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仕妖娆-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翻脸不认人的节奏啊。
赵昚心中虽然觉得高兴,李凤梧这小子说话水平见长啊,耍赖的同时还能拍拍马屁,但却相当语,“滚!”
说完之后,却发现李凤梧并没有行却礼,正诧异间,就听得这小子一脸口水,“官家,你这座坐佛枫叶笔架真心不啊,不啊不,真不……”
还有没有节操了,真当我赵昚是好欺负的?
赵昚吹胡子瞪眼的道:“甭想!”
李凤梧叹了口气,“唉,儒林郎的薪俸真是低啊……不对,微臣根本没有薪俸啊,那官家若是没事吩咐,微臣告退?”
说完行却礼,刚退了两步,就听得赵昚没好气的道:“拿去罢!”
这小子真是不要脸到了极点。
要东西是完全没有节操,而且丝毫不忌惮自己的天子之怒啊,他就不怕自己因此生气也给他降罪么……偏生自己还就喜欢他这一套。
这君臣也是没谁了。
李凤梧大喜,上前接过坐佛枫叶笔架,一溜烟跑出了垂拱殿,深恐官家反悔,却和正进门的谢盛堂撞了个满怀。
慌不迭告罪,又对谢盛堂背后的老人行礼,走出垂拱殿后才愣住。
那位老人不是陈康伯么?
陈康伯到临安了?
看见新晋臣子在垂拱殿如此失礼,陈康伯皱起了眉头。
第一百五十七章 天子野望,皇子野心
谢盛堂倒是见惯不怪,只是心细的发现大官御书桌上的坐佛枫叶笔架不见了,诧异的道:“大官,那座坐佛枫叶笔架……”
赵昚奈点头,“被这货黑了。”
谢盛堂顿时哭笑不得,“那老奴再去取一座来。”
陈康伯闻言,心中越发恚怒,君臣之礼岂能视之如儿戏,既为臣子,食天家俸禄,又怎能枉顾礼节,拿走官家所用之物。
道:“此人就是官家看重的大宋雏凤李凤梧?”
赵昚点头,“陈相公以为其若何?”
陈康伯满脸的皱纹越发深沉,一头白发配着满脸老人斑,双目也有些昏聩,闻言倒是没作甚点评,只是心中暗道,但愿此子莫成我大宋又一秦桧。
从大内回到青云书社,李凤梧拿出官家写序的那张纸,对张观说道:“这个序严格按照官家的字体雕版,做好之后,这个序可别丢了,我要作为传家宝的。”
张观和一旁我吴瑞云大眼圆睁,一脸不可思议,“官家为《画皮》作序了?”
李凤梧哈哈一笑,“可不是。”
两人不得不服,“你这秘书少监,惬意得一点不输相公啊,连官家都能被你忽悠来作序。”
当今大宋官家做序的书,谁敢禁?
李凤梧得意的嘿嘿长笑。
接下来的事情,李凤梧亲自出面,邀请了临安所有大小书商,在花月楼广开宴席四五桌。
秘书少监邀请,荣六郎书铺等大小书商岂敢怠慢,纷纷亲自到场。
席间,李凤梧提了一下《画皮》销售的事情,大小书商不抢着承事,不说当初收取著作管理费秘书少监说到做到,单说秘书少监这个职位,就拿捏着大家的营生。
没人会放弃这个讨好秘书少监的差事。
于是很是愉快的定了下来,不仅临安的售卖由这些大小书商负责,就连临安周边州府,荣六郎书铺等几大书商也一力承担了下来。
李凤梧当然求之不得。
于是青云书社新成立的雕版印刻坊即日开工。
与此同时,临安十有八九的说书人也开始在各大瓦子间宣传,不仅有《婴宁》打下的基础,如今又有了一个官家做序的噱头。
很快,这件事就如大石入水一般,在临安席卷出一股浪潮。
李凤梧既有公事,又有家室。
没有多少心思和时间花费在《画皮》上面,是以大多事情都全权交给了张观和史弥大,张观能力出众,史弥大在国子监任职多年,人脉宽广,是以诸事进程极其顺利。
而缴了一千贯会子和一千本藏书的韩侂胄,也顺利的在青云书社捞了个社监的职务。
这纯粹就是搞笑的。
青云书社本来人就不多,正副社长李凤梧张观,知事史弥大,这三人就已经将事情和权利全部瓜分,韩侂胄这个社监几乎事可干。
但韩侂胄不这样想啊,这是一个好的开局。
以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还怕掌控不到青云书社?
是以天天和张观腻在一起。
心思也不隐晦,就是要把张观拉到他那一边去。
李凤梧由得他去折腾。
青云书社几乎是张观一手建立,别说他韩侂胄想搞青云书社的鬼,就是自己想让青云书社关门,张观也不会允许的。
不过近些日子,李凤梧倒是敏感的发现了一件事。
自从庄闲事件后,李凤梧对青云书社多了一份心,也才发现这一点:从那日宴请,庆王赵恺来到和大家一起喝酒后,赵汝愚就几乎没在青云书社出现过了。
也曾让张观去问过,赵汝愚的回答中规中矩,闭门读书,为下一进士大科做准备。
进士科三年一次。
今年才考过,现在就为之准备,是不是太早了点?
