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仕妖娆 >

第321部分

宋仕妖娆-第321部分

小说: 宋仕妖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之望谈了口气,“所以,我们这些只懂笔墨的人,才会想着主和啊。”

    又道:“暴君完颜亮虽然贪恋女色,霸政残暴,但就算是这样,也能让我大宋力恢复江山,如今又是明君完颜雍,恢复江山已不是短期可以完成的事情。”

    吴璘长叹了口气。

    李凤梧深有同感,“主和主战,主战者,只看见了恢复江山的人心,却看不见大宋的积弊,主和者,只看见了大宋的积弊,没有看见大宋的人心。难道我们能说,主战就嗜战,只想着依靠战功升迁吗,难道我们也能说,主和者就不想恢复江山,只想苟活吗?”

    顿得一顿,“都不是,主战不为升迁,只为江山恢复,主和者不想苟安,只是不愿意浪费国力,在力恢复江山时候不要让百姓受苦。”

    顿了一下,才一字一词的道:“前者奉君,后者怜民!”

 第二百一十五章 君臣、父子

    王之望抚掌大笑,“李少监是明白人。”

    李凤梧苦笑,“也算不得明白,叔公张浚致仕前,曾言此于我。”

    吴璘讶然,“张相公致仕前有此想?”

    张浚是绝绝对对的主战派,连他都有了这种想法,倒是让自己讶异的很。

    李凤梧点点头。

    吴璘沉默了一下,“张相公此言不差矣。”

    王之望点点头,“事实上老将军,你我,甚至于李少监这位新晋的天子宠臣,大家心里都清楚,大宋目前真没有能力北伐恢复江山,前年去年两次宋金大战,国库耗损一空不说,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并不是很划算。”

    吴璘没有说话,作为武将,有些事情他不能说。

    李凤梧点头,“大宋之积弊不除,几北伐成功之可能。”

    王之望点头叹息,“所以主和,所以苟安,所以才会出现只把杭州作汴京的说法啊。”

    吴璘更沉默了。

    大宋积弊,冗兵、冗费、冗员。

    三者中,冗兵和冗费,自己最为清楚,比如一方守备兵马,名义上有一万,实际上能有六千就不了,几乎有一半的空饷,剩下还有一千左右老弱病残。

    这样的军队,谈恢复江山?

    再说冗费……各种国库拨发的经费,几经辗转,最后还有多少能落到实质?

    想到这吴璘甚至有点惭愧。

    自己也不是没从冗兵冗费中获取好处,要不然一大家子数十口人,怎么可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从这方面来说,主战派的武将,多少不是怀着某种心思。

    因为打仗,武将才能发财,才不会被官家忽视。

    李凤梧长叹一口气,“社稷半寸,君王图兴,然朝堂已北进臣子。”

    王之望接口:“叹我朝堂没了王安石,没了范仲淹,也没了韩琦富弼,我王之望虽然也想辅助官家励精图治,一心主和而谋后动,然而终究是能力有限啊。”

    吴璘也叹气,“雄师之中,也没了岳飞,韩世忠……”

    自己还是有自知之明,自己能一生败绩,一者是搭了地利和天险,一者是川陕本来就不是金国重点进攻方向。

    论武略,自己是真不如岳飞和韩世忠。

    社稷,君王,臣子。

    这是大宋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念及此,吴璘之心越发颓败,生出的隐退之心越发坚决。

    看了一眼李凤梧。

    遥想此子,建康抗旨走入仕途,使金不辱使命,高中探花,如今又大理成功归来,此子之轨迹,俨然有我大宋明珠之兆。

    也许有一天,这一子能成为我大宋恢复江山的定鼎。

    于是又有些欣慰,“未来的朝堂,未来的江山社稷,未来的辅助官家,还要多仰仗李少监和王学士了。”

    李凤梧笑了笑,“我自当呕心沥血于朝堂,边疆军伍,老将军且看外面,有六千铁骑纵江淮大破拐子马和铁浮屠的李睿,有四千破一万的大宋尖刀亦有涅面恶鬼之称的宗平,还有死守襄阳功成的卢震,更有辅助庆王赵恺守下安丰军取得大捷的辛弃疾。”

    停了一下,忽然间意气风华,“经数年后,谁敢说我大宋北进之臣?”

