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宋仕妖娆 >

第117部分

宋仕妖娆-第117部分

小说: 宋仕妖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割让四州之地的争论上,以左相陈康伯为首力主拒绝,这便是陈康伯的矛盾性,历史对其评价两极,有他是主战派,有他是主和派。

    其实都不对。

    他既主战,又主和。

    能战的情况下,陈康伯绝对支持北伐,比如隆兴北伐官家旨意绕过三省,史浩法容忍辞相而去,陈康伯去却没有任何表示。

    若是不能战,陈康伯便是踏踏实实的主和派。而割让土地。这是陈康伯的底线。

    从某方面来。陈康伯代表着广大的中庸官员,有恢复山河之志却恢复山河之能,注定只能中庸着走完仕途。

    右相汤思退态度暧|昧,从附议他的官员言论中不难得出,都认为应当忍辱负重以图一时安宁。

    争论许久,最终赵昚一锤定音,割让四州不能同意,择使通知金国。

    于是本次朝会以主战派的暂时胜利告终。

    ↓↓↓↓,。⊙。→ 其后便是卢仲贤、赵云兆和李凤梧的安置。赵昚早有计算,卢仲贤赐朝奉郎,迁正六品集英殿修撰,赵云兆赐朝请大夫,迁从四品左谏议大夫。

    让朝堂重臣大跌眼镜的是,对于另一位副使李凤梧,赵昚却提也不提。

    于是有人自以为揣摩到了官家心思,立即出列奏了一本:“臣有本启奏,奉礼郎李凤梧出使期间,肆意妄为。失礼败德,金人大有非议。然其为使君,金人非议其短,便是辱我国颜,且此事有碍两国和谈,极有可能招至金国兵锋报复,臣以为,应当重罚以儆效尤!”

    李凤梧站在人群最后,瞥了一眼那人,眼生的紧,貌似不认识……

    事实上整个朝堂之上,李凤梧也只认识区区数人。

    倒是礼部尚书魏杞愣了许久,这家伙怎么回事,按理这个时候他应该不会出来参李凤梧一本才对,事先根本没和自己通过气啊。

    出来参李凤梧一本的是礼部右侍郎江君烈。

    这件事自己早和礼部的人过,李凤梧在金国胡闹了这么久,丢的并不是大宋的脸,而且从这件事的前后推测,李凤梧此举很有可能是官家授意。

    江君烈为何还要强出头,事前也不曾和自己打过招呼?

    魏杞心中有些诧异。

    自己是礼部尚书,礼部的官员却不和自己通气就擅自参朝臣,虽然于理,但于情不对,想到此魏杞悄悄打量着江君烈,却见他眼观鼻鼻观心,根本看不出任何端倪来。

    能以同进士在短短十五年间爬到礼部右侍郎,江君烈的仕途功夫自然不差,当然不可能被魏杞看出什么端倪。

    而在魏杞观察江君烈的时候,从文官系列中又走出了六位附议。

    全是六部侍郎。

    这下不仅魏杞愣住了,其余四位尚书,吏部尚书叶颙、户部尚书曾怀、工部尚书王望北、刑部尚书诸葛瑾我全都有些吃惊。

    唯独因汤思退除右相而腾出来的兵部尚书一位暂时空缺,是以左右侍郎暂领兵部诸事。

    而此时兵部两位侍郎都出来附议了。

    关键是这两位侍郎,其中一位很可能要升任尚书,按理不可能看不出官家意图,断然不会做出这种妄测圣意的事来。

    让他们如此贸然附议的人,朝堂之上的人中怕是不多。

    这就很值得人揣摩了,六部几位大佬心思电转,同时想到了一个人:汤思退。只有在兵部呆过一段时间且如今是右相的汤思退能做到。

    此时再傻的人也看得出来,自己部门的这些人似乎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

    看透了这一层,魏杞等几位尚书心中着实有些凛然,想不到汤思退竟然已经渗透到六部来了,不得不这货勾结朝臣的能力超群。

    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汤思退是什么货色,只是如今官家要议和,所以才重用他,左相陈康伯、参知政事洪适、枢密院蒋芾、陈俊卿甚至于六部尚书心中都清楚。

