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迷失在一六二九 >

第553部分

迷失在一六二九-第553部分

小说: 迷失在一六二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也不完全是这样。”
  钱谦益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笼络不了琼海镇,那可是他在朝堂中的立身基础啊。要缓解周延儒的疑虑是一方面,可决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老夫在海南的时候,跟大部分髡人都照过了面。总感觉他们对老夫的态度很奇怪,似乎分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一部分人,嗯,大都是些年轻小伙子,对老夫似乎很轻蔑。总是会莫名其妙说一些什么‘水太凉’‘头皮痒’之类的怪话,一两个人这么说也罢了,可那些髡人却都这么说……玉绳,你可曾听说过老夫有这方面的传闻么?”
  “水太凉?头皮痒?”
  周延儒凝神细思,之后摇头:
  “不曾,莫非是什么隐语么?”
  钱谦益也摇摇头:
  “我也不知啊,后来还专程派人回家乡去探问了一番,甚至托锦衣卫骆指挥使在街面上暗中查访,也都不曾听说过……以后若有机会,倒是要当面向琼镇诸人请教一番:有什么阴私隐秘事,是连老夫自己都不知道,却居然在他们中间大肆流传的。”


第六百七十八章 车中谈话(下)
  钱谦益对此事似乎是有几分怨气,说起来略带怒意。但周延儒才不关心,只轻松笑道:
  “这只是一派,还有一派呢?”
  “哦,那就是敬重了,纯粹的敬重!”
  提到另一方的态度,钱谦益脸上立马带了几分得意,声调也高昂起来:
  “尤其是在和他们的首领,那位李明远李老先生交谈时,这种感觉最是明显。那位李老先生的年纪明显大过我,才学见识么……至少是不差。这可不是老夫自谦,玉绳你如今也算见识过了:髡人之学自成一体,虽与我大明圣人之学源流不同,可却是一样体现出了天地间的大道至理。于格物之道上,恐怕更要胜出一筹……”
  周延儒笑了笑,短毛的格物学说可不止是“胜出一筹”那么简单,而就从他们偶尔露出的片言只语,譬如老钱刚刚所说的那句话来看,髡人之学在人性道心上的钻研,恐怕也并不比儒家孔孟之道差了,而且更为深刻直白,简直迹近邪道。
  不过同样作为儒门子弟,他当然不会去反驳老钱的说法,只是点头表示赞同,于是又听钱谦益道:
  “而这位李老先生,据说乃是髡人那边京师中的太学教授,因年老退隐,出来游历四方,才跟一群小伙子混作了一堆,乃至于流落我朝。”
  “哦,那可真是一位大儒!难怪在琼镇那么多桀骜之士中也能被推选为主。”
  周延儒情不自禁坐直了身体,脸上也显出几分敬重之色——琼海镇一百三十九个“真髡”,要说有谁是大明朝廷最在意的,当然就是这位琼海镇之主了——前任委员会主席,现任委员会主席又是他的夫人,在明朝人眼中这老头儿的心机手腕绝对不得了啊!退下来后大权也丝毫不落——在老婆手里不还等于是自己的么?
  只是这位老先生很低调,平时在海南岛上也极少露面,连朝廷的封赏都懒得搭理,更不用说召他进京做官之类的要求了。所以钱谦益作为大明朝廷中唯一跟这位老先生有过深入接触的重臣,他的情报至关重要——周延儒一听钱谦益下面所说和那位李老先生有关,立马就坐直身体竖起耳朵,就差摸出纸笔记录了。
  不过他很快失望了,因为接下来老钱一直在自吹自擂——至少听起来是这种感觉。
