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迷失在一六二九 >

第332部分

迷失在一六二九-第332部分

小说: 迷失在一六二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与琼海军的关系日益深化,王参将他们所属川军在山东行营的地位也有所提高,老王本人就好几次被叫到中军大帐去汇报情况。因此他也能得到不少有关行营的最新消息。
  大明山东行营的那些长官们现在都有些后悔了——他们没能压服琼州军,反被对方闹得下不了台。在任何一支军队里面,有这么一群不听上司命令的家伙,都是极其令人头痛的事情,而他们却又拿琼海军完全没办法。
  这确实很让人难堪,所以现在朱大典等一干人只希望能尽快攻下黄县县城,结束这场对峙。攻城最好是用火炮,可偏偏他们手头的火炮数量不足——最近从行营那边传来的消息是朱大典派人去登州府,试图把府城上安装的火炮拖来协助攻城,结果派过去的人回报说登州城墙上已是“寸铁皆无”,天晓得先占了城的短毛把那些炮弄到哪儿去了。
  行营的几位官员得报后都很郁闷,这回就连高起潜也没敢提出来要找琼海军要大炮。他们只好咬着牙命令诸军加紧攻城设备的制造,希望不必借助火器之力,仅以传统方法就能攻下黄县。
  解席他们这边则是对于后方兄弟刮地皮的能力深表满意,同时很有耐心的等着看好戏。他们没有等待太长时间——大明崇祯五年九月廿二日庚戌,也就是公元一六三二年十一月四日,大明山东招讨行营终于完成了一切准备,列重兵于黄县城下,准备将其一举攻克。


