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倾宋 >

第579部分

倾宋-第579部分

小说: 倾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以后整个辽东实际上还需要辽东行省来攻略,也会以辽东行省为出发点,所以赵文义这个现在看上去分外憋屈的辽东行省安抚,不久之后必然会随着大明兵锋的挺进而大放异彩,到时候只需要他能够好好的管理新得到的土地,就是谁都不能否认的大功一件。

    古往今来,为国家开疆拓土是一个人此生的骄傲,更是加官进爵、青史留名的存在,对于在官场上来看绝对不算年长的赵文义来说,履历上有了这么浓墨重彩的一笔,足够他以后登堂拜相的了。

    所以这样的机会,很多行省安抚和巡抚眼睁睁巴望着都没有。

    而作为赵文义搭档的,更是让所有人惊讶,一个长相其貌不扬的男子,默默的跟在赵文义身后,在赵文义久为上位者自然而然的气场威严之下更是显得黯然失色,几乎已经让人忘记了他的存在。

    这人便是曾经的济州知州黄威。

    在很多人看来,这家伙能够平白无故的成为辽东行省巡抚这整个辽东的二把手,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才能,更不是因为他有多少资历,而是因为他在上次叶应武北伐的时候做出了足够正确选择,以最快的速度选择向大明投降,从而是叶应武亲自率领的禁卫军轻骑能够很快席卷山东。归根结底这就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的墙头草,而叶应武用他的主要目的想必也是为了能够给辽东那些州府的官员一个表率,尤其是那些契丹人、女真人官员。

    朕能够接纳北地汉人的投降甚至委以重任,就算不会继续对你们以本地州府委任之,也不会痛下杀手,所以开门投降不失为上策。

    不过赵文义看向黄威的时候,却没有丝毫的歧视,就凭黄威以汴梁知府的身份从汴梁出发,比自己还早到了一天。

    有这样毅力和意识的人,岂是等闲之辈。更何况现在这辽东明里暗中大明能臣名将云集,少了一个黄威还不至于出乱子。

    在几名亲卫的簇拥下,赵文义大步走入高丽王宫大殿。

    不久之前在这里发生过的杀戮痕迹已经被洗刷干净,一张张桌子就摆在平时高丽官员们上朝的地方,年轻的大明官吏们来来往往,即使是大冬天里依旧忙得满头大汗。

    黄威正和另外两名男子站在一张偌大的高丽舆图前面,几个人低声讨论着,听到后面的脚步声,那两名男子回过头,左边一人微笑着对赵文义一拱手,而右边那人径直冲上去狠狠抱住了赵文义:“老赵,你在河洛快活,老子在南洋流血流汗,真是羡慕死老子了,现在没想到你也沦落到这穷山僻壤中来,大家又成难兄难弟了!”

    一向待人随和却不苟言笑的赵文义,也是狠狠的拍了拍年轻男子的背:“你小子比上一次在镇江府分别的时候壮实多了,不过看上去脸色可不好,从实招来,是不是在南洋让如花似玉的小娘子给掏空了?”

    抱着赵文义的正是郭昶,两人之前在镇江府一直是搭档,只不过后来一个北上坐镇两淮、一个南下统领南洋的六扇门和锦衣卫,天各一方,得有一年半没有见过面了,此时重逢,看到对方都各有变化,自然感慨万千。

    而站在郭昶旁边的那名中年男子,自然是大明安南行省安抚李叹,李叹回到京城述职,大明皇帝亲自下旨赐婚,李叹和黄道婆这一对本来就已经情意绵绵的情侣喜结良缘。皇帝赐婚本来就是无上的荣幸,而且当时大明皇后陆婉言更是率领后宫嫔妃前来,京城中的官员更是来了一多半,一时李叹在京城的声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被世人称赞许久。

    之后正逢高丽事变,兹体事大,叶应武担心新组建的辽东行省和负责打仗的镇海军、北洋舰队之间的协调出现问题,再加上辽东路远,和朝廷来往不方便,叶应武做不到兼顾辽东、河西几处战场,所以必须有一个能力足够的人出面,于是叶应武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将新婚不久的李叹踢到了辽东,并且还把郭昶也从南洋调回来。

