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扫明 >

第278部分

扫明-第278部分

小说: 扫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沉默了半晌,可能是受不了李岩那种询问的目光,又想到山东军上下都对自己照顾周到,并且根本没有什么桀骜不驯,当下也是叹口气。

    “左军议说的不错,这些世族在北直隶都有人脉,虽说侯爷能将他们一时压服,但长此以往,总归是会被抓住些漏子。”

    “若是侯爷率战兵在前方和贼寇、鞑虏大战,到了生死紧要的关头,这些人在山东的腹心之地弄出点乱子……”

    闻言,王争眉头一紧,杀气腾跃而起,冷冷问道:

    “他们敢——?”

    满堂的文武将吏都是立刻浑身一颤,惶恐的后退几步,低头不再吭声。

    只有施邦耀仍然面不改色的正襟站在中央,直视着王争那种足以吞噬一个人的凶狠眼神,坚定的说道:

    “他们敢!”

    堂上霎时寂静下来,范若海都为施邦耀捏了一把汗,管清天连连催促李岩,说是让他求求情。

    李岩却只是低着头一动不动,好像对这件事根本一点都不关心。

    忽然,王争大声笑起来,这笑声似乎冲淡了堂上的紧张之情,不论各人心底是怎么想的,所有人都跟着大声笑起来。

    这个时候,王争摆摆手,待堂上静下来后说道:

    “施先生继续说,本候在听。”

    这次惊讶的换成了施邦耀,他没想到王争脸换的这么快,方才还是杀机毕露,现在却变成一脸如沐春风的温暖。

    若是崇祯,方才自己如此犯颜的举动,怕早就是雷霆大怒,轻则也要将自己逐出大殿。

    就算施邦耀自恃在官场臣服半生,竟也对王争的心思有些猜不透、看不明。

    拥有这般异于常人的心性,怪不得能从微末崛起,一手创造了如今这个天下至强的军队。

    当下,施邦耀心中仿佛是打翻了百味坛,颇为复杂和苦涩。

    “其实侯爷的手里,一直都握着天下人人羡慕和嫉妒的财源,不过若是想从这个财源捞出灿灿的金银,还需不同寻常的实力和手段。”

    听到这话,范若海眼中一紧,出列问道:

    “御史方才所言,可是指南北运河?”

    看见施邦耀面容苦涩的点头,范若海再也忍不住,有些激动的说道:

    “侯爷,前些时日咱们山东兵谏,封锁了南北的漕运,一些有势力的大族为了能继续运货,所以缴纳了丰厚的厘金,收入颇为不菲。”

    王争有些不以为然,问道:

    “这能说明什么?”

    范若海有些心急,不知道这位安东候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

    “侯爷,这能说明那些大户豪族对这条运河的依赖和重视啊!上次还只是随便定的厘金数目,一共放进来的那些,也不到南直隶诸多商贾的一成,这都能有如此丰厚的收入,若咱们将运河都控制起来,每日的进账又有多少?”

    范若海说到这里,堂上众人顿时议论纷纷,这倒是个好办法,把收取厘金这种不成文的规矩放在运河上,晾那些世族也说不出来什么。

    范若海面色涨红,亢奋的说道:

    “虽不知道这实数究竟会有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收入用来解决近期的军费,绝对是绰绰有余啊侯爷。”

    李岩也是敬佩的看向施邦耀,这家伙看起来老实中肯,但心里却什么都明白,只是不肯说罢了。

    想到这里,李岩道:

    “运河横穿我山东济南、翁州、青州三府之地,平日来来往往的商旅游人都是络绎不绝,仅万历朝一年,朝廷为了维持漕运所花费的银子就是天价。”

    有些事情,下属其实比王争自己考虑的都要详细,李岩不说则已,一说起来便是侃侃而谈。

    “大帅,依下官看,咱们山东军只需要在四个地方设卡收金,便可达到钳制整条运河的目的。”

    说到这里,李岩信步走到地图前,一一指着说道:

    “设卡四处,济宁为重中之重,其次为临清、德州还有沧州,原本沧州不需设卡,但这么做不仅可以给朝廷一个下马威,更可以多收一份厘金,故设之。”

    王争轻轻的嗯了一声,算是批准下来,说道:

    “这设卡的事务,交给盐帮和缉盐署共同办理,你们有官面上的身份,眼线多,门路熟,办起事来会方便些。”

    范若海一直等着的就是这个,连忙出列,拍着胸脯说道:

    “侯爷放心,在下一定和缉盐署的盐丁弟兄们好生配合,完成重任!”

    点点头,王争看向施邦耀,说道:

    “施先生,这法子的的确确是妙计,但漕运重事,咱们在这边设卡,京师一定是震怒异常,若闹大了……”

    听到这个,施邦耀冷哼一声,说道:

    “震怒又能如何,现在朝廷在北直隶的兵马自顾不暇,怎么有余力来为难侯爷?”




