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屠家子-第2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审配坚定地认为袁军应该回援乌巢,审配道:“乌巢大营乃我军之根本,若是乌巢丢失,粮草被焚毁,我军将不战自溃!”
郭图反驳道:”既然何咸亲率大军前往攻击乌巢,也就是说南阳大营现在兵力空虚。我军不如与何咸换子,猛攻南阳军大营。攻占了南阳军营,自然可以一解粮草之急!“
许攸不同意郭图的意见:”南阳军历来善守,想当初华雄率领西凉铁骑都不能攻破南阳军的战阵,更何况现在的南阳军有大营作为依仗。我军想要速胜,恐怕很难。而一旦不能在乌巢信息扩散之前占领南阳军营,后果不堪设想……“
郭图犹不服道:”但现在的问题,就算我军回师乌巢,尔等可以确定,淳于将军能够抵挡何咸亲率的大军,坚守乌巢大营一日一夜吗?“
”乌巢大营乃我等亲自设计,防御重重,又有冀州重兵把守,坚持一个昼夜应该不是问题吧?“审配在回答的时候明显信心不是很足。因为领兵攻乌巢的人不是别人,是南阳军的主将何咸。这说明南阳军对乌巢志在必得,淳于琼不算孱弱,但在何咸面前,还是不够资格。更要命的是,何咸用兵想来好奇谋。如果正面进攻,就算何咸领着大军攻击,淳于琼也能坚守一段时间。如果何咸出奇谋……就怕淳于琼会中计啊!
几位谋士意见不统一,袁绍正在艰难抉择之计,曹操领着荀彧、戏志才不请自来。
曹操直言不讳道:”盟主无需再救乌巢!何咸既然亲自领兵,乌巢肯定不保!不如倾尽全力,攻下南阳军大营,曹操愿为盟主前驱!“
袁绍双目一寒,沉声道:”不知孟德是从何处得知乌巢的?“
面对袁绍的质疑,曹操苦笑道:”乌巢深处兖州境内,身为兖州牧,我怎么可能对乌巢的情况一无所知呢?盟主勿要多心。曹操虽然不知道何咸使从何得知乌巢的秘密,但肯定不是我军泄露出去的。操与盟主乃一条船上的人,何咸乃操心腹大患,敌友之分曹操还是能够分清楚的!“
………………………………
第三百九十四章 骗降沮授
曹操言辞恳切,然而并不能完全打消袁绍心中的疑虑。最终,袁绍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将麾下的六万余战兵一分为二,派出三万人由张郃、高览统领,当即启程前往乌巢救援,另外三万余人由袁绍亲自带领,以颜良、文丑为将,猛攻南阳军大营。
袁绍的决定,曹操无力干扰,只能尽起曹军三万余战兵,在刚刚大败而归的夏侯渊、曹仁的带领之下,配合袁军一前一后猛攻南阳军大营。南阳军中,尚有文聘麾下的南阳步卒两万余人,这些是守营的主力军。还有张辽的飞骑军一万余人,随后可以对敌军发起反击。另外,中牟城中尚有魏延的浮槎军两万余人,南阳军的实力其实并不弱。更何况,南阳军早就整装待发,做好了坚守的准备。袁曹联军想要速胜,绝非易事!
