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明-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话说的是越来越恭敬了,王争当然知道原因,当下是吩咐一声,董有银拿起一盒宁海盐直接扔到郝掌柜管家的手上。
那管家小心的打开木盒,众人围过去,看过后纷纷是伸手捻起一些细细闻了起来,不少人都是点头。
“宁海的盐什么时候能做的这么好了?”
亮白的细沙精盐,居然还有淡淡的香味,这已经与鲁盐和淮盐不相上下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中原形势一年一个变化,今年转好,各地的精盐就来的多些,往常不好的时候甚至有断货风险,但是无论形势好与不好,传过来的精盐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宁海就有这种成色上佳的精盐,最主要的是方便,没有断货风险,都在山东,大伙买来往出倒卖也能加价,这可是笔一劳永逸的笔好买卖。
码头上的众人纷纷攘攘,不少新到的商户也是围过来询问,永昌号的郝掌柜问出那句话后就不再多说,大家也知道他老人家德高望重,是在避嫌。
不过见到郝掌柜眉头紧锁的样子,周围的盐商们也都是多信了几分。
码头上精明的商人心里都懂,既然这王参将把定价喊了出来,这就是给大家讨价还价的底价,看来是也懂些买卖之事,顿时是更加喧闹的议论起来。
王争悄然回到船头,满脸微笑的负手而立,就这么静静看着。
最后可算是定下了价钱,瓷罐装的青盐盐商们愿意以每罐五两八钱银子购买,木盒装的宁海盐就差的多,不过也是每盒一两八钱银子的价格。
当然了,如果不是正巧赶上中原形势转好,精盐运过来的多了些,宁海盐这次卖出二两银子以上的高价也不是不可能。
随行的范若海偷摸回到船舱内算了算,最后兴奋的走路都走不稳,连着算了好几遍才敢相信,迫不及待的把这消息告诉王争。
这五千罐的青盐就成交了两万六千多两银子的买卖,算上几千盒宁海盐,最后居然是三万多两,近四万两白银的买卖,这辈子范若海也没想到自己能见到这么多银子,这一趟来的太值了!
王争心头也是兴奋,不过也没表露出来,仍是镇静的站在船头。
就这一趟所得,回去干什么都够用了,更别提后续还有青盐和宁海盐运来,想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银子的事都没必要再担心了。
同时这也让王争看清了一件事,听说这济宁城的税赋一直收不上去,但这些商户的银子可不见有少的,都是不含糊,当场就让采买称量验货,豪气的很。
“山陕的精盐到了,这可是从流寇手里缴获来的!”
这时候,又是十几艘大船停靠在码头,船头几个人声嘶力竭的叫喊,不过今日却很奇怪。
往常这个时候采买们早就是蜂拥围过来,但今日却没几个盐商来买他们的盐,都堵在那头不知在干什么。
吩咐人打听一番,这才知道,山东宁海那边从海盗倭寇手里缴获了一批青盐,而且还自己制出了上好的精盐,就叫宁海盐,也有人叫成宁盐的。
惊讶归惊讶,这人也是皱起眉头,看着左侧十几艘重兵防卫的大船,这不是断自家的财路吗?
第一百三十五章:风潮 启程
天黑之前,有些消息灵通的大户人家已经知道济宁城新到了一批上好的青盐与精盐,立刻纷纷到处打听,联络相熟的盐货店家购买。
物以稀为贵,现在你要是用青盐漱口,说出去都是倍有面子。
码头边上的流言早已是传开,不少抢买到的人看到这古色古香的瓷罐青盐都是喜欢的紧,一传十,十传百之下,更是人人踊跃的前来抢买。
盐商们都乐的合不拢嘴,早晨才从王争手里进的货,到天黑打烊的时辰居然就卖出去两千多罐。
就连头一次流入济宁的宁海盐都卖出去一千多盒,除此之外还要有不少得到消息比较晚的人,天黑了都要预订第二天的盐货。
王争卖盐的时候不完全都是卖给济宁城中的盐枭盐商们,如果是那样就会造成地方垄断,得不偿失,所以要有六成左右的盐货都被外地的商户高价抢买。
当晚,济宁城的盐枭们都来到永昌号郝掌柜的府宅中商量,青盐和宁海盐的成色都是上佳,感叹这买卖做的值得。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惑,青盐与宁海盐并不都是攥在本地商户的手里,不少人都想赶在外地提价前在这边先把价格提上去赚一笔。
郝掌柜作为本地商行的大户,老成持重自然不好说什么。
不过这郝掌柜可是老油条,心里什么都明白,当下只是咳咳几声什么都不说,这看在那些商户的眼里自然是默许。
就这样过去了五六天的光景,前几天王争带来济宁城的第一批盐货,包括十船的宁海盐,都已经被各地商号抢买走,最开始卖出去的一批甚至都已经随着货船与商队起运南北。
听到这个消息后王争十分高兴,这可正中自己下怀,青盐的暴利只可持续一时,主要还是让宁海盐借着青盐的势头打入山东盐道,到现在第一阶段的目标已经完成了。
按照惯例,新的盐货起运流通都是要由最先采买的那户做个风评,这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济宁永昌号的头上。
这风评更像是现代产品的说明书,同三国时期的月旦评也有异曲同工之用,多是浅显易懂。
郝掌柜也并没在意,反正青盐和宁海盐他都亲身验过,成色与质量都是上佳,如实去写就是。
于是郝家雇了几个济宁城内的破落文人,操起笔杆子把这风评写了出来。
王争在船舱内坐着,手里就拿着这份风评细读,确实没什么华美的辞藻修饰,也没有这时候常见的工整对仗句式,大致意思一看就懂。