第四百五十三章:议取江南

    “在下虽是在朝廷为官,可却也听说过山东自成军起,饷银未发一文之事,于情于理,侯爷自行缴措都是无可厚非吧。”

    施邦耀似乎觉得自己今日说的有点多,说完这话便不再吭声。

    王争听到后也是用手指敲着桌案不断点头,显然已经在仔细考虑。

    其实这件事不光王争心中急切,山东军的诸多文武将吏一样急不可耐,王争沉稳有度,虽身居高位但却仍然洁身自好,但他们不一样。

    从小人物一步步走到今日,为的不就是能光宗耀祖,现在这个目的达到了,剩下的无非是想要些面子。

    王争虽说没有什么严令下来,但他个人这般的低调,下面那些怎么好意思在人前抬起身来,这可是全军的事情。

    山东军到了今日的地步,所有人都不甘心再隐忍下去。

    无论如何,今日都要劝王争把这个命令发下去,只要开了这个头,山东军上下将会面貌一新。

    为了王争能顺利同意这个皆大欢喜的主意,李岩出列仔细的分析了眼下的天下形势,算是给烧了最后一把火。

    京营虽然号称十万人,但这其中真正能作战的不过御马监几千,尽管北直隶的总督、巡抚、参将等等高官大将多如牛毛,但麾下的兵马却多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兵蛋子,根本拿不到台面上来。

    更何况这些兵马还临时分布各地,根本造不成任何威胁。

    从天启年到现在,大明的精锐兵马几乎每年都在损失,最后仅存的那点也跟着祖大寿在锦州城全部战死,洪承畴降清后,更是给整个北直隶一个沉重的打击。

    说起来,眼下真正可战的也就是孙传庭部、左良玉部和吴三桂部。

    孙传庭前段时间受到崇祯的逼迫,带着刚刚成军的新兵数万出关剿匪,结果大败而回,眼下连能不能守得住潼关都是两说。

    这些事情,莫说王争和山东军的文武将吏明白,就连一般的小老百姓都能看得出来,可讽刺的是,身为皇帝的崇祯,愣是看不出来。

    听说李自成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后,崇祯更是在紫禁城雷霆震怒,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居然还在接连下旨催促孙传庭出关决战。

    不过这次,孙传庭真是有些抗旨不遵的意思,一直都按兵不动。

    山东军的文武们,每每提起此事,总是免不得暗自嘲笑朝廷一番,庆幸自己有一个能看清时势,文武兼备的安东侯爷。

    王争手握近十万的战兵,从前还仅限于山东,眼下已经往北扩充到了京畿极南之地的沧州,控制了河间府;往西在河南的开封府和归德府扎稳脚跟;往南,则派兵进驻了南直隶的海州和淮安府大半。

    从沧州到京师这一带,全是望山跑死马的平原,换个方向来说,山东军有两支水师,巨型战船数百,又能从运河又能直达京津。

    若是再分路转取通州,几乎是个无可阻挡的局面。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眼下的山东军,无疑是个从旁窥伺的贪婪猛兽,虽说这只猛兽目前的表现十分中肯,但这些却并不能让崇祯放心。

    京畿重地,不远处就有这么一支天下闻名的强军驻守,最近已经开始对朝廷阳奉阴违,崇祯虽说疑心日渐深重,但却并未有什么动作。

    似乎在兵谏之后,朝中诸人都明白一个道理,身旁这支军队并不会一味隐忍下去,自己想要做些什么,还要仔细的掂量掂量。

    众人话说的差不多了,王争最后也没什么更改决定的意思,方才缉盐署和盐帮共同主理收取漕运厘金的事,就这么拍板定了下来。

    。。。。。。

    大明养士近三百年,真正寒门出身的高官却少之又少,真正富足起来的,往往都是那些商贾之人和地主豪强。

    山东军沿运河收取厘金的事情,就像是巨大的波浪,一下子从山东扩散到了南北直隶,就连近邻的湖广和陕西都是之后才得到消息。

    王争没有巧立名目来收钱,名字就叫“厘金”。

    这两个字,全天下的人都很熟悉,现在山东军占领的地方已经取消了门房制度,但是在大明的其它地方,门房制度依旧存在。

    比如想进城,想去见某些高官老爷,总是会有小小的兵丁和门房私自收取金银贿赂,这个份子钱就称作“厘金”。

    这种事一直都有,只不过原来是在暗中,现在则成了公开的秘密。

    王争用“厘金”来代替“税收”,更显得正规和常态,也能让人容易接受,毕竟这东西在其它地方早就是司空见惯了。

    南北货运素有大利,原来山东军是不懂这个,但是很显然,他们似乎在前不久的沧州兵谏中尝到甜头,兵谏虽然结束了,但根本不想放手这么大的收入来源。

    山东军此举,北直隶摄于王争的威势,倒还没说什么,但向来富庶的江南各地,很快就变得“怨声载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种怨声载道,并不是山东军收取漕运的厘金对百姓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其实只是影响了一部分人的利益,激起了江南士子群体的愤怒。

    这个群体的主体构成,便是以“复社”为主的才子们,这些人自恃饱腹经纶,以吟诗作赋为才,以抨击时政为荣,以粗莽武夫为耻。

    相比武将,他们从骨子里更加桀骜不驯。

    山东军此令一出,算是彻底和这个晚明最大的利益集团较上了劲,许多人都不解,王争难道是傻子不成?

    多年以来,朝廷为何不收取江南的税赋,不是皇帝不知道漕运的大利,却是根本动不得,也根本不敢动!

    这不只是崇祯朝犯难,算是贯穿了大明的三百年历史,强大的时候,江南显得乖巧,往往就会被忽视,但到了这等时候,却又成了尾大不掉的毒瘤。

    天下间十有其六的豪商都是出自江南,朝中重臣又往往都是江南士林出身,尽数都是江南士子的代言人。

    话说回来,即便朝中那些少见的寒门子弟,也往往都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事稳中带细,根本没有几个能独善其身。

    天启一朝,阉魁魏忠贤执政,带着天启帝的默许,动用锦衣卫和东厂的势力大加查缉东林党人,设了个所谓的“东林点将录”。

    当时阉党的本意是以此讽刺只会说不会做事的东林士人,但谁成想,这东林点将录上的人,到现在竟成了东林士子争相模仿的对象,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