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妖娆-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自己想要恢复江山北伐。
虽然也要倚重枢密院那群主战派。
但大宋的官家,是历来将制衡玩得最溜的。
主战派要重用,主和派也需要重用。
有了蒋芾、王刚中等人,那就得有汤思退这么一位主和派相公——其实赵昚知晓,汤思退的主和,不过是他仕途立场而已。
也许这位主和派相公,其内心深处依然是想着恢复江山的。
大宋的文臣,几个不想恢复江山?
只不过所奉行的策略不同。
才有了主战和主和之分。
但在官家的眼中,主战和主和都只是个标签。
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臣子。
赵昚微微笑道:“汤相公之言极是,只不知朝臣会如何想。”
汤思退立即恍然,官家这是要自己带头。
不仅不要站队到两位皇子中去,还要起表率作用,告诉朝臣,近来今年不要再提立储的事情了,想到这回道:“臣为左相,当表率群臣。”
赵昚哈哈大笑,“汝相,吾心慰矣。”
你果然是朕的相公。
汤思退心中也大喜,只要这种局面维持,自己的相位必然稳固。
相比而言,那个右相诸葛瑾我的立场就让赵昚有些不满意,虽然你女婿是柳子承,但你也没必要彻底倒向惇儿罢。
这么一说,张杓倒还不,太子薨了后,他便不再参与争储了。
第三百九十七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1
张杓确实受到了巨大打击。
他真的没想到。
赵愭竟然病了,然后真的死了。
虽然官家最后下旨,将那些个用药过量的庸医押入大牢,不在大赦天下的范围内,等待秋后问斩,但这都济于事。
赵愭死了!
死了就是没了的意思。
很简单。
作为太子首席谋臣,张杓原本注定是要登上大宋左相——虽然官家会换相,但只要自己成为左相,经营几年,加上赵愭主动请荐的话。
也许,自己不仅是左相,更是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
那一天,自己将用实际行动告诉父亲,告诉天下人,我张杓,天之骄子,比之大宋雏凤更为杰出。
然而赵愭死了,这一切都没了。
当然,自己封三公的机会并不是没有,只是显得更漫长了而已。
而且——还真可能没有。
如果今后赵惇登基,只要自己这些年不支持他,等他成为大宋天子,自己估计也就会被寻个借口贬到地方提举洞霄宫什么的……
虽然自己还不到三十,已是副相参知政事。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不是右相就是左相。
但是左相汤思退的位置固若金汤,右相诸葛瑾我如今也甚是虞。
自己这最后两步端的是漫漫期。
不由得想起了那个回建康及冠成婚的家伙,想起他曾经说过的话,又想起父亲致仕前说的那句词,张杓忽然觉得有些事情好讽刺。
自己真是绕了个巨大的圈子。
如今却又回到了原点。
想明白了一些事的张杓,自此之后,在朝中安静下来。
秉持公事,从不参与同僚宴请。
亦从不宴请同僚。
宛若一颗光鲜亮丽的雨花石,在大雨之后的泥泞里,忽然开始沉淀起来——
终有一日,会绽放出灿烂光辉。
临安渐渐不闻天骄声,亦不见天骄影。
乾道三年的秋末,临安问斩了几个翰林庸医。
几张圣旨传下,两淮以及襄阳、川陕等地出现了大幅度的人事变动。
因春风渡一功擢为安丰军正将,在来安大战中因军功升任安丰军统制的宗平,终于去了权兼一词,正式成为安丰军制置使。
原本仅是正将的宗复,升任安丰军副都统制。
副将的汪继伦,反而升任了安丰军都统制。
这估计是两人的能力,在这几年被吏部考察了个透彻,宗复确实要差上汪继伦一筹。
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子李睿,因统率轻骑立下千里纵江淮的大功,在清流关大败拐子马和铁浮屠,迁升为光化军统制。
乾道三年秋的圣旨一下,李睿成了光化军都统制。
全权掌管组成了建制的重骑军!
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命,要知道,大宋骑军本来就少,何况重骑军。
这支重骑军,还是西辽的五百匹精锐战马,加上大理送过来的战马中挑选了两百来匹,才勉强有了个雏形。
不过,也仅七百余骑耳。
然而这七百余骑,全是精锐中的精锐。
装备更是万金打造一骑,奢华得让轻骑士兵流口水。
据悉,看到重骑军的林宗棠只说了一句话:当屠铁浮屠!
铁浮屠就是金国骑军王牌重骑军!
可想而知这支两百余骑的重骑军有多么精锐。
这只是雏形,随着西辽那边每年送过来的,加上从草原购买的战马,也许等几年北伐时,大宋的重骑军就能达到三千甚至五千之巨!
