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在一六二九-第4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训课中并没有文学方面内容。而你们的数学基础太过于薄弱,才不得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那个……请问我们学习这些东西要学到哪一步?”
学员中有人询问,赵立德想了想,指了指自己:
“我赵某人当前在这琼州府的地位,其实和诸位将来上任后的工作差不多,是负责管理人的。所以对于各类杂学只需要大致掌握即可,负责工程技术的另有其人。而你们的情况也是类似,只要对各门学科有所了解就可以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也不可能教你们太多东西。若有兴趣,将来自己抽空钻研吧。”
第四百八十九章 衣食住行(上)
在这次谈话之后,学员们的抵触情绪基本消失,对于琼海军方面传授的各种知识,甚至一些不符合他们以前习惯的内容,也都可以比较平和的予以接受,而不再动不动亮出大明士子的那份傲气。
由于琼海军的培训内容安排比较多,在整个学习培训期间还是相当紧张的。课程设置差不多相当于现代的寄宿制中学:每天早晨定时起床,去餐厅吃早饭……上课;午饭之后有一段时间的午休,下午两点左右继续上课……直至晚饭后方可休息。
如此快速的“准现代化”生活节奏让那些习惯了松散闲适生活的明朝仕子们都感觉有点吃不消。好在这边提供给他们的伙食质量很高,不但保证顿顿都能见荤,而且菜式经常更换,肉类,禽类,鱼类……天天都不一样,每天的早餐还必然提供一个鸡蛋,在营养方面有充足的保障。
人对于一个地方的印象,通过衣食住行这些细微之处是最容易体会的。而在最基础的吃这一方面,纵使这些来自大明的学员对琼海军其它方面有再大不满和成见,但谈起这边所提供的伙食,却都只有一片赞叹与钦佩之声——他们毕竟都是些中低级官员,朝廷给的俸禄只能保证勉强不饿死,先前没实缺也捞不着什么外块,所以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较为清贫。即使其中有些人家中还算比较富裕的,也绝不可能像这样天天换着花样吃——不但肉菜都是最新鲜的,饭后一人还有一份水果可供取用!这种档次的伙食若放在大明朝,就算是家有良田千顷的豪富之家也未必能天天享受。
唯一让这些官员稍稍还有点不满足的,就是琼海军的免费伙食只提供给他们个人,对于和他们一起来的伴当,书童,师爷等人只好自己另想办法解决了。当然一定要让手下人跟着吃也行——缴纳伙食费就行。不过听到每天高达四元的餐费标准,那些想要展示爱心的学员无不吐吐舌头,暗自罢了这念头——就算琼海军已经预支给了他们一个月的工资,连同各种名目的补贴之类,确实如传说中所言:数目要远远超过大明俸禄。当前每个官儿兜里都有十几二十个银元在丁丁当当作响,可真要按每天四块的标准花起来,也支持不了几天的。
当然了,对于这种不满足,官员们自己也知道属于奢望——人家琼海军毕竟不是冤大头,不可能你带多少人来就白养多少人。而且对于那些只带一个书童或者仆役过来的官员们,这个问题也很容易解决,根本不需要另外安排——琼海军提供给他们的是套餐,不管你能不能吃得下反正一人一份。为了确保不让这些大明的未来栋梁们饿着,提供的套餐份量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是略略偏多的,而若按明朝读书人的饭量恐怕就更多了。
于是每到饭时,很多官员都会把餐盘端回房间里去,和自家伴当分着吃,两个人吃一份倒是正好,丝毫不浪费。如果还不够饱……学校外面的街面上遍地都是小吃摊,馒头包子炒饭汤面一应俱全,稍微花点钱也能吃得很好,比招待所的餐厅便宜很多,当然在质量上是肯定不能比的——毕竟这座招待所的餐厅主要为穿越众现代人服务,其食材都是由农业组的农场专供。无论花样,品种,还是新鲜程度,都远非外面民间的小吃摊所能比拟。
……
吃上面很满意,而在住宿方面,那些官员也充分体验了一把超越时代的感觉——给他们安排的住宿地全名是“琼海贸易公司琼州府招待所”,是为贸易公司总经理茱莉所特别要求,由庞雨亲自设计,基本就是按照现代宾馆模式建立起的一座度假山庄。
茱莉本来很想搞一座气派点的宾馆大楼——她始终认为用建筑物的气派最能体现出公司实力。但因为结构布局,采光通风和上下垂直交通等多方面的制约而未能实现。到最后只好同意了专业人员庞雨的建议,充分发挥这处选址地风景优美,地势开阔的优点,因地制宜搞了一座分散的山庄式建筑——入口,服务大厅,餐厅,会议室,以及住宿房屋都是各自独立的小楼,相互之间用廊道连接。空地上种花植草,绿荫遍布,环境非常优雅。
住宿场所是由若干座二层小楼房所构成的组团,建筑呈“回”字或“目”字型排列,正南北方向为住屋,东西向则为出入口与步道回廊,回廊上设置有圆桌竹椅,可供客人纳凉聊天之用。在房子和廊道中间,围出了一个或者两个庭院,其间种植芭蕉翠竹,并开辟有活水池塘,水流蜿蜒从两侧廊道下面流进淌出。其间更隐约可见红鲤上下翻游嬉戏,漫步其间,极具意境。
至于住屋本身,当然都是按现代宾馆标间设置:进门后一条廊道,一侧为衣橱和行李架,另外一侧则是单独的洗手间。洗手间里设置标准三件套:盥洗盆,蹲式便器,以及淋浴间。和现代宾馆略有差异的是:因为这里没有电灯,为了保证卫生间的采光与通风,在墙面上开了比较大的窗户,正对着盥洗盆上的镜子。这样在大多数情况下卫生间里都不至于特别黑暗。白天一面临空的单廊走道当然不缺自然光,即使到了晚上,走廊上的油壶壁灯也会提供足够照明。