  “诸髡之中,也只有这位李老先生可以与老夫在诗词文章上略微酬唱一二,言辞虽然不多,却往往能切中窍要……与之闲谈时颇觉轻松适意,如沐于暖阳春风之下。”
  杂七杂八的扯了一通题外话,却见周延儒用一种很鄙视的目光看着自己——在文学之道上,你算是大家,可我却也有状元头衔,大家都是千年的狐狸,装什么精呢。于是老钱捋了捋胡子,回到正题:
  “好吧,不扯别的——老夫的意思是说:他在交谈时,似乎总是隐隐流露出一种以后辈自居的态度。”
  “自甘于后辈?”
  周延儒愣了愣,还在琢磨钱某人说这话背后有什么深意,后者却打断了他的联想:
  “玉绳不用多想,就是字面上的意思——他是拿老夫当前辈尊重的。”
  “嗯……?”
  不顾周延儒疑惑的目光,钱谦益又自得笑道:
  “而老李只是其一,在琼州府时,虽有一些毛头小子对老夫颇有不敬,可大体而言,他们中间的那些有才之辈,见到老夫却无不毕恭毕敬。而琼海镇中真正说得上话的,也正是这批人。”
  所以你才能从短毛那里捞到这许多好处!——周延儒心中颇为嫉妒的思量着,脸上却显出笑容:
  “这也是牧斋兄声名远播,连海外髡人都要尊敬之故。”
  钱谦益哈哈一笑:
  “……现在看来,他们对玉绳你的观感也不差么。”
  这话周延儒爱听,当即拱手道:
  “学生其它尚有自信,于此道上,却还望老前辈多多提携才是。”
  “这是自然,此番谈判下来,朝野皆视你我为一路。玉绳,咱们以后可就是一条船上的同道了。”
  ……两人一路笑谈,等到马车最终停在周阁老家门口时,气氛已经非常之好。周延儒从车中走出来后,又再三的向车里作揖长谢,显然从老钱这里得到了不少有用的东西。
  而他的脸上也一直挂着真诚无比的笑容,直到马车远去,消失在街角尽头转弯以后,嘴角才渐渐拉下,笑意仍在,却只是变成了嘲讽:
  “钱受之……嘿嘿,终究一书生尔。”
  ——几句话就被套住了,就你这能耐还想学张江陵?我当年略施小计就把你搞了下去,回头再来一次也不难。只是你这家伙狗屎运倒好,背后那靠山实在硬扎……所以还需要先留着这张梯子,等到琼镇那伙人被收服了,哼哼……老虎都入了笼子,剩下狐狸就等着被剥皮吧!
  心中暗暗暗算着,周延儒带着满面不屑之色,跨入了自家大门。
  而就在当天晚上,钱府之中。
  “姐夫,你不该跟那周某人说这许多琼镇内情的。他分明是想要取而代之啊!”
  ——周延儒的想法其实并不难猜,钱谦益回家跟他几个信得过的亲近人一说今日之事,他的妻弟兼幕僚陈在竹就立即发出了警告。
  对此钱谦益却是胸有成竹的哈哈一笑:
  “我当然知道,小弟,六年前致我回乡的那场攻讦,我可没忘记谁才是获益最大之人!”
  “既然如此……”
  “周玉绳就是因为抱了这么个期望,当前才会在很多事情上站在我们这一边。如果我不露点破绽给他,他多半就会去到处宣扬我要做张太岳第二,这我可受不了啊。”
  “可那周某毕竟是大明首辅,为人处世也颇有手腕,万一当真哄得琼镇方面想要在我们之间做出个取舍的话……”
  看到陈在竹满面担忧之色,钱谦益却是颇为自信的呵呵一笑:
  “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最不担心——小弟,这一次我告诉周玉绳的确实都是实话:琼海军诸人,有一小半瞧我不起,但是更多人还是对我友善,所以他们总体上还是支持我的。”
  见陈在竹颇有不解之色,钱谦益脸上忽然现出几分俏皮之色:
  “可还有另外一些‘实话’,我没告诉他……周玉绳大约以为凭着自己的长袖善舞,可以将那些短毛笼络住。至少能干得比我好,然后就可以一脚把我踢开了……可他却并不知道,人家对他其实早有定见。”
  “定见?”
