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启大明 >

第587部分

重启大明-第587部分

小说: 重启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旗舰撞击对方舰船的招数,都可以看出,一百二十年后的奥斯曼和海上强国西班牙,都没有丁一所担心的海军火炮问题。

严格的说,二百年后,第一次英荷战争发布的《海上作战条令》,才明确的把纵队定为海军作战时的标准队形:“各分舰队的所有战舰都必须尽力与其分队长保持一线队列前进……”战列舰这个概念才被正式提了出来。

也许丁一私人来说,穷到要去军营蹭饭吃,但作为一方诸侯,丁一是有本钱的:有稳定的钢产量,虽然不高;有不断提升的铁产量,对于现在的时代来说,梧州的工场铁厂的出产量,是一个很可怕的数字了;他更有数支远洋舰队在等火炮;他的舰队在西方二百年后才提出战列舰概念,才流行低舷、横帆、两舷装备加农火炮的此时,已把抢占t形位演练得颇为娴熟……

所以丁一现在根本就是太有钱,所以任性。

他把记忆中奥斯曼帝国海军最强大的时候的印象,套在了现时的所谓强大的奥斯曼海军身上。于是这一次远航的准备,其实有很多紧张的准备,根本没有太大的必要;如果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陆军的身上,也许会更为合理一些。

至于日后因此而造成的戏剧效果,虽然很多归功于丁一的高瞻远望,但丁一自己却很坦然地说:“不,当时我犯了错。”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不过,这真的也不能怪丁一,因为在这一次会议之后,他因为不太放心自己那有点模糊的记忆,便拷问了那些被犹斯底尼亚当成礼物送出的女人,她们在犹斯底尼亚随丁一到了广州府之后,送给了丁一手下的各个实权人物,尽管犹斯底尼亚不会说大明官话,但他的眼睛很毒辣,他能分辨得出谁在丁一手下掌握着权力。

对于华夏以外的民族来说,丁一并没有太多人道主义的精神,也没有什么仁慈可讲。

拷问是由门达和巫都干执行的,所有被犹斯底尼亚送出的女郎都逃之不过。

而丁一这回也没有避开,从头到尾的跟进了这一次审讯,无他,因为除了他以外,没有人听得懂这些女郎说的话,本身丁一也并不避忌这种场面,他看得太多了,不论在敌人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

“苏丹有多少大炮?”丁一很平淡地向这个被领入的女郎问着话,依丁一的审美观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美丽的希腊女郎,不过这对于丁一来说,并不能代表什么,丁一的判断标准是有着严重的沙文主义倾向的:她们不是大明的百姓。

真正的刑讯,并不会和后世那些虐俘丑闻一样,把被刑讯者脱关衣服取乐。

有些人也许这样会让他们感觉到强烈的羞耻而心理崩溃,说出他所知道的所有秘密;

但也有些人因此而更加宁死不屈,因为他们觉得后面再凄惨的刑罚,也不会比这更让他难以忍受;而有些人则是无所谓,因为受过训练而对于这种状况已麻木没有反应,反至故意表现出惊恐,来让施刑者相信,他这时候供出的谎言是事实。所以刑问也是一门学问,把人捉来,就把所有刑罚从头到尾来一翻,不是什么太有效的法子,往往只会收获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不是真实的答案。

门达是个很懂行的人,他不单能屈打成招,也能从对方的语气和反应之中,看出是不是真话,至少在审讯了五名希腊女郎之后,丁一发现,门达基本上的结论是跟他一致,甚至其中有三次,并没问上几句,就是门达主动提出:“先生,她知道的,恐怕只有这么多了,不如提下一个吧。”要知道,门达是完全听不懂对方的话语的。

所以对这八个希腊女郎的审讯,丁一弄到了自己想要的情报,而门达也让丁一刮目相看:如果这厮不故意屈打成招的话,倒也算得上一个精锐的刑警啊,至少在审讯方面,丁一是叹服的,要知道门达可没有读过什么犯罪心理学,也没学过什么侧写或是肢体语言的反应等等,现代化的讯问理论。

