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贞观文宗系统 >

第303部分

贞观文宗系统-第303部分

小说: 贞观文宗系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能说三道四的。我看啊,就冲这张嘴巴子,你也确实是该被调教一二了。”

文士瞪了差役一眼:“恁地呱噪,还不进去通报。”

差役虽然不敢看文书里头写的是什么,但是,吏部的文书是没错的,这些年多多少少他也见过,绝对不会有假。因此只能嘴里暗骂,脚上却没有半点耽搁,一路小跑向后衙而去。

当罗彦得到通报的时候,翻开那文牒和文书,登时乐了。还别说,吏部这些人办事就是地道。自己说让刘仁轨当个笔吏,吏部就是将他的官身给夺了,之给其一个流外官,略微比一些差役胥吏高一点。

微笑着的同时,吩咐那差役:“你且将那文士带到我这里来。”

差役内心那个感慨啊,还好方才没有和那文士过分纠缠,也不知道来人是吏部派到哪里的官,想来也不是个小人物,不然也不会得到刺史的亲自接见。

少顷,当门外一阵脚步声越来越响,罗彦就知道刘仁轨到了。还不待门外的差役通报,罗彦就朝门外叫道:“既然来了,那就赶紧进来吧。莫说你来的紧,便是我也等的急。”

只听得房门一声响,被人缓缓推开,那文士进来,看到罗彦,第一反应不是下拜,而是指着罗彦惊叫道:“是你。”

罗彦站起来,哈哈大笑。“怎么,两月不见,兄台还认得在下。”

“早知道你就是诚国公,我刘仁轨打死也不会来益州。”

没错,来的这个文士便是刘仁轨。当初罗彦当了一回江湖高人,连蒙带骗,让原本有些摇摆不定的刘仁轨坚定了来益州的打算。不想到了之后,才现这一切都是骗人的。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话用在罗彦身上,是一点也不假。

在刘仁轨这样的惊叫中,罗彦笑着说道:“我从陛下那里将你要过来,你以为,你便能逃得了?况且,你以为我罗彦手下的笔吏,比你那个县尉要差多少?”

刘仁轨被罗彦这样自信的说法给说懵了。

毕竟两个人也算是同龄人,这个时候罗彦一脸的威严,让刘仁轨这种一言不合就杀人的人,都有些招架不住。

随后罗彦便开始向刘仁轨说道:“我手里有一件事情,正好可以磨磨你的性子。若是办的好了,将来出将入相,定然不在话下。但你要是还像以前那样满是江湖习气,那么就等着在这任上掉脑袋吧。”

这可不是罗彦空言恫吓,因为刘仁轨从接下来的话中,听到了这件事情的重要性。

“我要在益州临近山蛮的几个县兴办官学,专门教授山蛮孩童两族语言,同时还有一系列对于归附蛮人的安排,需要有人专门操办。这件事情关乎将来对山蛮的招抚,你要是办不好,就等着我算旧账,此生就当一个庸碌之辈好了。”

刘仁轨相信罗彦有这个能力,能够一言让自己的前途黯淡。但是罗彦的计划,其难度也一样不小。

刘仁轨看看罗彦,见到对方一直盯着自己,不由得苦笑一声:“我耗尽了盘缠来到益州,如果不能做一番事业,将来难道也行乞回到故乡么。既然是刺史安排,那么,刘仁轨遵命便是了。”

罗彦闻言,大笑道:“你也要知足,你可是大唐第一个权柄不比县令低的笔吏。”

(因为要赶在责编放年假之前将新书的大纲送上去等候批阅,所以今晚暂时两更,好生将之操办一番,还请大家见谅。每天依旧三更,不耽误。)

第三百九十七章不务正业的刺史

益州出了一件大事。

很多人在自从罗彦前来的第一天,就开始观望这位年轻刺史的做事套路。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例行要烧到官场上,这样能够最快速度树立起上官的威严。