主要说这批青盐来自宁海,是官军收复养马岛后从倭寇与海盗手上缴获而得,这次运到济宁来贩卖。
这是质地纯正的青盐,窖藏一段时间后不光有凝神静气的功效,更可以祛毒养生,独特的香气可以媲美一般的香囊,实在是难得的佳品。
不过王争最在意的还是宁海盐的风评,相比青盐的大段评语,宁海盐的就有些偷工减料,据范若海所说,这些话几乎全是从淮盐、鲁盐抄过来的。
不过对于王争来说,这种风评已经完全够用了,甚至对宁海盐的流通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因为现在淮盐和鲁盐的盐货由于中原战乱运过来的还是少,这还是形势转好。
相比这些运输艰难的精盐,距离近且质地同样好的宁海盐就占据优势,成为各个大户人家的首选也只是时间问题。
当然了,怀疑的人不是没有,不过还是相信的人占据大多数,毕竟青盐到货才五六天的时间,每罐的价格就提了四两银子,宁海盐也跟着上涨。
盐商们第一次从王争那买入才花了五两八钱,反手往出一卖就是四两银子的净入,而且这利润还在不断上涨,这等好买卖谁不抢着做。
王争这一出实在是完美至极,就连怀疑的人都没话说。
有些头脑精明的商人想到,货运到前几日济宁城忽然就出现青盐的流言,这么细细思量起来,流言倒并不像是空穴来风,估计是那王争在造势。
想明白之后的人都不敢再把王争当做普通的军将来看,这头脑太精明了,一环扣着一环,这里的人都没看见货在哪的时候,就已经为采买造足了声势。
最后运到码头把价格哄抬起来,简直是完美至极。
其他商人把青盐拿在手里后自然也是要造势再往出卖,这时候就是众说纷纭,有的商人找出一些老道士,说这青盐是有神仙灵气,用了可以益寿延年。
也有商人把其他地方的神医请来伪证,说是某某大户人家的公子小姐以前怪病缠身,自打用了这青盐后没几天就好利索了,甚至脑袋也比以前灵光许多。
三人成虎的故事在哪里都适用,说的多了,别人就算是不想信也得信,半个月下来,青盐的价格已经飞涨到每罐近二十两银子,宁海盐的价格也跟着涨了不少。
到了九月份,济宁城有青盐的消息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许多南直隶的商人或是快马前来,或是乘船赶到,到达的第一时间都是高价搜罗采买。
南直隶一带的商户更为富庶,自然更讲究生活享受,青盐在山东都已经断货,更别提南直隶了,所以外地前来采买的商人都是十分的主动。
时人有句话说得好,江南商贾甲天下。
随着这股浪潮,济宁与山东本地的商户都是明白其中道理,真真假假的炒卖起来,反正这价格是哄抬的越高越好。
王争早就传话回去,现如今赤山、养马岛、温泉镇的三个大盐场都是开足马力的制宁海盐。
同样,州城彭掌柜的磁窑也是日夜赶工,甚至彭掌柜是脱不开身,一批批瓷罐与木盒被运到盐场装货。
青盐毕竟数量有限,所以每批次的青盐只有一千罐,宁海盐倒是数量充足,每批都有小几千盒。
如今可真正是有钱了,为了方便王争直接用两千多两银子把高密的一个小船行购买下来用于运输盐货,并且在周围建了庄子,用来安置护送的盐丁、兵丁。
每批盐货运到济宁后,一千罐青盐立马就被眼红的商户们采买一空,转手又是被其余的商户哄价抢买,连带着宁海盐也是飞速卖出转运,风评不断。
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王争成功带动一股青盐风潮,大赚一笔不说,宁海盐也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流通山东,现在正逐渐被山东本地大户人家所认可。
停泊在济宁城码头外一个多月的十几艘大船再次拉起缆绳,不过却并没有回宁海,而是继续沿河而下。
此刻,王争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负手站在船头,很是春风得意。
第一百三十六章:河南 东大乘闻香教
一个破落的小县城内,土黄色的城墙,旗帜迎风飘扬。
不少县城里的大户人家都是紧紧的关上大门,甚至有的人已经让家仆搬运东西堵门,平日里那些狗仗人势的县衙差役也没几个还停留大街上,一早就跑回衙门里。
就连知县与主薄都是瑟瑟发抖,说不出一句话来,外头好像发生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奇了怪了,这个小县平日里大街上根本没见几个人,但今日却出奇的多,三三两两,男男女女的聚在一起。
尽管他们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不过精神却是异常的好,围在一起议论喧哗,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
“朝廷戾气冲天,杀孽深重,以致中原涂炭,三佛于心不忍,三期末劫降于皇帝老儿,是极返本归源!”
一个长驴脸的文士,手中晃着黑白羽毛扇,头戴一顶四方帽,摇摇晃晃,说话间赫然将目光看向人群中的几个衙门差役,大眼蹬的溜圆,喝道:
“尔等还不趁早放下屠刀,幡然悔悟?!归于大乘三佛,顺我闻香大教,早诛暴明,返本归源!!”
那两个衙役顿时成了众矢之的,其中一个没什么感觉,大笑几声,‘噌’的抽出腰刀,指着那文士模样的人喊道:
“狗屁的东大乘教,邪教而已!大家不要相信了这狗头的蛊惑,回家太太平平的过日子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