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之秽土转生-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电闻言,恍然大悟道:“哎,受了那老儿的诓骗。”
康宁心中暗喜,看来这个石电思想还是比较简单的。他只用一招,基本上就切断了他和张员外的联系。
接下来他要做的,自然是趁热打铁了。
“好了,此等小事也已经不重要。既然知道他是小人,以后离他远点就是了。”康宁站起身来,踱了两步继续说道,“敬岩先生既然来了,就不妨协助柴知府查这个案子。白莲教狡诈多端,我很担心,我们暗度陈仓的手法早晚会被识破。”
石电应允道:“好,那就按照康公子的意思。虽然我不懂破案,但是为了李知府的死因能尽快查清,我会竭尽全力保护知府大人的。”
康宁心中嘿嘿一笑,如此就搞定了。石电,就这样进入自己的战略体系之中了。
但是,柴寅宾似乎有所踟蹰。
“说实在的,刑名之学可不是我的强项啊。”
王之钥一拍他的肩膀,笑道:“不是有我吗?”。
柴寅宾道:“王按察不是需要在明面上吸引他们注意力吗?”。
王之钥笑道:“你可以假装来劝慰我,或者,干脆找个秘密的地方,商量一下不就行了。”
“嗯,也行。”柴寅宾寻思片刻,忽然又说道,“这样,还是可能让观察你的人,发现我的意图。”
“要不这样。”康宁插嘴道,“找个人刑名高手跟着你不就行了。”
“这一时半会之间,上哪里找人去?”柴寅宾问道。
康宁淡淡道:“家父有一义子,名曰宋慈。”
众人皆是一愣,随即就想起康员外的怪癖来。
按照义子的专长等特点,用古人的名字给他们起名。
如此说来,这个宋慈的特点,应该和历史上的同名人相差无几了。
那这个宋慈又是谁呢?
还是熟悉历史的谈以训最先反应过来。
“可是《洗冤集录》的作者?”
“正是。”
康宁心中的恶趣味已经升腾到万里高空。
《大宋提刑官》的主人公要降临明朝了。虽然宋朝没有提刑官这一职务,只有提点刑狱和提刑按察使比较常见的同类官职,换一句话说,这部剧的名字就跟《宰相刘罗锅》一样,上来就错,但是宋慈这个人,却不是虚构的。
他的确是法医学的始祖。这一点就连外国学术界也不能不承认。
不过康宁一向不在乎洋鬼子的看法,他现在只是恶趣味的在想,大宋提刑官来明朝了,不知《大明按察使》的主人公周新有何感想?
柴寅宾当然不会知道康宁在想什么。他只是听说有一个高手来帮自己,一下子心情轻松了不少。
不过康宁可不准备白帮他,他是有条件的。
第六十章 晚唐藩镇与一代剑圣的渊源
“不过有件事情,小弟还要请兄长帮忙。”
柴寅宾赶紧把自己从刚才的喜悦当中揪了出来,尽量用平常心态去分析康宁是不是在和自己做交易。但很快他就得出结论,无论这是不是交易,结果都对自己有利。
于是他干脆利索的说到:“贤弟请讲。”
“我康家虽然有收留孤儿的家风,但却没有给他们上户口的习惯。所以,他们几人的户籍问题,可能就要劳烦大人了。”
“这等小事。有何困难。”柴寅宾还以为康宁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原来是这么点小事儿,“我朝户籍制度弊病甚多,子女比较多的人家,几个儿子共用一个名字也不稀罕。出生多年也不上报的,更是比比皆是。我跟下边户曹书办打个招呼,你且放心就是。”
“多谢兄长。”康宁躬身一揖,而后就说道,“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得冻起来了。明月留在青州府协同大人招兵买马,我自去滦州石佛口,押解金银到莒州购买货物。”
“好。一路上多加小心。”
众人随后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呃,好像妈都不在身边。那就有媳妇的找媳妇,没媳妇的上空床。
只是他们上空床是睡觉,而康宁则是翻出大箱子,准备将宋慈转生过来。
说起来,宋慈在他的计划当中并不是很重要的一环。只是目前形势使然,不得不将此人转生出来。
与此同时,康宁也考虑到,自己的地盘越来越大,是时候转生一些二线角色,来加强一下替补阵容的深度。
宋慈算是自己无意中迈出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还有谁合适呢?
康宁翻来覆去找了好几遍,最终还是找到了两个人,觉得在眼下有用得着的地方。
第一个人是唐末藩镇之一,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此人人品不佳,但却是个很有特色之人。
唐昭宗景福二年,也就是公元893年。当藩镇割据的大唐正处在不断相互攻伐的时候,还是一名将领的刘仁恭正负责戍边。
不料时任卢龙节度使李匡威竟然被弟弟李匡筹驱逐。李匡筹随即掌握了卢龙的核心城市幽州。
原本,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并不罕见。不管是谁坐在节度使的位子上,身为将领的刘仁恭去磕头效忠就行了。
但是,新上台的李匡筹却似乎忘记了他的存在,这一忘不要紧,戍边的轮调期限已经到了,该让将士们回去放个假,然后和家人团聚了。
可是李匡筹却迟迟没有变态,弄得士兵们一个个躁动不安。“你们哥俩闹翻,关我等屁事,凭啥不让我们回家?”
