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地主爷 >

第216部分

唐朝地主爷-第216部分

小说: 唐朝地主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皇子出征,一个小军神,一个皇太子,*士气大震,突厥人吃劲不起,寇略一阵慌忙退去,就在这时,李靖第一次和大敌吉利可汗遇见,狠狠地要了他一口肉。李世民和李建成乘胜追击,也让突厥人留下许多性命,此战平。

    这场战争,在一场喧闹开场,又在仓促之间结束。至于为什么开始,谁也说不清楚,明明突厥和唐的关系还过得去啊。你阴我一下,我也捞你一下,以前也这样,怎么今年就开战了?

    幕后之人没有跳出来负责。

    长安城里,李渊揉着昏昏欲睡的脑袋,翻看各地送上来的呈报。灯火昏暗,他忽然发现自己老了,标准的宫阁体居然看不清楚了。

    李渊把呈报重重地扔在地上,旁边的宫女太监唰唰跪了一地。

    李渊挥挥手,让这些嘈杂远离自己。深宫大殿,李渊独坐,英雄暮年的感觉充斥着大殿李渊靠在自己的龙榻上,回想这辈子的风云际会。

    从太原起兵,含而不露地把李密打败,打进长安,把杨广尊为太上皇,立一个小皇帝。杨广死了,他才坐上这龙榻。

    然后就是统一四分五裂的中原大地,一个个敌人被消灭,要看大一统就要来了,他忽然发现自家邻居——突厥,也强大如斯了。

    对手一个又一个啊,打不完,斗不尽,而我李渊老了。

    突厥再强大,也不能让这个大智大勇的开国之君产生一丁点畏惧,真正让他担忧的还是长安城内。

    天有二日,必有血灾,这是袁天罡告诉他的。还有一句,无命之相,移星换日。

    袁天罡卜算完这一卦,飘然而去,消失不见。

    李渊又想起了徐清,这个无命之相的人,揉了揉眼睛,提笔写下:

    “命洛南县伯徐清,立即回京!”

    太极宫内,刀枪林立,关门重重,寂寥无声。大风裹挟这大雪刮过,过道上,太监宫女过紧了衣物匆匆而过。红墙白瓦,巍峨宫殿,显得有些沉闷,让人喘不过气来。只不过,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早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且悠然自得。

    太极殿,整个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这里有六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十六卫、四军。唐朝中央机构称作“三省六部制”,其实这单单只指外朝民政罢了,所谓三省指的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管的是执行,真正意义上的宰相,便是尚书令。武德九年,尚书令是李世民,由尚书左仆射裴寂和尚书右仆射箫瑀共同执掌尚书省。

    门下省的首脑,原本叫侍内,又叫做纳言,到了武德九年,应称作侍中。旧制,宰相常在门下省议事,故门下省又称作政事堂。有侍中二人,现在则是由高士廉、陈叔达、李元吉三人挂名,前二人实际掌控。门下省主要是审议政令是否可行,由于在门下省议事,侍中参与议事,只要门下省议过了的,就都能颁布。故门下省权力极大,实际上却由皇帝和尚书省各出一个亲信掌控。

    高士廉是李世民的亲信,陈叔达则有李渊控制。门下省还有诸多侍郎、给事中,侍郎高徐清一品,给事中和徐清平级。徐清是正四品刺史,正四品伯爷,还是正四品的通议大夫,给事中就是正四品,这个大小比较如同纸牌里,三个二和一个二的区别,三个二再牛肯定打不了一个二,可二者选其一,没人会选一个二。

    中书省设中书令,所谓三省之中,中书省比其他两省矮了一截,不过是起草诏书的,看起来是水之源,实际上是水之末。别人不把事情讨论清楚了,你敢随便草拟诏书?中书省说到底,不过是高级秘书台。再过一二百年,中书令才升为正二品,绯袍变紫袍,时称右相。