    一旦和议之后,汤思退绝对不会有好下场。

    只可惜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清楚这一,否则此时也不会有这么多侍郎在他的授意下参李凤梧一本了——按理要参也是参卢仲贤一本。

    究其源头,汤思退此举是恼恨卢仲贤没有听他的授意,同意金国的和谈要求。

    果不其然,附议的兵部左侍郎朗声道:“臣以为,卢仲贤为正使,却管束不住属官,有失职之嫌。”

    所以,汤思退毕竟是汤思退,注定只能是秦桧的党羽,就算他坐到了相公的位置,也法如秦桧那般将天下风云尽数掌控在手中。

    秦桧为相时,何曾做过此种落人口实的事情。

    感情你汤思退还在用上皇时的仕途心态来应对官家,要知晓当今官家可比上皇有进取心多了,否则不会在登基一年后便兴兵北伐。

    思念及此,魏杞便出列,“臣反对!”

    朝堂之上顿时尽皆愕然。

    如果有人参李凤梧一本,朝堂上谁都可能,那么可能最大的便是魏杞,而为李凤梧话的人中,也是谁都可能,唯独魏杞不可能。

    谁都知晓,这位魏尚书如今最恼恨的便是李凤梧。

    他怎么可能为李凤梧话?

    因为魏杞出列反对时,不仅左右相公、参知政事洪适、枢密院两位大佬和六部其余尚书愕然,就连赵昚也愣了刹那。

 第一百九十三章 混乱的大庆殿

    如果李凤梧这个仕途菜鸟在朝堂上有什么助力,大家心知肚明。

    李家叔公、如今的江淮宣抚使张浚。

    其老师,建康知府陆游。

    如果硬要,已从起居郎迁职编类圣政所详定官,兼权任中书舍人的周必大也算一个。

    除去这几位,李凤梧在朝堂之上再助力。

    然而今天注定是个风口浪尖的日子。

    魏杞出来反对的话音还没落定,朝臣之中,再次走出一位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人来,朗声道:“臣以为李奉礼郎确有失仪,应以罚置。”

    此人出列,就算是注重礼仪的大宋官员们,此时也再次哗然,相熟的站得相近的人议论纷纷,人人皆可怜的看向那位大宋雏凤。

    这有棒打落水狗的意思了啊……

    不仅诸多官员哗然,就连一向云淡风轻视朝堂如花园般的陈康伯也猛然睁大双眼,看了那人一眼,眼里很是疑惑不解。

    而右相汤思退也有些不解,如果朝堂之上谁最不可能对李凤梧出手,那么这人必然在榜首!

    参知政事洪适面有微笑,看着那人,也不知道洪适在想什么。

    太常卿柳相正一直没话,本来刚才魏杞反对时候他便准备出列,看见此人出现后,柳相正犹豫了,自自己出任太常卿后,第一次看不清朝堂局势了。

    此人出列,瞬间将局势明朗的朝堂搅成了一滩浑水。

    枢密院的两位大佬,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蒋芾。同知枢密院事、保和殿大学士陈俊卿。这两位本是枢密使张浚的副手。虽然汤思退权兼了枢密院事,但两人经营枢密院极久,如今依然是西府枢密院梁柱人物。

    此时见到此人出列参了李凤梧一本,两人是大庆殿中最为吃惊的人,面面相觑一眼,着实搞不懂,为何他会站出来。

    而且做出的是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按照辈分,此人还是李凤梧的叔伯。纵然你不为李凤梧话,也不至于如此坑晚辈吧,而且还是你父亲如此看重的后生。

    此人自然是刑部左侍郎张杓。

    张杓的声音不仅让朝臣们看不清局势了,就连牢牢掌控朝会走势的赵昚也眯缝起了双眼,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参李凤梧一本。

    然而就在赵昚沉吟着准备什么的时候,人群首列之中又走出一人来,“臣不以为,出使金国本就是艰辛,李奉礼郎力扛压力,虽有不妥之处。但却并大,金人虎狼之心人尽皆知。纵然因此出兵侵犯我边境,也断然不是李奉礼郎之过。”

    “儿臣附议!”

