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来到这个时代八个月之后,经过钢铁组,武器组,化学组,机械组等诸多同志共同努力,这些穿越者们终于制造出了完全利用本地材料的制式步枪。从而使得他们的武装力量完全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自制步枪在主体结构上是模仿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夏普斯M1859型单发步枪,采用铜底火帽配合纸壳定装弹,另外在枪托,护木等方面增加强度,配有长度为310mm的短刺刀,以满足军事组“既可以远程射击,也可以近距离格斗”的实战要求。
之所以采用这个型号,是经过全体研发人员长期讨论和大量比对之后才决定的。与历史上“正常”的武器研发过程相比,这伙时空穿越者可以直接剽窃从近代到现代绝大部分经典名枪的设计原理和大致构造,也就是说他们在设计理念方面绝对是超前的,但这并不意味他们无所不能。
新枪型制依然要受到原材料,加工工艺,以及后勤补给压力等几方面限制。钢和铜的匮乏,以及加工器械的原始落后,使他们不得不放弃了直接制造自动步枪的念头——本来直接仿造那两只五六半自动是最简便的。
在加工工艺上,从现代社会带来的机床有个机器寿命问题,所以不能作为长期生产设备考虑。因此机械组主要采用自制的水力机械来加工构件,或者干脆包给外面的木匠手工制作——例如枪托和护木等,只有在一些实在无法绕过的地方,比如枪管拉膛线,才使用现代机器。
材料方面,这次的新枪只在击锤、击锤簧和闭锁块等地方使用了钢材,其它部位主要使用熟铁。刺刀也是铁质,只在刃口处采用渗碳工艺强化。根据上次战斗的经验,新枪刺刀没有再采用杀伤力最大的三棱式,而是回归到传统的扁平剑式。
之所以这么干,是因为他们发现在内战中使用三棱刃纯属自找麻烦,三棱刃会给包扎带来很大困难,而这些困难往往最后却落到他们自己的救护队头上——在上次战斗中,除了杰克石亦生汪大林等寥寥数人外,临时训练出的救护队很难学会缝合三棱伤口,导致不少本来已经投降的明军因为伤口难以包扎而白白丢了性命,这些人如果活下来,本可以为战俘营里再增添一批好劳动力的。
扁平剑式刺刀开了血槽之后杀伤能力并不比三棱式下降太多,使用功能却大大增加。设计组在这些小地方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灵活思维能力——他们尽可能模仿美式M9多功能军用刺刀,附加了不少功能。诸如刀背位置的锯齿,刀鞘上的小磨刀石和拉壳钩……等等,虽然主体材料只是铁和木头,刀鞘用硬皮革,但巧妙的设计却使它成为一件几乎比步枪本身更受欢迎的艺术品。
张陵张汝恒就爱极了这种匕首,他差一点点就因为这个原因而同意松口加入短毛队伍了。其实现在这位前明军千户官除了没有正式宣布加入外,其它各方面与短毛都没啥差别啦——脑袋在先前受伤包扎时就给剃成了秃瓢,最近这段时间才刚刚长出来短短一层,走到外面说不是短毛都没人信啊。
在说话上他也放弃了以前那种酸溜溜的文言口语——这还是小时候被当作读书人培养时留下的习惯。但现在张陵已经是一口陕西腔的普通话,唯一还留下一点过去的影子,就是当别人大骂“干你妈”的时候,他会用“操汝娘”加以回敬。
目前张陵是协助阿德,郭逸等人管理着整个战俘营——不仅仅是明军战俘,那些白人水手也被指定受他管辖。明军战俘人多,张陵本身手头子也足够硬,完全可以压制住那些桀骜不逊的西洋人。
只是最近张陵手下的人越来越少了,很多人被诱拐加入了短毛的军队,短毛们新式而犀利的枪械对于这些军人的诱惑力实在太大,特别是当一些以前的同伴穿着新军装,扛着新枪跑回来显摆过之后,很多人再也坚持不住了。
“大人,我们也降了吧……”
就连他的心腹家将也这样私下里发出了这类请求,张陵的心中也未尝不在动摇,只是想着陕西老家那几百丁口,他总算还是顶住了诱惑。
火铳是不敢想了,但那短匕首实在精巧,张陵家里也有个打铁铺子,他老张家玩了一辈子长刀短剑,却从没想过一把短匕首连同刀鞘能弄那么多花样出来。自诩刚正严直从来不走后门的张汝恒终于为此破例,去找到北纬攀交情,设法搞了一把,每日里把玩赞叹不已。
当然了,匕首只是附属品,这枪最重要的优势还是要体现在射击上。夏普斯枪应该算是纸壳弹步枪中最好的武器了,熟练枪手每分钟可以达到8~10发的射速,即使面对全速冲击的骑兵,只要双方数量上相差不太大,也完全可以压制住。这一点在设计时是被反复强调的——虽然眼下还在海南,但这伙人最大的假想敌不是海峡对面的明王朝,而是八旗辫子党,满蒙骑兵。
纸壳弹是采用的黑火药,尽管化学组表示他们已经可以使用硝化棉作为发射药,但考虑到熟铁枪管的寿命等因素,最终还是选择了黑火药作为发射装药。
包裹弹药的绵纸本来也是经过硝化处理,希望在发射时能一起烧掉,但后来发现无论怎么处理,终归会留下不少残渣留在药室中或进入枪管,给连续发射带来隐患。于是干脆不处理了,发射以后能剩下大块碎纸,用刀鞘上附带的钩子直接拉出来,还更干净点。
单发步枪的一个好处是随时可以更换弹种,徐慧工程师专门设计了两种弹头,一种是软质铅弹,底部开孔,用铅锡合金按12:1的比例铸造,打出去击中目标后弹头立刻变形膨胀。根据射击猪肉的实验看,子弹最终形态类似一个小蘑菇,停止作用绝对强悍。就算射击一匹高头大马,也只要一枪就能击倒。