    现在有房玄龄、杜如晦做中书令,中书令还有一个职责,便是培养尚书令。置内史侍郎,也和徐清平级。

    见到尚书令,应尊称大宰,侍中为少宰,中书令成为紫薇。凤阁。御史大夫,称宪台,比肩徐清,其下属则矮徐清一头。另有各部尚书,也称少宰。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还有九寺,则是单单为皇家服务的。还有五监,分别掌管教育、间谍、制作器物、研制新型武器、勘察水利等方面的。

    论官位高低,只有三省六部的正堂官,和极个别的副官能比徐清高。可官位不同于序位,京官贵于外官,譬如一个小小的吏部文选侍郎,不过正五品,可你外官无论多大,也是小吏,让你等多久就等多久。有爵位的,比没爵位的也要高贵,故而徐清在此扳回一局。还有手握军权的大将了,早已经不是能用品级来衡量的了。总的来说,长安城里,除却侯爷、公爷、三省长官就没人能让徐清让道。

    李渊此时急着把徐清招回来,也只是一丝执念,如同孙猴子非得有金箍棒一般,握在手里感觉踏实。

    …

    说了一点点“废话”吧,大家可以大致了解一下长安的情况,以便开展后面的剧情。审核的编辑大大,放过在下吧!


第九十五章 顺风耳


    第九十五章  顺风耳

    洛南县,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县伯府,大雪封门,除却三餐之时,再无其他声响。倒是徐清房里,时不时传来滋滋的声音。

    小年之后,徐清仿佛禁欲了一般,整日躲在书房里,也不知道干啥。若是荀雪儿等人还可进的去,换了倪百老头,则会直接轰出来。倪百老头心里嘀咕,老爷的脾性怎么突然变差了,难不成身体出了问题。不行,得找夫人们问问,夫人们却说,你家老爷在忙,以后府里的杂事,都问小月夫人和大夫人。

    徐清在忙什么,荀雪儿等人也是才弄明白,无他,磨玻璃而已。徐清一开始是想做枪来着,可那玩意儿太复杂,不如磨玻璃来的简单,画了一天图纸,没画出个靠谱的模样,徐清果断“改行”磨起玻璃来。

    可这打磨玻璃也只是看起来简单,不是说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嘛,徐清觉得说这句话的人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把床上的劲儿使在磨玻璃上,整整磨了三天,徐清才磨出来两块歪歪斜斜的凸透镜,可别说聚焦了,就是透光也有些难度。好在徐清还算聪明,就算凸透镜磨得歪歪斜斜,那也是向外面歪斜,还可以消减。而不透光的原因,则是没有抛光。

    抱着这两块凸透镜,徐清显得比抱徐文还要小心,这让荀雪儿好好鄙视了一下。坐在炉边,五女同问徐清这做的什么东西。可徐清却不答,忽然,他把黄诗梅的手拉了过来……

    “哎呀,干嘛?”黄诗梅忙缩了回去,她们五女,要么大大方方一起调戏徐清,要么就把徐清关在自己房间里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是不能够吃独食的。

    “啧,别动,让我看看!”徐清又去抓黄诗梅,黄诗梅脸蛋微微有点红了,心里噗噗响,心问今天这个榆木疙瘩怎么开窍了,这么稀罕老娘?黄诗梅心里一横,反正这几天的徐清是她的,就当着你们的面吃一次怎么了?想着,也就任由徐清抓住手了。

    谁知徐清抓了她的手却不干别的,只把她的衣袖撸起来,露出手腕上三四只裴翠白玉做的手镯,说道:“诗梅,把这个取下来看看……”

    黄诗梅一愣:“你就是想看这个?”

    徐清点点头,解释道:“额,我想着这手镯不是你最多吗?”

