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世扬明 >

第328部分

乱世扬明-第328部分

小说: 乱世扬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承恩仍然不解:“奴婢日夜侍奉皇爷,陪着皇爷批阅奏章,未曾听说东江镇有变,也就是说这个广东参将的水师没有派上用场,用得着单独上奏折为其请功吗?”

    崇祯意味深长地说道:“这个广东参将可不简单,他的水师虽然没有拦截到东江镇的战船,可是在登州附近全歼叛军逃窜的船队,孔有德就是这一战失去了踪迹,王子登也是这时被生擒的……”

    王承恩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还不止呢!其不仅有水师,还练就陆师,全都手持鸟铳,曾于荒野与叛军对阵,以步军对战马军,丝毫不落下风,李九成就是这一战死在其鸟铳之下。”

    王承恩懂了,这个临时调遣的参将在平定叛乱的最后当口立下了极大的功劳,不仅手刃李九成,还在海上全歼其余叛军,难怪朱大典单独为其请功。

    “这个朱大典倒是懂得珍惜人才,还知道向皇爷请功、推荐!”

    崇祯的关注点却不在这儿,他所有所思地自言自语:“琼州府参将?在那么一个偏远荒凉之地能练就如此强军,这样的人为什么无人上报给朕?”

    他来回踱步,过了半响,突然停下问王承恩:“王伴伴,你说,这个广东参将夏天南擅长操练鸟铳兵,可否调到神机营,重振京营雄风?”

    神机营是京营三大营之一,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乃明成祖征交趾时创建,在成祖亲征漠北之战中配合骑兵、步兵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土木堡之变后,三大营均伤亡惨重,从此一蹶不振,到了明末更是成了勋贵子弟镀金的跳板,毫无战斗力可言。崇祯一直想把京营操练起来,恢复太祖、成祖时期的辉煌,成为自己直接掌控的强大武装力量,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担此重任,这事就一直耽搁了。

    涉及到京营,王承恩就不敢轻易回答了。一来,京营是皇帝直接控制的,与京营有关的话题都很敏感;二来,如今的京营充斥着混日子、熬资历的勋贵子弟,一个回答不慎就会得罪这些勋贵。他只能避重就轻:“皇爷,你忘记了吗?京营各营的统兵将领都是京城勋贵子弟,平头百姓是没法进入京营的。”

    崇祯不以为然:“又没说让这人担任神机营总兵、副将,只是把他调到神机营,协助训练鸟铳兵而已。”

    王承恩不敢说是或者不是,他知道崇祯随口问问,并不是真的要听从他的意见,这种敏感的人事安排,没人能帮皇帝做主。作为一个长期陪伴皇帝的太监,他自然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否则祸从口出。

    “皇爷圣明,一切自然由皇爷做主,奴婢可不敢乱说话。”

    崇祯想了一会,开口吩咐:“去内阁把温长卿叫来。”长卿是温体仁的字,温长卿就是温体仁。

    王承恩应下,到殿外安排一个小太监去内阁传话,然后守在乾清宫门口准备迎接,以示对首辅的尊重。

    今日温体仁正好在内阁票拟奏章,一听崇祯召见,放下笔就赶紧来了。

    到了乾清宫门口,王承恩迎了上来,热情地招呼:“温相来得好快,万岁爷正在等你呢。”

    温体仁悄声问:“敢问公公,今日陛下召我来所谓何事?陛下心情是好是坏?”

    这种不涉及秘密的消息,王承恩不介意卖个人情给首辅大人,小声回答:“温相尽管放心,万岁爷刚读了山东来的捷报,心情很好。召您前来,可能是为了抽调一个广东的武将进入神机营的事情……”

    温体仁眉毛一挑,广东的武将?莫非就是他……

    与捷报一同进京的,还有山东巡按御史谢三宾的一封信,直接由温体仁的门人直接送进了温府,随同信一起来的,还有一万两银子。

    信中虽然没有像其他投靠的官员一样自称门生,但是谢三宾信中话里行间极尽奉承之能事,并称山东初定,被琐事缠身,等事情处理完毕后一定登门拜访。信的末尾,“顺便”提到了登莱巡抚之位空缺,对叛乱平定后的局势不利,建议早作定夺,另外还提及了在平叛过程中立下首功的广东参将夏天南,是其未来的乘龙快婿,想留在琼州升任总兵,希望能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

    温体仁在崇祯面前以“孤臣”自居,实际上非常热衷拉帮结派,对于投靠的官员来者不拒,以便把控朝政,对抗东林党。但是由于其口碑不佳,投奔的官吏参差不齐,闲职的居多,像谢三宾这样“根正苗红”、前途光明的言官很少,所以温体仁对于谢三宾的靠拢很重视。虽然谢三宾没有明言自称门生,还留有余地,但是以科道言官的身份送上万两银子的贿赂,毫不避讳,其诚意可见一斑,温体仁决定尽全力帮助谢三宾。

    他进了乾清宫后,崇祯也不废话,直接问道:“这几份奏章都是内阁看过的,你应该知道这个广东参将夏天南吧?从奏章所言可以看出,夏天南精于训练鸟铳兵,还能以纯火器对阵叛军精锐骑兵,可谓难得的人才。如今京营人才凋敝,神机营更是每况愈下,不复当年之勇,我欲调此人入京,重振神机营,长卿以为如何?”


