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仕妖娆 >

第380部分

宋仕妖娆-第380部分

小说: 宋仕妖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妾一般不赐诰命。

    张玉儿是身份特殊,所以朱唤儿是肯定不可能。

    这简直有点狮子张大口了。

    谢盛堂也哭笑不得,“李少监,休要胡闹!”

    李凤梧耸耸肩,“还请官家为臣断家事啊,臣才能尽心竭力使西辽,为两国之盟呕心沥血,为大宋宣德耀势啊!”

    赵昚语,旋即叹了口气,“罢了,倒不叫你寒心便是。”

    出使金国,出使大理,出使西辽,都是苦差事。

    也难为了这年轻人。

    毕竟他还没及冠,适当的给些甜头,也能让他更放心的为自己尽忠。

    诰命一事,官家爽快答应。

    接下来自然是要交代出使诸事,不过李凤梧还有事。

    在官家交代完之后,这货抛了出来,“官家,关于之前说过,青云书社创办青云书刊一事,不知道您觉得意下如何?”

    赵昚莫名其妙了一阵,片刻后才想起来,“你还没死心?”

    李凤梧正色道:“为官家治政,为黎民谋福祉的事情,臣从来不知道死心为何物。”

    赵昚愣了下,旋即道:“一个书刊而已,书社方面你私人的生意事情,怎么上升到国家黎民的层次上来了?”

    李凤梧心中一喜,知道现在是说服赵昚的机会。

    朗声道:“官家有所不知,不知您有不有时间,听臣细细说来?”

    赵昚看了一眼桌子上的折子。

    汤思退确实深懂朕心思,这几日身体不好,东府那边怕是扣押了不少折子,是以这几日自己倒是不太忙碌。

    于是道:“说说看吧。”

    李凤梧立即道:“古往今来,历朝但凡有大事,需要通知到全国各地的官吏、民众,都需要邸报送地,但邸报送递,一者有开放性的限制,仅官员阶层可读,一者有不定时的限制,从某方面来说,邸报就相当于官报,但它却是有法避免的瑕疵,官家的一些意思,也只能传达到官员层次,而法让万民知晓官家的意愿。”

    赵昚点头不语。

 第三百一十五章 青云书刊诞生

    李凤梧继续道:“臣办青云书刊,其实也可以仅私人营运,刊载官家允许,大宋律法允许的话本小说,如此谋取私利。”

    “但近来受到《画皮》的启示,臣就在想,为何不将邸报的优点柔和进来,形成另外一个更为广泛的载体?”

    “青云书刊将一月一份,于临安刊刻印载,内容微臣亲自审核后,再请官家面审,之后送递全国各地,以全国书商联售的模式,形成一个有规模的格局。”

    “当然,这样的青云书刊不仅要承载青云书社的话本小说,它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是宣扬官家的圣德和意愿,让天下黎民都知晓官家的盛世手段。”

    赵昚听得口瞪目呆。

    这是个从来都没出现个的模式啊,不得不说,很是新奇。

    仔细一想,又确实有着巨大的益处在里面。

    李凤梧一见赵昚的脸色,心中大定,知晓官家已经动心,打铁趁热的道:“等青云书刊形成定制,将会成为咱们大宋最有影响力的书籍,届时,专门为官家开辟的版块,不仅可以选用官家您的御笔墨画,还能宣扬官家的圣德事迹,不仅如此,比如有什么大事,官家也可将您的方针手段宣告天下万民,安定民心。”

    顿了一顿,“比如官家处罚了贪官,若是有青云书刊,官家就可利用它,将案情告于天下,万民将齐齐歌颂官家之公正廉明!比如官家打造出盛世之后,将要北伐金国,便可利用青云书刊广告天下北伐之大捷,从而鼓舞民心,推动军事;又比如今春的大旱,官家利用青云书刊将治理旱情的政策广而告之,又将治理旱情的政绩广而告之,如此,天下人皆知官家之圣德光辉,天下人将知晓您的仁政,我大宋民心,必将向聚,开创前有未有之壮举!”

    听到这里,赵昚顿时动心,不过还是有点担心,“一份书刊而已,刊登朕之政策,会不会有点小题大做了?”

    李凤梧摇头摆手,“官家多虑,绝此种可能。”

    赵昚哦了一声,静听李凤梧解释。

    李凤梧道:“其实臣在建康,就深知民间人心,在臣没入仕之前,对大宋江山的官家,有着一颗比崇拜之心,哪怕是听到任何一点关于官家的小道消息,都会津津乐道数日,官家您且试想,若是我们在青云书刊上刊登一下官家您的光辉小事,只会在万民心中树立一个更加完美更加高大上的天子形象,只会让万民更加崇拜官家!”

    最后收尾:“青云书刊,将是官家展示您自己的平台,是让官家从神坛走向民间,从而成为更为神圣的万民偶像,打造盛世之下的圣君形象!”

    “青云书刊,就是官家的万民报!”

    其实李凤梧想说的是,青云书刊就是我大宋的人民日报,就是我大宋的党报——呃不对,应该是皇报。

    李凤梧一口气说完,紧张的盯着沉默着皱眉思考的赵昚。

    谢盛堂也在一旁陷入沉思,思索李凤梧所说那些话的可行性,毕竟这东西太新奇了,如果真如李凤梧说的那般神奇。

    大官借助青云书刊,很可能会营造出真正的圣君形象。

    如此一来,大宋的民心之稳固,将是古往今来罕见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

    赵昚才点点头,“若真能如此,当是大善之举。”

    李凤梧狂喜,成了!

