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倾宋 >

第478部分

倾宋-第478部分

小说: 倾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历朝历代都有这样的情况,当年唐太宗麾下那些前隋老臣,不也一天到晚期盼着杨妃能够诞下龙子,甚至这孩子能够登临大宝么。

    叶应武现在担心的,只是这些老臣们的野望,最后会不会害了自己和舒儿的孩子。不过车到山前必有路,现在叶应武真正在意的,是赵云舒这个丫头的肚子怎么就是没有动静。

    见叶应武有些失神,梁炎午急忙轻轻咳嗽一声:“殿下。”

    “哦,”叶应武肩膀微微一抖,旋即笑道,“朕看见马老相公,有些激动。舒儿,你先退下吧。”

    赵云舒应了一声,冲着几人盈盈行了一礼,转身离开。

    马光祖站在中间,左边的是叶应武的幕僚梁炎午,右边则是临安府知府李世修。只不过年纪尚轻的梁炎午和李世修都有自知之明,进来之后就一直低垂着头,不敢冒犯王妃。

    叶应武沉声说道:“朕命诸位前来,便是为了商讨医疗之事。昨天西湖大雪,郡主受了风寒,卧床至今,而太医院御医束手束脚,不敢施为,以致朕不得不亲自为郡主诊断。归根结底在于平时遇到这等病例太少,也在于医疗手段方法已然落后退步。”

    叶应武说的很重,让那些太医们更加羞愧的低下头,毕竟明王殿下说的也是事实,让他们无力反驳。

    “朕也知道你们的难处,无意问罪,但是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朕决定在临安设立传授医学之学院,暂且命名为‘临安医学院’,归属太医院和学士院管辖,你们几个有罪在身,朕虽不责罚,也不代表就此放过你们,这医学院便交给你们,有需要的,可以找太医院或者学士院,甚至可以直接上奏于朕。而朕想让你们做的,就是将太医院的医术推广,也吸纳民间的医术。至于院长,还请马老相公亲自出任。这也是朕劳烦马老相公之处。”

    医学院?

    大堂中一众人都有些诧异的看向叶应武,没有想到叶应武并不是打算问罪,而是打算在这临安建立一个医术交流和传播的机构。

    马光祖轻轻呼了一口气,在来之前他一直好奇叶应武为什么会把自己叫来,这些御医的生死,似乎和自己风马牛不相及,叶应武也不可能为了怎么责罚这几个人而在这雪后初霁的寒冷日子把自己拽出来。

    虽然马光祖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之前根本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岂是那么容易胜任的,不过他也是老而弥辣的人,顿时明白而叶应武实际上只是想让自己挂一个空名。到时候凭借马光祖的名号,就足够让很多人蜂拥而来。

    更何况有这些太医院的御医坐镇,哪一个不是天下少有的名医?

    几名御医劫后余生,对于他们来说,不用战战兢兢的伺候皇室,还能够教书育人、取长补短,从而增进自己的医术,何乐而不为?

    “臣遵旨!”马光祖和几名御医同时拱手行礼。

    而叶应武看向临安知府李世修:“医学院是学士院重点之一,也关乎到能否为大明培育更多优秀的大夫,从而拯救更多人的性命。所以医学院所有求,朕希望爱卿能够一一落实。”

    这还是李世修第一次这么近距离见到叶应武,他的手激动地都有些颤抖。临安府现在虽然不再是大明的帝都,但是毕竟也是整个江南的重镇,更是从江南出海的必由之路,所以临安府的地位短时间内还没有谁能够撼动,在李世修之前朝廷派来坐镇临安府的更是李叹和汪立信这两个大员,所以李世修也很想在自己的任期中做出些政绩,一来为自己的履历增光添彩,二来也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结果谁曾想到老天爷保佑、明王殿下开恩,想什么来什么。这医学院一旦办了起来,就相当于将临安确立为天下医学之中心,也成为救死扶伤之圣地,李世修又如何不激动?

    当下里他急忙连连拱手。

    叶应武点了点头:“学士院那边,朕会和他们详谈,医学院尽管筹备便是,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

    见叶应武顿了顿,几名御医急忙说道:“臣等愚昧,还请殿下明示。”

 第四百零二章 雪满后乐园 下

    看着一众御医,叶应武沉声说道:“临安医学院的建立,不只是为了将太医院的医术和民间进行交流、相互进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以后大明的北伐。”

    隐隐明白叶应武的意思,包括马光祖在内所有人都霍然抬头看向叶应武。明王殿下的经历大家都清楚,是从一个小小的团练使靠着实打实的战功打拼起来的,他最大的依仗就是那些陪同着他南征北战、忠贞不渝的将士,所以叶应武并不是简单的爱兵如子,而是以兄弟袍泽待之。

    古往今来,凡是有战争,就必然会有伤残,不过无论对于文官还是武将,士卒不过都是烂命一条,他们受了伤、没有办法征战沙场,那就等于这个人没有用了,不会再有人关心他的死活。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民间和宫廷的医术都趋于丰富和完善,但是偏偏在战场上的伤亡依旧居高不下。真正有效的,还是千百年老祖宗流传来的些许草药和金疮药,治疗一些刀剑小伤靠谱,但是再大的伤口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而显然叶应武是要改变这个局面:“以后北伐,临安医学院与南京护理学院配合,负责从川蜀到两淮各处战场的医疗保障,朕没有多少要求,只是需要你们尽最大的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肩头沉甸甸的,御医们纷纷颔。他们现在也明白这个根本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活计,战场上的刀枪皮肉外伤,和他们平时调理的宫廷妃嫔内疾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是需要最快见效,另一个则是需要常年的调理。换句话说就算是他们现在能够诊断大多数的内科疾病,到时候面对那些嗷嗷惨叫的将士,还是束手无策。

