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文宗系统-第1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时间,大殿之内的内侍和婢子们纷纷跪下,便是房玄龄也默默无言,只是躬身对着李世民。
良久,李世民叹口气说道:“行了,都起来吧。等他们都来了,看看他们有什么办法。关中百姓,不能继续受苦了,不然绝对要出大乱子。”
当宫中来人的时候,罗彦还在自家床上酣然大睡。累,实在是太累了。那寄存在城门口的马罗彦都是让人过去牵回来的。至于他自己,平生第一次被婢子们服侍着洗澡,还在浴桶中就睡着了。婢子们满脸通红给他擦干了身子,这才扶着他躺在床上。
这样的动静都没有将他唤醒,可想而知睡得有多深。
罗彦是被下人摇醒的。皇帝召唤,这等大事也容不得下人们怠慢。宁可事后被自家主子骂一顿,也不能让主子怠慢了皇帝。不然那可就吃罪大了。
迷迷糊糊中听到是宫中来人,罗彦就知道是什么事情。虽然还想着强打精神,可是刚睡起来能有多少精神头啊?即便是用凉水搓了把脸,也不过是将迷糊的眼睛堪堪睁开。近乎是被下人抬着送到了马车上,罗彦没有放下丝毫可以休息的机会。
到了宫门,这才有些精神,一路跟着侍卫,不长的时间就到了殿前。
此时距离李世民叫人已经过了半个时辰,除了罗彦,其他人这个时候都到了。当罗彦迷迷糊糊地走进殿中,赫然现大唐最高级别的所有官员都在这里了。这样的情景罗彦虽然不是第一次见到,可是这种凝重的气氛确实次感受,不知不觉,居然就愣神了。
而殿中这些大臣,此时也有些惊愕地看着罗彦。
方才李世民倒是让他们传看了文书,他们心里也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可是李世民和房玄龄并没有说这件事情和罗彦有什么关系。待罗彦进来的时候,这些人心里不禁想到:“怎么哪里都有这货?而且一旦出现,基本上没有什么好事生。”无形之间,罗彦被冠上了类似死神小学生一样多称号。也不知道他了解以后,会哭成什么样子。
让罗彦坐下,李世民也不管罗彦没看文书,就开口说道:“事情你们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办,诸位说说想法。”疲惫的声音中透漏出一些脆弱,可是群众也没有办法。老大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困苦的时候。谁说老大就一直坚强了,那都是人前强撑着,如今心腹在侧,李世民也不会刻意去伪装太多。
礼部的官员向来对于这个有个固定的套路,当即李孝恭就说道:“陛下,旱灾蝗灾接踵而至,有必要选择一个吉日祭天。不论怎么说,祈求神灵是没有错的。”李孝恭的长项是打仗,对于朝政也是一知半解,现在当了礼部尚书,一切都有成例,因此他也只能这么建言。
长孙无忌掌管户部,此时没有紧锁着说道:“前些时候因为旱灾,陛下的内库已经耗尽,各地府库也都出去了不少的钱粮。要是蝗灾起来,事情得不到解决,府库可就彻底空虚了。”这可不是危言耸听,京畿地区此时可是产粮要地,蝗灾过后没有收成,朝廷便要赈济。不仅如此,来年还要免税免征,这些加起来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相对无言,此时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司农寺卿的身上。
这司农寺卿虽然地位很高,可是毕竟劝课农桑可以,应付天灾还是有些勉强。见众人都看着他,只能站起来将自己了解到的事情统统说出来。“微臣回去之后详细查过历代治理蝗灾的办法,先便是核实受灾人口,其次减免田租节约粮食,给农具和种子补种,还有便是赈济。”说完便抹抹额头上的虚汗。
“我要地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方法,不是你说的这些灾后补救的措施。”也是给逼急了,李世民怒喝一声,随后便大口喘起气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蝗灾对如今的他们确实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预防。可是既然这位是司农寺卿,总是要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此刻见彻底没有了希望,李世民失望之下自然有些气急败坏,骂出声来也是情有可原。
司农寺卿被这么一喝,吓得连声求情。当然了,气头上的李世民也不会说拉出去砍了的那等糊涂话。砍了这个,重新换上来一个,朝阳是没有办法的。
叹口气,李世民有些无奈地说道:“行了,你等就先下去做好赈灾的准备吧。”
就在这些人准备跪谢回去的时候,忽然间听到罗彦开口:“陛下何必如此。蝗灾并不是没有办法防治,关键要看,陛下到底能不能下定决心。要是陛下能够做到,这蝗灾虽然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尽可能减少损失还是可以做到的。”熟悉的声音响起,原本准备起身告退的重臣们重新坐回到椅子上。
罗彦的声音在李世民耳中不啻于仙音。此刻急忙站起来,也不顾君臣名分,慌忙走到他的身边问道:“什么办法,进之快来说说。只要是能够防治蝗灾,有什么决心是我下不了的。”拉着罗彦,李世民的动作就像是在哀求一样。
略微向后退了一些,和李世民拉开一点距离,然后俯身下拜之后,罗彦便张口说道:“其实也没有什么,无非就是灭蝗罢了。”
罗彦嘴上说的轻松,可是在其他人耳中,却如同一道惊雷一样。谁都没有料到,罗彦居然会有这么大的胆子,敢将灭蝗挂在嘴上。
当即有人就跳出来反对:“这不行,蝗害乃是上天将给人的惩罚,我等岂能逆天而行。要是因此获罪于天,岂不是百死难赎其疚。不行,这绝对不行。”随后便是连长孙无忌和房杜这样的熟人都开始异口同声反对。
而李世民虽然没有开口,可是他眼中的错愕和震惊并没有比别人少半点。
罗彦不着急反驳。等这些人都说完了,他才笑着对眼前这些大佬们说道:“历来大旱大涝之后,最容易引疫病和蝗害。想来诸公熟读经史,都知道这件事情。今年的蝗害也不例外。难道,诸位就没有什么想说的么?蝗虫也不过是吃粮食的虫害,哪里来的什么天将灾劫?若真是上天惩罚,为何不来这雷霆万钧呢?”
