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皇帝-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陶商已经恢复大半,郭汜送了些带来的药物和补品,夸赞了陶商几句便离去,即便陶商再厉害,也不可能成为董卓的部下,所以这些人对他的态度,一向是不冷不热。
第二日一早,陶商身穿便服,先到军营中看望仅剩八百多人的部下官兵,从美阳到汉阳,又从榆中到抱罕,这些人抱着必死之心跟着他屡次冒险,有人成功了,但更多的人却为此丧生。
“你们都是好样的!”陶商看着他们,平静点头,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不需要再多说什么。
“大家放心休息吧,从今日起便不再有厮杀,我带你们回洛阳!”
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许诺,却让许多人眼眶湿润,当日留在榆中,保护大军撤退,每个人都是抱着必死之心,如今却又能凯旋而归,不由想起了陶商等人一路的勇猛,也想起了那些为保护他们送命的同伴。
离开军营,陶商带着十几人出了抱罕城,直奔多拉隆,一路上到处都是奔走的董卓兵马,相反羌人却很少能看到踪影。
抱罕的天格外的蓝,蓝得让人心中沉静,多拉隆远远在望,四周却搭满了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帐篷,有人影来回走动,似乎还有防守的士兵。
陶商他们才到一里之外,就听到了深沉短促的号角声,这是羌人紧急战斗的信号,很快无数羌人便排成队列警惕地朝向他们这个方向。
待到靠近的时候,陶商滚鞍下马,带着徐晃等人步行向前,就是不想让这些羌人紧张,不骑马,也未携带任何兵器,证明自己没有敌意。
不断靠近,虽然只是十几个手无寸铁的人,但羌人却如临大敌,这让陶商疑惑不解,这些羌人虽然不如北宫伯玉的部下那般悍勇,但终究是边陲异族,民风彪悍,不至于畏惧他们这几个人吧?
走进的时候,似乎有人认出了陶商,一声惊喜的大叫,跑到队列前面张开双臂示意大家放下兵器,连吼几声,那些羌人才将信将疑的收回刀枪。
那人转身向陶商连连鞠躬,转身便钻进队列后面去了,陶商知道这人是去找首领,便在原地等候。
不多时,队列后面一阵嘈杂,十几个人匆匆忙忙地冲出来,其中一人大声呵斥着那些还在戒备的羌人,让他们退下。
来的这些人中有几个陶商很熟悉,正是滇吾、拓拔野、阿木去乎、娄高日渥,其他几人也都身材高大,看气度应该都是各个部落的头领。
滇吾上前行礼:“陶将军,你伤势未愈,怎会忽然来到这里,也不见告知一声,冒犯你了!”
“将军!”
“陶将军!”
“见过恩人!”
“大英雄来看我们了!”
……
滇吾身后的众头领全都躬身行礼,这是羌人最高的礼节,包括身后所有的羌人,也都弯腰躬身,眼中带着崇拜和感激的目光,没想到这么快就亲眼见到了风传的大英雄。
陶商扶起滇吾,示意大家都起身,走过去拍拍拓拔野等人,又拉着阿木和娄高二人,惭愧道:“多拉隆一战,多亏你二人拼死力战,指挥得当,这‘英雄’二字,我受之有愧!”
第214章 祭拜
得到陶商如此高的评价,阿木和娄高有些受宠若惊,连道不敢,一路上被羌人们簇拥着,来到多拉隆东门外的一片开阔之地,这里已经搭建了一个临时的祭祀台。
今天正好是羌族死人后准备大葬的日子,陶商无巧不巧正好赶上了时间,主持祭祀的释比是个极其年长的老者,三尺来长的白须变成辫子,白发垂地。
听说是陶商亲来,那释比颤颤巍巍地来到陶商面前,浑浊的眼睛隐藏在白眉之下,围着陶商转了三圈,念着古怪晦涩的咒语。
随后释比对天而拜,所有的羌人都趴伏在地上,与之相和,随后又从祭台上取下来一个被磨得光亮,却又看上去十分古老的黄铜匕首。
这个匕首十分小巧,只有拇指大小,上面的花纹几乎要被磨平,但刀柄上一个小巧虎头却栩栩如生,私欲奔腾而出。
当释比把匕首递给陶商的时候,所有的羌人悚然动人,大声诵起了长长的羌语,陶商听不懂,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犹豫着要不要接。
滇吾轻手轻脚地来到陶商面前,低声说道:“刚才释比送给你我们羌人最高的祝福,那是只有拯救族人的英雄才能得到的咒语,这个匕首便是羌族最高的虎头令,拿着他,可以指挥任何一个羌人部落!”
“这么贵重?”陶商眉头一皱,摇头道:“如此重要的信物,还是留给释比吧,你告诉他,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份大礼,我却不敢接受!”
滇吾为难道:“这是释比的意思,也就是白虎大神的意思,我……”
陶商冲着释比笑了一下,躬身示意让滇吾代为解释。
释比看向滇吾,滇吾无奈之下,只好向释比说了陶商刚才的话,两人在一旁连说了好几句,那释比才微微点头,收回了虎头令!
向陶商躬身行礼之后,又递给他一个铜镜,上面同样有个虎头,不过比匕首上的狰狞形象比起来,显得温和多了,像一只慵懒的猫,懒洋洋地侧卧着。
看到陶商疑问的眼神,滇吾解释道:“这也是我们羌族最高的信物,带着他,每个见到你的羌人都会把你当最贵宾,以最高的礼仪接待,这个你就收了吧!”
