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地主爷 >

第142部分

唐朝地主爷-第142部分

小说: 唐朝地主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家坪旁边,找到夏浩尸体,翻找一下,没有丝毫发现。长叹一声回头看,发现那俩暗河成员已经痴了,看着满地的尸体,目瞪口呆。

    徐清笑着问:“你俩咋了,傻了啊?”

    “主主主公,这这这都是主公一个人杀死的?”二人双腿颤抖,脸色苍白,一人敌三十,那是什么武功!这叫人说出去了,转口就是以一敌百的故事啊。

    “没错,唉,最后三个用了妖法,我才不得不逃的。”徐清做模做样可惜道:“只不过啊,那三个人也因为动用妖法,被妖怪反噬了。”

    二人深信不疑,对徐清道:“主公,那可了不得了,一人打三十个,还从妖怪手里逃出生天,简直是武神啊!”

    “不敢不敢,改天教你们俩……”徐清打着哈哈:“你身体不错,骨骼清奇……”

    等到大部队来了,徐清早已经收拾好了这些尸体,大火彤彤。夏浩怎么来的,谁支持他来的,一切都变成了灰烬。

    至于三手会,不过是布的一个旗子罢了。只是,徐清仍旧还有一种感觉,这个棋局,依旧将他困在其中。时不时就有一副爪牙冒出来,狠狠地给徐清一击。

    猎物看到的,往往是猎人希望他看到的。因为以夏浩的本事,绝对无法安排得如此精细。

    半个时辰后,徐清家里:

    徐琪泪眼婆娑,哭到:“臭徐清,死徐清,你快醒来啊,醒来啊!”

    黄诗梅、荀雪儿、小月闻声一齐跑出来,看见徐清衣服破烂,头发散乱,身上还有不少血迹。关键是直挺挺躺在门口,徐琪在旁边恸哭,三女心里大哀,一时声泪俱下。

    “徐郎,”

    “少爷,”

    “徐大哥,”

    “呜呜呜……”

    忽然,徐清睁开眼睛,坏笑道:“叫我干嘛?”

    “呀!”三女都是吓了一跳。

    不过转瞬间变成了惊喜,黄诗梅道:“你怎么没死?”

    “徐郎!吓死我了,你……哼!”

    “你这坏少爷,幸好你没死,你要死了,我就不活了……呜呜呜……”

    三女这是是喜极而泣,指着徐琪道:“你也是个小坏蛋,和徐清一起骗我们!”

    不过,徐清刚想说,徐琪也是被我的演技骗到了,你们这群笨丫头。可话没出口,就看见徐琪咬牙切齿,徐清心道不好。

    “嗷呜!”徐琪张嘴飞扑过来,可脚步不稳,一下栽到了徐清腰下。不过她也不含糊,张开嘴巴找个凸起好咬地方的地方,蒙头咬去。

    三女齐呼:“徐琪住口,那个地方咬不得!”

    徐小清,卒。

    额,差一点,差一点。

    还好三女阻止得快,差一点徐清就成了“根净”之人了。三女对徐琪严防死守,徐琪一脸茫然问:“平时我咬徐清你们不都是喜闻乐见吗?今天怎么……”

    三女都道:“哪里咬不得咬不得,你想咬,以后姐姐们教你!”

    徐清听了大为鸡动,脑海里头已经浮现出了那一副画面:三女扶住徐清的徐小清,对徐琪淳淳善教,要这样这样……我的天?

    不过徐琪一个提议让徐清不由的后背发凉。徐琪提议道:“咬他不行,不如我们一起打他一顿吧!”

    “好!”

    三大一小对着徐清一顿拳打脚踢,以泄刚才浪费表情之恨。可徐清就惨了,平时他被四女围攻还受的住,可现在他全身几乎都是淤伤,那可就不好受了。

    “疼疼疼!”

