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地主爷 >

第6部分

唐朝地主爷-第6部分

小说: 唐朝地主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我去将生米煮成熟饭,主簿到时候也不好为了一个门子食言。

    打好主意,大汉笑眯眯都到了大门口,清了一嗓子喊道:

    “各位同仁,我是老房门的大儿子,本来是要接替老爷子的位子的,而有个小子坏了规矩,断了我的生。”大汉见众人关注他了,就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道:“本来嘛,他要是干得好,我就让他吃了这碗安心饭,不想与他计较,不过你们看,日上三竿了还没站出来,小弟我担心他坏了公事,嘿嘿……”

    他也不管众人言语,径直走到徐清房门前又撞打起来……


第十章 买驴


    第十章         买驴

    徐清正和婢女小五翻云覆雨呢,突然闯出来一声男高音,小五姑娘变成了昨天晚上那个大汉,吓得徐清一哆嗦,“吁~”。

    徐清满脸郁闷的起了床,他知道是昨天那个大汉在发疯,不知道折冲府这么多人怎么没人主持公道。此时天已经大亮,平时这个时候,折冲府所有人都应该已经各就各位,喝茶聊天了。

    故而徐清也不怕大汉,他不信一个白丁还能当众殴打朝廷命官!徐清麻利儿换上昨天刚送过来的官服,开门走了出去。

    “龟孙子,终于出来了,看我怎么……”大汉再怎么中二,官服总是认得的,一时哑火了,结结巴巴问道:“你……大人您是?”

    “误会,误会,徐大人啊,都是误会啊。”早就有伶俐的人看出来龙去脉,跑进去报了吏房主簿。

    “误会?昨天一晚上把我堵在门里头,这个误会恐怕难以解释吧?”徐清板着脸说道,此时不能做老好人。

    “大人啊,不是我堵您啊……”大汉一脸慌张跪下说道:“是你自个儿不出来啊……”

    “嗯?”

    “混账东西,快给徐大人认错!”吏房主簿拍了一下大汉的脑袋,大汉当即磕头,接着眼泪鼻涕一把流出来,就算是影帝穿越到这怕是也自愧,主簿继而对徐清道:“徐大人啊,您看?”

    说实话,主簿虽是不入流小吏,在这里有一亩三分地,而徐清正八品官却是一个散官,无半点实权,说白了只有名头吓人。吏房主簿也不怕徐清,而且有意回护家乡人。

    徐清不想闹大了,顺坡下驴,摆摆手算了,大汉感恩戴德出去了。又转身问主簿:“不知皇上赏的马匹车辆大概要几日到啊?小弟不免还要叨扰了……”

    主簿向发现新大陆一样看着徐清:“徐大人,这马车和仆从是直接送到贵府上啦……”

    “贵府?啊,送洛南去了!我当是……”徐清一拍额头,闹了个大红脸。

    听到马车仆从早已送去洛南,徐清也不想在博兴耽搁了,当即收拾东西去了县城,思考了一下,决定去买个代步的东西。他虽然不知道洛南在哪里,但至少在后世河南省,而他现在在山东,跨省可老远呢,靠他的十一路车怕是只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而且自己有十多匹布,一个人带不了,好在布匹可以当成货币使用。于是徐清上街打听骡马行的地方,幸好博兴还算大县,还真有骡马行。

    按着指引,徐清抱着一匹绢布,绢布价值比棉布大,不过肯定不值一匹马,不过可以当定金。

    骡马行比较冷清,看见有客进来,忙是热情招呼,一名小厮领着徐清穿过一个大院,院子里蹲着不少衣衫破烂的人,头上插草,有男有女,有大有小,这便是“插标卖首”了。

    这些人里面有天灾**的可怜人,有私自俘虏的战俘,也有一些骗子,户籍名字都是假的,一不注意便逃了。倒是没有卖儿卖女的,这些年天灾还少。

    徐清缓缓扫了一眼,刚刚还在为了卖儿卖女感到欣慰,就看见大门口来了一个老男人,骨瘦如柴,手里牵了一个小女孩,怯生生打探周围,约莫七八岁,也一样瘦。

    徐清只是瞥了一眼,小厮便带着他到了后院,五六匹马,十多头驴,还有七八头骡子,一股臭味充斥在这里。

    大唐初期战事频发,马匹十分贵,稍微好一点的都要十多两,驴和骡子稍微便宜一些,徐清微微考虑一下,决定还是买驴,马朝廷发了,驴到了洛南还能当做牛用。

    “八两!一口价!”

    “四两,多一分我都不买!”

    “七两!少一分不行!”

    “算了,五两银子,不能再高了。”

    “年轻人,我们也要吃饭啊,这样,6两八钱银子。”

    “两匹绢布加一匹棉布……”

    “嘶~成交!”

    徐清不会砍价,只是壮着胆子,以大刀阔斧对应别人的坐地起价……他也不知道绢布到底是个什么价,反正他还多着。

    牵着驴走到前院,把那匹绢布做了定金,掌柜让一个小厮和徐清去那余额,正打算离开,看见屋里头一妇人恶狠狠用柳条抽人,那妇人专业训奴的人,而被抽的正是刚看见的那个小女孩,小女孩哇哇的哭,那叫一个天昏地暗。

    徐清心口一痛,于是问掌柜:“略,那个什么来头。”

    掌柜回到:“牙子带过来的,家里遭了病难……”

    徐清沉吟一下,哎,算了,谁叫我这么善良呢?

    “掌柜的,加一匹绢布,买给我怎样?”

