦克和英式步枪,我们的进攻只会是途劳!”
渡边正夫想了想,只得无奈的点了点头。
这不仅是因为56师团三天强行军200公里没带多少重装备,同时也是因为日军普遍缺乏反坦克装备……日本所要面对的对手主要是东南亚州比较落后的国家,比如中国、菲律宾等,这些国家基本没有什么先进的坦克或是装甲车,偶尔有几辆也完全不足以与日本的飞机、大炮和坦克匹敌,所以日军基本就不需要什么反坦克装备。
但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情况也就直接造成了这时的日本陆军在反坦克方面几乎就是一片空白,97式反坦克步枪还是在对苏作战前匆匆忙忙的研制出来的,之后也因为在战场上几乎用不着而只有少量生产。
于是乎,现在突然有一支装甲部队而且还是支能打的装甲部队出现在日军面前,日军就觉得有点手足无措了。
由此也可知,英军第七装甲旅在缅甸战场上不战而逃有多可惜,他们将近两百辆坦克原本可以在空军的掩护下在同古以南的平原上纵横驰骋打得日军丢盔丢甲四处逃窜的,但他们却选择了逃跑,甚至连跑都跑不了,最后还要把坦克留给日本人使它们成为日军对付中国远征军的武器。
“把这个情报通知飞行大队!”渡边正夫只能下令道:“另外命令装甲部队用最快的速度赶上来!”
“是!”池田明也应了声,转身就把命令传达了下去。
对这个命令有最直接体会的就是在前线上正与日军激战的工兵团。
此时的张弛等人还在不断的朝日军打去一串串子弹。
战斗似乎变得简单了,以往**在面对日军往往要用四比一甚至是十比一的兵力才能达到基本相当的战斗力。(注:四比一是**装备精良的嫡系部队,一个师9000人的嫡系部队其战斗力与日军一个联队2000余人的战斗力相当;十比一是**普通部队,也就是一个师的**与一个1000余人日军大队的战斗力基本相当。)
但是现在,在工兵团拥有了坦克、恩菲尔德步枪及充足的弹药后,他们要做的似乎只是躲在坦克后将子弹成片成片的打向敌人,然后看着一队接着一队的日军冲上来倒下去,再冲上来又倒下去……
当然,这其中也有日军方向打来的子弹和炮弹不时的让远征军战士倒下,但因为火力上的差距及坦克的掩护,使双方的伤亡完全不成比例。
至于日军56师团是不是什么“丛林战之王”,他们并不在乎,因为只要怀疑有日军躲在哪片丛林里,他们只需要用坦克炮和重机枪对着那片丛林一阵狂轰滥炸也就差不多了。
接着突然间,张弛等人就感觉压力一轻,日军与他们的子弹全都消失在了黑暗中。
“停止射击,停止射击!”王麻子叫了好几遍才让工兵团的战士们停下手中的动作,没办法,他们中还有相当一部份人没有适应这种正面战场。
“鬼子撤退了!”不知道是谁说了声。
顿了下,很快战士们就欢呼了起来:
“鬼子撤退了!”
“胜利了!”
……
“我们胜利了!”张弛缓缓放下手中的步枪,整个人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软在地上。
………………………………
第四十二章 信心
感谢:牧人818、天高云淡、暗暗_啊啊、寒冰星语、天天开卷有益几位同学的打赏!
另:从明天起更新时间改为一早一晚,谢谢各位书友的支持!
********
第二天一早,张弛等人就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