    黄诗梅发现了徐清的异样,忙止住众人,然后仔细掀起徐清的衣服一看,前胸后背,紫红一片。这一下,四女彻底懵了,心疼,仿佛那些伤痕都落在了她们自己身上一般。

    刺史府里一阵慌乱,沧州城内各大药店同样一阵慌乱,到晚上,徐清被裹得像粽子一般躺在了床上。还好,只是皮肉之伤。

    就这样,徐清养伤,各官员都来看望。同时,将外头的修路工程的进展和徐清说一下——十分顺利。

2017/11/14 2:46:06|45166031

第九十七章 名传天下


    第九十七章  名传天下

    “下官赵璐禀,南皮至沧州,修路四十里,沟通十二个村庄乡镇,道路两旁掘渠,培土,植树……”

    “下官燕苦禀,海兴至沧州,修路五十六里,沟通村庄九座,山镇两处,路宽二车并行余三尺,路载三千斤而不动……”

    “下官詹增禀,黄骅至沧州,修路四十八里……”

    “下官秦时,自沧州至三县,三线各修二十余里……”

    徐清照例躺着,黄诗梅念着公文给他听,小月端着水,拈着吃货喂他,荀雪儿抱着徐文在一边给徐清看。听各县发来的公文,徐清听着心里欢喜得不行。

    估摸着,不用五天,沧州到三县的标准公路就要建成了。到时候,沧州到各县,至少要缩短五分之一的时间。主要还是雨天,车辆不会陷在泥巴里了。

    路修完了,可灾民还回不去啊,徐清又捉摸起了别的事情。

    沧州之中有两县临海,临海之地有个不好,那就是耕地不足。海兴县里有一句话,五沙四碱一分田,也就是说十亩地里头,只有一亩地是耕地,可见其耕地贫瘠。黄骅稍好一些,不过也只是在三分田不会更多。

    沙地也能种东西,如种萝卜是最好了的,可是种不了粮食。盐碱地更不用说,根本就是寸草不生的地方。

    不过,盐碱地比沙地有一个优势,那就是较为容易改良。况且,海兴盐碱地虽然多,但大多数只是轻度的盐碱地,更是易于改造成耕地。

    古代论政绩,归根结底有两件最重要的事,一个是人,一个是田。人多就粮多钱多税多,进而政绩多。徐清虽不靠政绩,但他仍然想给他治理过的一片土地多留一些有用的财产。

    灾民之中,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种地和卖力气。之前,徐清就安排了不少灾民开荒,如今也出来了上百亩良田,明年绿肥一踩,就能种粮。现在要改造沙地,那些农夫也该会一些。

    三十天,四万灾民,即便是每十天每人一亩,那也有近十万亩良田。折成银子,就是几十万两!到时候徐清将这些地租出去,他们的收益用来支持州学,港口,商税司等的建设,也不怕后来这废除这些善政了。

    水分状况不良,是盐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所以在改良盐碱地的时候,应当首重改善土水土。

    一般来说,改造盐碱地要分几步进行。

    首先,要将土壤里的盐分排洗掉,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

    在这一步,徐清想到了一个挖盐塘的办法。

    挖盐塘,顾名思义就是在盐碱地里挖一眼池塘。池塘挖在盐碱地中央,雨一下,土壤里的盐就会渗入到池塘里。池塘里的泥巴定时清理,且池塘挖得比较密的话,只需一个雨季,就能将浅盐碱地的土壤洗干净。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种池塘要挖得深,挖出来的土也不能乱放。主要是得不偿失,一个人挖塘挖半年,好不容易治好一片土,还要种粮,然后才能收获,还不如打短工挣钱来的快。要是有人这么做,不是傻子,就是无聊得发疯的人。

    但是现在不一样啊,徐清手里多的是有力气没地方使的人!