    “一……一匹绢布?好啊!只是还没训好,怕冲撞了客官哩……”在唐初,一个成年男子比马还便宜,一个刚收进来的女娃娃转手就换了绢布,掌柜的别提多美了。

    “小妹妹,你家在哪啊?”徐清走到小女孩旁边。

    “坏人!呜呜呜……都是坏人……没人疼琪琪……吭哧吭哧……”

    “额,你叫琪琪啊,这样好不好,和哥哥一起找妈妈?”徐清做人畜无害状。

    “妈妈?妈妈死了……呜呜呜吭哧吭哧……”

    “唉~”徐清指示小厮去买了些东西,递给这个叫琪琪的女孩。琪琪犹豫了一下,突然又下定决心的样子,狼吞虎咽起来。搞的徐清好几次拦下来,怕伤了她的胃。

    琪琪忽的一句话:“娘亲就是吃了这个就死了,我也吃了,可以去找妈妈了。”徐清又是一阵心疼,超常发挥了演讲能力,讲了一个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也不知道琪琪是否听懂,只看见她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看来这个琪琪的身世还有得考虑。

    徐清便抱着琪琪往客栈回去了,结了账,又报了一匹布找客栈老板娘说要给琪琪裁几件衣服,上街买了一点点  糕点之类的零嘴,找了一张纸,折了个小风车,固定在筷子上,插在窗口上,扑啦啦的飞转。

    做完这些,和客栈老板打了个招呼,然后打算把那些布拿出去当了,这倒是轻车熟路,他以前和张中来过。五匹绢布,四匹棉布,一匹棉布九钱银子,绢布二两四钱,一共15两6钱。

    还剩下两匹绢布徐清不打算当了,留着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当成礼物送出去。徐清查了一下钱袋,银子大概二十多两,还有一些不成串散钱,家里还有十贯铜钱,用箩筐装着,六十四斤!


第十一章 出齐鲁,入洛川


    第十一章       出齐鲁,入洛川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用说,在唐初能吟出这首望岳的,自然就是文抄公徐清了。徐清那天死劲的哄好了琪琪,骗她说赚了钱就可以找娘了,然后说每天给她一文钱。不过琪琪这丫头,听到找娘一脸疑惑,听到每天一文钱却满眼放光,这让徐清无语了好一阵,早知道丫头属钱就不讲童话故事了……

    徐清骑了驴,驴昂昂的叫着出了博兴,丫头琪琪原本是坐在徐清前面的,可是徐清脑袋里突然冒出八个大字“三年起步,最高死刑”,然后就把徐琪扔屁股后面了,对现在就叫徐琪。琪琪换了新衣服,豁然一新,清秀极了的一枚妹子,就是太小太瘦,养一养咳咳……

    出了博兴,早上出发,晚上住县城里,也不急,每天走一个县。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天徐清就只能岔开腿走路了,因为骑驴搞得腚疼。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徐清诗兴,哦不,抄性大发的时候,没注意身边的情况。

    “这位兄台好志气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啧啧,非常人可发此宏愿。”徐清吓了一跳,差点将徐琪给抖下去,不过这丫头抱得很紧。徐清看见一名书生也在看泰山,只见那书生又说:“小弟上官仪,不知可否结识一下兄台?”

    “噗,上官仪……你没当和尚啦?”上官仪早年曾出家为僧,后以进士及第,这可是大名人,关键还有一个女儿上官婉儿也不得了之至。

    “咦?我与兄台未曾见过面,怎么兄台知道我当过和尚?”上官仪疑惑到。

    “这就是佛家讲的缘分啊……”徐清摸摸鼻子借机掩饰尴尬,不过结识上官仪可是不错的,这可是未来宰相啊。

    “哦,是小弟落了俗套。”上官仪不疑有他,他想能有“会当凌绝顶”这等志气的应该不是歹人。

    其实徐清哪里有这个志气,两辈子都没有,他只想安逸的生活,过点小日子,逗逗小妹妹,以死在美女肚皮上为目的。徐清说道:

    “我叫徐清,别叫什么兄台了,叫我初六吧……”

    “初六兄……不知初六兄去哪里?可否同去?”

    “哈哈哈,我啊,我去洛南……”上官仪也算半个小弟了,徐清心里美滋滋。

    “正好啊,我去洛阳游历,一起吧,也好有个照应……”

    本着你是牛人听你的的原则,徐清就和上官仪一起行路了,只是徐琪小丫头十分不乐意,对上官仪十分漠然,她现在对徐清的感觉好了不少,徐清说什么就是什么。

    出齐鲁,入洛川,徐清忍着腚一路西行,还看了黄河,倒是上官仪和徐清不断讨论诗歌,说是讨论,可徐清哪里懂什么诗歌,只能听这上官仪大发议论。

    到了黄河上念了一首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一首诗直接将上官仪镇住了,虽然上官仪有才,但是毕竟诗歌发展还不成熟,盛唐诗歌随便一首也能镇住他。徐清终于得到安静了,上官仪不敢再发议论,说一千道一万,结果写出来的诗还不如别人,怎么议论?

    河南是平原,官道也直,另外河南被开发的比较充分,人烟多,不会几十里不见人,所以徐清一天也能多走一些路,六天时间,就到了洛阳,这是上官仪告诉他的。

    到达洛阳已经是晚秋时节,满目萧索,不过进了城却好一片繁荣景象,毕竟是古都,虽然唐朝不是在这里定都,但还是人口繁密,经济发达,算得上中东部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许多文人骚客聚集在洛阳赋词写诗,喝酒品茶,上官仪大约就是来干这个事的。

    洛阳城中,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商铺林立,屋舍俨然。

    上官仪非常想拉徐清去参加诗会,有这么一位有诗才的朋友,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虽然自己诗才不够。其实上官仪可是一种诗风的开创者,为诗歌发展贡献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