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雄天下-第6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刘孝元所代表的大蒙古国,同样带来了丰厚的礼品和美貌的女子,有来自法兰西、德意志和波兰的白番美人,也有蒙古王公的女儿,甚至包括忽必烈的小女儿,上帝的孙女(真是很有想象力的尊号),年仅14岁的忽都鲁揭里迷失公主。虽然这位公主的样貌算不得美色(忽必烈的长相摆在那里,女儿能漂亮才怪),不过将宿敌年幼的女儿骑在胯下的感觉,恐怕是相当能让人满足的吧?
除了这位不算漂亮的公主,刘孝元还带来另外一件非常特别的礼物——一个尊号,这是蒙古人喜欢的花样,给活着大汗加个尊号。譬如成吉思汗,意思是拥有四海的汗;譬如古儿汗(札木合),意思是众汗之汗。现在忽必烈也要带头给陈德兴奉上个尊号,世界大帝!意思就是地球球长,全世界最大一号的反动派!
而且刘孝元还在埃及和拜伯尔斯谈好了,到时候蒙古和马木鲁克人一起提出,尊大明皇帝为世界大帝——全世界的统治者,万王之王!蒙古和马木鲁克一提出,基督教的罗马教宗和神圣罗马皇帝自然只有跟进。
这样一来,陈德兴可就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球长”了。虽然无法在全世界建立起有效统治,但是这个名分却是全世界所有的君主都是承认的。这份尊荣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了——自然是有来者的,陈德兴的继承人将会拥有这个尊号!
……
将要当上“球长”的陈德兴,这个时候正站在“神洲”号战列舰的甲板上,望着随行的军队浩浩荡荡开进巴士拉城。这座城市在一个月前,已经不站而落入石国国王陆虎之手了。
不过城内的天方教徒并没有被驱逐,而是被限制——只能在特定的区域内定居并且进行天方教宗教活动,另外还必须缴纳一笔保护税,而且也不能从军不得在石国政府担任公职。同样的规定,当然也适用于基督徒、婆罗门教徒、佛教徒、祆教徒、拜火教徒等各种西方宗教徒。
而且不仅石国是这样规定的,东波斯、西波斯、康国和清国这几个在西方开国的华夏国家,也都是这么个规定——这是宗教宽容政策,但不是宗教信仰自由,现在可是中世纪,哪儿有那么多自由?能有宽容就不错了。当然,石国、两波斯和康国毕竟是在天方教的地盘上建国的,大清国更是建立在天方教和基督教混战了几百年的土地上,想要一夜之间将那里变成天道教的天下也不现实,只能暂且和下稀泥了。
“唔,暂且只能这样了,毕竟不能把天方教徒和基督徒都赶走了,否则这五国土地上就没有什么人了。”
陈德兴听闻了陆虎、郭侃、严忠济、刘整还有朱四九一一汇报完他们各自国家的宗教政策之后,只是微笑点了点头。依旧背对着这五个君王,目光望着远方,仿佛被眼前这片古老而荒凉的大地给牢牢吸引住了。
郭侃、严忠济和刘整三人都大松口气,他们赶来巴士拉之前,并不知道陈德兴会否容忍他们三人地盘上的天方教徒——和大清国、石油国不同,东西波斯和康国的天方教徒数量众多,而且还占据着大部分的国土,三位国王的地盘反而集中在桃里寺、伊斯法罕和不花剌附近。如果要他们在全国范围内强推天道教,这三位的下半辈子恐怕要不停打内战了……
“郭侃,严忠济,刘整,你们且退下吧。”陈德兴转过身,冲着身后的三个国王挥了挥手,让他们先行退下。却把陆虎和朱四九留了下来。
三王方退,陆虎就嗯咳了一声,还给朱四九猛打眼色。朱四九猛吸口气,噗通一声就双膝跪倒,“大哥,小弟向大哥请罪……”
“你有什么罪?”陈德兴看了眼朱四九,语调淡淡的,也听不出喜怒。“将十万兵,远征数万里,平灭忙哥帖木耳汗国、伊利汗国、东罗马帝国,将华夏西疆从陕西一路拓展到了君士坦丁堡!你的功劳,虽卫青、霍去病也大大不如!所以朕才会封你当清国王啊……四九,对清国王还满意吗?”
