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仕妖娆 >

第455部分

宋仕妖娆-第455部分

小说: 宋仕妖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人都是官家重用的主战臣子。

    也是为未来的北伐储备的重要人才。

    他们出了问题,赵昚焉能不惊。

    于是赵昚不防有他,跳进了坑里,吃惊的问道:“这三人怎么了?”

    汤思退面表情,却语重心长,“此三人身居重位,不思为国戍守边疆,却一心钻营,如今更是胆大妄为到勾结临安京官,如此纵然下去,怕是要出大乱啊官家!”

    赵昚是真的惊住了,“你说他们勾结临安京官?”

    历朝天子,最忌讳臣子的几件事中,功高震主算一件,结党营私算一件。

    封疆大吏和京官勾结,勉强算一件。

    但如果是执掌一方军力的要位高官和京都权臣勾结,则是天子大忌之事。

    远的不说,就南渡之后,建炎三年的苗刘兵变,赵昚知之甚详。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苗傅和刘正彦发动,诛杀宋高宗赵构宠幸的权臣及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三岁的皇太子赵旉的兵变。

    兵变消息传出后,苗、刘二人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各地将领纷纷采取勤王平乱的立场,出兵镇压,苗傅和刘正彦见局势失去控制,连忙奉赵构复辟,最后两人被打败,在建康闹市被处决。

    苗傅和刘正彦两人,便是地方守将。

    两人能发动兵变,自然当时建康的一些权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后来都被肃清,但那一场叛变,还是给了赵构和赵昚巨大的警醒。

    是以听到汤思退说胡铨、陆游和辛弃疾勾结临安京官后,赵昚心里一个咯噔,眼里便隐有怒意。

    汤思退点头,“正是!”

    赵昚惊疑不定,直直的盯着汤思退,“可有证据?”

    汤思退顿时做出犹豫状。

    赵昚不解,“怎的了,汤相公在忌惮什么?”

    汤思退苦笑一声,“臣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

    赵昚心里一愣,旋即怒道:“拿出来!”

    汤思退只好叹了口气,拿出三封密信,“官家,这也仅是单方面的片面书信,臣也只是怀疑,还望官家明察秋毫,不要冤枉了清白之人。”

    赵昚脸色难看到了极点,抓起一封信,取出信纸,脸色顿时变得很精彩。

    怒,惊,气,疑。

    不一而足,却一一皆有。

    这个字迹自己再熟悉不过,而且遣词造句也能看出其中的风格。

    这信竟然是恺儿手书!

    难道说,胡铨、辛弃疾、陆游三人勾搭的不是临安京官,而是庆王?

    赵昚岂能不怒不惊。

    而且自己的儿子勾搭地方封疆大吏,他想干什么?

    赵昚焉能不气?

    但就算是这种情况下,赵昚也没有彻底失去理智,依然保有一丝怀疑……这似乎太诡异了点,恺儿行事仁厚,他要想收买辛弃疾,当初他在安丰军就可以做到。

    为何现在要写信去结交辛弃疾?

    而且看这信中字词,恺儿显然是第一次给辛弃疾写信……说的事情也很是寻常,并什么大逆不道的言论。

    赵昚不得不怀疑,这些信的用意。

    汤思退早就看过信的内容,当然知道官家会怀疑,倒是不急,只是淡定的等待官家的下一步动作。

    赵昚又看其他两封。

    内容大同小异。

    这便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恺儿既然写信给这三人,必然是想拉拢他们,但为何心中只字不提,反而勤勉三人值事公务。

    这些信是谁的主意?

    李凤梧,还是赵汝愚?

    又或者是恺儿自的本意?

    赵昚毕竟是南宋,甚至乃至于整个五千年中,能用手指头数的出来的那一批明君中的一位,很快想到了许多。

    抬头问汤思退,“汤相公是不是误会了?”

    汤思退哦了一声,“臣哪里误会了?”

    官家已经跳进了自己挖的坑中,论他怎样反应,始终在自己掌控之中。

    此刻的汤思退,胜券在握。

    赵昚眯缝起眼,“仅靠这些信,难以定断庆王和胡铨、陆游、辛弃疾有所勾结的罢。”

    汤思退忽然咧嘴笑了。

    赵昚莫名其妙,“汤相公笑什么?”

    却没怪他殿前失仪。

    汤思退反问道:“官家,但问一句,贼会在自己额头上写上个贼字么?”

    赵昚默然。

    汤思退趁胜追击,“再斗胆问官家一句,若您为臣子,欲要和人勾结图谋不轨,您会在交往书信中,所顾忌的畅言逆事乎?”

    顿了一顿,“没有这个道理,谁都不笨,谁不会有点心眼,这种注定要留下把柄的东西,怎么可能说得太露骨,其中或有暗语,又或者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信中的内容,而是这三封信代表了什么!”

    赵昚继续默然。

    汤思退知道自己的话戳中了官家的内心,情绪略略高涨,“是非曲直,公道人心,皆非臣一人说了算,官家大可宣召庆王殿下来此对质!”

    汤思退知道,自己说的再好听,终究是片面之词。

    以官家的圣明,自己说得天花乱坠,他暂时信过了,之后也会怀疑。

    所以最好的是让庆王来对质,自己当面让庆王百口莫辩,那才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第四百三十七章 匕现

    赵昚依然默然。ΔΔ.『→→.