第四百零五章 攻城(上)
  站在军营前的山坡上,正好可以将大明军的攻城部署一览无余。所谓“人一上万,无边无岸”,这句话在此时充分显示出它的贴切性——只见蓝天之下,黄土陇间,密密层层一个方阵紧接一个方阵,入眼之处或为赤红,或作银白——红色是明军的鸳鸯战袄,虽有新旧不一,颜色斑驳之处,但他们统一披在肩膀上的红色布巾都还挺新,因为那只有真正打仗见血的时候才拿出来披上,此时从上往下俯视,倒也整齐划一。
  至于银白,就是盔甲钢铁之色了。尤其是辽东军那边,尽管此次攻城他们骑兵所能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辽镇兵马依旧全副披挂,连同那数百名重甲骑兵一并派出。这些重骑兵全身上下都包裹在钢铁甲片中,铁甲很容易生锈,但每一个重骑都有专门的辅兵为其保养盔甲,所以今日开战时,那些甲胄拿出来卖相极佳,上千人马同时行动时当真犹如一条流动水银一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果然是如火如荼……据说当年吴王父差就喜欢以红色和白色作为军队主色调,出战无往不利,连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军都被吓退。可是威风一时啊。”
  山梁上,手持望远镜的庞雨笑吟吟评价道,旁边敖萨扬却恰好也是通史的,闻言只哈哈一笑:
  “可惜一回去就让越王勾践给阴了……但愿大明的部队别那么倒霉才好。”
  “虽说这边没其他敌人了,可他们居然连支预备队都没留下,看来行营官员们都很急切啊。”
  ——山东行营这次是倾巢出动,除了他们琼海军不掺合,就连后面川军营里都被抽调一空,全军四万余人将小小一座黄县围了个水泄不通,居然连最起码的围三阙一原则都不顾了。
  很明显,行营官员是打算毕其功于一役,来个速战速决。同时他们对自军的实力也深具信心——这也难怪,此次攻城的大部分物资准备早在五六天前就完成了,后面几天却是明军受到琼海军的启发,让各部队都进行了一番攻城操演,那些部队实战能力如何还不清楚,但表演起来却是花样百出,攀爬翻越那座模拟城墙似乎个个都如履平地,倒也极大增强了他们本身和观演长官们的信心。
  明军这次效率不低,当日全军鸡鸣即起,凌晨造饭,从清晨寅时开始排军列阵,至辰时,也就是上午七八点的样子,数万大军都已经就位完毕,这样他们有整整一天时间可以用来攻击。
  至巳时之初,也就是早晨九点整,军中一面面大鼓开始有节奏的敲响起来,悠长而低沉的号角声亦随之响起,上千面旌旗同时展开,战场上顿时弥漫起一片肃杀气氛。
  行营统帅朱大典一身朱红官袍,身边则跟着十余名盔明甲亮的武将,纵马走到阵前,他面向全军慷慨激昂,大约是发表了一通战前演说——因为距离太远,这边山坡上听不清。估计那边大部分明军也听不清,这年头又没扩音器。
  不过到最后朱大典忽然抬手,朝着身后黄县方向狠狠一挥,随即只听数万大明军居然同声高呼,想必是预先教好的。
  “万胜!万胜!万胜!”
  在一片铺天盖地的欢呼声中,排列在明军前方的几座阵势开始缓缓挪动,向着黄县城墙方向开去。
  ——大明军的攻城战开始了。
  出乎常人意料,这次攻城战,首先出动的竟然是骑兵。数千名包括辽东军在内,以及青州,保定诸路的轻骑游哨越众而出,也不讲究队列阵形什么,零零散散朝黄县城下冲去。
  城头上响起了断断续续的铳炮之声,再接近一点,城下羊马墙阵地上的守军也纷纷开火射箭,有些倒霉骑兵被枪炮命中倒栽下来。但由于那些骑兵分得很散,跑马速度又快,被击中的人并不多。
  当那些骑兵冲到羊马墙前数十步时,忽然转变了方向,兜个圈子从城墙阵地前方快速掠过。而在此过程中,只见那些游骑精锐纷纷张弓搭箭,在坐骑奔跑的同时也将一波波箭雨朝着敌军方向倾泻过去。
  由于骑弓力量不大,射程不远,压制城墙上面比较困难,所以他们打击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专朝城墙下面羊马墙阵地射箭。也不追求准头,就是一片一片的箭雨式面杀伤。那羊马墙本身都不甚高,遮蔽范围有限,叛军仗着人力充沛在这边也安排了不少守军,此时都挤在一起,有盾牌的还好些,没盾牌可就惨了,当即被天上飞箭射的抱头鼠窜,却连个躲避地方都找不着——到处都塞满了人的。只听黄县城下一片凄惨哀叫之声,明军这一手火力压制非常成功。
  “咦,居然是正宗骑射诶!这招不是蒙古和满清军队的专利吗?”
  后方看台……小山坡上的一干观众们先是都有点意外,不过仔细想一想却也释然——战争是最好的老师,双方打了那么多年,对面的绝招多多少少也能学上几手的。大明军虽以步兵为主,对于游骑探马的要求却素来是“弓马娴熟”,骑马射箭那是一点问题没有的。