    渐渐地这些御医们明白叶应武为什么强调的是与民间交流,而不是传授,因为在这一方面上,太医院的御医并不占优势。

    “好了,你们这些御医先退下吧。”叶应武摆了摆手。

    马光祖他们几个都是一怔,原本以为创办临安医学院就已经是一件大事了,现在才明白原来这只是开胃菜。等到御医们离开,叶应武沉声说道:“现在朝廷的头等大事,除了北伐还有尽快将南洋内化,虽然现在朝廷已经开始推动百姓向南洋去,并且为他们准备了丰厚的利润,但是毕竟朝廷的能力有限,能够顾及州府,却很难普及到下面的乡镇,所以某决定以两浙东路作为先行示范,从州府向乡镇宣传南洋之利处,不求真的有多少人能够下南洋打拼,只求能够把这个消息通过各式各样的道路传向全国。”

    李世修和马光祖有些诧异的对视一眼,叶应武选择两浙东路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两浙东路一来是整个江南最为富庶的地方,苏湖熟,天下足,两浙东路每年的赋税和粮草已经足够养活整个大明,二来两浙也是大明除了泉州之外商贾云集的地方,且多数都是想要在竞争力日益庞大的内6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的老牌商贾。

    对于他们来说,一个崭新的、充满危险和挑战但是也充满幸运的南洋,确实值得他们去放手一搏。

    上下打量李世修一番,叶应武点了点头,李世修这个人他还是有印象的,之前李世修一直担任江阴军的知军,江阴军本来就是在镇江府旁的一处小州府,一直不甚被重视,但是江阴却掩护着镇江府的侧翼,也是大江上几处门户渡口之一。

    镇海军入驻镇江府,其营寨自然而然的夹着江阴军排开,李世修自然也明白当时镇海军四厢都指挥使苏刘义打得算盘,而且对于自己的几斤几两也很是清楚,所以毫不犹豫的站在了叶应武这边,算是比较早的从龙之臣了,只不过因为他这个江阴军知军很不起眼,偏偏叶应武一直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顶替李世修,所以李世修也就只是一直在江阴军默默无闻罢了。

    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作为叶应武还是清楚的,没有他一手改变的另外一个世界中,在蒙古大军横扫整个江南的时候,李世修率领江阴百姓和守军据城死守,后来南宋朝廷在临安投降,整个江南只剩下江阴军一处未降,伯颜盛怒之下以屠城作为威胁,一向爱民的李世修犹豫再三之后,终于还是开城投降。

    虽然最后李世修还是选择了背叛,不过叶应武却很能理解他,毕竟他拼命抵抗了,尽到了一个大宋臣子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地父母官而不是守卫城池的将军,他的任务更多的应该是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一个为了成全自己忠烈之名,却将阖城百姓弃之于脑后的官员,在叶应武看来是忠诚之士,却绝非为民之臣。

    当然,历史再一次证明,江阴百姓并不是苟且偷生的孬种,当三百年后满清的铁蹄再一次踏上江南土地的时候,江阴用鲜血和勇气证明了华夏民族的气节,尚未亡于崖山!

    叶应武当下里沉声说道:“李知府贵庚?”

    李世修一惊,急忙答道:“启禀殿下,下官今年三十有三。”

    “倒是年少有为。”叶应武感慨了一声。

    而大堂中所有人都惭愧的微微低头,李世修更是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年少有为,别说这大堂上了,放眼整个天下,您明王殿下敢自称第二年少有为的,恐怕谁都不敢称第一。一时间不知道叶应武是在赞赏自己还是讽刺自己,李世修也不敢作答了。

    意识到自己似乎说错话了,叶应武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朕没有别的意思,朕就是想问李知府,有没有兴趣下南洋?”

    “下南洋?”李世修下意识的惊呼一声,旋即意识到自己君前失仪,急忙躬身,“臣罪该万死,还请殿下恕罪。”

    叶应武轻轻咳嗽一声,李世修刚才的表情她也看到了,显然这位李知府可并没有做好下南洋的心理准备。毕竟对于大多数甚至全部的大明官员来说,南洋即使是有金矿,和荒蛮之地也没有什么区别,被明王殿下派往南洋,和配流放有什么区别?

    更何况李世修现在是什么位置,临安府知府。临安府是两浙东路的第一大州府,前宋的都城,更是江南仅次于南京的重镇,即使是现在临安府知府的含金量比之往昔有所下降,但是也绝对是明王殿下的心腹、受到殿下赏识的人才有能耐坐到这个位置上。

    和临安府相比,南洋又算得上什么。

    见李世修战战兢兢的样子,叶应武不由得摇了摇头,自己毕竟还是高估了这些官员的前瞻性,毕竟只有自己是从后世穿越来的,知道南洋的重要和财富之多。看到李世修是什么样子,叶应武就能够想象其余官员是什么样子了。不过他只是伸手撑住桌子,沉声说道:

    “大明南洋北路的安抚使朕还没有想好,不知道李卿有没有兴趣?”

    安抚使?即使是马光祖这样见识过太多风浪的老狐狸,也不由得脸上抽搐了一下。不管南洋是不是贫瘠,是不是刚刚纳入大明的版图,这一个安抚使和临安府的知府,可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官员。

    一个是地方父母官,一个是封疆大吏,安能同日而语?

    更何况大明征服南洋之后,对于南洋的行政规划也已经落实到位,整个南洋划分成三个部分,南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