中牟大战开始之际,乌巢之战已经进入了尾声。何咸率领飞骑军,堵住了袁军大营的大门,同时命飞骑军士高喊降者不杀。眼见着营内的大火逐渐蔓延过来,淳于琼无奈,只好组织冀州兵进行突围。本来保护冀州兵的营寨现在反过来成为了南阳飞骑军的依仗。飞骑军三千人马集中在袁军大门处,封堵参与突围的冀州兵。另外一千余骑则左右游弋,射杀那些企图翻墙出来的小股冀州兵。飞骑军的箭矢多如雨下,第一波参与突围的数千冀州兵死伤惨重。淳于琼见事不可违,光棍地选择投降。与淳于琼一并投降何咸的,还有一万余名冀州兵卒。最惨的是沮授,本想来提醒淳于琼提高戒备,却被卷入这场无妄之灾,稀里糊涂地成为了南阳军的俘虏。
事后清点名册的时候,淳于琼为了立功,毫不犹豫地出卖了沮授的身份,倒是让何咸有了一份意外的收获。不过沮授脾气很臭,宁死不肯降何咸。何咸又舍不得杀沮授,只能将其拘禁起来,容后再处理。现在摆在何咸面前最大的问题,是这一万余名冀州降卒如何处置。
此战突袭乌巢,何咸总共才一万人,加上厮杀过程中伤亡了一千余人,现在继续保持战斗力的也就八千余人。降卒比南阳军还要多。更重要的是,中牟已经开战,何咸需要快速回返中牟,趁势夹击袁曹联军,并将乌巢之战的战果散布到袁军之中,造成袁军的恐慌。要是慢吞吞地带着上万降卒回返,抵挡中牟的时候,恐怕黄花菜都凉了。
”主公,要不将这些降卒都……“太史慈以手比刀状,示意是否将这些冀州兵全部杀死。
这些都是精壮的冀州男子,是袁军的精锐,如果放任他们回去,恐怕会被袁绍再次招揽,成为南阳军的敌人。全部杀掉,或许是最好的选择,但却是最不人道的选择。这些冀州兵的年纪都在15岁到25岁之间,是大汉男子最黄金的年龄。一万冀州兵就代表着一万户冀州百姓的家庭。虽然他们现在袁绍管辖之下,是敌人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是汉人,都是大汗的百姓。何咸不是没有想过太史慈的方案,但最终他还是没有采纳。
收买人心也好,妇人之仁也罢,何咸决定为汉人多保留这一万份火种。但本着贼不走空的原则,何咸心生一计,决定以这一万降卒做文章,看看能不能拉拢到一位牛人为己所用。
何咸命人将沮授叫到了大帐之中,一脸戾气地询问沮授该如何处理这一万冀州降卒。
沮授大笑道:“素闻骠骑将军爱民如子,怎么会杀俘这等有违天和的事情?将军莫要骗我!”
“公与先生莫要给本将戴高帽子!”何咸阴沉着脸道:“以前不杀,不代表现在不杀,也不代表着以后不杀!本将固然不喜杀俘,然现在形势所迫。袁曹联军势大,南阳军四处受敌粮草不济,为了大局着想,本将不得不尽可能削弱袁绍的力量。杀这一万人能让南阳军减轻一份压力,所有的罪恶就让何咸一人承担好了!”
何咸越说越逼真,言语之间透露出满满的杀意。沮授有些动摇自己此前的判断。因为何咸说得都是实情,这些困难也均是南阳军现在遇到的困难。杀掉这些冀州兵,对南阳军而言确实是一个省时省力的方法!何咸虽然有仁义之名,但保不齐骨子里也是一名枭雄。枭雄者,为达目标不择手段!
沮授面色开始变换,最后硬着头皮道:“沮授不才,恳请将军网开一面放过这些降卒!”
“好说!久闻公与先生在冀州广开蒙学,乃良善之辈。本将的要求也不难,公与先生可敢以己身换这一万条人命?”何咸问沮授道。
沮授一愣:“将军为刀俎,沮授为鱼肉。将军要沮授之命,何须告知,拿去便是!”
“非也!”何咸摇头道,“本将要的沮授,乃为南阳军效力,为大汉百姓效力的沮公与,岂是一具尸体?”
“这……”沮授没有想到,何咸绕来绕去竟然就是想要用这一万冀州兵的性命来威胁自己向其效忠。从好的角度看,这是何咸看重沮授;从不好的角度看,何咸以这样的方式处理一万条性命,实在是太儿戏了一般。
“公与先生若是不信,本将现在就命子义先去杀几百个冀州兵,让先生看看本将能否狠得下心来?”何咸步步紧逼。
“不必了!”沮授摆手,长叹一口气道,“沮授愿降,请将军……主公,放了那些冀州降卒吧~”
“好!就如公与先生所愿!”何咸一改阴云密布的脸庞,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不过,那些冀州兵可不会得知他们的命是你沮公与救的!”
