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倾宋 >

第438部分

倾宋-第438部分

小说: 倾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水师,这一批海船有三十艘,如果拿来应急的话倒也可以。”

    叶应武点了点头:“海船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对于没有水师的安南,根本不需要配备大型武备器械,包括士卒的转运,只需要普通的商船就已经足够。”

    有些为难的看向叶应武,苏刘义不得不开口说道:“殿下,可是咱们现在能够派的上阵的兵力捉襟见肘,镇海三军在北面对蒙古鞑子没有办法调动,宣武军和邕州军和安南鏖战,能够依赖的就只有广南东路和福建各处的厢军了······”

    “这个不用担心,”叶应武淡淡说道,“我大明还不至于山穷水尽若此,宣武军和邕州军足够拦得住安南猴子了,插向升龙的这一刀,便交给杨宝吧,神卫军不能一天到晚的在南京城干瞪眼。”

    “殿下!”苏刘义一怔。

    张贵和刘师勇更是霍然向前一步:“殿下三思!神卫军担当南京、镇江府的沿江防备,若是把神卫军抽调走了,就无人捍卫我大明中心之地的安危,殿下万万不可啊!”

    杨霆也意识到此间事关重大,毫不犹豫的跟着说道:“殿下,宣武军和邕州军就算是全军拼尽,也不能看着殿下把自己的护卫禁军调上来,这是看不起咱们宣武军!”

    叶应武瞪他一眼:“这个时候还跟某谈什么看得起看不起,某现在想要的是广南的安宁,是广南百姓不会为了这一战而流血牺牲!若是这都做不到,就算是某留着神卫军又有何用?!”

    见叶应武话中已经带着怒气,杨霆打了一个寒战,不敢多说。

    苏刘义点头说道:“神卫军是殿下京城护卫,一旦调动,兹体事大,臣以为不应将其全部调往安南,而应遴选其中部分精锐。神卫军上下五万余人,只须抽取其中三万人,定能平定安南,神卫军四厢都指挥使杨宝将军是最早追随殿下的从龙功臣,有勇有谋不说,往昔殿下对其也甚是信任,臣以为将此事托付给杨将军,必能听闻捷报。”

    对于杨宝和边居谊统率的神卫军,叶应武还是很放心的,毕竟这两个人单独拉出去或许一个趋于保守、一个性子偏激,但是放在一起相辅相成,却也堪当大将。

    “以杨宝为正,边居谊为副,两员大将某就不信拿不下升龙。”叶应武冷声说道,“右侍郎,水师由你亲自负责,我大明水师全部海船并民间征集之上船,由你一并统率。”

    张贵不敢怠慢,急忙上前拱手应是。

    “运兵大船的征集,某会交给户部和六扇门,这个倒是不用你操心。”叶应武沉声说道,“此次安南既然有胆量犯境,那就不能让它安安稳稳的退回去,本来大明就准备解决安南这个西南祸患,现在它送上门来更不能便宜了他们,想要一战平定安南,最重要的就是这一路水师,左侍郎,此间兹体事大,你自己要清楚!”

    没有想到叶应武竟然真的打算对安南下死手,包括苏刘义在内都是吃了一惊,原本叶应武将宣武军和邕州军这两支经历了战火考验的主力摆在广南西路,他们以为明王殿下只是想要教训一下安南,不料今天叶应武一开口,苏刘义等人才明白,明王这是打算动真格了。

    要知道自从汉末天下混战之后,安南就从华夏的版图当中脱离出去,后来经过隋唐时候的分分合合,终于在北宋初年正式和中原断绝从属关系,三百年来都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北宋时候朝廷就一直没有能耐征服安南,甚至还几次被安南杀入境内,烧杀抢掠一番,到了南宋更是疲软,有需要对付北面的女真和蒙古鞑子,更管不到安南了。

    换句话说,安南已经在华夏之外逍遥了三百年,也让华夏束手无策了三百年,甚至苏刘义这一代人已经习惯了安南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存在,现在叶应武突兀提出来想要消灭安南,自然会让他们吃了一惊。

    “安南自汉唐以来都是我华夏之土,是时候收回来了。”叶应武淡淡说道,“某希望在明年之前,世上不再有这个国家存在。即使是将明年准备北伐的物资南调,也不能再放任安南逍遥自在了。”

    苏刘义几人冲着叶应武郑重的一拱手:“臣等必当不辱使命!”

    轻轻一笑,叶应武眼睛只是盯着舆图:“这陈国峻既然声名在外,也不是什么好对付的角色,毕竟能够打败大理蒙古征讨军,即使是占据了地利人和,也说明他自身还有三分本事在其中。”

    “启禀殿下,户部江侍郎求见。”一名侍卫快步走入大堂。

    叶应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让他进来,为几位相公看茶。”

    脚步声传来,官袍披在有些瘦削的身板上,江铎大步走进来,和之前襄阳血战时候那个年轻气盛的后勤总管不同,身居户部侍郎的江铎,此时看上去更有几分沉稳之气,而脸上的疲惫之色更是难以掩饰,显然在李叹缺席的情况下,他作为谢枋得唯一能够依赖的助手,忙的天昏地暗。

    “臣参见明王殿下。”

    叶应武点了点头,对于江铎这种同窗也没有什么好客气的,当下里开门见山说道:“国弼,如果现在朝廷想要对安南用兵,出动水师步卒总计人数近十万,户部能够用多长时间调集足够的粮草、金银和运输神卫军至少三万人的船只?”

