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天下-第69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让百万练军和十二万旗人军摆开一战,结果应该是十二万旗人军胜。这当然不是说旗人新军有多强,而是大清练军实在太弱了,根本不堪一击。
当然,这个话谁也不会在朝堂上说,更没有人会和大清皇帝明言……
“皇上,打仗这事儿,只有打了才知道。”刘墉可不敢替欧人练军打包票。“不过练军人多,能战者有百万之众,而且还能招募新兵。额们大清有四万万(把被占领的旗人区也算进去了)人口,他们英格兰才多少人?十个打一个,额们也赢定了不是?”
“对对对!”大清皇帝拍了拍手,“就是这个理儿,额大清那么多人,怎么会打不过小小的英格兰?太后,您说是不是啊?”
是个屁!叶卡捷琳娜老佛爷只是在心里面冷笑,招募新兵不要钱么?现在的练军不过是隔三差五应个卯再马马虎虎训练一下,别的时候都在忙自己的事情,仿佛就是个兼差。就这样的兵,一年都得花费朝廷十几二十两银子(这是大清朝发下去的,下面的人能拿到多少可只有天知道了)。要是招募真正上战场的兵,这开销还不得几倍几倍往上翻啊?就大清朝一年八千多万两的财入,将近九千万两的开支,到底能抠出几个银子来募兵?
这个皇上还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看着这个不知道轻重的皇帝,再看看满地跪着的糊涂官和装糊涂的官。叶卡捷琳娜老佛爷突然就是满心烦躁,尖声地喊了起来:“这大清国都到了存亡之际了,你们一个个糊涂的糊涂,打小算盘的打小算盘,有谁想过没有,这大清要是不在了,你们能往哪里去!”
一句话就把大清皇帝朱用浈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直挺挺的戳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这大清国还会“不在了”?莫非小小的英格兰还想灭了大清国?
叶卡捷琳娜一挥手:“罢了!打就打吧!这一次就由你这个皇帝去闹,到时候不要叫哀家来替你收拾残局就成!皇帝,哀家就一句话:这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样!很不一样!你好自为之吧!”
第892章 民族主义的大挂
香港沸腾了!
大明帝国在不列颠岛的属地香港,现在充满了一种无比兴奋甚至有些狂热的气息。英格兰王国已经向大清帝国发出最后通牒了!
超过一百万英格兰的战士已经整装待发,英格兰海军的数十艘铁甲兵舰也都准备就绪。一场将要宣告英格兰民族从此站立起来的战争,很快就要爆发了!
已经回到香港的林爽文穿着青色的绵袍坐着辆人力车,车门口虽然挂着厚厚的棉布帘子,但是寒风还是一丝丝的从外面传了进来。他是两天前从鲁昂城返回香港的——这段时间,大明帝国的大西洋总督曹文埴暂时移驻香港,不为别的事儿,只为了“监督”即将开打的清英战争,同时也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出头当和事佬。而林爽文作为对清秘密外交的经办人,自然也就驻留香港了。
他现在正从大西洋总督的香港官邸赶往大清国驻香港总领事馆。因为是以“个人身份”前往,去向大清方面提供一些关于英格兰陆军的机密情报的——这些情报当然不会改变战争的结局。但是有可能会减轻清军的损失,从而博取大清方面的好感,以方便他继续扮演“亲清派”。这样,在战争结束以后,他就能去给大清国当顾问,帮助这个注定要灭亡的国家进行一点“延寿改良”了。
因此他没有乘坐总督府的汽车或马车,而是在大街上拦了一辆人力三轮车。一个强壮的欧人车夫跑得满头大汗,摘下了帽子,头上全是热气。而林爽文还一个劲儿的摧残。快快快!眼见到了大清国总领事馆所在的第四十九大街入口,林爽文就感到车子慢了下来。入耳的也不再是嘈杂喧闹的市声,而是怒涛一样的口号声:“英格兰万岁!陆海军万岁!打倒爆清!打倒旗人殖民统治!光复法兰西!光复德意志……”
