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商甲天下 >

第39部分

一商甲天下-第39部分

小说: 一商甲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中国历史的人口大迁移是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的,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人口再次大量南迁,北宋被金国灭亡之后,南宋人口的迁移更是一次巨大的南迁,南北的发展也终于逐渐趋于平衡,但是北方的地区当前到底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所以沈从便着手北撤。

    当然北撤,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久以后的海禁政策。

    就沈从个人认为,朱元璋实施海禁,根本不是什么小农意识作祟,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朱元璋深刻意识到了国家衰弱和灭亡的根源,那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崛起,国家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了他们的手中,国家的官吏又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致使中央政府可动用的资源大大减少,无力应对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

    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打击大地主和大商人,一方面实施海禁,海禁不仅可以阻止民间利用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形成新的大地主和大商人,又可以使得国家利用朝贡贸易垄断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不加税就可以得到巨额财富,以解决国家各种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明朝所施行的是朝贡贸易,过去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看法,以为朝贡贸易一定是蚀本生意,出得多,进得少,根本不计成本,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当时海外使团带来的贡物有方物、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三种,前者数量很少,绝大多数是国王附进物和使臣自进、附进物,往往超过进贡方物的数十倍。

    明朝对此采取官府收购的办法,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以苏木、胡椒为例,明朝以苏木和胡椒作为支付给京师文武官员的俸禄,从而解救钞法败坏的危机和货币政策的失败,而进口价只是卖出价的五十分之一,转手赢利就达50倍之巨。

    朱元璋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并不完全是政治或经济政策,元朝末年,义军四起,朱元璋最终独占鳌头,登上大位。

    但是,在朱元璋开国之时,当初参加造反的各种势力并没有全部归顺臣服,张士诚、方国珍两支武装力量逃往海岛或邻近的海国,成为对朱元璋登基后的一个威胁,然而,对于明朝政府来说,当时最主要的威胁来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残余势力。

    明朝将重点军事力量放在北部边疆,防卫和追剿并重,而东南海疆的反抗势力威胁在其次,轻重缓急的选择,使得当时对于东南海岸线上的敌对势力,只采取防守政策,这也是朱元璋禁海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朱元璋“片板不许入海”的禁海令也是一种军事政策,防止与不愿归顺的“逆贼”相通相济。

    捎带影响到海洋贸易,也只是暂时性地只进不出,外国来华贸易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朱元璋在位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开始,但有来无往,朱元璋派大将北伐,并镇守北京,其粮草和物资大多依靠海运,可见海上航运也未受禁海令的影响,但是,海上航运仅限于朝廷私人是不可以的。

    一旦大明王朝在不久之后实行海禁政策,那么沿海地区的通商口岸都会被关闭,那这样的话沈家的商船就等于被废了,而且一旦实行海禁政策,那么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势必会受到影响,再加上南方地区多水灾,以后得发展肯定是比较困难,

    而北方地区有底蕴,同时人口也多,市场广阔,自然灾害比较少,更有政治因素的存在,所以在南北两个方向选择,沈从选择了北方。

章节目录 68,图谋海参崴

    沈从选择北方其实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出海港的需要。

    航海贸易和对外贸易无论是给私人还是国家都可以带来巨大的利润,例如17世纪的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就是通过航海贸易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这个历史事件一直在沈从的心里挥之不去。

    不久之后,南方的港口将要被封闭,可以说全国的人民都会被困在陆地上不能出海,而沈从是不愿意放弃海洋的,所以他的目光对准了西北太平洋的出海港口——海参崴。

    海参崴位于北太平洋,在现代它是俄罗斯联邦的领土,但是在洪武年间,俄罗斯还并没有东扩过来,而且此刻海参崴的掌控应该是在女真人的手里,而当前大明对女真人主要是安抚的态度,也就是说大明的力量并不能全部的渗透到海参崴,海参崴完全是一个自由贸易的港口,只要到时候给女真人一点好处,借助女真人的力量来保护沈家在海参崴的生意,这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海参崴是一个天然港口,虽然因为千岛寒流的影响,有结冰期,但是结冰期不是太长,综合看也算是一个优良港口了。

    不过说实在的,如果有可能,沈存还是并不想选择海参崴这个地方的,海参崴毕竟太靠北,人烟稀少,这个地方当前肯定没有发展起来,那么自己一旦来到这里肯定要对这里进行投资建设,而且此地距离市场太远,船队必须越过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才能直通印度等国,同时对朝鲜和日本的辐射力也远远没有山东诸港口来的好。

    可是沈从却不得不口不对心的安慰自己几句,毕竟有总比没有强,如果没有海参崴这个地方,大明一旦封闭港口,自己也只有干着急的份。

    沈家生意的北撤这也是一次巨大的动作,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沈家的伙计和资金纷纷向北迁移,江南一带个别地方的商铺,因为沈家的北撤已经开始日渐萧条,南方江浙地区的经济也因为沈家的撤出而略显疲惫之态,由于没有沈家这个巨无霸的存在,江南一带的商品供应也渐渐的难以满足百姓的需求,物价更是飞快的增长,一时间江南地区已经民怨四起。

    朝廷方面也早就注意到了沈家的这次北撤,一开始也没有放在心上,毕竟北方同蒙古人的交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他们这次面对的蒙古人是无比的顽强,大明的军队根本就不敢撤回来,只能就这么驻扎在蒙古。