“苏丹沿城墙的薄弱地点布置了十四、五个炮兵阵地”有人说十三个,也有说十六个;

“巨熊周围的幼兽”每一门大炮的边上,还有其他各种小口径的火炮,这是所有人都这么说的;“乌尔班巨炮布置在苏丹帐篷前的显要位置”有人说只有苏丹有神力来操纵巨炮,有人说是为了便于苏丹随时监督战果。有人说苏丹有无数火炮,但很可能她压根就不会数数,又或者她的法语程度,不足以表达出具体的数字;至于乌尔班大炮的射程,这个倒和丁一记忆之中在差不多。

最后丁一留下了两个女郎,他对其中一个说:“你们的家人都被带着你们来的那个男人杀死了,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还要用自己的性命,来保守这个秘密?到了大明,你已经是一个自由的人,如果你能把事实说出来,也许我们可以给你一份身份凭证,然后你就象一个普通的百姓一样,在大明快乐的劳作、生活,找一个爱你的人,生一群孩子……”

那个女郎的脸色幻变着,丁一笑了笑没有再问下去,而是对门达和巫都干说道:“留在她在这里看着,不要伤害她;刑审另一个女孩,除了别让她死掉,你们可以用上所有会的或是想到的法子。”

然后丁一就离开了,因为李匠头求见他,所说的事,让他感觉到匪夷所思。

第二章远航(四)

留下这两个女郎,其实并不是丁一看出她们有什么特别,而是其中这个丁一吩咐不要对她用刑的女郎,语言水平是八个希腊女郎里最好的,她不单能说法语,甚至能说一些日耳曼语和英语;而另一个,则是语言能力最差的。

命运就是如此不公,事实上也许被刑求的那个女郎知道更多的内幕;命运也是如此的公平,机会总是留给准备好的人,哪怕她只是语言略为出众一些。

丁一之所以离开审讯室,是因为李匠头结结巴巴地地向着李云聪汇报:“小的得见见先生……得见见先生就是,您别问为什么,这事不能跟您讲,您跟先生说,小的怕是弄出了自动的玩意来了……”

他说的“自动的玩意”,吓了丁某一大跳,而当李匠头激动地在靶场向丁一展示他所带来的两把枪时,丁一也十分激动,马上让李匠头进行试射。尽管很粗糙笨重,但还可以看得出,其中一把是手摇供弹的加特林式重机枪,另一把是加斯特式的重机枪。

想要李匠头弄出马克沁的话,实在有点太过难为他了,尽管丁一跟他说细讲解过马克沁的工作原理,但工业基础摆在那里,钢制枪管都因为没有空气锤而没法列装,梯恩梯也只能填装到手榴弹里,只怕连枪机短后座的复进簧弹簧都难以生产出合格的;至于活塞长后座?橡胶都没有,怎么活塞啊……

能弄出手摇加特林。算是李匠头很努力了;至于那把加斯特式的重机枪,丁一就没什么兴趣了,为了追求连射。李匠头弄了两个硕大的弹巢在左右两侧,两条枪管,他也是真敢想,丁一和他提过这自动原理,他就给鼓捣出个样品来,看起来李匠头对这边加斯特式重机枪,明显要比加特林式更加喜爱。至少在外观的打磨上,就看得出来是用了心的。

而丁一倒是觉那边加特林不错,用了丁一说的弹链供弹方式。由射手击发,副射手负责供弹的弹链以防卡弹,虽然是黑火*药驱动,但一分钟接近三百发的射速。还是很有些意思的。只不过不知道是李匠头装药太狠,还是其他的问题,打了半条弹链,就卡弹了,而且旋转的枪管就开始冒烟了,也只能停下给它冷却。

李匠头很有点尴尬,但他对丁一说道:“先生,这种转转枪不好。还是那种好些!”言下之意,那把加斯特式重机枪不会让丁一失望。

丁一笑着点了点头。示意那两个射手去操作加斯特式机枪,尽管一咆哮起来,加斯特式机枪的射速要比加特林大许多,也就是精度要下降很多,这玩意,在近代一出来,就是每分种一千多二千发的射速,完全秒杀人力摇动的加特林了。

但打不了一会,却就也哑火了,李匠头这才发现,丁一跑去给那挺加特林排障了!