    王之望笑而声。

    吴璘却倏然动容,忽然对李凤梧做了一个揖,“愿得此一日。”

    ……

    ……

    使团回大宋,很快沸腾了大宋朝野。

    早有加急快报送回临安。

    这一日的德寿宫里,赵构和吴太后正在赏玩歌舞,听得太监宣声皇上驾到,两人并多想,只以为是寻常请安探视。

    待赵昚见礼之后坐下,赵构笑问道:“近些日子处理朝政,可还轻松?”

    赵昚回道:“父亲,一切皆好,只是太史局有说,今春多地会有大旱,我已着人准备,不至于到时候慌了手脚。”

    赵构点头,“尚有能力开仓放粮否?”

    赵昚有些尴尬,不好接话。

    两次宋金大战,国库空虚不说,粮也不多。

    吴太后打了个圆场,“听说出使大理的使团要回来了,不知道若何?”

    赵昚精神一震,“李凤梧等人不负众望,和大理商定,每年滇马贸易,从原来的三千五百匹增加到了六千五百匹,仅是官方的,而且大理那边将不再限制民间买卖滇马。”

    赵构却不是很喜悦,“滇马终究不是骑军的主力马种。”

    “孩儿知晓,所以将从新开通的商贸通道,从西辽那边,购买蒙古诸部的草原马种,来组建一支重骑军。”赵昚至孝,对赵构从隐瞒。

    赵构点头,“你这几手确实漂亮,不过组建骑军不是一日两天的事情,而是旷日持久,这几年,你怕是要多用心治政。”

    心中多少有点放心。

    皇帝开始组建对抗金国的骑军,这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这也说明,短期内,不会对金用兵,这让对金国有恐惧之心的赵构多少安心了些。

    赵昚点头,“孩儿知晓,还有一事需要给父亲说一声,吴老将军在入京路上。”

    赵构动容,“是吴璘?”

    赵昚点头,“看老将军的奏呈,似乎是想辞职归隐了。”

    赵构愣了下,有些伤感。

    顿时没了心情看歌舞,挥挥手示意所有舞姬下去,这才轻轻说道:“到时候入京了,让他来见见我吧,也是多年没见他了。”

    赵昚点头,“会的,届时还请父亲说一二,让老将军不要辞职归隐,川陕守备离不开他。”

    赵构想了想,“吴璘确实老了,他要辞官就辞罢,也是时候多培养一下你的年轻臣子了,那个六千铁骑纵江淮的李睿不,可当大任,宗老将军的曾孙宗平,去岁大战之后博了个大宋尖刀的美誉,也可重用,就是襄阳死守的那个卢震,也可酌情重用试试。”

    吴太后添了一嘴,“韩诚那个大儿子,韩侂锵也不,仅任一府知府,屈才了些。”

    赵昚心中大喜,父亲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一样,这就好办了,“孩儿也是如此想,吴老将军辞官后,孩儿打算让卢震前往川陕路担任一军的兵马都监,重点栽培一番,让李睿担新建重骑的重任,至于宗平,孩儿觉得此子锐气极重,可以让他继续镇守安丰军,至于母后说的韩侂锵,待过些时日,孩儿将他调入京城中枢辅助孩儿,母后觉得可好?”