林爽文掀开车帘子,皱着眉头看着眼前的一切。不计其数的香港英人——香港是大明属地,但是居民大多都是持英格兰国籍的白人。这些英格兰人中的大部分,只是挣扎生存在香港社会的最低层,没有义务教育,也没有什么福利,上升空间也非常有限,也不能分润香港繁荣所带来的红利。可以说是饱受压迫且麻木不仁的一群人。在过去的五百年中,他们都没有想过要为自己去争取什么权益,而且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力量可以去和大明帝国讨价还价。
可是今天,香港的居民,特别是青年却突然沸腾起来,从城市的各地聚集到了使馆林立的四十九大街入口,举着标语旗帜,大声呼喊着口号。怕是有好几万人!人群涌动着,喧嚣着,尽情发泄着他们被压制了几百年的热情。
四十九大街入口处已经戒严了,驻扎在香港的大明海军陆战队搭建起了沙包工事,面孔铁青的海军陆战队员平端着他们的天道520年式步枪,步枪都已经上了刺刀。在香港冬日的阳光里面泛着寒光闪成了一片。还有两架水水机关枪也上了弹链,杀气腾腾的对着这些手无寸铁的英格兰人。这些在香港驻扎了有一段时间的大明官兵都有些神色紧张,甚至还有些不知所措。这里还是充斥着漂亮而热情的白人姑娘,并且将每一个神洲来客都奉为上宾的香港吗?一向麻木冷淡的香港英格兰人,怎么会因为一份最后通牒就激动成这样?这里真的是香港,而不是华夏帝国或是神圣天道国的什么地方吗?
“该死的青年英格兰运动!”
林爽文下了无法前进半步的人力车,付了车资后望着狂热的人潮,心中冒出了“青年英格兰运动”这个名号。这是由小威廉·皮特和理查德·韦尔斯利这两个狂热分英格兰民族主义分子所领导的政党。这是个英格兰议会下院中的小党,只有5个席位。但却是关键的少数派——实际上这个小党在英格兰国内的支持者并不少,只是它的支持者大多是青年人或是中下层平民,达不到投票选举议员的财产限额。
因此,这个奉行极端民族主义,强烈鼓吹对清战争(已经鼓吹了五六年了)的政党习惯于煽动街头政治来达成他们的目的。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狂热分子显然已经达成了目的——大清国肯定会拒绝最后通牒,英清战争实际上已经爆发了!
现在香港的青年英格兰运动支持者聚集在四十九大街外,其实是在提前庆祝胜利……没有任何一个英格兰民族主义者会怀疑这一点。
实际上,林爽文也毫不怀疑英格兰会打赢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不是在海上或是在战场上分出胜负的,而是在伦敦和巴黎的街头分出胜负的。
林爽文的手头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证明这个判断——在英格兰宣布总动员的当天,伦敦街头的每一个临时征兵站前,就排起了长队。得到消息的英格兰青年,像潮水一样涌来,纷纷要求加入军队,为了民族的明天而斗争……没有一个人会去计较军饷多寡!
哪怕是在大明帝国的统治的香港,虽然没有英格兰陆军的征兵站,但是在英格兰总动员前的几年,就出现了无数个为英格兰海军而募捐的站点。在香港的英格兰人,无论贫富,无论男女,无论信仰什么宗教,都踊跃捐款!甚至连红灯区的英格兰妓女们,都拿出了她们辛辛苦苦攒起来的卖肉钱。这些钱最后汇总起来,变成了英格兰海军最强大的“英格兰民族”号铁甲舰。
这艘从大明江南造船厂订购的一万两千吨级铁甲舰比大清国的任何一艘铁甲舰都要强大,装备了最新式的双联装九寸速射炮……按照海军中校郎和乃捣ǎ庖凰姨捉⒕妥愎淮莼僬龃笄灞毖笏α恕2唤鍪且蛭撬拿啪糯缢偕渑冢挂蛭娲钍鄣�400枚九寸口径猛炸药穿甲爆破弹和1000枚三寸口径(副炮口径)的猛炸药爆破弹!