    在此人为李凤梧了一句后,在其身后,立即又有一位年轻人走了出来,附议前论。

    朝堂之上瞬间安静下来。

    此刻别一般的官员,就算是在官场混迹了几十年的陈康伯,此时也搞不清楚状况了,这都发生了什么,大家都在打什么主意?

    最不可能为李凤梧话的人为他话,最不可能参他的人却纷纷弹劾。

    最后为李凤梧话的豁然是邓王赵愭,附议的是恭王赵惇。

    如今朝堂之上谁不知晓,这两位皇子在钦差建康的时候,和那位大宋雏凤可是闹的相当不愉快,按理他们不痛打落水狗就算不了,怎么可能还会为李凤梧话?

    不过当大家看到官家对两位皇子赞赏的目光时,心中恍然大悟。

    两位皇子着实有心计啊。

    人皆知晓他们和李凤梧有罅隙,此时却为李凤梧话,让官家以为,两个皇子是为了官家的人才着想,同时消除官家的疑虑:万一你们在建康是演戏给我看呢?

    虽然你们在建康闹的不可开交,但没准你们是在演戏呢,让赵昚以为他们并没有结党营私,却在私下里勾搭。

    此时在朝堂上公然为李凤梧话,反而证明两人心中坦荡,并结党营私的苟且。

    这其中的曲折还得多绕几圈心思,毕竟******的人谁不知晓,你看到的表面事情也许并不是你想的那样,能混到朝堂上来,哪个当官的没有见人人话见鬼鬼话的本事。

    两位皇子为李凤梧话,看似似乎在拉拢大宋雏凤,实则将自己洗刷得越发清白。

    君不见赵昚很是赞赏两位皇子么。

    反倒是那位和李凤梧没有任何关系的赵恺,此时只是安静的站在官列中,并任何动静,让人很是诧异:按他作为皇子之一,此时不也应该表现一下么?

    赵昚眯缝着眼了头,看着堂下众臣,良久才道:“众位卿家的都有道理,对于此事,不如来听听我们这位大宋雏凤的声音?”

    众人便齐齐看向文官列末的李奉礼郎。

    李凤梧官轻言微,站在人末静静的看着他们装逼,看着这些人生百态感慨万千。

    六部各位侍郎参了自己一本,明显是受人授意,这人李凤梧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必然是汤思退因为自己坏了他好事而心生怨怒。

    如此来,汤思退是知晓自己和卢仲贤、赵云兆的些许事,再推一下,明使团之中有他的眼线,这在李凤梧预料之中。

    这位汤相公毕竟是秦桧党羽,他擅长的不就是求和么。

    是求和而不是议和。

    汤思退胆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要不然也不会被太学生上书之后吓死。

    而魏杞为自己话,李凤梧并不意外,魏杞和周必大一样,立身刚正志气坚毅,隆兴二年出使金国,纵然是被金国扣留,也依然展现出毫不畏惧的大气魄,最终全身而退。

    虽然魏杞之前经常参自己,但李凤梧对他没有丝毫恶感,反而只有钦佩——当然,那日在尚书府这位尚书给自己脸色看,还是让李凤梧有些不爽的。

    所以拿走魏蔚的画扇,李凤梧自己觉得是意的,但事后仔细想想,李凤梧也不清楚是不是故意的,反正觉得心里甚爽,很想让这位尚书吃憋。

    这关善恶。

    邓王赵愭和恭王赵惇为自己话,李凤梧嗤之以鼻,他们的想法不仅朝堂众臣看得出来,不笨的李凤梧又焉能不明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