于是,士兵们最终决定造反。他们以刘仁恭为首,决议攻打幽州。
然而,他们终究寡不敌众,为李匡筹所败。无奈之下,只好归降河东李克用。
刘仁恭一直都是个不安定分子,在李克用那里寄人篱下的日子更让他受不了,于是通过李克用的谋臣盖寓劝说李克用攻打幽州。
李克用最终被说动,于乾宁元年攻陷幽州。
次年,李克用上表举荐刘仁恭为卢龙节度留后。这意思很明确,刘仁恭是他的人,如今被扶持上节度留后的位子,那就说明卢龙这块地已经贴上了他李克用的标签。
至于为什么用刘仁恭,那是因为他是本地人,跟四面八方的地头蛇都很熟,处理关系的时候也好办。
可是朝廷中的人却一眼看穿了这其中的最大隐患,也不知道是李克用关系密切的太监们会错了意,还是文臣们从中作梗,给刘仁恭的官职最终确定为卢龙节度使。
节度留后变成了节度使,这啥情况?
朝廷是在告诉刘仁恭,你现在是卢龙的一把手了,你不是谁的人,你只是你自己的人。
不管刘仁恭有没有看懂朝廷的意思,反正朝廷是看明白了,这家伙不老实。
果然,称为节度使之后的刘仁恭不听从李克用的调遣,随后招至李克用亲自兴兵讨伐。
不料兵强马壮的李克用竟然败走卢龙,让刘仁恭这厮一下子坐稳了卢龙节度府。
随后,刘仁恭干掉了义昌节度使卢彦威,并让大儿子继任义昌节度使。
这一战成功之后,刘仁恭的野心迅速膨胀。他准备南下继续扩张自己的地盘。
于是,他看中了魏博节度使罗绍威的地盘。然后背后有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支持的罗绍威,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刘仁恭当时的作战策略非常有特色。掘土作业挖地道一直挖到对方城内。结果被人早就察觉,引水淹了地道。
此战之后,卢龙实力受损严重。
而后他与儿子刘守光的是是非非,则成为卢龙此后一直没有崛起的因素之一。唯一的亮点就是,在当时还处于婴儿时期的契丹政权,不得不在刘仁恭父子的军威之下认怂。但也正是卢龙的衰败,给了契丹崛起的时间机遇。
不过康宁对刘仁恭军事和外交能力都不感冒,这个人最有意思的能力就是那一手挖地道的活计。
他挖地道的技能之所以炉火纯青,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个盗墓贼。
盗墓贼,眼下康宁最需要的职业。
大箱子之中的遗传物质终究是有限的,发丘中郎将这活计总得有人干才行。目前最合适的人选,就是这个刘仁恭了。
如果曹操能活着见到这家伙的话,他的选择绝对不会与康宁有所出入。
而另外一个人,不同于在后世知名度很低的刘仁恭。他命名字,因为一部《秦时明月》而广为人知。
剑圣盖聂。相传与荆轲同等级的人物。
然而康宁没看过《秦时明月》,他只看国赤虎君的《宋时明月》。
盖聂这个名字进入他视野的时候,在第一时间他是准备忽略掉的。但是另外一个人让他想起了这家伙。
那个人,正是被刘仁恭利用的来游说李克用的盖寓。
这个人,直到死去,也一直享受着李克用的尊重。但是,他为重情重义的李克用所做的事情,多少有点对不起后者的尊重。
这是一个并不出彩的历史人物,康宁之所以还记得他,是因为此人的姓氏。
盖,作为姓氏的时候,读音是比较多样化的。除了我们都很熟悉的“丐”这个读音之外,还可以念作“葛”,也可以念作“尬”,甚至还有这个读音“果”。
如果见到姓盖的童鞋,尽量还是要问一句,你老家是怎么读你这个姓氏的?
盖聂如果遇到这个问题,他的回答应当是“葛”。至少在后世的某些影视作品里就是这样念的。
我们不要忙着给那些影视作品钉上低智商的标签,我们需要坚信,随着我们审美趣味的提高,创作者们不得不向我们妥协,更注意这些历史细节。
如果说这种逻辑还有些牵强,毕竟不能把历史的真相押宝在那些曾经饱受历史爱好者们诟病,抨击的文艺工作者身上。
那我们就来换一个更具说服力的逻辑。
盖姓的重要起源之一,与战国时期齐国的公族大夫王欢有关。他的封地在盖邑(今属山东沂水),其后代当中便有人把封地当做姓氏来使用。
这一支盖姓的读音,同“葛”。
而其余几种来源,比如南北朝时期的西羌族盖拉氏,鲜卑族的盖楼氏,都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改姓盖,音同“国”。
还有就是蒙古族、满族同胞改姓盖,音同“丐”。
虽然盖姓还有其他的渊源,但战国末年的盖聂,从时间上来看,不符合后面两种来源的读法。
所以说他很大可能上读“葛”聂。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人反对。唐代司马贞在他的《史记索隐》曾说:盖音古腊反。
反,是说反切法。这是一种为生字词注音的方式。是利用已经知道的两个字的声母和韵母来注音。
“古”字取其声母,“腊”取其韵母。
那么按照司马贞的说法,盖聂的姓氏应该读作“尬”。
不过,康宁对司马贞的说法素来是不屑一顾的。他的理由基本与学术无关,而更多的具有喜剧色彩。
首先,搜某动物输入法对“尬”聂的读法表示强烈抗议——反正我没打出来。
其次,“腊”这个字在古代的读音是“辣”吗?要知道古音今音相差太大。如果读“乐”的话,那就乐子大了。还得读“葛”聂。
剑圣的姓氏怎么读还是比较好推断的,至于那位盖寓是不是盖楼氏的后人,这个缺乏详实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