  “不错,或者说是成见也可——小弟,你别看琼镇诸人来自海外,之前似乎从未到过中原,可他们对我大明江山的熟悉程度却是无人可及,而他们品评我大明人物也是精准无比,至少在这数年之间看来,几乎从无谬误。”
  “是吗,那他们怎么评价小弟的?”
  陈在竹不禁笑道,钱谦益则微笑着摇摇头:
  “那倒没有,他们在意的好象都是些大人物……唔,也不完全是,但终归似乎是要有些事迹,可供史家立传的那种……你姐夫我有幸算是其中之一,而那周延儒,却也是其中一个。”
  见陈在竹面露紧张之色,钱谦益却不慌不忙,举起茶杯轻啜一口:
  “可惜却不是什么好话——当初在和谈完成,即将返回京师的前一天,那位老李先生专门和我谈起过京师动向。其中就特别提到过周延儒,温体仁二人。”
  “那是……崇祯四年吧?此二人当时可算如日中天啊。”
  陈在竹掐指算道,钱谦益呵呵一笑:
  “是啊,当时那两人可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联手压得满朝文武服服帖帖,可李老先生却只用一句话便提醒于我:他们之间其实大有空隙可趁。后来果然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非但完成了招安大事,我自己也重回朝中,回到了礼部侍郎位置上……而琼海镇对那周温二人的评价,李老先生在那一次说的也很明白了。”
  钱谦益轻笑几声,眼中满是轻蔑之色:
  “……‘倘若日后有人作《明史》,这周延儒,温体仁两个,都是只能名列在《奸臣传》里的’——这便是人家的原话了。可笑周玉绳还想着要把我挤掉,却不知人家其实早把他看死了。”
  陈在竹愣了一愣,过了片刻,方才恍然道:
  “难怪那温某人几次主动示好,琼镇都不理会……可他们对周某还是挺客气的吧。”
  “因为这两人还是有些差别的。”
  钱谦益笑眯眯转着杯子,悠然道:
  “这两个人的一切为人处世,都只是为了保住自身权位,所以只要从这方面入手,便能将其所思所想猜度个八九不离十。这两年我应付他们还算顺手,便是因此了。然而周玉绳身上毕竟有个状元头衔在,所以他做事还要顾及几分面子,换句话说:他还要点脸。至于那温某人么……”
  钱谦益嘿嘿轻笑了几声,似乎是想起什么有趣的事情:
  “我在琼州时曾与赵军师闲聊,提起过那温某。赵军师说那人若得了势,就连他都要畏惧三分的——因为那温某有三大优点,连赵军师都极佩服的。”
  “第一:坚持。”
  “第二:不要脸。”
  “第三:坚持不要脸。”


第六百七十九章 低调与奢华
  无论背地里隐藏着多少勾心斗角,至少在表面上,参与各方都还是和和气气,一派精诚团结模样——周钱二位阁老一同进宫面圣,之后又极其亲密的共乘一车回家,这样的传言很快便在京师官场中传开。而他们面圣的内容不久之后也传扬开来——即使崇祯一再强调保密也没用。对于居住在紫禁城这种生活区域和办公区域混淆的场所,且自身吃喝拉撒全都要靠人来伺候的大明皇家来说,皇宫就是个大筛子,永远藏不住任何消息。
  短毛将要进贡给朝廷三十两白银,而且今后每年都有这个数——传言么,总是难免会有些失真的,这则消息在京师里并没有激起太大波澜。一方面是最近有关琼海镇的消息太多,人们难免有点审美疲劳。而另一方面,说句对朝廷不太恭敬的话:三十万两银子的数额,对于京师里那些大户来说,虽然不能说不在乎,可也并不算什么天大数字。光琼市坊中那些堆积如山的货物,早就有人帮他们估算过:在原产地值多少钱不清楚,但如果按京城这边的市场售价来算,肯定是过了百万的。而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