朱四九知道这事儿没有那么容易了,扭头看了看陆虎。陆虎连忙哼了一声,开口训斥起了朱四九:“四九,你那点功劳算甚啊!十多万钢甲火枪兵,什么对手能挡住?换别人来打也能有这样的功劳……而且,你不经过军部批准就擅自出兵,是坏了大哥的整体布署!”
陆虎训的虎虎生风,可实际上却是避重就轻,替朱四九开脱。“擅自出兵”的罪过并不大——这不是擅自开战,因为大明和蒙古诸国本来就是战争状态,前线主帅本就有临机决断之权。发现战机,来不及请示就出兵是天经地义的。要是和宋朝那些将领一般,什么都要照着皇帝老子的“阵图”来打,大明无论如何也不会有今日的局面。
另外,在朱四九之前还有蒙起、周小七在新大陆的丰功伟绩。他们不仅出了兵,而且自组织了军队,还向明洲土著开战。可是最后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还给封了君侯,而且后来还不断加官进爵,现在两人都已经提了大公,各自在南明洲得了千里之地(海岸线千里)。还允许他们把原先在玛雅封地上的“野人”都悉数带去新封地。
既然有蒙起、周小七的先例,朱四九的这点事儿,陈德兴仿佛也不好下重手——当然,两者的情况并不一样,蒙起、周小七本来就有全权……陈德兴就给了他们几条船几百人,纯粹就是一笔风险投资,自然要给全权,也不怕他们造反。而朱四九率领的是十几万人的大军,当然要有约束了。不过,朱四九还是有一个便宜行事的名义,如果硬要从字眼和条例上解释,他的做法只是钻了个政策空子。
“老虎!”陈德兴一挥手,制止了陆虎的话,然后又目光沉沉地看着朱四九,“四九,你的功劳甚大!一个清国王不足以嘉奖,朕再给你一个淮阴侯吧!”
淮阴侯……朱四九额头上的冷汗都出来了。这不是韩信的封号吗?
“臣……臣谢圣人大恩!”朱四九说话的声音都在发抖,也不知道是真害怕还是装的。
“唔,”陈德兴点点头,“淮阴侯和清国王不能兼任,四九,你做淮阴侯还是清国王?”
朱四九知道自己不能再当清国王了,连忙惶恐地说:“臣当淮阴侯……”
“清国王给初一吧,”陈德兴淡淡地道。“不过初一还小,不可能马上就国,这清国的大政,就由徐挺、汤英、海大崴三人共同辅弼吧。另外,朕再派个监国常驻君士坦丁堡,和他们三个一起治国,你总可以放心吧?”
第870章 全世界人民的伟大领袖(二)
“圣人,额就是大汗的女儿,上帝的孙女,现在是您的女奴,如果额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好,尽管打骂便是,额皮糙肉厚,是不怕的!”
安静的巴士拉行宫内,就听见一个小姑娘脆生生的说着山西口音的汉话。陈德兴坐在御座上,看着那女孩子。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满脸都是若有所思的神色。
跪在他面前的,正是忽都鲁揭里迷失。她已经被刘孝元送到了陈德兴跟前,就是一件任人宰割的玩物。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纪,不是什么美女,却是珠圆玉润,没有遗传到忽必烈的三角眼和狮子鼻,只是一张白嫩的脸盘子有点大。另外,就是一双乌溜溜的圆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却是不大服气的野性。仿佛想和陈德兴来一场摔跤比试,也好像想尝尝陈德兴的马鞭的滋味儿……
忽秃伦侍立在陈德兴身后,冷冷地看着这个长自己一辈的黄金家族的小姑娘。刘孝元则跪在忽都鲁揭里迷的旁边,一脸的苦笑。陆虎、张世杰、陈千一、杨婆儿,还有负责外交事务的大明驻罗马大使粱崇儒,大明外交部侍郎陈望都坐在陈德兴两侧的凳子上面,都有些奇怪地打量着忽必烈的这个活宝女儿。
等到忽都鲁揭里迷失的话儿说完,陈德兴才慢慢地道:“你的汉话和谁学的?”