房间里面就是个标准的双人间,家具包括一张书桌,两把椅子和两张单人床——不过这是庞雨后来唯一觉得自己在设计上有所失误的地方。按明朝的社会习惯也许改用三人间甚至四人间作为标间要更合适一些?因为后期当这种宾馆式建筑在社会上风行开来之后,几乎所有双人间都会被要求加床——这年头外出的旅行的人极少是单独一人,两个人的也不多见,最起码也要三至四人才敢出门。要他们租两间房往往是不肯的,如果宾馆方面一定不肯加床的话,不少客人甚至宁肯两个人挤在一张床上,四个人挤一间屋——因为凡是使用这种独卫格局的“新式宾馆”房价都很是不菲,大多数客商选择这种房间只是贪图干净卫生和洗浴方便,不用去跟陌生人争厕所,但自己人内部便于调剂,要两间就没必要了。
房子本身是用青红砖和竹筋混凝土楼板砌筑而成,但在外面用竹片木板包裹起来,外面看起来仿佛竹楼木屋一样,但里面却是雪白的石灰粉刷墙壁。楼板隔音也好,在使用了双层木龙骨地板之后,只要楼上房客不是拿着棍子砸地板,哪怕在上面跳舞对下头也没什么影响。
房间的采光设施则是整幢建筑最富有现代气息的——所有房间都是清一色的外挑式大玻璃飘窗,简洁大方而且非常明亮,如果不需要采光或是嫌有视觉干扰则可将窗帘拉上。窗帘又分为厚布和薄帘两层,根据需要可以选择彻底把窗户遮严实,或是仅仅模糊掉外界视线,但不影响采光——后者主要是考虑到有女性入住的状况。这种窗型后来被称为“琼海窗”而在大明风靡一时,很多富人家里也搞成这种模式——当然前提条件是要安装玻璃窗。
……
在贸易公司方面把这座招待所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始接待来自各地的客商之后,起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从客人们住进这里的第一天起,琼海贸易公司的实力,以及整个琼海镇的品位,通过这样一座园林式建筑,在种种细部中都深刻表现出来。
随着入住招待所的客商们渐渐增加,通过口耳相传,外面也开始有人模仿这里的格局,搞起了“新式宾馆”。甚至还有本地人专程跑来住宿几天,就为了偷偷描画整体布局图样。
但是建筑布局看看就能学会,玻璃窗和陶瓷卫生洁具花点钱也能从贸易公司这里买到,可这处招待所有一项最为令人惊叹的特色,却是外面那些人怎么也学不会的……
——海南岛上气候炎热,夏季气温偏高,这年头就算皇帝老子碰上高温天气也只能苦苦熬着,最多在房间里多放些冰块降温。可惟有这处山庄的客房,却在炎炎夏日里总是能够保持着较低温度,无论外面热得如何撕心裂肺,进到屋子里总是立即可以感到一阵清凉。
许多人都跑来研究过,可却一直窥不破其中奥秘,到后来甚至连什么风水鬼神之说都给搬出来,都说是短毛秘法,一般凡人学不会。
但如果被现代人,尤其是设计师庞雨以及负责建造的陈俊等人听到这些话,多半就会哈哈一笑——咱们短毛有秘法倒是不错的。但所有这一切奇迹,都是凭着科学与技术,凭着人类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可与什么鬼神之说,没有任何关联。
第四百九十章 衣食住行(中)
其实这个秘诀说穿了并不稀奇——在房间里靠入口廊道的天花板通风之处,貌似装饰的雕花格栅后面,布置有一圈像是装饰物的铜制蛇形盘管,管道前后则是单独的进出水管,通过一根主水管,分别与各个房间都有连通。
这根主水管的起始段乃是在距离客房组团建筑旁边的一处棚子里,里面打有一口深水井。深水井的特点是温度恒定——不管冬天夏日井下水温基本都保持在四摄氏度左右。若是在外面气温达到三十几度的炎炎夏日,这水就是非常好的天然冷源。
因此庞雨设计了这套系统:当天气炎热时,在棚子里用牛马骡子之类的畜力提升冷水上来,灌入主水管,通过调节阀门使其流经需要冷却的房间,利用铜质盘管良好的导热性吸收热量,把房间里冷却下来。使用之后的循环水将首先被引入供招待所日常使用的储水池,以保证生活用水的充裕,有多余的则将被回灌到附近的另外一口水井中,以确保地下水的平衡。
这套简单的水冷式空调系统在效率上当然比不上使用氟里昂气化吸收热量的现代空调,但在炎炎夏日里要把房间的温度降低到人体可以明显感受到凉爽的程度还是没问题的。毕竟就是在现代社会里,也有很多人家使用这种“土空调”,并曾一度被政府作为绿色环保的节能手段而大肆宣传——不过后来进行不下去了。因为很多人总觉得把水抽出来再白白灌回地下去没必要,于是直接将其当作自来水使用。导致总体地下水位快速降低,地面沉降严重……
在当前时代还不用担心这一点,别说在这附近就他们一家在用深井,以海南岛的地下水位之高,就算抽走再多地下水估计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后果。所以对于已经被抽出来的洁净水,本着勤俭节约精神还是尽量予以综合利用。不过庞雨依然给水管设计了一条最终回灌到地下的线路——他知道自己的这个设计迟早会被明朝人学走。他只希望到时候一贯讲究尊师重道的大明工匠们能老老实实一切按他的原始设计搞,别自作聪明的把冷却循环水给彻底利用,一点都不回馈大地,否则迟早会惹出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