    此时李叹身为大明辽东行省监察御史、授尚方宝剑,有监督战场、先斩后奏之职责,实际上已经相当于后来的钦差大臣了,虽然看上去监察御史官职不高,远远比不上之前的安抚职位,不过监察御史却是安抚和巡抚都没有资格得罪的存在,尤其是有了尚方宝剑,李叹就不只是有监察御史弹劾的权力,更有了直接杀人的权力。

    对此文天祥等人倒是也没有异议,毕竟李叹是绝对的元戎之臣,其能力、心智、手腕有目共睹,所以绝对不用担心他做出什么不利于大明的事情。

 第四百八十五章 长歌出汉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戈壁、大漠,飞驰的骑兵、舞动的旗帜,卷动的烟尘,千百年的刀光剑影,一代代的慷慨悲歌,无数将士儿郎的浴血奋战和凯歌而还一切的一切让过此的人,不由仔细思量。

    象征大明神策军神策将军王进的“王”字将旗在一处小山坡上飘扬,而数千名骑兵分别从山坡两侧呼啸着直扑向惊慌失措的猎物。显然那一支人数并不是很多的蒙古骑兵先锋队伍,并不知道为什么往常都会远远放出的哨探并没有传来一丝一毫的消息,更不会知道他们眼前的敌人,是神策军能够拿来出塞的唯一也是最强主力。

    这支骑兵不只是由神策军骑兵组成,还有大量的天武军骑兵和大明最为精锐的禁卫军骑兵,这些很多都是在大明刚刚建立时候就南征北战的精锐队伍,甚至在人员素质上已经超过了那些蒙古临时补充的骑兵队伍,毕竟蒙古经过几次大战,真正能够作为精锐主力的本部骑兵和各汗国的蒙古骑兵已经消耗的差不多,只能赶鸭子上架,让色目人、回回人之流补充到骑兵队伍当中来。

    这些族群的人在基本素质上可远远比不上从小就在马背上打拼的蒙古人,甚至很多人还是平生第一次骑马,面对迎战蒙古本部骑兵都不落下风的明军精骑,几乎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更何况在收复河西之后,王进毫不犹豫的将缴获的河西战马大量补充到自己的队伍当中,替换了年老的一批战马和速度跟不少的一部分蒙古矮脚马。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产马之地,当初匈奴便在祁连山下牧马,现在虽然随着战火的波及,多数草场都已经荒芜废弃,一些被驯化的马匹甚至都重新变成野马,不过在数量和质量上依旧胜过明军原本的战马,

    当时着实让王进惊喜万分,也让他对于这一次西征也有了不小的信心。

    至少有了这么一批优质的战马就等于有了进退自如的资本。

    “杀!”上千名明军骑兵卷动烟尘直接越过一道沙坡,流沙和积雪伴随着马蹄不断流淌,如同一把凌空劈砍下来的利刃,直接杀向那支蒙古骑兵的侧翼。而更多的骑兵则缓缓的策马向上,一排一排队列整齐,如同从海天之间压向沙滩的礁石。

    蒙古骑兵缓缓退入那道沙丘横梁下的胡杨林当中,不过从侧翼杀过来的上千名明军骑兵正正好好拦住了蒙古骑兵的退路,面对正面压上来的明军骑兵主力和背后这支人数不多却飞快奔驰令人难以捉摸的精锐队伍,蒙古骑兵顿时乱了阵脚,不过可以看得出来指挥的蒙古将领还是有些本事,很快蒙古骑兵就分作三路,两路直接杀向那支明军侧翼队伍,其余的一支队伍刚刚奔驰出不久便立刻再一次一分为二,分别进攻明军骑兵主力的两翼。

    虽然蒙古骑兵人数不多,但是一旦他们这种四下里分兵,无疑让明军全歼这支队伍的可能性降低了不少,尤其是兵分两路的那一支蒙古骑兵,不但能够牵制住明军骑兵主力,为自家大队消灭那一支人数并不多的明军骑兵争取一线机会。

    “有点儿意思。”王进不由得眉毛一挑,猛地抽出自己的佩剑,“亲卫队,随某来!”

