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302部分

奸雄天下-第302部分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吾大宋士子的厉害!”
  ……
  “什么?贾似道要大办团练?消息可靠?”
  “千真万确!”特务头子刘阳穿着一件黑袍,跟着陈德兴走在沈家门港的一处军用码头上面,低声回答着问题。“李庭芝、马光祖、向士壁、史岩之、杜庶等人已经离开行在所。各自去家乡募兵了。江万里不日也要出发去江南西路。”
  陈德兴背着手走上了通往一艘大型三角帆船的跳板,一边走着一边道:“那个白展基你可见过了?”
  “见过了,人还算机灵。”刘阳答道。
  “能招进锦衣卫吗?”陈德兴跨上了甲板,船上的水手们看见他上来,连忙下跪行礼。陈德兴只是挥挥手让他们免了大礼。
  “能,属下也这么想的,”刘阳道,“这小子的家眷都在舟山岛上,不敢反叛的。”
  “他还读过书是吗?”
  “读过书,他家原来是富户,后来父亲出海做生意多年渺无音讯,才破落下来的。所以他年少时是读过书,还被人唤作白秀才。”
  “那就好好利用吧!”陈德兴一挥手,示意刘阳告退。
  一个胡子拉碴,却剃个光头的黑汉子看到刘阳退下,便几步上前,一个大礼拜道:“海军少校,明洲号探险船船头,士爵,臣周小七拜见吾王万岁。”
  周小七的话音刚落,又上来一个穿着红色战袄的少年军官,同样行大礼拜道:“陆军少尉,明洲号探险队队长,士爵,臣蒙起拜见吾王万岁。”
  “平身!”陈德兴笑着让两人起身,点点头道:“小七,蒙起,你们都是好样的!这次探险回来,你们都会名垂青史的!”
  四艘探险船,都是3000多石载重的大船,换算成吨差不多200吨载重吨,算排水量估计在500吨以上,比哥伦布当年用来发现新大陆的旗舰圣玛丽亚号的120吨排水量要大的多。而且四艘船上的人员也比哥伦布当年的三艘探险船上的87人要多几倍,多达290人。
  另外,船上还配备有大炮、弓弩、长矛、刀剑和盔甲等武器装备。还携带了两只用来表演的热气球。还有大量的布匹和天雷——布匹和天雷不是运去明洲的,而是运往日本的货物。日本镰仓幕府执权北条长时再看到了天雷的威力之后,立即皈依了天道教。还答应在镰仓建造一座天道大神社。因而得到了购买一定数量天雷的许可。陈德兴便让四艘探险船带着天雷还有一些准备在日本出售的布匹一起前往镰仓。
  然后,用出售布匹换取的收入,在日本就地购买食品、酒类、燃料、药品等补给品,还有一些日本出产的漆器和小刀用于和明洲当地人交换——最好是能换到黄金和白银!这可是能勾起人们远赴新大陆的最有效的物品!
  陈德兴打的如意算盘是用新大陆的黄金、白银勾引江南的穷人去新大陆淘金挖银。同时还要在后世的温哥华、旧金山和圣地亚哥的所在地建立殖民据点,许图发展。
  等到条件成熟,他就可以向新大陆转封贵族,让他们在那里去建立庄园。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把他儿子们封到明洲去当国王。
  而在这波东去的四艘帆船中,有一艘会在发现新大陆后就立即返回。剩下的三艘会一边寻找黄金的适合的落脚点,一边考察明洲大陆。其中的两艘还会一路南下,寻找通往大西洋和天竺洋的航路……


第423章 壮士一去不复还?