    他想到了很多。

    两个儿子争储,是自己默许了的事情。

    而且自己也确实有意,改变朝中臣子之前的那种茫然现状,所以也打算,在两年内立储,论是赵恺还是赵惇,都能在短短一两年内入主东宫。

    所以说,如今朝中发生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两个儿子,赵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两个儿子在谋臣的支持下斗法。

    赵昚自己当了三十年太子,唯一对他有过威胁的恩平郡王赵伯玖,也只是短时期内而已。

    赵昚心里清楚,赵伯玖当初确实有差点取自己而代之的可能性。

    但是……在老师史浩为主导的谋臣力量下,自己动用了诸多手段,最终还是保住了太子位置。

    所以赵昚清楚,很多东西,只是参与争储的臣子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让自己见那一面出现在人前。

    但真相却往往隐藏在另外一面。

    如果不是因为太熟悉恺儿的字迹,赵昚几乎要以为,这三封信是伪造的。

    但是赵昚明白,这三封信确实是恺儿手。

    所以,展现在自己面前的,是真相?

    但是事实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真如汤思退说的那般,恺儿为了争储,勾结地方封疆大吏?

    甚至说,万一争储失败,也能以此为力量,来一场武力争夺江山?

    赵昚心里打了个寒噤。

    兄弟残杀,父子反目。

    这种人间惨剧,竟然要出现在自己身上?

    仅是想想,赵昚就觉得遍体发凉。

    如果真发生这些事,自己还有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抬头向汤思退,问道:“此事还有谁知?”

    汤思退故意想了想,才缓缓的道:“官家若是想,此事也可仅臣知耳。”

    这就是含蓄的告诉官家,知道此事的还有人,比如恭王赵惇,中舍人柳子承,以及和恭王关系极其亲近的那个道士皇甫坦。

    汤思退知道这件事瞒不过官家。

    自己现在本来就是扶持恭王赵惇,这种事情就算是自己做的,也肯定会知会恭王。

    所以汤思退这话的意思很明显,官家您要是愿意,这件事可以止于臣处。

    赵昚明白这其中的曲折。

    很是赞赏的点了点头,不管怎么说,汤思退就算开始站队,也还是在为自己着想。

    对谢盛堂道:“着人去宣庆王赵恺。”

    谢盛堂应喏。

    赵昚想了想,“再宣秘监李凤梧。”

    谢盛堂又应喏。

    汤思退却不解,“官家,此事应和秘监关联。”

    心中着实的有点担心。

    李凤梧这人的口才,自己虽然不惧怕,但就怕万一,这板上钉钉的事情,万一真被他蛇战莲花说过去了呢……

    所以汤思退是真不想此刻把李凤梧喊来。

    赵昚却摇头道:“有关联。”

    也并不解释。

    汤思退心知肚明,不好再反对。

    如果再说,反倒叫官家生疑。

    李凤梧是赵恺的谋臣,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而陆游是李凤梧的老师,辛弃疾和李凤梧之间也有关系,那个耶律弥勒就是辛弃疾的义姐。

    所以要说赵恺勾结陆游和辛弃疾,必然是李凤梧在牵针引线。

    听到宣召自己垂拱殿觐见。

    李凤梧深呼吸了一口气,知道汤思退出手了。

    这一次觐见,大概就是图穷匕见,也许在一两个月内,立储的事情就要尘埃落定。

    最迟不会超过半年。

    而近日的觐见,大概就是自己和汤思退正式交手。

    不过这一次交手……蛋疼的很啊。

    换了衣服,叮嘱了家事,说今夜不会回来,然后带着李巨鹿出了梧桐公社,前往大内皇宫。

    在门口恰好碰见赵恺。

    两人相视一笑,并肩而行。

    “凤瞻,是汤思退发难了罢?”

    逐渐成长的赵恺,变得越发沉稳,只是那双眼眸之中的坚毅之气,伴随着更多的隐忍,还有一丝倔强——

    隐忍,赵恺一直就有。

    但这股倔强,是李凤梧第一次见的。

    因此分外欣慰。

    赵恺本就仁厚,又听从自己的意思,有了勇猛锐进之风,如今再有了隐忍和倔强,这样的人,难道不正是一位盛世开创进去的明君胚子?

    自己当年没有选。

    而他赵恺,当年也没有。

    笑了笑,“应该是的,做好心理准备罢,反正叫咱俩一起去,肯定不会有好事。”

    赵恺淡然一笑。

    很有点管他清风过高岗,我自明月照大江的豪情。

    “你说赵汝愚会不会出现?”

    李凤梧笑了笑,“不会。”

    赵恺不解,“为何,让赵汝愚来指证,说是我的主意,亲手写的信,岂非更简单,咱们也更没有办法辩驳。”

    李凤梧摇头,“汤思退没有那么傻。”

    如果赵汝愚出现,并且指证赵恺,这里面的阴谋痕迹就太明显了。

    反而会让官家觉得欲盖弥彰。

    汤思退绝对不会让这件事成为铁证如山的事情。

    涉及到争储,越是铁证如山,越会让觉得其中有猫腻,反倒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程度,越发能让官家相信他自己的判断。

    每个天子都是多疑的。

    所以赵汝愚绝对不会出现。

    作为赵恺曾经的谋臣,赵汝愚的出现,就是直白的告诉官家,你我和恭王他们成功的策反了赵汝愚,还拿到了庆王殿下勾结地方封疆大吏的证据。

    官家你觉得我们的阴谋好不好?

    那种情况下,官家反而会觉得庆王是辜的。

    所谓行事有度,过则不立。

    赵恺也想明白了,苦笑道:“这样的话,赵汝愚会不会觉得很遗憾。”

    李凤梧哈哈笑了笑,“谁哭谁笑,谁知道?”

    不到最后一刻,谁敢说自己成功。

    所以就算是自己准备了诸多后手,也没有掉以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