但是让他们失望了。

罗彦非但没有烧官场,相反对于益州的官员还保持了极度的信任。

不过两天时间,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兴修水利。建议是这位提出来的没错,但是接下来便全盘交付给长史杨瑞,自己反而不再露面。

但就在人们以为这新来的刺史也就这样的时候,刺史府忽然发出一道谕令:自今日起,益州将成立专门的市舶司,由新来的刺史府笔吏刘仁轨管理,总理与山蛮诸事宜。

这个命令一出,让诸县都蒙了。

首先,朝廷对于山蛮的事务,一般都有专门的招抚政策。这些政策到了益州之后,往往会被交付给地方诸县一并受理,而如今罗彦让人专门负责此事,分明就是要从地方官员手里挖出一块肉来。

关键问题是,这刘仁轨到底是什么来路,让这些官员有些摸不透根底。须知那仅仅是一个笔吏,罗彦居然就敢让他总理与山蛮的一切事务。权柄一时间居然还要比他们这些县令大好多。

益州境内有山蛮的县,无非就是德阳郡和阳安郡下辖的八个县。这段时间一直没有得到过罗彦的召见,只以为这新来的刺史只不过是个前来镀金的,因此多多少少也有些怠慢。

所以这些人有心试探一番这新来的刺史,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将谕令发出的第三日,罗彦闲来无事,守在正衙,抱着州志看着。

一名差役走上正衙,抱拳向罗彦禀告道:“刺史,金水县县令有文书送到。”

这还是罗彦来到益州后,第一次接到地方官员的文书,所以也有些好奇。于是放下书册,看着那差役:“将文书呈上来。”

翻开那差役双手捧上的文书,罗彦仔细翻阅起来。但见那文书之上写道:“益州各山蛮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而论。往常此类事务,都是交付地方,量力而行。如今由刺史府总理益州山蛮事务,只怕山蛮会因此造成恐慌。还望刺史收回成命。”

言辞之间,对于罗彦的谕令似乎多有指摘。

罗彦冷哼一声,也不说什么,将文书牢牢压在案上。随后要来随侍笔吏的纸笔,在其上大写三个字:“招贤令。”

一个时辰之后,刺史府中走出了一班差役,在益州各个街坊要道的告示栏中张贴告示。

当百姓们凑上来围观的时候,有认识字的士子,登时大喜过望。

“招人五十,前来学习山蛮语言,以备不日市舶司所需。但我益州治下子民,不论蛮汉,但有此心,皆可来刺史府报名。一经录用,可以流外四品待之。”

莫要小看一个流外四品,其俸禄也足够供养一个四口之家了。

但是士子们关注的是,开口招人的,乃是当今的刺史罗彦。罗彦举荐贤才的美名,早就随着一些科考的士子传到了蜀地。何况这还是处理蛮汉事务,真要是做成了,只怕将来入仕为官,都是非常显赫的一笔政绩。

有了这样的诱惑,源源不断的士子开始向益州刺史府涌来。

招人的事情,罗彦自然不会亲自出马。

他招来的三个幕僚,刘仁轨总理市舶司,刘长安另有任用,那么这些事情,自然就交给了甄廉这个本地人。

士林中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耳闻,知道这甄廉去了一趟长安,回来就被刺史收做幕僚。此时见甄廉出面,就知道传言非虚。

当罗彦再次见到甄廉的时候,便发现他春风满面地走进后衙,很是自信地朝着罗彦禀告道:“东主,此次招录五十人,有汉族三十九人,山蛮十一人,都是在我益州官学进学过的。身家清白,素无劣迹。”

对于甄廉的考验,罗彦在来益州的路上就已经做完了。虽然甄廉却是有那么一点得意忘形,但做事绝对不会出什么差错。

点了点头,罗彦说道:“既然人员定了,那么告诉他们,三日之后,到我刺史府前来学习山蛮语言和朝廷关于山蛮的政策。”