这是大明帝国第一次对外出售“猛炸药爆破炮弹”,目前全世界也只有大明帝国、华夏帝国和华夏联合王国等三个国家完全掌握了生产“猛炸药爆破弹”的核心技术。而且只有大明帝国能够生产填装了猛炸药的舰用穿甲爆破弹!
海战必胜的英格兰,只要在陆地上打败大清国,就能击败盘踞欧洲大陆三百多年的大清国了。
当然,打败大清国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开始!随后,狂热的英格兰民族主义者会一头撞上同样狂热的天道教神圣派战士……
真是令人期待的一场大战啊!
想到这里,林爽文将一顶皮帽子扣在自己头上,一头扎进了路边的小巷子。然后又进了一所大明汇通银行的大楼内……这所银行的地下一层有一条通道可以直接通往四十九大街上的一所百货公司,那也是汇通银行的资产。
……
英格兰,伦敦港。
“英格兰万岁!陆海军万岁!上帝保佑英格兰……”
无比热烈的欢呼声,在伦敦军港周遭久久不散。不过伦敦这里欢呼的人们却不是青年英格兰运动组织的。而是自发来到港口为出征的英格兰勇士欢呼的。
虽然大清国还没有正式拒绝最后通牒,但是英格兰的军事当局还是给海陆军下达了出征的命令。而得到消息的伦敦市民,则纷纷自发聚集,来替他们的勇士欢呼。
泰晤士河上,运兵的商船已经排出了长队。一艘艘的驶到泊位上,然后装上士兵、辎重的重武器,再拖着烟柱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开出泰晤士。英格兰海军的舰队已经在泰晤士河口集结待命,只等商船到齐就组成护航船团出发前往奥斯陆。
奥斯陆将是英格兰和北欧联合王国军队汇合集结的大本营,英格兰海军舰队也将在那里和北欧海军组成联合舰队。
在码头一角,两个穿着黑色军装,挂着尉官军衔的青年正站在一队整装待发的士兵面前,低声说着什么。两位青年军官中的一位,正是大清国人,兴欧会会长拿破仑·波拿巴。他现在的身份是……是一名欧奸!
这个时空的拿破仑·波拿巴就是一个背叛了大清祖国,并且带着英格兰军队去攻打自己同胞的叛国贼!
原来,他拿了郎和木押蟛⒚挥辛粼诎拿虐毂ㄖ剑呛图甘鲋就篮系呐芳橐黄鸬搅擞⒏窭迹⑶彝犊苛饲嗄暧⒏窭荚硕牧煨淅聿榈隆のざ估6一固岢隽巳眯伺坊岬呐芳榈H未返臣娣牍佟�
现在正在和拿破仑说话的高个子青年,正是理查德·韦尔斯利的亲弟弟,也是拿破仑在英格兰结识的好友阿瑟·韦尔斯利。
“阿瑟,英格兰真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国家啊!人民是那样的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了她的强大和崛起奉献生命,而且根本不考虑报酬。在我的国家,就没有这样的人民……”
拿破仑的语气当中充满了羡慕,仿佛还有一种复杂的情感……是对大清国的。
“或许是因为清国的政府从来都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吧?”阿瑟·韦尔斯利道。“清国政府一定是一个只知道横征暴敛的政府吧?”
“不,不是的。”拿破仑摇摇头,“实际上英格兰人民需要缴纳的税赋比清国人高至少四倍!英格兰人还要拿出仅有的积蓄去购买摊派的公债。而且英镑的不断贬值也是在变相盘剥人民!相比英格兰政府,大清政府可要仁慈多了。”
阿瑟·韦尔斯利听了这话,想要反驳,却不知该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