另一种则是徐工的职业特长——他以前研究穿甲弹的。所谓“二号子弹”就是在软铅内芯外面包了一层硬质金属披甲,用来打击身披重铠或者是躲在盾牌后面的敌人。这种子弹一开始并没有大量生产,作为特种弹药,配发给士兵时是按20%的比例发给,但在实战中消耗极快,因为它的穿透能力非常强,不但能轻易穿透这个时代几乎所有的铠甲和盾牌,就连小树干,薄土墙等简易掩体都可以打穿。
很多士兵在看不清敌人位置时就装上硬质弹头乱射,经常能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战果。其杀伤能力也不错,身披重创依然可以盘肠大战的勇者毕竟是少数,所以没过多久,硬质弹头和软质弹头的配发比例就倒了过来,变成4:1。
制式枪的最大射程超过五百米,有效射程被规定为四百,而在武器组发布的射击要点上注明:除非是集群弹幕覆盖,否则不建议射击三百米以外的集群目标和两百米以外的单体目标。不过后来从实战数据来看,武器组的判断有点保守。在军事组的严格训练下,能在四百米左右距离命中单个儿敌人的神枪手相当之多,等到简易光学瞄准镜和钢制线膛枪管出来后,配上特制子弹,七八百米距离上的狙击也不再是神话。
历史上标准夏普斯M1859的长度是一米二,穿越众自制的仿造版则达到一米五,配上三十公分刺刀,即使近距离搏斗,一米八的武器长度也不吃亏。全枪重量当然也要比原版的美国货大了不少,但并不完全是缺点——唐健他们编制改良的刺杀教程中有用枪托砸击的动作,设计时也一并考虑进去了。
总之,这是一支颇有苏联特征的武器——傻大粗笨,可结实耐用。在习惯了它的重量之后,士兵们很快就将其当作了最心爱的宝贝。不要说吃饭睡觉,就是上茅坑都要带着,倒也符合军事组“枪不离身”的命令。
这正是唐建王海阳等训练者所希望看到的——就在不久之前,管理委员会通过了解席提出的建议:一旦新军队熟练掌握了新式枪械,就立刻兵发琼州府,进而控制海南全境。
第一百零八章 中秋夜话
公元1630年,9月21日,明崇祯三年庚午,农历八月十五,中秋。
和先前其他几个节日一样,这是穿越者们在十七世纪度过的第一个中秋。厨房自制了月饼,还酿了些桂花酒,晚上月色很好,不过,并没有多少人有赏月的兴致。
出兵日期已经确定下来,就在明天,过完中秋节的第二天,这些琼海号上的时空游客们将再次主动出击,去夺取另一座城市。
全体大会主席李明远教授在听到军事组报上来的日期后脸色有点古怪,询问解席选择这个日期是不是有什么特殊原因,后者诧异表示没有,只是想让大家过完中秋以后再走,李教授便没多说什么,点点头表示同意了。
此次出征琼州府,虽然事先已经从严都司等人处得到了其内部空虚的情报,后来又派人专门去侦查过确保消息无误,但这边众人依然尽可能作好最万全的准备,以防止出现什么意外。
当初第一次攻打县城时,大家都还是处在一种初来乍到的盲目状态下,看看形势紧急打就打了,都没怎么多想。但这一次却不同,出兵多少,力量该如何分配,打下来之后该如何管理……各种各样麻烦事越准备越多,似乎永远也没个完的时候。
庞雨不用说,他本就主张谨慎行动的。解席虽然比较心急,可虽然得到了委员会的进攻许可,没有足够武力也是白搭——那毕竟是府城,明王朝在海南岛上的统治中心。
到目前为止,军事组训练出的常备军总人数约为一百四五十人,编为一个连,唐健担任连长并兼任一排长,下面王海阳,解席分别担任二,三排长。加上北纬率领的侦察兵大队,马千山为首的炮兵大队,一支部队的基本架子算是搭起来了。
新枪出炉后在当地又掀起一股参军高潮,不少原本坚决不肯“从匪”的明军战俘如今却是吵着闹着要加入,于是又从中挑选了一些可靠而且精壮的人员,如今正在整编训练中,将来打算组建第二个连队。
现在的形势,用凌宁的话来说:有点像以前玩帝国时代,封建刚刚升到城堡阶段,初步有个了局面。接下来就需要时间,尽量多攒一些兵力,无论进攻防守都可以自如。
庞雨也赞同他的意见,因此一直劝说解席耐心等待,等兵员武器更充裕一些之后再行进攻,老解听从了他的建议,一直很有耐心等着机械组慢慢出枪——被命名为“琼海I型”的新式步枪质量虽好,制造速度却快不起来,一个月才能出二十条不到,只够武装一个班多一点,只能慢慢攒。
不过前不久,从琼州办事处,就是那家挂着程府名义贩卖白糖,私下兼营食盐走私的贸易货栈中传来消息,说朝廷已经有公文发下来,要求两广总督着手处理琼州海匪的事情。
虽然程县令并没有拿到相关邸报,但那位程府老管家神通广大,还是打听到了一些内容。崇祯皇帝大约还没有从北方大乱的焦头烂额中解脱出来,发来的旨意中并没有规定具体处理方式,据说邸报上只有“相机处置,勿使君忧”八个字。
只是一条模糊不清的情报,却促使这边下定决心尽快出征——他们要在明政府有进一步动作之前造成占领海南岛全境的既成事实。考虑到明代海南开发度还不高,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汉族人口和耕田都集中在琼州,澄迈,临高这一片北部平原位置,只要控制住这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