    然而时间即将进入深秋,这冬天一旦到来,大明军队作战就相当的不容易了,再加上刚刚建国国力匮乏,连番作战早就把国库消耗的不像样子了,身为皇帝的朱元璋不但要为军情所费心,同时也要为这后备的物资所费心,所以也没有对沈家有过多的留意。

    可是没想到沈家的北撤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南方地区的发展,百姓的生活更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朱元璋对沈家是更加的忧心忡忡了,恨不得立刻灭了沈家。

    “诸位爱卿都怎么看这次沈家的行动?你们看看这奏折,江南地带已经因为沈家的撤出开始自乱阵脚了,朕也不相信了,没有了沈家,朕的天下还不能运行了吗?这次无论如何都得让沈家灭门。”朝堂之上朱元璋满面严肃的冲着众大臣说道。

    “陛下,沈家的离开的确已经造成了江南的混乱,这充分说明了沈家分裂之后,他们的根本力量并没有受到动摇,继续威胁着中央的统治,的确应该立刻铲除,否则必有大患。”丞相李善长一听皇帝的话,连忙顺藤摸瓜顺着皇帝说。

    太子朱标在一旁立刻摇摇头:“李大人,此言差矣,沈家的这次北撤本就让江南地区措手不及,鸡飞狗跳,这假如沈家狗急跳墙了,大明不还得乱了?你只看到了沈家会威胁朝廷统治的一方面,却没有看到沈家对百姓的生活存在有多重要,而且沈家也只不过是财富富有而已,他根本就不能够威胁到我大明的统治。”

    顿了顿太子朱标继续说:“父皇,沈家是我们大明的臣民,他们断然不敢做出造反的举动,我们对他进行归顺招安就行,只要他不做危害大明的事情,那么我们当前就睁只眼闭只眼,毕竟我们此刻最大的敌人可是北边的蒙古人和海上的一些乱臣贼子,如果因为瞅着沈家而造成了大明社会动荡,一旦这些乱臣贼子趁着我们安抚混乱时对我们发动进攻,恐怕就得不偿失了。”

    “是啊,父皇,太子说的不错,事情有轻重缓急,蒙古人是刺心之痛;而海外的乱臣贼子则是腰腹之痛;沈家最后不过是后背之痛而已。心脏在,那么一切都好收拾,实在犯不着不处理心脏之痛而去管后背之痛啊。”燕王朱棣见太子爷为沈家说情,便也放心大胆的连忙上前进言。

    自从皇帝收了他的一部分权力以后,他自己也被勒令不许回封地,必须在朝廷上朝处在陛下的眼皮底下,所以可想而知燕王的心里是何等寒心啊,更何况,沈从也给自己保证了,只要沈家安全,那么就可以帮助自己成大事,而自己成大事不就是父皇百年以后嘛。

    所以,对于燕王朱棣来说,沈家必须存在,他的力量也不得消耗,只有等到自己成了大事儿以后,沈家的责任才算完成,到了那个时候,留不留沈家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儿,甚至燕王朱棣的心里早就把沈家当成了自己未来的一份私有产业,任何人都不得碰触,包括自己的亲生父亲。

    朝廷上的众臣也都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立刻对沈家出手,一派则主张先平定蒙古人再谈沈家,两派为了这个问题口水仗打个不停。

    朱元璋听完臣子的一分析,倒也是觉得有理,沈家再怎么折腾,那也是在自己的国土里折腾,在自己手掌心里面折腾,而这蒙古人就不一样了,稍有不慎就可能要了自己的命。

    “太子燕王说的有理,那现在就集中精力对付蒙古人吧,要速战速决啊,毕竟这也快冬天了。”

    “陛下圣明!”众大臣连忙叩头。

章节目录 69,大明实行海禁政策

    李善长见皇帝准备下朝,连忙上前:“启奏陛下,臣还有一件事情要禀报陛下。”

    “爱卿有什么事情要禀报呢。”朱元璋看李善长是越看越顺眼,毕竟当自己做决定的时候,这位爱卿可是第一个支持自己。

    “陛下,如今我们全部的力量都用来对付蒙古人,那么海面上那些逆贼肯定是虎视眈眈,不若我大明封闭了海面吧,不许任何人出海,免得百姓和那些反贼勾结在一起。而且,陛下也应该清楚,沈家的贸易中,航海贸易占着绝大多数的份额,可见沈家对于海洋是非常依赖的,如果我们实行海禁政策,那也就是从根本上断绝了沈家的力量增长,不知道陛下认为这个建议如何呢?”

    朱元璋听完李善长的话,猛的一拍脑门:“对呀!朕怎么就没想到呢,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政策,一来可以阻止民众与逆贼勾结在一起,二来也可以压制大商人的力量,真是一举两得,立刻传旨大明从现在起实行海禁政策,片甲板不得入海。”

    “多谢陛下赞赏,能为陛下分忧是臣的本分。”看到朱元璋如此欣赏自己的计谋,李善长的心里可以说是特别的高兴。

    刘伯温在一旁听到这个计策连连摇头:“陛下,海边的居民他们大多数是渔民,如果贸然实行海禁政策,这恐怕会断了这些人的生计,假如民众如果想要吃鱼,那么鱼的来源也会受到缩小,实在是有点不太可行,而且海外逆贼大多数在边远的岛屿,实在是构成不了什么威胁,恳请陛下从长计议。”刘伯温到底是平民出身,心里想的自然是老百姓的利益。

    “刘大人,此言差矣。”李善长一听刘伯温来破坏自己的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