    本来在山坡上观战的三百多名中军亲卫骑兵纷纷策动战马,追上王进的身影。这三百多骑兵并没有冲入明军骑兵主力当中,而是从侧面兜了一个圈子,转而杀向蒙古骑兵左侧的那一支队伍。

    这一支隶属于海都一方的蒙古骑兵总共也就只有两千余人,又是兵分三路,其中一路又再分为两个方向,所以进攻明军主力骑兵左翼的那一支蒙古骑兵实际上只有五六百人,这些骑兵握紧马刀,面对是自己十倍的敌人也没有退缩之意,只不过他们的敌人并不是正面这些如同翻滚的浪潮由远及近的明军主力,而是突兀出现在侧后方王进率领的中军轻骑。

    密集的箭矢呼啸而出,直接刺穿蒙古骑兵的脊背,很快王进一马当先杀进人群当中,手中马槊径直挑落一名蒙古百夫长。无数的亲卫骑兵已经怒吼着从他的两侧呼啸而过在,直接冲入人群当中。作为王进亲军的除了追随王进南北征战的一小部分精锐之外,其余的大多数都是叶应武专门抽调给他的禁卫军骑兵。

    禁卫军乃是从全国各处主力战军当中遴选出来的精锐,更是护卫皇家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战力可想而知。王进本来将他们作为亲卫,一来是因为禁卫军有较大折损王进也不好给叶应武交代,二来则是因为王进也打算把这一支队伍留在最后作为杀手锏。

    三百多名禁卫军骑兵以摧枯拉朽之势破开这支蒙古骑兵的侧翼,原本气势昂扬的几百名蒙古骑兵几乎是在一瞬间溃散,而径直压上来的明军骑兵主力,几乎没有丝毫的停留直接在不剩下几个人的散乱队伍当中碾压过去。

    而王进带领的亲卫骑兵在突破敌人的侧翼之后,径直掉头,填补在主力骑兵的左侧,从而使得原本因为要对付另外一支负责牵制的蒙古骑兵队伍而落后的明军左翼再一次和右翼保持一致。

    而本来就只有四份的蒙古骑兵,在转眼间就消失了一支队伍,其余三支队伍就算还能保持队形,原本熊熊燃烧的热血也基本被冷水浇灭。刚才王进这个接触大规模骑兵作战最多的名将带着大明最精锐的骑兵队伍,上演了一次教科书一般的声东击西,谁都不会想到,正面怒吼而来的明军骑兵主力竟然只是诱饵,真正的杀招竟然是一直在外围观战的一支小小队伍。

    本来以为可以通过分兵战术牵制明军各路骑兵,从而伺机寻找突破口的蒙古将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以为自己的对手还是没有什么本事的稚嫩新手,更以为自己手下的骑兵能够像蒙古本部骑兵一样在自己对手做出反应的同时不需要将领的指挥也能够做出足够的快速反应。

    可是明军骑兵已经不是当初初出茅庐时候的愣头青,从最初的天武军百战都五百骑兵发展到现在上万人的规模,足可见战火对于明军骑兵的历练。一支强大的军队除了兵刃衣甲应该不落于下风之外,还要有其刚强的意志精神传承,还要有一场又一场战争积淀下来的战斗战术经验。

    神策军是当初天武军分出去的,也是少数几个参加了襄阳大战、咸淳北伐、永乐北伐等等大战的大明绝对主力战军,在战斗经验上面就算是天武军再怎么不服气也得承认,人家打了全场的是要强上那么一些。

    更何况神策军还有经历过历次大战保留下来的老卒,每一支主力战军的精锐士卒并不是全部都要进入禁卫军,基本上各军都会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劲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