不过读书人嘛,终究非一日之功,李凤梧也能理解,只是心中总是有那么一点不安。
眼看年关将近。
随着西辽郡主带着使团回国,又随着回访使团带着西辽国书的回国,其后不久,吐蕃诸部也趁着年关将近,遣使臣携国书来大宋之后,临安朝堂因为陈康伯重新入仕而刮起的浪潮被带了过去。
大宋和西辽正式建立盟约。
大宋每年以高出市价一成的价格,从西辽购买战马一千五百匹,并通过西辽,从草原蒙古诸部购买战马两千五百匹。
大宋和西辽互开商路。
随着大宋西辽两国的国书送递吐蕃诸部,吐蕃那边也是爽快,没敢和这两大帝国较劲,愉快的同意开辟商贸走廊。
于是大宋、西辽针对金国的盟约成为了隆兴二年继宋金第二次大战之后的最大惊闻。
对此,大宋天子振奋比。
在和西辽的盟约之前,大宋每年从大理购买滇马三千五白匹,如今又每年从西辽购买一千五百匹,从蒙古诸部购买两千五百匹。
大宋一年可新增战马七千五百匹!
少者五年,多者十年,大宋就可建立起一支庞大的骑军!
有此骑军,足以撼动金国的铁浮屠和拐子马。
赵昚的野望,一步一步开始实现。
这种家国大事,是赵昚心中的重中之重,但对于三位皇子而言,重中之重是争储。
随着钱端礼辞参知政事,陈康伯出仕接任,史浩、王十朋等人接连受到重任,赵愭和赵惇越发坐不住了。
如果父皇一直励精图治意图北上,那这就不是三五年的事情。
想当年父皇虽然等待了三十年,但这三十年,他都是太子啊,除了恩平郡王给他造成了一点威胁,其余时候,他都是铁板钉钉的大宋储君。
但自己三个人不一样。
如今三个人似乎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若是自己不争取,说不准哪天储君这个位置就被另外两个兄弟用手段拿了去。
夜长易梦多。
要想稳当,只有先成为太子。
一旦成为太子,便会成为群臣表率,成为大势所趋的拥戴之人,另外两个兄弟纵然是封王,也只能徒呼奈何。
要知道大宋,是得臣子人心者得天下。
于是乎,邓王府内,恭王府内,都在悄悄筹谋着打击对手的事情。
反正宋金大战刚定,国库空虚,父皇要想再北伐也得等上个三五年,这个时期,就是自己争储的大好时机。
想当年仁宗找赵祯,那么不情愿,就想自己生个儿子,结果还是在群臣的逼迫下立储。
父皇又岂能幸免?
第一百五十八章 出使大理
赵惇和赵愭有此想。
赵恺当然如此,就连李凤梧也如此认为。
虽然第二次大战大宋惨胜,官家雄心再起,但随着国内社会安定,经济腾飞,大宋的臣子从来都是不甘寂寞的。
为了自己的权势,必然要在立储上做文章。
也许明年,立储的事情就又要被提起。
如今三王在同一起跑线,赵恺的机会大增,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打击赵愭和赵惇,等赵恺得天独利的时候一提立储,大概就成了。
但怎么也没想到。
就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官家一纸旨意降下,中书舍人和给事中也没有驳回,于是成了既定事实:三日内组建使团,前往大理。
而秘书少监李凤梧,赐封承事郎,为使团正使。
接到这个旨意,李凤梧脸都青了。
你妹……搞了一大圈,又回到了承事郎这个原点上了,若非自己有从五品的秘书少监一职,那才叫搞笑。
然而真正让李凤梧不爽的是,赵昚你个狗|日的,快过年了你让我出使大理?
没有出使西辽。
但李凤梧早就知晓,出使大理一职自己肯定跑不掉。
虽然名义上借着春节代表大宋去为大理皇帝庆贺,但尼玛这也太那啥了吧,就不能春节之后再去,而且,赵昚你是怎么选的使团人选的?
正使是自己,两位副使,一位竟然是赵愭幕僚钱象祖,另一位豁然是因和西辽使团谈判而立功的柳子承。
这也就算了,竟然还让堂堂光化军统制李睿为使团护将。
赵昚这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啊。
钱象祖和柳子承自己不怕,但光化军统制李睿是李凤娘亲弟弟,要是这货听了李凤娘怂恿,在去大理那些的路上,找个偏僻地方把自己办了的话——
特么的柳子承和钱象祖肯定乐于见到这种状况,自己就冤死了啊。
不行,不能让赵昚这么干。
李凤梧决定去见官家。
似乎早就料到李凤梧会来一般,赵昚一点也不意外,对李凤梧道:“人选是陈相公定下的,朕也不好逆了陈相公的意。”
李凤梧有些吃惊,陈康伯?
才到临安几天,这么快就摸清楚了临安朝野的形势?
相公之力,果然不可小觑。
但李凤梧来见赵昚,并不是说服赵昚换人,而是要再带几个人保证自己的安全,于是道:“臣并没有说陈康伯选人不妥,只是觉得,此次使大理,既要彰显我大宋国威,仅一个光化军统制李睿,似乎说服力不够。”
去你妹的说服力啊,李凤梧说完之后自己心里先开骂了。
赵昚这个腹黑的家伙。
你见过一个帝国让几个文臣带着大战之中的功勋大将使他国,而同时这个帝国又将大军陈于你边境来给你说理的么?
这就好像牛高马大的孔夫子带着一帮二流子徒弟,拿着砖头配着剑,逮着人就给你说道理,我们是以理服人的。
这不是很违和么?
赵昚想了想,笑了,知晓李凤梧担心什么,道:“那你以为如何?”
李凤梧早有想法,直接说出来,“臣以为,李睿虽有千里纵江淮之威,但仅此一人,不足以让大理正视我大宋兵威,若有一位能以寡破众,万军丛中取敌人上将头颅的尖刀之锋芒,效果必将奇佳。”
赵昚若有所思。
话说到这个地步,宋金两次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