“沮授救人是出于公心,本来就不求回报,一切皆随主公安排!”沮授答道。
“很好!”何咸扭头对太史慈说:“子义,你去将所有的冀州降卒召集起来,本将要给他们开个大会!”
太史慈抱拳应诺。很快,一万被缴械的冀州兵就被集中在广场上,席地而坐。
………………………………
第三百九十五章 为太平盛世而战
何咸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之上,环顾四周朗声道:”我就是骠骑将军何咸,你们也看到了,其实我只带了一万人,却顺利攻破了你们的大营,击败了你们两万精兵。我现在要回返中牟,去击败你们的主公,打败你们的主力。我带不走你们。我麾下的将军建议说,我应该将你们这些人全部杀掉,因为如果放任你们回家,你们将来还会成为我们的敌人。“
听到这里,席地而坐的冀州兵纷纷骚动起来。但是他们的四周,数千架连弩寒光凛凛地对着他们,只要何咸一声令下,几轮齐射之后,他们这一万余人就将血流成河。
“但是我拒绝了这个建议!我能够击败你们一次,也就能击败你们第二次!在这里,我只有一万精锐;在中牟,我有十万大军;在南阳,我有百万雄兵!当我北渡黄河,马踏冀州的时候,我不希望在敌军的阵营中再看到你们的面孔!再见面时,我绝对不会再留手,而是杀无赦!”
“杀无赦!杀无赦!”南阳军齐声怒吼起来!
“就这样!南阳所属,随本将杀回中牟!”何咸一声大喝,龙骧虎步走下了木台,跨上了照夜白玉狮子马。所有南阳步卒收起连弩,上马而行。太史慈则领着飞骑军缓缓压阵。
“骠骑将军,您好人做到底,索性将我这无用的败军之将也一并释放了呗?”淳于琼跟在何咸后面,一脸苦笑地恳求道。
“这怎么可以!”何咸毫无犹豫拒绝道:“淳于将军乃沙场宿将,重要程度岂是哪些大头兵可以比拟?再说了,乌巢之战的结果还需要你这位重量级的将军来证实!这可是中牟之战的关键,你说你究竟重不重要?”
淳于琼闻言,笑得更加苦了。他就知道何咸是不会放过他的,不榨干自己的每一分利用价值,何咸岂肯收手?也罢,虽说何咸狡诈,但听说他对麾下的将领极好,如果自己诚心投效,应该会有一个好结果吧?
“主公~”沮授策马上前而来,询问何咸道:“方才听了主公一方霸气十足的言论,授就想问一个问题。”
“公与先生不用客气,但问无妨!”何咸勒住战马道。
“假如没有沮授,主公会放了那一万冀州降卒吗?”沮授问。
“会!原因还需要本将再重复一遍吗?”何咸笑道。
“不用了!”沮授面色发苦道:“主公根本就没有将那一万冀州兵放在眼里!生亦可,死亦可!”
何咸摇头道:“都是大汉的子民,屠之何苦?更何况,有公与先生作为交换,本将觉得这笔买卖很值!”
“主公果真是个奇人!沮授佩服!”沮授叹服道。
“袁绍识人不明,白白浪费了公与先生的才华,本将不会。回转南阳之后,本将会奏请陛下举荐公与先生为刺史,执掌一州政事,希望公与先生莫要令本将失望。”何咸与沮授策马而行,郑重道。
“刺史不是监察地方之责吗?”沮授好奇问道。
“自先帝以来,大汉盗贼四起,大部分刺史都间接在行事州牧的权力,执掌州内军政大权。这也就是诸侯割据一方的根源。在我南阳军所属,军政两权分离,是改革弊政的第一步。刺史也明确了职权,就是负责全州政事,监察之事另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