  远远的一行车马逶迤而来,当先两辆绿色绸缎车围的四轮马车蹄声得得。当先一辆马车是文天祥和九灯和尚乘坐的,虽然是去做一件注定要名垂青史的大事业,但是文天祥依旧是轻车简从,一切仪仗全免。
  后面一辆马车是少林寺永心大和尚的,即使和尚不是主角,排场却是极大的。除了三十六棍僧扛着铁棍在后面徒步跟随,个个走得一脸热汗之外,还有普陀山上前来送行的和尚、尼姑,一边走着一边念经,仿佛是在为永心大和尚祈福——大和尚这次是要去干大事业的,据说要让佛法普渡新大陆,还要在天竺再兴佛教。这两件事儿要是成了,大和尚的功德可就大了去啦!起码是菩萨果位。普陀山上的和尚、尼姑现在不和永心大和尚拉拉关系,将来还想攀上永心大菩萨?
  这三十六棍僧加上后面一大堆念经的和尚、尼姑,走在沈家门的道路上,还真是够吸引眼球的!
  一行队伍直抵码头,码头上面已经搭起了凉棚,摆开了铁甲近卫军,柳叶铁甲在日头低下泛着寒光,虽然是大热的天气,但是陈德兴的那些士爵亲卫却都是昂首挺胸,整齐的站成两排。人人都背着枪弩和箭镞,腰带上挂着弯刀,左手还持着一张圆盾。文天祥看了他们一眼,眼角就忍不住抽了几下。
  这才是累败蒙古的精兵啊!古心先生去江西兴办起来的团练真的能挡住他们吗?
  马车突然一阵抖动,已经稳稳的停了下来。文天祥和九灯和尚前后脚下了车,就看见陈德兴已经带着陈淮清、墨影娘和另外几个穿着蓝色和红色战袄(蓝色战袄是海军,红色战袄是陆军)的军官,已经走出凉棚迎上来了。
  “文山兄,九灯大师,永心大师,可等到你们啦!”陈德兴快走几步迎了上去,抱了个拳,笑呵呵地道。
  “驸马。”文天祥仍然是那个风流潇洒的模样,官服穿得周周正正,朝陈德兴拱了拱手。因为陈德兴已经被革去官爵,只剩一个驸马都尉,而文天祥现在又不愿意和陈德兴称兄道弟,所以便叫他“驸马”了。
  “贫僧参见明王。”
  两个和尚倒是规规矩矩的行礼参拜。陈德兴也朝他们点头微笑,再看看那些棍僧和前来送行的和尚、尼姑,淡淡一笑道:“两位这是要去明洲弘法吗?”
  “小僧却有此念,不过此行只是增广眼界罢了。”九灯和尚一五一十地回答。
  永心和尚笑呵呵地说:“明洲自然是天道教的地盘,小僧不敢去想,小僧只愿去天竺弘法。”他停顿了一下,又道,“小僧还领到了大唐太后娘娘的懿旨,要去求见天竺的算端。”
  原来这永心和尚还肩负了外交使命!
  “杨太后还知道有德里算端?”陈德兴笑着发问。
  算端就是苏丹,此时统治北印度的是信仰天方教的德里苏丹国。德里苏丹国蒙古也是敌人,他们也曾经击败了入侵的蒙古人(也有一说是印度太热,蒙古人受不了)。
  “当然知道了,”和尚笑道,“大唐天子和太后一直留心蒙古的敌人,天竺算端算是蒙古的强敌了。”
  “唔,吾也会遣使去天竺,不过不是往东,而是直接下西洋。”陈德兴点点头,也提到了北明准备和天竺联络的计划。
  虽然陈德兴已经拥有了可以和蒙古骑兵较量的八旗兵,还有强大的炮兵和重步兵,但是他的军事优势只是存在于辽东半岛或许还有辽西走廊和山地。真的到了广阔无垠的草原上,他的重步兵机动性就太差,而八旗兵的数量又太少。
  所以对陈德兴来说,从蒙古人手里抢点地盘容易,要灭掉大蒙古国那可就难如登天了!因而和蒙古人的敌人联络,建立一个反蒙古大同盟显得是非常必要的。
  “文山,大宋……不会和蒙古结盟吧?”陈德兴低沉地问了文天祥一句。
  文天祥容色如铁,语气冰冷地道:“欲攘外,先安内!若内部没有乱臣贼子,大宋自然不会和蛮夷讲和!”
