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甲三国-第2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卧了个大槽!
一股狂喜之情,如同喷泉一般自公孙白心底激涌而出,令他连蹦带跳的差点欢呼起来。
藤甲是一种经过特殊处理藤编而成的铠甲,对冷兵器有很强的防护力。和金属铠甲相比,具有重量轻、不怕水、透气性强等特点,很合适中国南方潮湿地域使用。防护部位以头部和上身为主,多和盾并用,以防护身体其他部位。制作方法是,把藤入水浸泡半月,却出晾晒三日之干,然后油浸一周再取出来晒干,最后涂以桐油编制而成。缺点是怕火易燃,更不适合寒冷北方使用。
虽然重甲骑兵的冲击力在冲锋陷阵时是轻骑兵的两倍,而且防御力也是普通的皮甲不可比拟的,但是公孙白也只能让白马义从维持轻骑的常态,只有在快临阵冲击时才换重甲,这样带来了诸多不便。
换上重甲,对于人和马都是重大的消耗,头盔带铠甲能达六七十斤,再加上马铠能超过百斤,即便是八尺高的战马长途奔袭也吃不消,不只是马力消耗大,身上多了六七十斤的战甲,士兵们的战斗力强则强,但是持久力却大大折扣。
至于临阵换重甲这活儿,只有在弱鸡敌军面前才能干,日后若是遇到虎豹骑这种轻骑,估计重甲还没换好就被敌军冲锋了。
再者就战斗力而言,也存在诸多缺陷。首先,重甲冲锋只能直线前进,若是想转向必然混乱一团,不战自败;其次,由于行动不便,和速度的迟缓,若是遇到轻骑兵,只能在硬撼的情况下占绝对优势,若是同样兵力的两只兵马单挑,轻骑兵只要不傻逼硬撼,而是持强弩利用速度绕行攻击,能把重骑兵活活玩死,这就是公孙白每次重甲突袭都要留一半轻骑在后保护的原因,不管如何,终究是不爽。
而藤甲,几乎是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一副藤甲的重量应该不会比双层皮甲重到哪里去,但是防御力却上升了不止一个档次。至于说因为其透气性强不适合寒冷的北方使用,这个对公孙白来说不是问题,因为棉袍能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唯一的缺憾便是怕火了。
据说历史上诸葛亮出征南蛮。遇上南蛮孟获的兀突骨率领藤甲兵,屡战不能胜。多亏诸葛亮足智多谋,抓住油浸藤甲的这一致命弱点,诱敌与山谷,采用火攻,终于大胜藤甲兵。
公孙白强行抑制住激动,用60兵甲币兑换了一张6级材料券,藤甲属于6级兵甲,但是材料却没地找,只能用材料兑换券来兑换相应材料。
一副藤甲出现在公孙白的面前,公孙白激动的心情立即打了折扣……特么这藤甲太丑了——就像把个藤筐一般。
模样实在丑爆了!
想想白马义从不但在自己手上天下无双,在历史上也是最拉风最拽酷炫的骑兵,白衣胜雪,白马如风,那种拽酷炫几乎秒杀当世任何一支军马,如果穿上这么丑的藤甲,白马义从的拉风形象就彻底被毁了……
但是想想这只无敌的军马,在经过自己多年的打造以后,比起在公孙瓒时代,更为出类拔萃,从上百万匹战马中精选出的清一色的八尺战马,使得他的速度更快,连弩和大黄弩再加上马镫解放了双手,使得它的骑射更是举世无双,精钢环首刀的配备,使得其近身攻击能力鲜有敌手,唯一的缺陷就是防御力低下。
很显然,藤甲能够完美的解决这一问题,虽然丑是丑了点,但是在战场上,活下来才是王道,历史上的白马义从那么拉风,最后被先登死士给灭了,还不是成了笑话?
公孙白将那件藤甲挂了起来,刷的抽出腰间的破天剑,满怀期待的对着那件藤甲,恶狠狠的一剑劈了下去。
噗~
公孙白惊呆了,那件藤甲居然被他劈了一道口子!
这藤甲居然这么脆弱?