一支三五千的重骑军,绝对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甚至可以左右一场战局。
尤其可见,官家对重骑军的重视,也可见官家对李睿的信任。
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李凤梧的出使辽国。
没有李凤梧出使辽国,就不会有这五百匹精锐战马,大宋要打造重骑军,就还需要时日,不至于在乾道三年就让重骑军具备雏形。
李凤梧之功,就是林宗棠都忍不住放下成见,在说了那句“当屠铁浮屠”后又道了一句:“狗|日的李凤梧,这功也甚是泼了天了,这次老子服了他。”
林宗棠这一句狗|日的,绝对不是辱骂。
而是一种武将的至高赞誉。
至少在李睿看来,自己老丈人这句话是赞誉,军界出身的武臣,也这般认为。
至于文臣怎么想,这些粗犷汉子没那心思去管。
至于读书人李凤梧是不是觉得在辱骂他,林宗棠也浑然不惧。
一甲探花,应该能听出这话的言外之意。
抛去立场不同的事情,林宗棠是真的服了大宋雏凤。
恐怕不仅他林宗棠,偌大的大宋朝野,至少有七成的文臣武将,自认做不到李凤梧这些事情,对大宋雏凤的功劳和升迁,更是没有丝毫怨言。
使金、使大理、使辽。
三使,简直漂亮的不能再漂亮。
这样的大宋文臣,就算是武臣,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
而是由衷的佩服。
关键是这货并不是儒雅的读书人而已,襄阳死战,这位大宋雏凤可是坚守到了最后,等到了李睿磨磨蹭蹭的支援,才挺着脊梁回到了临安。
这样的读书人,又岂仅仅是读书人而已?
这就是大宋的脊梁啊!
大宋尖刀宗平,飞骑李睿之外,宋金二次大战出现的三个人才,襄阳卢震,在死守襄阳后擢升光化军副将,后迁利州路兵马都监,旨意一出,卢震高升数级,竟然成了利州路都钤辖。
品秩相当于一军之副都统制。
武功大夫、安丰军副都统制、寿州知州辛弃疾。
这位大宋辛青兕终于再进了一步,依然文武并封,摘掉了因为赵恺挂过虚职而让权兼的安丰军节度使一职。
正式成为一军节度使。
当然,在文职方面,权兼淮南东路招讨使……
这个职位有点令人难以揣测。
不过想到淮南东路那边,本来空职没有,能硬生生给辛弃疾一个淮南东路招讨使,都算是官家绞尽脑汁的事情。
这样一来,文武并封的辛弃疾,再一次向着枢密使的位置迈进。
当然,升职的不仅这几人。
还有许多地方州府路军,都有变动,只不过平迁居多,像这般升职的却不鲜见。
有心人很快发现了此次大范围人事变动的诡异之处:但凡是宋金二次大战中因功升职的,这一次人事变动中,都或大或小幅度的升官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盛世之雏,恢复江山之望2
比如襄阳死守战中,最后剩下的那些士卒,在这一次大幅度的升职浪潮中,亦有几人爬上了副将、部将的位置。
又比如当年跟随宗平在春风渡四千破一万,又五百残兵偷城的最后剩下的那两三百人,亦有人高升,成为一军官员的中坚力量。
这是个信号!
对于武将来说,这是个让人振奋的信号。
官家忽然重用了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明显是在告诉天下臣子,朕又有了要北伐的雄心,你们这些沙场武将可要准备好了……
盛世英雄。
乱世出武臣。
宋金二次大战后,闲了几年的武臣们都感到机会来了。
从隆兴大战之后,官家励精图治,到今年乾道三年,虽然还没达到盛世的风光,但如今国内国泰民安,再有个几年,恐怕真能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北伐恢复江山。
作为武将,对此喜闻乐见。
然而朝中的主和派,却忧思重重。
好在官家在此次大封之后,并其他更为激进的动作。
毕竟盛世的风华刚显。
就算要北伐,至少也还得等上三五年——一场战争带来的创伤,并不是短短两三年就可以修复的,况且从隆兴二年到乾道三年,四年的时间里不仅要修复战争创伤,还要累积财力为北伐准备。
至少也得十年左右。
人远虑必有近忧。
可以说,官家此举,便是远见的布置。
为将来的北伐储备人才。
这个局面就是:只要大宋有了一定的国力,官家不仅有心,有能力,还有人来北伐恢复江山。
有道是文成武治。
官家意图北伐,当然不会只重用宋金二次大战的功臣武将。
那些有着经略之才的读书人文臣,不少人也纷纷被吏部考核后,受到了的官家的擢升。
最为显耀的便是建康知府陆游,便擢升为淮南东路转运使,权兼建康知府,加封正奉大夫,入宝文阁待制。
隆兴二年春闱中高中一甲状元的木待问,入阁之后在外地出仕了几个月,随着这一次大幅度的人事变动,木待问前往建康,权兼建康府通判。
隆兴二年春闱高中一甲榜眼却又被李凤梧的探花抢去风头的黄洽,被派到寿州,补了辛弃疾寿州知州的缺。
不仅这两人,近十年来的大科中,年富力强的有才之士纷纷得到起用。
本科状元赵汝愚,被召回京后,很快权兼他职。
任然补着郭师元门下省录事的职,但又让官家给他权兼了个殿中侍御史,加封朝请郎——这擢升幅度之大,即可媲美当年的李凤梧。
而起居舍人柳子承,也迁了。
平迁。
从起居舍人迁到了侍御史。
职官上只比赵汝愚高了一阶。
不仅这些,赵云宸从国子司业迁到了枢密都承旨,高升一级。
但不可同日而语。
从搞教育到了枢密院去,这是要重用的迹象。
而谏议大夫赵云兆,升任给事中。
这个位置极其重要,属于中枢三省。
随着这一连串的旨意降下,临安朝野的人顿时有些震惊莫名——官家重用了如此多的文臣武将,俨然是在为将来北伐储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