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岳父大人叫吕布-第9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之后的的名字就是和郭嘉郭奉孝的一次商谈之中提到了这个孙权罢了。
曹操想要用江东和荆州练手拖延住扬州的发展速度,他可不想等着自家平定了河北,那边的中原地带也出现了一个中原霸主。这个孙权就是他曹操和那边的蜀王刘莽博弈的一个旗子。
孙策这个江东小霸王是不可能会和那边的杀父仇人刘表结盟的,这个孙权就是其中的变数。孙权有野心,早就被那边的郭家看出来了。
所以郭家就利用孙权的野心。来个取而代之这样对他曹操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损失,只不过需要一个诏书罢了。
现在看来这个孙权还真的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啊(别问我阿斗是谁!)江东江东丢了,自己也如同一个丧家犬一般被刘莽给丢到了兖州来了。
“你就是孙权,孙仲谋?”曹操看着那边的孙权笑眯眯的问道。
“正是!”孙权低着头言语道。
“抬起头来!”曹操对着孙权说道。
孙权这才听从了命令把自己的头给他抬起来了,曹操也是不由得愣神了一下“环儿!”曹操不由得说出了口。
“环儿?”其他人不明白,就只有身后的曹洪却是明白了过来,这个环儿,还真的是有一段故事的。
当年曹操在外地为官,官职不大,只是一个区区的顿丘令的时候,曾经喜欢上了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子,此女子姓杨,名环,不是别人正是当初的庞大的世家杨家的女子。
这个杨环可以算得上是曹操的初恋了。那个时候曹操见过杨环以后就茶饭不思,一直想要得到杨环,想要让自己的父亲前去求情。
可是当初的曹操的父亲曹嵩虽然是太尉,但是也不过是用钱财捐赠而来的。
在加上曹嵩的父亲也只是一个宦官罢了,这么一个家事,怎么可能被那边的杨家所看中呢,说个直白一点,那就是当初的曹操家不过就是一个暴发户型的人,才挤入贵族的圈子,还是靠着祖上卖屁股才成为的士族,而那边的杨家呢,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贵族。
和当初的袁家并称的,袁家四世三公,这个杨家也是差不到哪里去,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杨氏是杨姓郡望,西汉丞相杨敞,玄孙杨震官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子秉、孙赐、重孙彪,“四世三公”。
在之后这个弘农杨家,更是成为了连绵不断的贵族,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显赫。隋朝皇室,越国公素及子玄感等;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杨妃、武则天之母、唐玄宗杨皇后、杨贵妃,众多杨氏驸马,无限辉煌。当然这是后话不提。
在这之前,人家就是贵族出生,这么可能看上你这么一个暴发户呢。
这样导致的一个情况那就是曹操求亲不成,还反被羞辱一番。
最后这个杨环被嫁给谁了呢,别怀疑,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我们的袁家当初的大公子袁绍袁本初。
初恋被嫁人了,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大哥,这样的感受你能体会到嘛?
这也是慢慢的曹操和袁绍分道扬镳的一个理由。
当然我们的曹操没有一开始就表现出来,之后,他就是处处的算计袁绍了。
从卞夫人开始,再到后来的抢亲,慢慢就演变成了,针锋相对了。
可以这个世界是男人来征服的,但是征服男人的却是女人,一个女人真正的意义上让曹操知道实力的重要性,也知道靠别人都是假的,只有自己才是真的。
曹洪恰巧正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一个知情者啊。
曹洪能够知道,还是因为他给曹操出国馊主意,想要前去抢亲的。最后却被曹操给阻止了,当初的汉朝还是有点声望的,要是他曹操敢抢劫弘农杨家,那么接下来就是曹家的灭顶之灾了。
在之后这个弘农杨家的杨环嫁给了袁绍之后,也是红颜薄命死了,只留下了一个子嗣袁谭,这也是为什么,曹操一开始是联系袁谭却不联系袁尚的原因。
曹操还是给了自己当初逝去的初恋面子的。给那边的袁谭一个回头是岸的机会。要不是袁谭把握不住,曹操是真的不愿意杀他。
和杨环还有关系的一个人就是杨修了,他是杨环的弟弟。
曹操也是对他关怀备至的,杨修之所以死,那是因为他触及到了曹家的继承人的问题,不然曹操不会杀杨修的。之后的杨家没有和袁家一样在乱世之中被毁灭,甚至继续了下去,和曹操的帮助不无关系。
而现在这个孙权,这个碧眼紫发儿,竟然和那个曹操心中的环儿长得如此之想象。
“不可能!”曹操愣了一下,随即就摇头了起来“这个世间怎么会有如此相像之人呢?”要是现在的孙权穿上一套女装的话,必然就是杨环在世啊。
就是那边的曹洪也是愣了一下“这个孙权,难道也是那杨环的孩子嘛?”他傻傻的问了一句孙权“你可是姓袁?”