第六百二十二章 总兵变副将



    崇祯是个急性子,又刚愎自用,温体仁自崇祯初年起任礼部尚书,崇祯三年担任首辅至今,已经侍奉这位主子七年,对他的性子摸透了。这时听到崇祯这么问,知道他其实已经打定了主意,叫自己来不过是拾遗补缺,帮他完善这个想法而已。

    如果不是谢三宾的一封信和一万两银子,温体仁才不会关心远在广东琼州府一个参将的命运,既然皇帝要调个武将入京,那就随他高兴咯,犯不着为这小事去扫皇帝的兴致。可是要拉拢谢三宾,就不能不考虑其信中的诉求,除了谋求登莱巡抚的位置,还有确保其未来女婿在原地升任总兵官,但是这与崇祯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

    温体仁能够理解谢三宾翁婿两人的想法,京官虽好,可是除了名声,哪有做地方大员威风?就算捞银子,地方也比京城方便,京官除了尚书以上级别的高官,没有多少灰色收入,大多数过得都相对清苦。武将也是如此,要是进了京营,必定被勋贵、上官吃得死死的,哪有在地方上吃空饷快活逍遥。

    该如何做,才能打消皇帝的念头呢?温体仁陷入了沉思。

    见温体仁半天没有回答,崇祯眉头皱了起来,沉声道:“莫非长卿不同意朕的看法?”

    温体仁从沉思中惊醒,连忙回答:“陛下,臣非常赞同这个做法,既然地方上有如此人才,理当调入神机营,为朝廷效力。在琼州那地方做个参将,岂不是荒废了?”

    崇祯高兴起来,“你也赞同朕的想法?那就拟旨,你来执笔,即刻调夏天南入京,官衔暂时不变,如果确实有真材实料,能让神机营有所起色,再封个副将也不迟。”

    温体仁一边思索一边回答:“陛下,拟旨之前,臣有几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摆摆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你尽管说。”

    “这个夏天南以区区参将之职调入神机营,掌营的武官可都是勋贵,不排挤他就不错了,所谓操练神机营又从何谈起?”

    崇祯一时语塞,想了想,说道:“要不破格提拔他为神机营副将?”

    “包括神机营在内,三大营的总兵、副将历来都是勋贵担任,从来没有旁落,如果这么安排,夏天南必定成为众矢之的。”

    崇祯脸色有些难看起来:“官职低了说话不管用,官职高了遭嫉恨,那么你说朕该怎么办?难道把三大营全部清洗一遍,掌营的将领全部换掉?”

    温体仁低下了头,避开崇祯的目光:“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为了一个无名小卒清洗三大营,无异于一场地震……”

    其实他不说,崇祯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京营虽然积弱已久,但是人事关系错综复杂,涉及京师大部分勋贵和重臣,就算自己贵为天子,也不是想清洗就能清洗的。

    崇祯烦躁起来,来回踱步,“那你说该怎么办?”

    温体仁见崇祯有所动摇,趁机献策:“其实陛下的主意是极好的,只不过此刻调夏天南入京,不是时候。不如先按山东平叛的功绩论功行赏,把他的官衔升上来,在地方上磨练一番,多攒些功劳,熬一熬资历,等到战绩、军功、资历都无可挑剔的时候,再调入京师,自然水到渠成,无人敢说闲话。”

    崇祯停下了脚步,长叹一声:“哎,长卿言之有理。可是这一来要耽搁多少时间,时不我待啊!朕恨不得今年就把京营操练起来,派出去剿流寇、打鞑子。你也知道,地方上的那些武将,要起饷来一个比一个叫得欢,要打仗了就推三阻四,诸多理由,要是朕能练出十万精锐京营,又何必受这些武人的闲气?”

    温体仁松了一口气,这一招声东击西,总算转移了皇帝的注意力,打消了他的念头。

    “臣知道陛下的苦衷,不过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急不得。”

    崇祯坐回到椅子上,问道:“那依你的意思,该如何封赏这夏天南?既然要熬资历,不如直接调到北直隶来做个闲散总兵官,如何?将来要调入京营也方便些。”

    “臣以为不妥。这夏天南之所以能够练兵练出些名堂,多半是因为在琼州府那偏远之地没有掣肘,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若贸然把他安置在北直隶,说不定就泯然众人矣。不如封他做总兵,仍然留在琼州。”

    崇祯想了想,拍板道:“不能直接升总兵,不然将来没有封赏的余地,先压一压,只给个副将。等到将来要调他入京,再由朕亲自下旨封赏,既能让他感受君恩,又能震慑京营诸将——官是朕亲封的,谁敢不服!”

    这就是帝王心术了,要拿捏臣子,先抑后扬,让其感恩戴德,顺便宣告众臣,这是朕选的人,你们都要配合他,不能暗地里使绊子。

    温体仁无奈,心道:谢三宾啊谢三宾,我只能帮你到这了,皇上要拿捏你的女婿,我无能为力,到这份上再劝阻就是不知进退了。

    心中这么想,口中却说:“陛下圣明,理当如此。”

    议完了这件事,崇祯想起了奏章中的另一件事,既然首辅在这里,不如一并征求他的意见。

    “山东兵乱既平,登莱巡抚空缺,须得补缺。长卿有无合适人选?”

    温体仁闻言打起精神,毫不犹豫地回答:“臣以为,山东巡按御史谢三宾辅助平叛有功,又熟悉登莱一带的民情,是最佳人选。”

    崇祯审视地盯着温体仁,见他迎着自己的目光毫无躲闪之意,暗暗点了点头。作为皇帝,最怕臣子互相勾结,铁板一块,对抗皇权。温体仁是“孤臣”,这谢三宾是言官,两人之间应该毫无交集,这个推荐,应该出自公心。朱大典、谢三宾等人平叛有功,本来就要封赏,既然首辅也推荐此人,那就这么定了。

    “那就拟旨:朱大典统兵有方,升兵部右侍郎,仍为山东巡抚;谢三宾辅佐平叛有功,任右佥都御史,加山东按察副使,巡抚登莱;夏天南斩贼首李九成、截叛军水师立功,升副将,加广州都督,仍驻扎琼州;其余各路兵马,着兵部论功行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