说完以后,对着李世民一拜说道:“陛下要是同意,便下旨让京畿各地实行灭蝗,稍后我便将条陈送上。若是不同意,那便当我没说好了。”
说完,面无表情地看着李世民。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章
罗彦在等待,等待李世民的抉择。
世间没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好事,在这个时候也是。一边是罗彦一个人,另一边是三省六部的所有首脑。如果这个时候李世民拿不定主意,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返回蓝田,用自己的影响力在一县之内推行灭蝗的做法。罗彦不想做圣人,但是也不想把自己的正确思想埋没,然后导致生灵涂炭。
李世民不是第一次陷入两难境地。也不是第一次做罗彦给他的选择。
虽然他也听到了手下这帮重臣的极力反对,可是,凭借着对于罗彦过往言行的盲目信任,以及对蝗灾爆发后局势的紧迫,李世民最终,还是选择了这条少有人行的道路:“进之,回去以后,将你所知道的一切写出来。玄龄,通知京中五品及以上的官员,明日一早朝会,若无其他事由,一律不得缺席。”
李世民已经很坚决地表达了他的选择,即便此时依旧有大臣苦苦反对,但是已经没有挽回的余地了。“我也知道你等担心什么,但不论怎么说,必须要保证百姓能够平稳度过这场灾难。所谓祭天修德,不过是我等一厢情愿。天若能够及时收回这场灾难,便是要我斋戒一年,我也愿意。可是,行么?”
两个字的反问,让原本还想劝阻他的重臣们适时闭上了嘴巴。行么?肯定不行啊。真要是行之有效,史书上早就大写特写了,还用得着他们在这里愁眉苦脸。
这可是拿住了这几位重臣的软肋。既然谁都没有办法,那还不如打破既定的规则。试试,未尝不可。
罗彦很开心。他喜欢这种被信任的感觉,也喜欢自己能够将所知的东西化为对黎民百姓的帮助。如今李世民做好了选择,那么也就意味着,只要自己能够在明天顶住朝堂上的压力,和李世民相互配合,那么这场蝗灾,总是会比脑中史书里所写的破坏力小很多。
朝着李世民一拜,罗彦也没有等待眼前这些高官,疾步出了大殿,似乎一刻也不愿意久留。
“唉,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这天灾袭来,难道仅仅凭借人力就可以消泯么。”房玄龄叹口气,似乎是对于罗彦提出的事情还是有些反对。
“一直以来,他都相信人定胜天。以我对他的了解,这次他也能够拿出非常有效的办法来做这件事情。更何况,我们不相信他又能如何,陛下相信就够了。”长孙无忌走在房玄龄身后,也是浅浅一叹。不过这叹息和房玄龄的又有所不同。
“我看你们两个啊,还是想想明天在朝堂上,到底该如何选择吧。”杜如晦倒是看的清楚:“你没看到方才他让陛下选择的时候,分明就是踌躇满志的样子。要是没有十分的把握,我想他也不会如此冒然提出这样的办法来。可是,到时候难道真的要和陛下唱对台戏不成?”
朝议自然是放开了言论。那个时候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当然了,原地要是一意孤行,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倒是也可以通过。但是,他们三省六部已然有权利将李世民的诏书驳回。到底该怎么选择,这是一个问题。不仅杜如晦在愁,听了他的话,便是周围其他的臣子也开始发愁。
次日一早,李世民尚未到来,太极宫中便像是炸开了锅一样。年前的一番改制,固定三天一小朝会,十天一大朝会。这大朝会便是要求长安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都要参加。
可是上次大朝会开过也就是三天时间,本来今天只需要一场小朝会,三省六部的官员前来奏事便可。可是昨天下午突然间就接到通知,除非是有特殊原因,不然一概不得缺席。待御史们一个个将官员点清楚,汇报给中书省以后,贞观朝第一遭例外的大朝会,就这样在冉冉升起的朝阳中开始了。
“昨日司农司查验过长安县七处土地,发现土中蝗虫卵异于往常。经过反复推论,最终认定不久之后,很有可能在京畿道发生大规模的蝗灾。今日急召诸位臣工前来,便是为了商议此事。蝗害近在眼前,诸位有什么好的办法,尽可能说出来让大家参详一番。”李世民可没有兴趣听阶下诸多大臣说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一上来就将主题说了出来,静静看着殿中众臣的反应。
事出突然,饶是很多人宦海沉浮,养气的功夫深厚,可是依旧架不住这样重大的消息袭来。心知此事需要朝臣商议一番,那御史言官也没有在这个时候检举班中相互交头接耳的人。这事儿便是他们,此刻也在相互议论。不仅为这个消息本身,还有方才李世民所说的处理方法。
但是,还能有什么方法呢?好多人都习惯于沿袭前例,而前例不就是积德修行。说得更加清楚一点,就是皇帝带着百官沐浴斋戒,百姓带着妻儿庙观中祭拜神佛。随后再大搞赈济之类的举措,尽可能将百姓安置在各个州县的治下,不令产生流民。等蝗灾过了,再补偿种子和食粮,开始补种。
百官心中极度纳闷。虽然这蝗灾未发,可是三省六部的官员难道就没有告诉皇帝这事儿该怎么办么?非要兴师动众搞一次大朝会,到头来还不就是说这些话。
李世民此刻还是对于这些朝臣抱有一丝的憧憬。他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