  眼下不需要刺探敌情,行营总帅就把各军中的轻装游骑统统集中起来当作弓骑兵利用,倒也是一着妙棋。
  各军轻骑之中,又要数辽东军那帮人最是显眼——他们的装备最好,纵使轻骑也披有护甲,防护一好,对于敌军阵地上射来的羽箭铅子儿就不用太担心,故此辽东军骑兵从敌阵前掠过的速度并不快,回射过去的远程杀伤也最多最猛。
  而他们的那位首领……白袍小将吴三桂居然又亲自出马了,而且还冲锋在前!这家伙不愧是在明末历史上留下诺大声名的猛人,无论他日后作为如何,至少在这时候,“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少年英杰称号确是名副其实,难怪会被关宁军上下视之为辽东军未来的当然领袖。
  吴三桂的马好,盔甲也好,旁人都是皮质轻甲,只有他从上到下一身重骑装束,连坐下战马都有铁衣遮掩。穿这么一身硬甲壳子冲阵不错,想要射箭就很困难了,但吴三桂显然早有准备——他不是来射箭的,人家改玩火铳了。
  只见他纵马冲到守军阵前,也不顾对面乒乒乓乓朝他打来的枪弹或是羽箭,举起手中一支改造过的长管鲁密铳,将枪托抵在肩上,通过枪管上新安的准星,不慌不忙朝着城墙上面瞄准——正是北纬先前教他的标准射击姿势。
  噼啪一响,城头上一名弓箭手应声栽落,在后方其辽东军部下的一片欢呼声中,这位小吴将军随手丢下空枪,又从身边家丁手里接过了另一支装填好的火铳……
  ——辽东军自己改装的鲁密铳还不能解决装填速度慢的问题。不过大明军么,别的不多,就是人多!小吴将军在前面耀武扬威指哪打哪,后面专门有三四个家丁背着七八支火铳负责装填,随时保证他们的小将军手中不空。
  鲁密铳在大明所有火铳里射程最远,精度最高,虽在城下,却仍可以轻易打击到城头之敌。因此吴三桂就专门朝城墙上那些人开火。压制对手的远程火力,为身后部下们创造更好的攻击条件。
  ……
  “呵呵,北纬,想不到你教的那几招居然让吴三桂转职成骑铁了,传说中的伊达政宗也不过如此吧。”
  北纬以前大概没玩过光荣游戏,对庞雨口中的日本人名没什么概念。不过放下望远镜之后北纬还是点了点头:
  “作为一个火力点来说威力还是太小,目标也太明显,但能想到充分结合铁甲与火枪的优势,再用数量优势抵消掉装填速度的缺点……很聪明也很实际的战术。”
  正如北纬所言,此时前方吴三桂还真扮演了一个类似于狙击手的火力点角色。他身上的重甲对于一般弓箭和火枪铅弹都有很好的防护作用,挨上几发也无关大碍。
  而由于这一身好几百斤的重量,吴三桂的“基座”非常稳定,在采取了正确的射击和瞄准方式以后,他的射击命中率提高到一个可怕的地步——连续几枪出手居然全都命中,手中鲁密铳每冒出一道白烟,便可见到对面城墙上有人栽倒下去,每次射击所带来的欢呼声也越来越大。
  当然这也是因为对面城墙上人员密集的关系。但旁人此时只见到那位小吴将军在叛军射程之内时走时停,在一般人无不视之为畏途的区域内却犹如闲庭信步一般,时不时手一抬枪一举,噼啪一声,白烟冒处对面就有叛贼惨叫着栽落城下……以大明军那悲摧的火器技术,其火铳手以前何曾有过此等辉煌时刻?
  一时间,双方军队尽皆骇然。叛军是以为那群短毛把火枪技术扩散到全部官军了——他们可不知道山东行营与琼海军之间的龃龉。而大明军则是为自家军队也能拥有这样的火力而备受鼓舞——在被短毛的火枪大大打击了自信心之后,这种鼓舞是非常宝贵的。
  “咚咚咚咚……”
  后方鼓点之声愈发激烈,却是朱大典亲自上前擂鼓助阵,明军将士一同欢呼,士气愈发高昂。


第四百零六章 攻城(中)
  “骚包……太骚包了。”
  后方山坡上,北纬再次放下望远镜,微微摇了摇头:
  “希望他能放聪明点见好就收,否则……对付火力点最常用的办法可是大炮。”
  北纬没什么历史情结,对这类历史名人也没什么偏见或是崇拜的心思,在他眼里吴三桂只是一个不错的好苗子——即使按照现代军人的标准看也是如此。所以不希望他死得太快——至少别因为犯傻而死,仅此而已。
  不过北纬的担心有点多余了,吴三桂在历史上可是做到了大清平西王,甚至还过了几天皇帝瘾。他的头脑和反应,或者加上点迷信说法——他的气运显然还不至于在这场攻城战里都消耗掉。小伙子折腾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还是毫发无伤。
  吴三桂并没有傻乎乎只站在原地开火,他一直控制着坐骑在做不规则的移动——盔甲再好老是不动也不行,对面的弓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