忽都鲁揭里迷失照实道:“额父汗宫中有汉八旗的师傅,专教读书写字还有《圣经》。额的汉话就是和汉八旗的师傅学的。”
现在欧罗巴——大蒙古国的官学就是“四书六经”,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六经是《钦定圣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基本上就是儒学加上忽必烈当上帝次子的《圣经》。表面上看是东西合璧,但实际上还是以儒学为主。在国中担任教师和教士的,大部分是汉八旗,少部分是原来的喇嘛。
“你师傅的山西人吧?朕都能从你的话里面闻到山西老陈醋的味儿。”陈德兴摇摇头,扭头对忽秃伦道,“小糊涂,这个忽都鲁揭里迷失是你姑姑吧?”
忽秃伦有些不大情愿地点点头。她的年纪虽然和忽都鲁揭里迷失仿佛,可是辈份却小她一辈儿。
陈德兴道:“那朕就把交忽都鲁揭里迷失给你调教了,教会她宫中的规矩。还有……教她好好说汉话。”
忽秃伦恭谨地问道:“圣人,忽都鲁揭里迷失的名分怎么定?月例又是多少?”
陈德兴扫了眼忽都鲁揭里迷失,笑道:“这丫头看着就野性难驯,名分暂时不给了……等过两年再说。至于月例就和你一样吧。”
忽秃伦是陈德兴的弟子,但是却不交学费,而是从杨婆儿那里领零花钱,各种生活上的开销也是杨婆儿负责的。不过待遇标准却不高,都是按照青衣道人的标准来的——陈德兴的这个弟子是很有些想法的,在她看来天道教不仅太过世俗化,而且教中人物多半生活奢侈,聚敛钱财,甚至道德败坏。显然背离了明王创教的初衷,身为明王弟子,现在应该以身作则,简朴苦修,全心全意的侍奉,在得到衣钵以后,再来拨乱反正……
总之,忽秃伦跟在陈德兴身边是没有享什么福,拒绝了紫衣道人的待遇,情愿过苦日子。而忽都鲁揭里迷失也只好跟她一块儿受苦了。
“徒儿恭领法旨。”忽秃伦恭恭敬敬的行礼领旨。
众人听到“法旨”二字,都在心里摇头。这个忽秃伦就是个活宝。现在又多了个忽都鲁揭里迷失,两个活宝凑一对,陈大圣人的身边一定会有很多乐子的。
陈德兴冲着忽秃伦挥挥手,让她带忽都鲁揭里迷失下去安顿。看着两个小活宝出来大殿,陈德兴又一挥手:“除了刘孝元、粱崇儒、陈望和婆儿,别人都回吧。”
陆虎、张世杰、陈千一三个人站起身,躬身行了一礼,也转身出了大殿,大殿内伺候的人也都转身离开。陈千一是陈德兴的近卫军军将,陆虎和张世杰负责的都是大食方面,和欧罗巴的事务没有多少关系。因此三人都不适合继续旁听下面的谈话了。而粱崇儒现在是大明驻罗马的大使,陈望则很快要出任大明驻巴黎的大使。他们俩自然应该知道刘孝元和大明朝的关系了。至于杨婆儿,她早就知道刘孝元在暗中替大明朝做事了。
“明经,起来吧。婆儿,去搬张凳子来。明经,坐吧。”
这话一出,在场的粱崇儒和陈望,都是一惊。刘孝元什么时候和陈大圣人勾搭上了?刘孝元可是眼下蒙古的首席大断事官啊!
不过两个人转眼都恢复了平静,坐在那里冲着刘孝元面带微笑。杨婆儿这个女郡公已经手脚麻利的给刘孝元搬来了绣墩。刘孝元也不客气,给陈德兴见了一礼,自顾自的就坐了下去。
“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