不过他立即反应过来了,他手中的是削铁如泥的铬钢剑,就算是寻常铁甲也会被劈裂开来,藤甲虽然留了道口子,但是尚未完全被劈开,已经算是难得了。
他收起破天剑,随即又锻造出一把朝纲刀、铸钢环首刀、百炼钢环首刀,分别拿藤甲试刀,结果令他十分满意。
百炼钢刀在同一位置劈砍了十几刀才将藤甲砍透,而铸钢刀则根本就砍不透,只是留下浅浅的刀痕,而炒钢刀连刀痕都没留下。
能挡住战刀的攻击,是否能挡住利箭?
接下来的效果,更令公孙白喜出望外,即便是五石以上的大黄弩,在二三十步内这么近的距离内,也只能勉强射穿藤甲露出三分箭头,这种攻击也就仅仅造成轻伤而已,并不足以致命。
就性能来说,唯一要考虑的便是防火性。
接下来公孙白又使用火箭对藤甲进行射击,距离依旧不足五十步,但是火箭在射中藤甲之后由于不能透入半分,所以根本无法点燃藤甲。不过想想也是,如果火箭能破藤甲,历史上的诸葛亮何须费那么多的周折,将三万藤甲兵骗进了山谷,才用火油等易燃物点起满山谷的大火,将三万藤甲兵活活烧死。问题是那样的大火,藤甲只是烧得更快而已,即便不穿藤甲,那些藤甲兵还不是照样烧死。
“甲是好甲,就是太丑!”公孙白叹息道。
……
公元200年冬,此时的天下大势,实可用风云变幻来来形容。
就在公孙白北征鲜卑,曹操西伐吕布的时候,长江以南的局势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长江以南,经过数年的励精图治,又有一干江东才俊的辅助,孙策的实力激增,终究还是攻下了豫章郡,扬州牧刘繇只率得两千兵马投奔刘表,江东六郡自此尽归孙氏。
紧接着,孙策又开始将刀口朝向了刘备,利用刘备根基尚未夯实,兵力不足的劣势,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汉室朝廷的约束力,随着孙策实力的激增,已然不再是那么一回事了,要想进攻两刘,随便找个借口便可,你曹操能征吕布,我为何打不得刘备和刘繇。
没有诸葛亮这样的谋臣,只有诸如简雍和孙乾之类的碌碌之辈,刘备根本不是孙策的对手,关羽和张飞勇则勇矣,但是用兵之能尚在成长之中,面对周瑜这样的绝世之才,终究是不够看。、
很快,江东军一路高歌猛进,紧接着江东被围。然后周瑜水淹寿春,攻破了寿春城。若非关羽和张飞两人武勇无敌,不但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还将拦路的甘宁和黄盖打伤,恐怕刘备便成了孙策的阶下囚甚至刀下鬼。
逃出寿春的刘备,也不甘心淮南就此沦陷,遂又联合刘表,与周瑜对寿春展开了争夺,两军在淮河一线相持不下。
而徐州之战,也逐渐进入了尾声,兵多将广的曹操一开始便占尽上风,最后更是将吕布赶入下邳城内,然后对下邳城完成了包围。
下邳守军有三四万,城高墙厚,又有吕布天下无敌的武勇,还有陈宫的谋略,强攻无益。曹操便发大军,数日时间里,在下邳四围修筑起了两道壁垒,相当于在下邳外面又修了两道新的城墙,彻底的断绝了吕布强行利用个人武勇突围的可能性。
坚壁完成后,曹操便只围不攻,由于下邳城内粮草不多,曹操一点都不急。
曹操兵多将广,士气旺盛,无外顾之忧,又有富庶的大后方可以战养战,他完全可以轻轻松松的打一场持久战,耗死吕布。
不过,曹操的围而不攻,并非是完全没有作为,当曹操大军围城时,数以百计的霹雳车,也夜以继日的从后方运抵前线。
围城完成后,曹操便在四围大筑高台,将数百辆霹雳车置于土台之上,然后便不分昼夜的对下邳城进行狂轰烂炸。
借助于高台的优势,霹雳车的攻击范围增了更多,牛头大小的石弹,不仅能击中城墙,最选者,甚至能射入城中五六十步远。