  陈德兴也不动气,只是一笑道:“若不是某和李璮,大宋倒是真的不会和蛮夷讲和,只会被蛮夷灭掉!”
  文天祥哼了一声,也不言语。
  一旁的九灯和尚笑着圆场道:“华夏自有天佑,数千年来何时断过香火,便是五胡乱华,最后不也被汉人把局面扳回来了吗?”
  和尚的这话也不知道在帮谁?文天祥不悦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又望着从明洲号上伸下来的跳板,端正端正容色,带头走了上去。就在临近甲板的时候,文天祥突然高声用近乎悲凉的语调吟诵起了诗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益都,长安宫。紫宸殿内,一片军靴踢踢踏踏踩动,叮当叮当的腰刀碰撞的声音。整个大殿之内,都是穿着红袄,头上用个皮冠束住发髻的唐军将领。这些红袄军系统的武人,可没有南宋三衙军的武将那么揖让从容,一个嗓门儿赛过一个,大声武气的交相谈笑。
  红袄军不像宋军,宋军一直被文人调教,上层的军官难免沾染书卷之气。红袄军崛起于底层,根子就是金末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已经在益都建政三十余年,但是上面的大将还多是粗鲁武夫。再加上这些武夫们心里也高兴,嗓门儿还能不高大?
  他们的主公李璮现在是大唐皇帝啦!虽然红袄军一直打着蒙古人的招牌,但凡是红袄军的将官,都知道他们的主公是有恢复中原之志的!恢复中原,也是红袄军这支农民起义军的初衷。他们最初是反对女真的,山东地区的女真人被他们屠杀了大半,还想通过投靠宋朝来达成最终的理想——把鞑虏赶走,然后自己做大官儿。
  可结果却是宋朝的文官要来以文御武,还趁着李全在山东被蒙古人揍的时候在楚州动手想杀杨妙真!结果大宋的一帮文官老爷哪里是灭门师太的对手,被打得头破血流。等到李全诈降脱身回到已经被杨妙真占领的楚州,一度还想附宋。可是大宋方面却早就视李全、杨妙真为逆贼。以名将赵葵督淮,双方大战一场,最后李全败死,杨妙真保着李璮逃亡益都。而蒙古人却因为忙着和女真人血战,暂时顾不了山东,就让当时还是半大小子的李璮(李璮的年纪和贾似道差不多)继承了李全的官职地盘。这才有了红袄军统治山东的三十年。
  但是这帮山东老农民出身的红袄军却比南宋的皇帝和士大夫们有志气。赵昀和赵葵最大的野心,也就是据关河抗蒙古。而李璮却敢想燕赵之地!
  而如今,恢复中原似乎已经不是想象,而是很快就要实现了!
  多年的梦想将要实现,而且还不是靠抱赵家的细腿实现的,而是恢复李唐,李璮自己当皇上!这种种桩桩的好事儿加在一块儿,能不让这些武夫们的嗓门儿越来越大么?
  李璮的儿子,太子李彦简,赵王李彦国(王文统的外孙,李翠仙的同母兄长),楚王李彦邦都坐在一旁,也不加入讨论当中,只是含笑打量着场中诸将。尤其是看着红袄军的三个大将,左武卫上将军李雄,右武卫上将军历元帅,领军卫上将军田师都。这三位的官,都是原先唐朝搞府兵制时候的官名。
  李璮是以恢复大唐为旗帜的,实行的军制当然是府兵制——在过去近一年中,李璮并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搞这个府兵制和均田制!
  府兵制和均田制其实联系在一起的,有均田才有府兵。因为府兵是不支薪的士兵,而且还要自备资装(军资、衣装、轻武器、驮马)。没有国家的授于足够多的土地,农民根本负担不起这样的开销——唐朝初年的授田标准是十八岁以上的中男和丁男,每人受口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合计就是一百亩!另外,老男、残疾授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授口分田三十亩,如果这些人是户主,还可以再加授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三十亩。就是说,一户三丁之家,理论上至少可授三百亩土地(妇女不死老公不得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