孙权不知道这两个人怎么了。这是傻了嘛?他孙权姓孙啊,怎么会姓袁呢。
“呵呵!”曹操也是苦笑了起来,他这是怎么了,魔怔了嘛?杨环早就已经死了,在他面前的是孙权,孙权啊、(未完待续。。)
第七百九十七章武皇帝
曹操的眼神是复杂的看着那边的孙权,不过曹操就是曹操,他重情义,却不会为情义所困,这也是为何他能够把挡在他面前的人全都铲除,可是在杀了这些个人之后,却又痛哭流泪。
像袁绍吕伯奢,这些个人就是典型的人物。
曹操斩杀了袁绍吕伯奢,可是他们死后,曹操又给他们风光大葬,那袁家的两个子嗣要不是跑得快了,或者说不给曹操面子,按着曹操的想法也不太可能杀了他们。
“好了!孙权是吧,陛下有何诏书,你宣读便是!”曹操对着那边的孙权言语道,可是就是曹操自己都没有发觉,他说话的语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了。
孙权点了点头,走上了前去,手中的红色丝绸做成的诏书给他取了出来,站在了前端,大声的对着下面传召了起来。
“汉帝有旨意
朕以凉德,承兄之基业,二十年於兹矣。自即位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龄,即遇母王太后之丧,失慈母之教训抚养,惟慈母太皇太后董氏慈育是依。隆恩罔极,高厚莫酬,朝夕趋承,冀尽孝养。今不幸子道不终,诚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太皇驾崩宾,朕止八岁,不能服衰绖行三年丧,终天抱憾,且冀万年之后。庶尽子职。少抒前憾。今永违膝下。反上哀痛,是朕之罪一也。董贼乱道,朕年幼,不思为兄分忧,却听令于董贼,尊上皇位,是朕之罪一也。
大汉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讬,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佞臣,如董家,朕不以为戒,委任奸臣,即部院印信,间亦令奸臣掌管。致忠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虚己延纳。於用人之际,务求其德与己侔,未能随才器使,致每叹乏人。若舍短录长,则人有微技,亦获见用,岂遂至於举世无才,是朕之罪一也。
设官分职,惟德是用,进退黜陟,不可忽视。朕於廷臣,明知其不肖,不即罢斥,仍复优容姑息。如汉贼刘莽者,汉贼刘备者,枉称汉室宗亲,实为汉室奸贼,朕不能明察之,使之,贼货变大,更甚之,为伪王于中原,统帅我大汉之半壁,此朕之罪也。
今,幸得汉之忠臣,国之栋梁,丞相曹操者,放在平稳江山,安平天下,魏公之之资质,当为魏王,朕不能赏罚分明,此朕之罪以。
今特意下诏,数朕之罪,以谢天下,明天下人之眼目,识汉室之奸贼。
特质下令,伪王刘莽者名为宗室,实为汉贼,削起爵位,着令魏公统帅大汉之兵马,平其地,放起百姓,安平天下,钦此!“
“罪己诏!”顿时下面的一众文武就哗然了起来,什么叫做罪己诏,就只有天有大乱,天灾**之前,江山不稳固了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
别说做皇帝的了,就算普通人能够当面认错道歉的也是少有,这个皇帝更加注重脸面,这罪己诏一下达,这个面子可就丢的一干二净了。
而现在我们的这个汉帝刘协竟然下达了罪己诏。这不得不让下面的群臣震动啊。
“罪己诏?!”曹操的眼睛却是眯了起来,最近的一次罪己诏那是何人所发呢,那就是我们的汉武帝刘彻了,此人可算是文韬武虐啊,是汉武帝打垮了匈奴,才能够封狼居胥,让大汉的国力达到鼎盛,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人却下了罪己诏。
而就算是灵帝那般,黄巾之乱已经遍布天下了,差一点大汉江山就完蛋了,我们的灵帝陛下都没有下达过丝毫的罪己诏,足以看出做皇帝的对自己面子的关注。
另可天下死千万,不可落陛下之脸面,君辱臣死啊,这可不是说笑的。
而我们现在的汉帝刘协陛下,却是下了罪己诏,他想干嘛?
消防汉武帝嘛?
“老臣罪该万死!”曹操半跪了下去,对着台面之上的汉帝刘协言语道,
刘协都下了罪己诏了,要是曹操再那般的模样,那可真的就是要惹众怒了,曹操不清楚这个刘协昨日还和自己针锋相对,今天却下了罪己诏的缘故。
但是曹操却是知道,这罪己诏似乎对自己还十分的有利。
削去蜀王刘莽之爵位,承认他是汉贼,再着曹操出兵征讨之,可以说大义之上曹操已经完全的占据了。
为兵者,大义也!曹操要是不明不白的直接就攻打扬州,很多人会不服的,其中就有那些个当兵的,和一些个刁民。
兵戈是要死人的,百姓们和当兵的自然不愿意兴起兵戈来,要是不给他们一个正规的理由,这个士气可是会很低落的,现在大义到手了,他曹操就是王师,而那扬州的蜀王刘莽就是逆贼。
看着曹操半跪了下去,刘协不知道为何心中有了一种满足感,这是被曹操压迫得时间久了,导致的结果,之前刘协还在想着自己下罪己诏到底值得不值得,甚至有点后悔了,因为这事关天家的颜面啊。
以前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是天子,是神,神又怎么会犯错呢,现在汉帝刘协下了罪己诏,人家就会想,原来神也是人啊,他也会犯错,威望就少了很多,
不过现在刘协却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能够让曹操跪倒在他的面前这一切就值得“魏公为罪之有,有罪的是朕啊,要不是朕眼瞎了。没有看得清楚谁是忠臣。谁是逆贼。又怎么会让我大汉江山变得如此呢!”这句话汉帝刘协是真正的有感而发的。当初他看着曹操是怎么看怎么顺眼啊。
因为曹操是迎接他的第一人啊,那个时候汉帝刘协多么感动啊。
可是现在他却是怎么看曹操怎么不顺眼,这个以前他眼中的忠臣却才是要谋权串位之人啊。
“今朕下罪己诏,就是要拨乱反正,还我大汉江山朗朗之乾坤,有魏公相助我,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