    挖出来的泥巴,可以运到沙地,石山,任他堆放。反正沙地近海,再流出来的盐都流入大海了,不会再回来。那些池塘,也可以种一些耐盐的水产品,过几年,这沧州说不定就成了河北的江南呢。

    有些不太严重的盐碱地,甚至可以直接通过通过深挖土地耕种、加填客土然后再平整土地、种植绿肥牧草、将秸秆堆还田等方式改造。特别是种牧草,这个改造盐碱地非常快。牧草跟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长一茬。每割一次,都会吸收完一部分盐分。马匹每天要喝盐水补充盐分,割的那些牧草刚好给沧州骑兵。

    问题是,徐清动不了。不是动不了,而是徐清每一次想出去走走,都被四女拉回来摁在床上。一天十二个时辰,全天候监视。

    徐清只得召集八乡十里的里长过来,让这他们代劳去验看土地,划出容易改造的盐碱地。开会的时候,众里长见徐清病身未敢忘忧国,躺在床上还要为沧州操劳,不由得感动不已,热泪盈眶,想学习贯彻徐大刺史的工作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而大家都齐齐问道:

    “徐大人,我们能得到什么?”

    “噗……”徐清一口老血没喷出来,叹了一口气,心道我这种好官还是少之又少啊,他道:“每人在找一块盐碱地改造,要盐少,地平,水足,肥多,改造出来的盐碱地你们本乡优先承包,不在本乡的,你们乡白得半成租子,连得十年。”

    里长们低着头计算,不一会儿,又有人问:“徐大人,这盐碱地就没有上限?”

    “圈地没有上限,但谁能得到多少,就按照最后改造成功的实数为准。”

    “我明白了,我乡里有好几百亩地,只算斥卤,放在平时是下等田,没人种,可是那地方水好地平,改造出来少说也是中上的田哩。”

    “俺也懂了,唔,刺史大人,小人先行告退了……”一个老里长精明的说到,随便拱拱手匆匆离开,跟冲食堂一般。

    后面的人忙喊:“哎哎哎,你这老倌,吃相太不雅!”

    也追了出去。

    徐清摇摇头,华夏农民最实在,有奔头的事,干得比谁都起劲。一个村,要是能白白多几百亩地,简直就是暴富一次。官府不管买卖田地,但黑市会买卖,一亩中等田二到四两钱,三百亩就是一千两啊。一个村多少户人家,十户一保,十保一里,那就是一百户,每户十两银子的入账,三年的收入!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去查看土地成色,画个圈圈,让灾民去改造罢了。灾民的工钱,还是官府出!忽然,沧州百姓有一个想法,灾民太有用了,不是累赘,不是包袱,是致富的希望!他们甚至觉得,官府给灾民的工钱太低了。

    于是,沧州百姓一个个自发的“公益”团体起来了,给灾民送吃的喝的,虽然只是简单的慰问,但就是这简单的一碗浑酒,一个白面蒸饼,让灾民们顿时感到不是寄人篱下,而是家里遇到难过了,在亲戚家里住一段时间!

    过路的商贩,暗访的监察和巡御史,看到沧州这一幕幕,全都感动得不行。

    商人们走南闯北,提到沧州,那都是先竖一个大拇哥,然后道:“沧州人都是这个,仗义!我是沧州收货,不砍价,卖货,打八折!徐大人,沧州刺史,天下最好的官!”

    巡御史感动得立即写下奏折快马加鞭送到长安,他这样道:“臣苟活六十余年,今日竟见盛世之启……沧州百姓教化醇厚,安居乐业,友善待人……与接收灾民一事中了可见矣!此皆沧州刺史之功也……臣以为,朝闻道,夕死可矣,今日臣之所见,具表以闻,若有偏差,臣可赴死。”

    巡御史并非谄媚之徒,而且还是朝廷上公认的较为刚直的人,好几年不说赞美的话,而这次大加溢美之词,不由得引起了朝堂哄动。又加上陆续进入长安的旅人,游客,商人,士子传来的消息一整合,得出一个结论——徐清把沧州打造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