    黄诗梅顿时生气了,她还以为徐清是想摸她小手手来着,却未想徐清只是想看它手镯。她把手收回来,嗔怒道:“去去去,你去看她们的,我的不给你看……”

    徐清也回过神来了,忙嘿嘿一笑,还是问黄诗梅道:“来来来,取一只给我看看。”这个时候,徐清知道,不能真听女孩子的话,女人嘛,口是心非极了。

    果然,黄诗梅虽然还摆着一副生气的脸,可眼神之中已经转怒为喜了,甚至有些期待徐清拿着这个手镯是想干嘛了。她取下一只,交给徐清。

    只见徐清把手镯拿着,又掏出怀里的凸透镜,两相对比起来,嘴里嘀咕道:“你们说,这手镯怎么变成这么光滑的,难道采出来玉就是这个样子?”

    众女解释笑道:“哪里是,不还要刻工雕刻,还要抛光打磨?”

    徐清一愣,心道这玉石能雕刻,这玻璃不也能雕刻,哎呦喂,我磨了三天,想必别人一个时辰就能搞定?哎呦,糊涂了,徐清心里如此想,面上却不露神色,毕竟如此丢脸之事,还是不让老婆团知道了吧。

    谁知小月却读懂了他的心思,且小月心思简单,没顾忌什么徐清的面子,幽幽的道:“少爷,你莫不是想磨了三天药玉,却发现可以请刻工一个时辰雕出来吧?”

    徐清愕然,众女见此皆是拍手笑起来道:“定是如此,你家少爷这次短了筋……”

    小月一想,也明白了自己说出了徐清的痛处,一脸委屈的抱歉。徐清见此,掐了掐小月的脸,又抱抱她的头,然后对众女道:“古书上,有千里眼顺风耳二事为神力,而今我要将其变为现实之物,汝等知晓就行,不要往外处说。”

    “啊?”众女一脸你信哪个教的神情,若是别人说把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真实,众女估计就要叫家丁把他往外赶了,可这话是徐清说的啊,是徐清认认真真说出来的啊!徐清是什么人,别人不清楚,她们还不清楚,炒菜、仙人酿、尿不湿特别是火枪,徐清造出来的哪个东西是寻常人能想象出来的?

    徐清说要造一个千里眼,顺风耳,那说不定还真的就能造出来。

    黄诗梅疑惑道:“你说的千里眼顺风耳,是单指那一个?两片这个药玉,难不成是千里眼?”

    徐清点点头道:“确实是千里眼,至于顺风耳,那太简单了,我都不想造。”

    众女摆出一个这次你的牛皮可吹大了。

    徐清则笑着道:“你们不信?可以,去取二丈棉线,两个竹筒。”

    徐琪从一开始就没说话,拖着腮看徐清和众女说笑,这下徐清吩咐出了事情,她跳了起来忙道我去我去。

    不一会儿,徐琪还真得搞来了棉线和竹筒,摆在徐清面前,众女看着徐清道,看你怎么造顺风耳。

    徐清二话不说,取出一根铁线,在火盆里烧红了,在两个竹筒的底部都烫出一个小孔。之后,他把棉线穿了过去,在竹筒里面绑了一根小棍儿。另一个竹筒也如法炮制,做完这些,徐清便道:“好了,顺风耳在此……”

    众女也是尴尬的笑了笑:“这就是顺风耳?顺风耳不是能听见很远地方的声音嘛,你听一个试试?”

    徐琪把顺风耳拿起来,看了看不知咋用,直把两个竹筒扣在自己耳朵上。徐清摇摇头取了下来,指着对门一间房子道:“徐琪,你去那间房子,把门关紧。然后在门缝里把这个棉线拉直,耳朵贴在这个竹筒里听。等下我在这边念一首诗,你要记住了,回来告诉我们……”

    徐琪嗯了一声,拿着竹筒屁颠屁颠跑过去了,徐清看了一眼众女,说道:“你们瞧好了。”


第九十六章 望远镜


    第九十六章  望远镜

    门把前后两间房的门关上,透过门中间雕刻花纹的洞眼,把棉线拉得笔直,紧绷起来。徐清对着竹筒念到: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