看着李匠头跑了过来,丁一已经把那卡弹的故障排除了,却对李匠头说道:“连接发杆断了吧?以后这种小花招,不要再弄了,你喜欢哪一种枪械没问题,但不允许用这种小花招来糊弄我,明白没有?”

李匠头吓得一下子跪了下去,连连磕头不敢答话。

丁一这回没有扯他起来,走到那挺加斯特机枪,也不说声,就动手拆解起来,果然不出他所料,持续射击的情况下,对杠杆产生的交变力矩,使唤得中间杠杆连接部位产生疲劳强度而出现了断裂的。因为加斯特机枪的原理,就是枪机上的杠杆装置,当一侧枪管射击后后座力使枪机后座的同时带动另一侧的枪机上膛击发,循环交替射击。

加特林式的机枪,多根枪管击发,本来怎么也不至于过热的,卡弹倒是加特林式本身固有的毛病,刚才排障的时间,丁一看了一下,那子弹明显是装药有点过量,虽然不至于炸膛,但导致了枪管发热。

“老李起来。”丁一没好气地把李匠头叫了过来,指着身前的机枪对他说道,“你看看这散布?联接杆断了不说,我先前就跟你说了,没有活塞材料时别考虑这方式,你怎么就听不进?是,这种自动方式结构简单,而故障少,但你看看弹着点?”因为李匠头弄的加斯特式,可不是现代的加斯特导气式原理,而管退式的,所以震动是非常可怕,也导致了散布比起受离心力影响的加特林还要大许多。

不过丁一也没有过多的训斥李匠头,事实上他很清楚,把太多的工作压在李匠头的身上了,这几年过去,李匠头的额上发线上移了许多,两边也有了些白发,这可是壮年人,伙食也是有跟上的,可见耗心耗力真的不少。

“咱们有多大家底,干多大的事,给转管机枪加个金属套吧,防止因为异物进入而卡弹,先把精力放在这一款式上,等我去西边回来,要能搞到橡胶了,你再着手导气式后座吧。记住,下次再玩这种小花活,那你就要被起诉上军事法庭了。”丁一最后不得不扳着面对李匠头这么加上一句警告。

这种技术疯子,一发作起来真是不得了的。

“一百挺转管式机枪,二月底之前能交货么?”丁一看着李匠头诚恳地认错,便这么向他问道,“弹药生产线我看过报表,现在问题不大,这机枪要能弄出来……”

谁知还没说完,李匠头就摇头道:“小人便知道先生会这么说了,这哪弄得出来?要不是小人混身是胆,也不敢在先生面前弄这花活!这是真弄不出来啊!”因为这加特林的枪机,可不是近代史的那用后部大前部小方便供弹的玩意,丁一给的结构图,是按着现代m134的枪机来画的,只不过把直流电机驱动,改成了摇动手柄来驱动罢了,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李匠头就是搞一把加特林搞完觉得要死掉了,才会想方设法玩猫腻,想让丁一放弃这玩意,流水线作业没错,但现在工场不是个个都是王恭厂出来的匠头,百分九十是这几年招收入来的平民,百分之八是他们这些工匠的徒弟,余下的百分之二,才是王恭厂出来的,大明顶尖工匠——连同英宗这次赐给丁一的这批工匠算在里面。要知道梧州工场,现时可是几万人的大工场啊,这流水线上零件下来的公差,有多少能符合得上工艺标准?符合不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