在这夜以继日的轰炸之下,不数日间,靠近城墙一线五十步范围的房舍,尽被夷为平地,而坚厚的下邳城墙,也被轰得是坑坑洼洼,裂痕遍布,几座城楼更是被毁得不成形状。
下邳城的数万军民,只能在这石弹的攻击下,如缩头乌龟一般,战战兢兢的苟活着,整日里提心吊胆,生恐哪天走了霉运,一块石弹从天而降,就此要了自己的小命。
就在曹操稳操胜券,每日只是在大帐之内饮酒作乐,只等吕布和下邳城内的军民的士气和粮草耗尽之时,再发动致命一击。
就在此时,一封千里加急的密信飞入他的大帐,惊得原本醉醺醺的曹操从卧榻上弹跳了起来,酒意全消。
第338章强攻下邳
“公孙白大破曹军,杀十二万人,俘虏八万,胡酋轲比能被斩,漠北臣服,公孙白已领兵于回师冀州之途中。”
密信虽然很简短,却字字如惊雷一般,在曹操心头轰然作响。
绵延万里的草原,二十五万如狼似虎的草原骑兵,公孙白竟然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便平定了,抢在他结束徐州之战的前面。
无论是曹操,还是公孙白,心中都清楚,两人之间的大战已然不远了。对于公孙白来说,北地皆平,曹操已然成为他一统天下的拦路虎;而对于曹操来说,公孙白始终是他的心头大患,只有除掉了公孙白,他才能睡得踏实,否则他迟早也会重蹈袁绍的覆辙。
曹操急于扫平吕布,而公孙白急于北定大漠,为的都是全身心的投入这场巅峰之战,击败对手,天下就定了一半。
如今公孙白已然平定漠北,叫曹操如何不惊不急?
惊魂甫定的曹操,从从卧榻上跃起,急声喝令帐外的侍卫传令麾下诸将前来大帐议事。
……
天光拂晓,寒气未消。
下邳城下,牛角号声直冲云霄,喊杀身惊天动地,屹立在东门的张辽看到从城下空飘过来一片黑云,耳边似乎都能听到黑云撕裂空气的凄厉叫声。
一连用投石机狂轰乱炸了十数日之后,这次曹军是来真的了!
“避箭!”
那漫天的箭矢,如同倾盆大雨一般呼啸而来,城头上的盾牌手不由自主的举起盾,回头向紧紧贴在城墙上的张辽望去,随即就听到了弓箭射来的声音。他们惊骇的大叫起来,立即蹲下竖起了大盾。没有盾的士兵就象受惊的兔子似的,眨眼间就连滚带爬躲到了城墙里侧,一个个本能的双手抱头,紧贴着墙根。山上梅楼附近的士兵就如同惊弓之鸟,立时一哄而散,各自找地方逃生去了。城墙顶上一时间除了躲在盾牌后面的士兵,再无人迹。
巨大的一片黑色箭雨呼啸而来,长箭狭带着刺耳的风雷之声狠狠的钉在城墙上,发出骇人心魄的“嗖嗖”“咚咚”“噼啪”的声音。有的盾牌兵被许多长箭一起射来的巨大力量撞倒了,有的长箭射到地面上弹起来却依然劲度十足的钻进了士兵的身体,云楼的木质顶和木质立柱,门窗上,到处都是斜插在上面的长箭。
大黄弩!
公孙白用大黄弩横扫北地的战绩,使得曹操近年来也一直在制造大黄弩,已然成为了曹军的标准配弩。
一杆绣着“夏侯”两字的大旗之下,东门部队主帅夏侯惇端坐在一匹枣红大马之上,非常满意自己士兵所做出的精彩表演。
“吹号,命令前军,靠近城墙,抛掷土袋。”夏侯惇转头对号角兵叫道。
“呜呜……”的号角声冲天而起,响彻云霄。
已经全部布置在土袋后边的两千士兵,一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大汉,他们站在数十堆土袋附近,随时听命出击。
一名军司马听到号角声,立即纵声大叫:“上肩……”。士兵们两个一组,配合默契,一个蹲在地上,一个抓起一袋土,放到对方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