甄廉点点头,略一迟疑,随后问道:“东主,不知我可不可以也跟随他们一道学习这些。学生虽然是益州本地人,但是也素无学习山蛮语言的机会,更不用说专门了解那些朝廷政令了。”

看着甄廉一脸的期待,罗彦笑了笑:“你要是有暇,便一起过来学习便是了。你也不要担心,将来总有你的用武之地。”很明显,这是刘仁轨的委任,让甄廉有些感觉紧张了。

招录的士子,原本以为刺史府会专门寻找通晓蛮汉语言的人为他们教授语言,谁想到,第三日到了刺史府,赫然发现,堂中站着的,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年轻的不像话的刺史。

罗彦看到士子们前来,点点头,指着下边的座位说道:“从今往后的三个月内,早间讲山蛮语言,下午讲招抚律令。每旬一次考校,连续两次考校不合格,即行黜退。”

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在招贤令中就已经言明了这些事情,士子们自然不会反对。

当他们坐下之后,期待着夫子进来教授的时候,只听得上首罗彦开口说道:“今日你等要学到,乃是山蛮的日常招呼语言。益州,用山蛮话说就是”

士子们顿时惊呆了。

合着,这刺史赫然要赤膊上阵啊。

更让他们惊讶的是,罗彦说的山蛮语言,居然准确无比。他们既然能够在那么多士子中脱颖而出,绝非甄廉自己讲了人情。相反,甄廉做事的认真,绝对值得罗彦信赖。

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有山蛮语言的底子,有些甚至本来就是山蛮,归化后进入官学学习。两边的语言都精熟无比。

士子们此时除了惊诧,唯有认真跟着罗彦发出那一个个奇怪的音调。

然后,成都府城就传疯了。

新来的刺史,居然通晓山蛮语言。这是第一件人们为止震撼的事情。这第二件,便是那刺史府教授山蛮语言的,赫然就是这位刺史。

还有什么,能比一个大人物纡尊降贵这般关心蛮汉事务能够让人们震撼。

“我益州究竟迎来的是怎样的一位刺史啊,原本以为他说要解决山蛮的问题,只是为了安抚人心,不想居然这样认真,会亲自上阵教授士子山蛮语言。”

“你还别说,这下山的蛮子,还真是有可能在这位刺史的任上被解决。”

“说起来,咱们也有半月没见着那位吴王殿下从都督府出来了吧。”

“唉,你不说,还真没有注意到。自打听说这刺史将吴王打下马来,便再也没有见过吴王的身影了。”

“那岂不是说,这位已经在我等不知不觉中,做成了其中一件事情?”

在人们严重最难的一件事情,被罗彦就这样做成了。他们可不知道,口中的吴王殿下,正在天威军中受苦呢。

但是,有交口称赞的,自然就有极度失望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一些商贾:“也不知道这位年轻的刺史,到底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处理铁钱的问题。我等行商,每每载数车铁钱,也不过是换同样的物品。”

“是啊,要是首先解决铁钱的问题,我等决定交手拥护啊。”

不过,显然要让这些个商贾失望了,罗彦既然说了要教授这些士子三个月,那就绝对不会在这段时间有什么别的举动。何况,在他的心中,解决铁钱的问题,最快捷的手段,便是在这益州境内树立极高的微信和声望。

但,民间的议论,只是看到了事情的表面。在官场上,反而是另外一番风景。

金水县县令的文书,自然在呈送的时候,便引起了其他各县的关注。至于内容,金水县令早就向阳安郡的另外两个县令通传了意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而然也让其他各县知道了情况。

罗彦的举动,无非是无声的反驳,你说不行,我偏要继续做下去。你的文书,我压根不管。

可是,还有另外一重意思,那就是,这位新来的刺史,为人有些软弱。须知若是遇到强势一点的刺史,看到那金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