    赵构没有意见,“你觉得好就行,只是有一点,我须得提醒你。”

    “父亲请说。”

    赵构看了一眼吴太后,“论李睿也好,宗平也好,卢震也罢,皆是你的臣子,不是某个相公的,也不是几个孙儿的,更不是那个大宋雏凤的。”

    并没有提韩侂锵。

    吴太后顿时脸色就难看了,丈夫是在影射自己为侄儿韩侂锵说话呢。

    赵昚看在眼里,只好道:“孩儿明白,不过韩侂锵确有治国之才,孩儿早想重用,只是这一两年大事极多,才一直耽搁了。”

    赵构心中也笑了,这个儿子啊,虽然不是亲生,但比亲生的还孝顺。

    一方面对自己极为敬重,一方面也孝顺太后。

    也真是难为他了。

    如果没有这么强烈的北上雄心,就真是完美了。

    不过……如果等自己死后,他真能北上朝汴京,也是我老赵家的中兴盛事。

    赵构看着赵昚,心中忽然有点酸,这孩子鬓发都有银发了,从登基之后就没享受过一天好日子,整日里操劳国事。

    忽然想起一事,“如今大事皆定,还是考虑下立储人选罢。”

    这是个敏感话题。

    赵昚顿时不言语了。

 第二百一十六章 暴利的书商

    初春从大理出发。

    使团抵达临安时,也是春末。

    这期间,使团经过了诸多大旱之地,看到了民不聊生的画面,也看到了开仓放粮的壮举。

    甚至在某一州府,王之望和吴璘两位联手,逼迫当地不作为的长官开了官仓放粮不说,还让诸多富贾大户开私仓放粮。

    此些事情不足一一言表。

    倒是有一事,李凤梧这货买了个丫鬟在身边。

    大旱,这丫鬟家里父母双亡,只好来了个狗血的卖身葬双亲,李凤梧恰好看见,于是寻思着干脆买回去,让她专门伺候玉观音。

    玉观音为了跳孔雀舞,双手从来不沾冷水,也不沾粗活。

    是以在途径大旱之地时,因忙于救灾,当地驿馆对使团的照顾略有疏忽,于是出现了没人烧热水的状况,而玉观音没有热水,竟然宁愿三日不洗脸,也不去碰冷水。

    于是便买了这丫鬟,让她专职伺候玉观音。

    一则帮她葬双亲,一者方便了玉观音。

    这件事后李凤梧深深的感觉到,养一个玉观音成本真高,感觉像养了个娇生惯养的婆姨——关键是这婆姨只负责跳舞,不负责暖床。

    嗯,貌似自己也不想要她暖床,那一生骨头,会咯的自己浑身疼。

    使团于三月底回到临安。

    回到临安,官家并没有急于宣召。

    毕竟使团往返近万里,再怎么急也得让大家休息一下不是,况且使团和大理达成的商贸约定大家都知晓,等的不过是一纸国书而已。

    偌大的使团,回到临安后立即作鸟兽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且说吴璘到了临安。

    刚一抵达,赵昚便遣了宦官谢盛堂前来慰问老将,说了些官面话,谢盛堂问道:“老将军,若是行途不乏,去垂拱殿见见大官?”

    吴璘深感宠爱,一到临安,官家连使团也没见,便先见自己。

    于是换上朝服,前往垂拱殿见驾。

    君臣一番细谈后,赵昚嘘嘘而叹,终于同意了老将的请辞,又就川陕两路的事情咨询了吴璘,对于让襄阳卢震前往川陕担任一军兵马都监,吴璘也甚是赞同。

    笑言襄阳能守住,此子之功甚巨,有大才,足用。

    最后赵昚对吴璘说上皇在德寿宫,也想见见他。

    吴璘来到德寿宫,见到上皇赵构,行礼未完,便被赵构拉了起来,看着老态尽显的吴璘,赵构很是感慨,“你我也是一对老君臣了啊。”

    吴璘也很是感慨,“是啊,一晃几十年就这么过去了。”

    赵构很是动容,“这些年守备川陕之国门,辛苦你了,听昚儿说起过,你打算辞官归隐,我也同意,你征战一辈子,也是时候颐养天年了,今后若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