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地主爷 >

第54部分

唐朝地主爷-第54部分

小说: 唐朝地主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不是李老……皇上让我睡着里的吗?”

    “哎呀呀,平日里那些公卿被留宿的,过了子夜便在承天门网扣头谢恩出去了,您倒是心宽,一觉睡到大天亮……”太监忙着打扫房间,一边和徐清解释到。

    “那,那没事吧?皇上会不会怪罪下来?”徐清虽说不怕得罪皇帝,可也不想得罪啊。

    “您是徐大人吧?唉,要说是别的大人在这里一觉到天亮,可徐大人却不会,您现在可是圣眷隆厚啊……”

    “啊哈哈,多谢公公。”徐清一摸腰包给了太监一锭银子。

    “哎呦,徐大人客气啦……”太监不动声色手里银锭子,又嘀咕说道:“您现在皇上眼前红人啊,这有了圣宠,就  什么都有了,宫里宫外,只要在这大唐国,没有例外的事……”太监说的这话,像是给自己听的,又像是说给徐清听的,不甚明白。

    回到家里,徐清将孙伏伽赶了出去。考生住在主考官家里,算个什么回事?只不过徐清还给了孙伏伽一些盘缠,足以支撑半个月的食宿。

    第二天,另一位主考杜如晦来了,作为户部尚书,考较进士是杀鸡用牛刀。这也是因为第一次科举,诸多规矩定式  还没形成的原因,临时拼凑起来的主考团队。

    杜如晦来徐清家,自然是为了说这个进士科的事。徐清不了解,只是听着杜如晦安排。考试一共分为前后两场,前场三个题考时策,后场四个题考诗文,诗二首,赋一篇,诏文一篇。一首诗是事功诗,传达政令的,一首诗是写景的诗。总的题目如下:

    “策论一: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语于今何用?”

    “策论二:四边诸匪,何以平之?”

    “策论三:兴民兴政兴德。”

    “诗二首:‘劝农诗’,‘大河’;赋一篇‘长安’;文一篇‘祭皇天’。”

    七个题目都是徐清和杜如晦拟定,然后让李渊给批了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前三篇策论,是对考生的为政为军韬略的考核。后面的诗赋,只是为了考核考生的修养,能力,见识罢了,可以算是附加分,或者是给韬略不足的人一些补偿。不过,科举制在唐朝发展之后,进士科诗赋的重要性还是越过了策论。

    徐清大发感慨啊,在后世的时候,因为高考失误,只能读个二流大学,还有每天做些零工来补贴日用。可如今,摇身一变,却成了高考命题人。不仅是命题,而且还是阅卷人,标准答案终于轮到自己说了算,哈哈哈哈,这种感觉不是一般的棒。

    “浪里个浪,浪里个浪喂!”徐清唱着歌,弯着腰,在菜园子里浇水,又给温室加点火,第一次考试前这么轻松。


第九十章 进士选拔


    第九十章  进士选拔

    开考之日,犹如上朝一般,大清早起来,徐清眯了眯眼,穿戴好后,荀雪儿已端着一盆子来,小月提着一铜壶倒下半盆热水来。

    徐清用热毛巾放在盆里,再拧干将毛巾搁在脸上,待每个毛孔都舒展开了,将毛巾放下,拍了拍脸,清晨的睡意顿时消去了不少。

    徐清带好翘脚内衬巾帻幞头帽,内穿黄软锦步内衣,加了一套纯棉厚罩衣,外遮绯红官袍,既是整齐,也是防寒  防风,威风八面,好一个大官模样。

    荀雪儿小月看了徐清都是道:“好精神啊!”徐清笑了笑,让牛吃草牵了马车,直奔长安贡院。

    贡,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唐朝的贡院不止一个,现存的还有江南,北京定州等贡院遗址。长安贡院举办的考试,是各地方贡院选拔出来的人才,加上各级官员推荐和名气较大的士子的最终考核,也称及第试。

    这时候的贡院已是熙熙攘攘起来,徐清马车到后,院门一开,几个伙计,就挑着灯笼进来,殷勤地向徐清道:“徐大人,茶饭都给您老人家备好了,是在屋里吃,还是在堂里吃。”

    徐清心里摇头,我是老人家啦?嘴上没计较,道:“在堂上吃吧!”

    天边夜色还未散去。

    寒风袭来,刮得脸上如同刀割一般,这天气考试,也真是够呛。要是碰到家境贫寒一点的,指不定就……唉,倒不如在三伏天考试,总热不死人的。

    吃完饭,小厮提着灯笼在前引路,徐清跟在后头,迈步走到大堂上,这是要巡视考场。冷风一吹,徐清紧紧衣裳,见到杜如晦也来了,打了招呼。徐清道:“杜尚书,这天气考试,难免会影响士人的思绪啊……”

    “徐大人可有妙法?”杜如晦也是眉头紧皱。

    “嗯,不如吩咐后厨,做些热食,熬些热汤吧,也好让考生祛除寒意。”

    杜如晦听了,当下让伙计去叫后厨,做了一大筐蒸饼,以及一桶刚刚烧好的鸡蛋热汤。厨子说,要是少了,后厨还有,马上端过来。徐清听了点点头,看看蒸饼,心道这贡院还不错,没刁难克扣。

    考生陆陆续续出现在了贡院,看见贡院又热汤热食,一个个纷纷喜颜悦色,只不过喝汤的很多,吃饼的却不多。

    但见一名考生一手抓一个块蒸饼在那啃着,转眼间连吃了十几个馒头,众考生不由指指点点,摇头晃脑。那名考生见此,满脸惭愧地道:“愚弟来长安三个月,还不曾吃过如此饱,再来一碗汤……”

    堂上帘子后面,徐清看了又是微微点头,心道这位考生倒也有几分执着,是个人才,不知学识如何,等下阅卷之时,先注意他一下罢。

    见考生来的差不多了,徐清起身,走出帘舍,拱手道:“诸位才子,有道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今朝此试,愿诸君,共雁塔题名!”