这个倒还可以接受,陶商点头,双手接过铜镜,郑重地收回怀中,释比颔首微笑,羌人们又爆发出一阵欢呼,传出老远。
接下来的祭拜陶商全程参加,尤其当他亲自上香,向着多拉隆城跪拜的时候,所有的羌人悚然动人,完全没想到一个汉人官兵,竟然会跪拜他们死去的同伴。
自古以来,羌族和匈奴等一样,都被当朝视为异族,低贱野蛮,不服教化,大多都是武力征服,屠杀迁徙。
像陶商这样能与他们并肩作战,甚至还能事后来探望的可谓闻所未闻,而祭拜亡灵场景,更是震惊了所有人,包括那位释比,激动地双手连颤,法杖都掉在了地上。
即便他们将陶商视为光复抱罕的大恩人,甚至不惜献上虎头令,也从未想过陶商能与他们一起祭拜,乃至下跪!
从来到这个世界,这是陶商第二次跪拜,第一次是拜卢植为师,师恩如山,而卢植也是先贤,陶商觉得并没有什么,这一次,却是因为对死去羌人的愧疚。
不管这个时代文明如何,朝代的变化并不影响他自己的人知,在他眼中,羌人和汉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他的同族,毕竟他来自数十个民族大团结的和平国度。
只是他并不知道,他的这一跪,对羌人造成的震撼有多大,而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让士人震惊,朝堂哗然!
羌人的祭拜仪式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数千亡魂,全部被埋葬在多拉隆城中,这里将是他们羌人共有的墓园。
这一次战斗,让羌族彻底元气大伤,最强大的湟中部落被打得七零八落,其他部落又被北宫伯玉打压,全都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上,又经历了数场大战,青壮者死去十之七八!
如今虽然重新回到抱罕家乡,但要想发展壮大,至少需要数十年的时间,希望只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族人凋零,加上湟中部落的人刚走,官兵又在四处为恶,人人不得安宁,所以大家才都聚集到这里,集中兵力,防止官兵前来骚扰。
羌人急需发展,董卓却又纵兵胡作非为,简直是走了豺狼,迎来恶虎,可不能再让抱罕承受战火了,陶商告诉滇吾,回到抱罕之后,他马上劝董卓撤出抱罕,返回汉阳。
虽然不忍离别,但滇吾深知官兵在抱罕境内造成的不利影响,再三感谢陶商,将他送到三十里之外,才依依惜别。
羌人远远地排成长队为陶商送别,虽然赶不上十里相送,但这等场面,还是让陶商心潮澎湃,不管是羌族还是汉人,只要你真正为他们付出过,都会感恩戴德。
百姓如此,民心也是如此!
晴空之下,似乎还能隐约听到羌人呼喊着他的名字,虽然他们不会说汉语,但还是学会了“陶商英雄”四个字,不断振臂呼喊着。
最后回头看了一眼多拉隆,陶商心中充满了感慨,打马赶回抱罕,在这里又消耗了大半月的时间,前后又是一月有余,的确是该回去复命了。
数十年后,羌人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元气,为纪念陶商的恩情,合力塑造了一座雕像,立在多拉隆东城之外,三丈来高的雕像栩栩如生,面东持枪而立。
所有的羌人口口相传,陶商是他们的守护神,没有陶商,他们或许早已被灭族,而每一个成年的羌人男子,都要到这里接受洗礼仪式。
韩遂成功守住榆中,但也损耗了不少兵力,加上和他联手的羌兵被消灭,应该没有余力再东进,张温即便进攻不力,守住汉阳应该还不成问题。
在陶商决定南下之前,留守天水的正是孙坚,如果有他在,扼守咽喉要地,韩遂也不敢轻易出兵。
第215章 董卓意图
回到抱罕,董卓还未回城,陶商便去看望冷祁,顺便也找贾诩问问董卓此举究竟为何,以董卓的为人,绝不是那种自愿帮羌人清除敌人的人,肯定别有所图。
冷祁的伤势已无大碍,但要想上阵恐怕至少需要半年时间,伤筋动骨一百天,更不要说肩胛被贯穿了。
贾诩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任何时候都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更像是一个冷祁的管家一般,要不是陶商早知道贾诩的本事,恐怕此时也将他忽略了。
见陶商问起董卓这几日在抱罕用兵的意图,贾诩垂头略作思索,也不知道他是在想董卓的用意,还是在想要不要为陶商解惑。
顿了一下之后,贾诩言道:“攻占抱罕,平定羌贼,董将军已完成重任,久留抱罕,追剿羌兵,关押俘虏者,乃是觊觎湟中义从之实力,名为剿贼,实为扩兵!”
一语惊醒梦中人,陶商此时才恍然大悟,其实事先有所觉擦,但总觉得不够明晰,此事贾诩说出来,才觉得醍醐灌顶,心中清明。
湟中义从胡的实力,陶商在多拉隆看到的时候也羡慕不已,更不要说掌握重兵的董卓了,这么精锐的骑兵,要是能收为己用,比他打这一场胜仗还划算。
历史上董卓本就实力强悍,兵进洛阳,无人能制,如果再让湟中义从归为他的部下,那还了得?
正想着该如何劝阻董卓,只听贾诩又道:“董卓素有虎狼之心,性情暴烈,将军万不可妄自劝阻,徒惹祸端。”
陶商闻言眉头紧皱,贾诩果然能洞悉人心,但所说却也是事实,他现在没有任何实力,哪有什么话语权,而且本来就是想依附董卓兵力返回长安,更没有资格劝阻人家。
实力和权力,才是乱世立足的根本!
无数次经历这样不能自主的局面,陶商更加迫切期待割据时代能够早日到来,那时候独占一方,军政大权都是一人掌握,才能尽情发挥,不再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
这种处处受掣的憋屈,他实在有些难以忍受了,只是眼下官卑言小,只能等待机会。
时势造英雄,曹操、刘备、孙坚之流,不也在这腐朽的王朝之下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