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扫明 >

第227部分

扫明-第227部分

小说: 扫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捷,大捷啊——”

    这名兵士身上的盔甲还带着几道刀痕,尚存不少凝固的血迹,给这个大殿上提前增添了一丝血腥的味道。

    听到这话,群臣都有是又惊又喜,连声的议论起来,崇祯好像是感觉自己听错了,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抖着手指向兵士手中的奏疏。

    “快,快给朕呈上来。”

    王德化心底也有些惊讶,大捷,难道是洪督师打胜了?

    想到这里,他连忙哎了一身,几步跑下皇阶取回奏疏,而那兵士则立即抱拳跪在地上,依旧不敢抬头。

    “。。。九月,我师山东军全歼奴王阿济格所部正红旗五千,翌日,破乌真炮营,斩孔有德,重挫耿仲明。。。十月初二,我师山东军往攻锦州,城守副将祖克勇率部出城驰援,两相配合,歼东南大营建奴两万有余,斩首万余,臣再叩首,乞圣上闻。。。”

    崇祯手中拿着这张带有洪承畴笔迹的纸片,尽管算不上重,但却有种重于泰山的感觉,看样子都有些拿不稳。

    崇祯在断断续续的念叨,另一侧坐着的史官听到后也是惊心,当时都忘了记录这回事。

    王德化发现史官张大了嘴,跟个二愣子似的不知道在干些什么,赶紧用胳肘怼了怼他,而史官这才反应过来,当即颤着手拿起毛笔将这些都记录下来,并且在最后落款加了四个字——“松锦大捷”。

    崇祯一屁股坐在龙椅上,不知该如何是好,心中委实复杂的很,一方面对这种大捷十分高兴,但另一方面却又有了深深的忧虑。

    王争这次竟然又立大功,本意对他有所压制的崇祯则是进退两难,前不久王争才违逆圣旨,不知他心中到底还有没有大明朝廷,这次再封赏尾巴岂不更翘到天上去了。

    可这次的“松锦大捷”此刻怕已经传遍了北直隶,料想必将震动天下,自袁崇焕的宁锦大捷以来,山东军所立之功,无愧于全国诸镇之首。

    崇祯心里明白的很,若是不给升赏,会因此寒了天下将士的心!

    而且话说回来,杀贼两王,山东军真正的斩首数量尽管还没传到京师,但从祖克勇击斩三千来看,过万是肯定的。

    如此巨量的首级,要是提升个一级两级怕也难以服众,想到这里,崇祯最终决定把这个消息交给内阁去操心,晃着身子淡淡说道:

    “周阁老,劳烦内阁在三日议出个升赏的章程来。”

    周延儒和其余几名阁臣心中叫苦,不过这等烫手的山芋除了他们内阁去管,其他各部院也确实插不了手。

    。。。。。。

    三日后,紫禁城,乾清宫。

    内阁运转慢速,这三天不温不火的依旧没提出个所以然,崇祯皇帝虽然恼怒,但也没其他的办法,只能再度下旨。

    说是召内阁首辅温体仁,礼部尚书兼领东阁大学士的钱士升与兵部尚书陈新甲等几名高官来到乾清宫,共同参议决定。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内阁首辅温体仁,说道:

    “王争的功劳今日需要各位爱卿在这里议出个切实可行的章程,来,周阁老你先说说。”

    他说完低头去看其余部院大臣的折子,这些折子他已经看了四五遍,眼下是在揣测其他臣工对此事的看法。

    建奴,大明在辽东的死对头,崇祯皇帝更是恨其直入骨髓,现在好了,建奴的两个王爷被山东军斩头,并且一举解了锦州之围,这可是惊世奇功,不给个好点的升赏实在说不过去。

    当朝的内阁首辅周延儒业已老迈,又几次病重下不来床,早就没了从前的豪气,现在他贪生怕事,其实并不想当这个内阁首辅。

    周延儒几次请辞都被崇祯驳回,只能是苦着脸继续留在任上,在内阁这边打打酱油,闲着没事的时候任命一些东林党人,让朝堂清流多一些。




第三百七十章:忠烈伯 明威军

    周延儒算是朝堂上最“德高望重”的大臣,所以崇祯特赐了一个凳子给他坐下,此时他正在凳子上颤颤巍巍的说道:

    “回皇上,王总兵原本是山东总兵,右都督,此次松紧大捷应当连升三级,可看他年纪轻轻恐不能服众,姑且。。。。。。”

    崇祯越听越是皱眉,这老家伙说来说去,唠唠叨叨,就是没提到正事上,不过想到他年事已高,这才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

    周延儒咳咳几声,看了一眼钱士升,这才继续说道:

    “所以,内阁的意思是。。。加其太子少保,提王争为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授四品太常寺少卿,听闻他已有一幼子名为王毅,可荫其世袭锦衣卫千户。。。。。。”

    “。。。咳咳,那个,若王总兵或其余人对此决议有微词,退一步可加其右柱国荣勋,并诰赠五代皆为一品,以此安山东各镇军心。。。”

    周延儒说话的时候一直在低眉顺眼看着崇祯的表情,一旦要是有所变化立刻就是转口,所幸,这次崇祯一直面色温和,没露出愠怒的表情。

    他说完,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领着其余几名阁臣部院大臣皆是弯身施礼,齐声说道:

    “臣等附议。”

    崇祯点点头,注意到唯一一个没动的大臣,轻声询问道:

    “陈爱卿可有异议?”

    崇祯对臣子的叫法是有讲究的,要是一般的人就只称爱卿,对于尊敬的人会叫“阁老”这种尊称,但要是内心十分信任则又另当别论。

    例如崇祯称呼周延儒并非只叫“爱卿”或“阁老”了事,而是尊称一声“周阁老”表示尊敬和信任,方才的陈新甲,他也是唤作“陈爱卿”而非“爱卿”。

    对于一般的部院大臣,崇祯常常只说爱卿两字,有些对其不满的更是直呼官名、大名,既然他对陈新甲有这般称呼,自然是对其十分信任。

    陈新甲见状,连忙起身作揖,悠悠说道:

    “王总兵此番两斩奴王,可谓是凭借一己之力将松锦局势调转,于国、于社稷,均有奇功、大功。”

    听到这话,崇祯的脸色顿时拉了下去,不过自从杨嗣昌身死后,他最为信任的臣子是陈新甲,所以这才沉着脸继续听。

    陈新甲自然注意到崇祯的脸色,他沉默半晌,最终还是下定决心,缓缓说道:

    “王总兵此番之功,实非爵位所不能勉之,皇上三思,眼下的山东军比起左部,正是需要朝廷拉拢的对象啊。”

    崇祯脸上已经泛红,这是大怒的征兆,陈新甲见状,连忙跪下去诚惶诚恐的补充道:

    “陛下圣断,仅仅用一个爵位就能省去诸多实权封赏,若再加恩泽,给山东军一个响亮的名号,料想那王争与所部兵马定会感到天恩祸福,感激涕零,尽心竭力的为陛下,为朝廷办事。”

    听到这里,崇祯皇帝眼前一亮,觉得有理,脸色这才是逐渐淡下去,轻轻的“嗯”了一声,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陈新甲不知不觉的后身都已经湿透,松了口气,擦擦额头冒出的冷汗,继续说道:

    “如此一来,既能让天下人得知陛下的胸襟宽广,又能使王争心中愧疚难当,让他心甘情愿的与左良玉互相节制。”

    陈新甲忽然笑起来,促狭的说道:

    “皇上,两虎相争,必有一伤!到时候就算是活下来的那只,也没有那个实力和心气儿来对抗朝廷,对抗陛下,此举可谓是一石三鸟啊——”

    陈新甲说完,低着头不再吭声,崇祯则起身来回踱步,慎重思虑后觉得陈新甲这一石三鸟之计可行。

    他下定决心,缓缓说道:

    “传朕旨意,山东镇总兵、右都督王争忠勇可嘉,北援有功,擢升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授四品太常寺少卿,加右柱国荣勋,荫一子王毅世锦衣卫千户,食禄三百石。。。。。。”

    “。。。赐左都督、山东总兵王争爵曰忠烈伯,予告券、铁券,食禄一千石,挂征虏将军印,仍驻山东历城,并赐山东军名号曰明威军,节制山东六府兵马。。。。。。”

    “其部诸将功勋、首级,兹事体大,均交由兵部核验,叙功升赏。”

    陈新甲立刻拱手道:

    “臣遵旨。”

    崇祯说完,摆了摆手,直接进入暖阁批复奏折,留下的周延儒、钱士升等人对视一眼,又看了看正在恭送皇帝的陈新甲,还是有些没反应过来。

    封伯了,没想到王争这就封伯了!

    这次王争领了告券和铁券,说明还不是流爵,给的竟然是世袭的爵位,这可太让人震惊了。。。。。。

    这还没完,王争本人职衔已位列左都督,这可是武人能达到的最顶端,而且山东军的对外军号一并赐下,又挂了征虏将军的大印。

    这可是极大的恩赐,看来皇上为了拉拢这位山东总兵还是下了血本,现今大明将领武夫之中,达到这般地位,并且封了世袭伯爵的有几个来着?

    而且说回来,王争挂的不是左良玉那等平贼将军印,却是征虏将军,国初倒有那么一个人挂过征虏大将军的印绶,那便是开国名将——魏国公徐达。

    崇祯皇帝赐王争忠烈伯,挂征虏将军印,赐山东军对外以“明威军”号称,这意思已是不言而喻。

    看来是希望他成为如今朝廷的魏国公,率领山东军攻灭东虏,收复辽东。

    不过钱士升有些纳闷,这连三十而立之年都没到的忠烈伯,前些时间还刚刚违抗了皇命,闹得满堂风雨,真不会是下一个左良玉吗?

    其实这次的封赏说起来响亮,可细细一究,除了名头打的响之外,王争几乎没有捞着任何实际的好处,崇祯谕令仍驻历城,管辖山东六府这些小字几乎都被大家忽略。

    其实话说回来,地盘和权利大小一丁点都没变,多的无非是个名头而已,这难道就是帝王心术,是崇祯皇帝的驭下之道?

    不论这些朝廷重臣如何去想,阁内的值事司礼监小太监立刻将圣意写下,紧跟着一路小跑进入暖阁给崇祯皇帝御览。

    谈完封赏一事,周延儒作揖后正要告辞离开,却忽然收到小太监的皇帝口谕。

    这口谕没别的,当然是让陈新甲单独留下来,到暖阁参议要事。




第三百七十一章:汝宁之败

    来到暖阁之中,见到已经坐在首位上的皇帝,陈新甲立刻拱手作揖,静静等着下文。

    其实得知崇祯皇帝让自己单独在暖阁商谈机要的时候,陈新甲便是暗喜,心道王承恩那老太监看人果真没有走眼。

    那王争战功不断,再加上司礼监的关照,这才一路青云直上,此番自己力荐其封伯,可真是两面讨好。

    为朝廷节省了一大笔圣上开支不说,若是接下来在崇祯皇帝面前表现得当,取代杨嗣昌在崇祯皇帝心中的地位也就不远了。

    尽管松锦局势好转,但崇祯皇帝依旧脸有忧色,头也没抬的问道:

    “五省剿贼局势如何了?”

    自入阁以来,陈新甲便愈发觉得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当真是没错,上心叵测,崇祯皇帝的心思往往猜不透看不明,说真的,自己并不能像杨嗣昌那样如鱼得水。

    陈新甲恭恭敬敬的回答:

    “回皇上,眼下五省的局势,还不算太明朗。。。。。。”

    其实陈新甲这番话已经是往好听的说了,七月中,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终究是突破官军的封锁而合兵一处,一下子声势大振,号称五十万,在河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