    “既然官家同意,但求官家一张圣旨!”李凤梧趁势奋进。

    只有有了赵昚的旨意,青云书刊才能确保虞。

    赵昚却还有顾虑,“这个青云书刊,朕可以给你旨意,也能保住它被清查,但朕需要说明一点,这已不仅仅是你青云书社的事情了。”

    李凤梧点头,早就料到赵昚会有这种顾略,“如此,在秘书监新设一部门,共同入股青云书刊?”

    赵昚有些不解,“入股?”

    李凤梧解释道:“青云书刊本是臣青云书社的产物,但是如此重要的存在,当然不能尽数掌在臣手上,官家放心,臣自己也不敢放心,所以臣的想法是,让官方也参与到其中,共同出资共同办理,使之成为半官半民的宣传平台。”

    赵昚很有些新鲜,“这倒是个新生事物,你且说说看。”

    李凤梧早就做过关于青云书刊的策划书,还给张观看过,此刻更是准备充分,“臣如此想,在秘书监设立一个书刊局,专门负责青云书刊的审核和鉴定方面的工作,当然,也包括从官家您这获取消息的工作,因为今后很可能要刊登官家的墨宝,和您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彰显您圣德的事迹,而刊刻印载和销售方面,则交给青云书社和青云书社笼络的全国书商,务必做到,全国各大州府,每月都有一分青云书刊销售,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能买到一份青云书刊。”

    赵昚震惊得不要不要的,“这得多大的人力物力!”

    提起钱,赵昚就开始心疼了。

    李凤梧笑道:“这个官家不用担心,活版印刷发展飞速,随着刊刻的次数增多,成本将会不断下降达到临界值,而销售方面,由临安各大书商牵线,将和全国书商一起联合起来,形之中降低了我们的成本,当然,利益也要分一部分出去。”

    赵昚点点头,“这倒是个好主意。”

    沉默了一下,“如此,你且准备一份具体的操作文书,朕细读之后,再考虑是否依卿家之意。”

    李凤梧立即快速的从兜里掏出青云书刊的策划书,请谢盛堂递给赵昚。

    赵昚哭笑不得,“你才准备充分呐。”

    李凤梧适当的拍了下马屁,“为官家做事,臣永远都是竭尽百分之百的心力。”

    赵昚很是满意。

    细看了策划书,心中诸多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不得不说,李凤梧这个提议相当的好,如果事情真按照他的说法发展,青云书刊将成为自己的喉舌。

    这绝对会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壮举。

    未来的史书上,必然是将要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治政手段。

    是青史留名!

    点头大笑,“善,你且回去准备,朕明日便下旨,依李少监之意行事。”

    李凤梧狂喜,“有官家此举,大宋万民幸矣。”

    赵昚哈哈大笑,一扫因为立储而带来的不爽情绪,“你这大宋雏凤啊,真是让朕大开眼界,这些主意你都是怎么想出来的,让人不得不叹服。”

    李凤梧也笑,“是官家您的圣德,让臣才有这种想法。”

    赵昚知晓李凤梧是在拍自己马屁,却浑身舒爽的很。

    “没事就回去等旨意罢。”

    旨意么——

    一份是建康李家四份诰命,一份是青云书刊。

    赵昚已彻底被李凤梧说服。

 第三百一十六章 风风流流去西辽

    立储会争成什么狗屎样子,李凤梧不清楚。

    也不是很在意了。

    首先,自己为妻子文浅墨和母亲三人争取到了诰命,清一色的县君。

    一家四县君,一孺人。

    消息传回建康,不知道会轰动成什么样子,估摸着如今的建康李家,隐隐然有超越河西柳家的迹象。

    柳相正流放,柳子远身死。

    一门三进士,如今只有柳子承一人显贵于朝堂。

    而且看柳子承的作风,似乎对河西柳家不屑的很。

    关于柳子承对河西柳家的态度,民间终究是有流言流语的,听说柳子远问斩,柳相正罢官之时,河西柳家建康来人,柳子承连见都没见。

    所以如今的建康,大概李家便是最为显赫的官宦之家。

    有了诰命,今后的事情就稳妥了许多。

    随着自己升官,诰命也会因功而提升——官家不会太小气的。

    再说,青云书刊的事情搞定,之后随着青云书刊成规模,自己手上相当于掌控了一个神器。

    青云书刊,比得上十万精兵!

    得民心者得天下,青云书刊,就是直接通向民心的利器。

    自己已经给官家说的很清楚。

    所以官家会同意,他也想利用这一点,来凝聚大宋的民心,从而为将来的北伐制造更好的气氛——青云书刊不断宣扬回复江山忠于赵室的观点,狂轰乱炸下,民心焉能不向北?

    李凤梧太了解病毒式宣传的威力了。

    临安争储的事情提上了议事日程,短期内不会定下谁为太子,但每日朝会总是要讨论争执一番的。

    李凤梧却踏上了西辽的路途。

    此去西辽千万里。

    使团人众,李凤梧一人独当大权,比掌管一个秘书监难度大了不知多少倍。

    直到此刻才明白,当日使大理,王之望的功劳有多大。

    没有他从中斡旋,就自己、柳子承和钱象祖三人,恐怕到不了大理就得内乱起来。

    现在自己一个人掌控使团,确实有点力有未逮。

    一路磕磕碰碰,没少出幺蛾子事。

    好在都化解了,使团也平安事的进入蜀道,度过蜀道,便是天府之国成都府。

    从临安到西辽,最佳路径是从襄阳进入金国境内的京兆府,再由京兆府过庆阳府、延安府而进入西夏国境,再从西夏国境进入西辽国境。

    但这个路线明显不成立,别说金国走不通,就是西夏也不会同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