    纵是知道进士不那么容易,但大家都是喜欢听吉言的。又见是长安第一才子在这里当主考,考生们都是起身拱手,以近乎狂热的神情对徐清道:“愿得徐大人才思一分足矣!”

    这时候杜如晦打着灯笼进来道:“就可以动身了。”

    约莫不到后世的八点,众人抵达了贡院的正式考场,原来不知道,现在一看,哇呀呀,三千余各贡院贡士,他荐自荐,也称作领乡荐二千余人都聚集在此。不少衙门里的脚夫,一个个都聚集在这里,想要帮人提东西赚点外快,贡院门口,被挤成了一团。

    五千学子,哪一个不是饱读诗书之辈,经历了大浪淘沙来到这里的,都是有真才实学的。

    各学子没有直去贡院,先去供给所,领取炭火木柴,考试的供给,由长安府中提供。

    徐清来到供给所,见炭火供给,有木柴、煤、炭、秫苇,此外还有炭盆,蜡烛可以支领,还算齐全。可徐清稍  微一听闻,原来这些东西好多都是要买的。只有炭盆,蜡烛和一斤木柴不要出钱,再想要多的,就得掏银子。那些   多余的物资,都是贡院里几个小吏自己出钱购买的,好在这里大赚一笔。徐清见价格也还公道,是贵了几分,不过还算不上“宰”,也就没说什么。

    全场有五千多考生,参加进士科的占了一千二百多人,徐清看着手中的花名册,摸摸鼻子,这可是要刷掉一千多人啊,怎么下得去手。杜如晦见此,考诉徐清说:“徐大人可知这剩下的一千人,该如何?”

    “额,不知,敢问杜大人……”

    “这前一百名,自然是荣登富贵,再过了吏部核试,将来要做官的,不必细说。”

    “这第二个前一百名,将来就放入国子学,学制三年,再度考核,发放地方充吏,辗转几年,评价得好,入个末流的官,再几十年,运气十足,能力强的话也能当个县府之类的官后致士。虽不然,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还能置办家业,留给子孙。”

    “这第三个一百名嘛,又差一点,不过也还好,放到各大官员家里充当侍者,幕僚,要是能得到机缘,各大官员给他安个位置,也是荣华富贵的命。要是……额,小声说,要是你我有看上眼的人才,也可把他放到这里面,自己取了去……”

    “三百名后嘛,就无甚作用了……”

    徐清看着杜如晦悠然自得的神情,暗暗咂舌:想不到这第一次的科考,就能将各种利益均衡到如此地步。说道:“小弟受教了……”

    杜如晦老奸巨猾的一笑,拿起煮好的茶汤自饮起来。

    作为主考,自然不会亲自去监考,放题。徐清坐在贡院屋子里面,安心的烤火,拿着一本架上的书读起来了,是《论语》。

    话说他到了唐朝之后,还真没怎么好好看书,现在一读起来,许多繁体字都要好好想起才能知道意思,又是断句,又是从左读到右的,不一会就头昏眼花,脑袋直点桌子。

    杜如晦见此,不由得笑了笑。他不知道这个负有盛名的大才子,怎么读起书来这般不认真,可能大才之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看起来无聊?看清楚徐清拿的是论语,他倒是有几个读书的疑问,想要和徐清相互印证一番,于是道:

    “徐大人,你是长安第一才子,我倒是有几个读《论语》疑问要请教你,不知可否?”


第九十一章 民可,使由之


    第九十一章   民可,使由之

    徐清猛然坐起,不好意思起来,他连句子都没读通顺,哪里还能帮人解答疑惑?此时徐清手中的《论语》正好翻到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那一页,徐清灵机一动,说道:“杜大人说笑了,这读书要结合自身的生活去理解才有用,也能将读的书运用出来,我是没法解答杜大人的疑惑的……”

    “嘶,徐大人所言甚是啊,不过……”

    “不过嘛,小弟倒是从《论语》里面读出了一个小趣味,可以 与年兄分享一番……”徐清摊开《论语》给杜如晦看。

    “徐老弟既是有心得,快快与我说说看……”

    “你看这一句,该如何读?”徐清指着书上那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哦?这是平常的一句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读,不然如何?”杜如晦疑惑的问到。

    徐清见此,大笑一声:“错了错了……圣人重教化怎么会说‘不可使知之’呢?”

    “对啊,这么一说,却是不对……”杜如晦不愧是饱读诗书的士人:“难道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徐清摇摇头道:“此一句,能有六种断句之法!”

    “六种!?愿闻其详……”杜如晦显得很是惊讶,《论语》对于士族来说,最多是开蒙就已经学了的,他没想到居然能这么多弯弯道道。徐清缓缓将六种断句说了出来: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六种断句说完,徐清又将六种断句的意思也说了出来,然后看着一脸不可思议的杜如晦问道:“论语上一句话,就能断出如此多不同的句子,杜大人,你是户部尚书,每日定是要看无数公文的,要是下面来的公文,也是这样一番,不知……”

    “徐老弟啊,别说了,我已然明白……”杜如晦听了徐清的话,后怕一阵,又道:“盛名之下无虚士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