    江铎一怔:“安南?安南犯境?”

    “安南寇我,不能任由其逍遥,某正好趁着这个时候将其斩草除根。”叶应武声音之中带着阵阵寒意,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这位明王殿下的杀机,虽然明王殿下算得上是半吊子文官出身,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的功名都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所以一旦叶应武下定决心,基本上别人也就没有办法让他改变。

    当下里江铎沉声说道:“因为今年江南和荆湖并未遭逢太多战火,没有耽搁春耕,所以夏收的时候都算是收成不错,除去支援北面南阳各处州府的,倒是还剩下很多,原本打算留作开春北伐所用······”

    “当务之急是击退安南。”叶应武的目光须臾未曾离开舆图,仿佛要把广南西路和安南印到自己的脑海中。

    江铎点了点头,殿下这是打算拖延北伐也要收拾安南了,这些倒霉的安南猴子,什么时候来闹腾不好,偏偏选择现在这等大明刚刚立国需要找什么来立威的时候,安南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心中暗暗盘算一番,江铎朗声说道:“启禀殿下,现在我大明沿江两岸的存粮还足够支撑十万大军三个月的征伐,若是在**万上下更是绰绰有余,只要能够在三到四个月之内灭掉安南,恐怕来年开春还能够支撑十万大军出征月余。”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叶应武终于感受到了这种富足的美妙,想几个月之前自己看着蔡州粮仓当中那难以下咽的杂米心中难受之感,当真是翻身农奴把歌唱。

    不过叶应武还是勉强镇定下来,看向张贵。

    张贵霍然站直:“殿下放心,三个月足够。”

    “此时正值入秋,三月之后便是入冬,”叶应武的声音之中,杀意越来越浓,“秋天主杀伐,那就让安南猴子见识见识,我大明儿郎不是任人宰割!安南终究还是大明之领土!”

    苏刘义等人都是朗声应是。叶应武只是给他们指明了大略的目标,真正一项一项的施行还需要他们细细讨论,尤其是水师怎么样才能悄无声息的南下,如何征调商船等等,毕竟明王殿下不能事必躬亲,身为臣子,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细节一一落实。

    等到苏刘义四人离开,叶应武方才缓缓的坐回到椅子中。

    恐怕只有把安南彻底同化了,才能够避免很多年后的诸多争执和风潮吧,但愿这些安南猴子不会像几百年后那样难缠,不过如果他们不让人省心的话,叶应武也不介意大开杀戒的。

    大明新生,就迎来和蒙古鞑子的谈判,使得这个日月普照天下的国度并没有太多的赫赫威名在外,如果不抓紧逮住这安南猴子立威的话,恐怕以后在和蒙古鞑子大打出手之前,还会有很多麻烦找上门来。

    杀鸡儆猴,某这一次就用牛刀杀猴子给你们看!

    叶应武缓缓攥紧拳头:“小阳子,宣文丞相。”

    等小阳子快步去了,一直站在屏风后面的絮娘终于忍不住走出来:“夫君心中作何打算。”

    抬头看了一眼舆图,叶应武淡淡说道:“安南到底也只是区区犬吠罢了,牟真正担心的还是蒙古鞑子趁火打劫,所以某不能动,不过张贵是兵部侍郎又指挥水师,而杨宝、李芾、马塈几位将军都是各统率一方主力,原本只有李叔章和马老将军的时候,相辅相成倒也罢,现在四个人三路进军,不能让他们再商量着了。”

    “夫君想要另派人坐镇?”杨絮迟疑地问道。

    叶应武点了点头:“嗯,到时候要是这几个人互相不服,恐怕就算陈国峻有多么好对付,都要吃亏,前宋五路伐夏的前车之鉴,不能够视而不见。不过现在任忠、宋瑞和君实坐镇京城走不开,某能够委任的恐怕就只有姊夫了······”

    突然间想起来什么,叶应武自失一笑:“姊夫向来是任劳任怨,只是恐怕下一次见到大姊的时候,某又要吃不了兜着走了,更何况现在爹爹就在姊夫府上歇息,他老人家听到的坏话恐怕更多了。”

    轻轻拉住絮娘的手,叶应武微笑着说道:“絮儿,你先去休息吧,某和宋瑞再谈一谈中元节大祭之事。”

 第三百七十一章 毅魄归来日

    p:感谢书友菜园上的菜菜月票支持!

    七月中元节。随…梦。。

    和上元节共赏花灯、庆祝一年的开始不同,七月中元节主要是为了祭奠死去的先祖和亲人,相传在这一天百鬼上街游行,所以又称“中元鬼节”。大明之思想传承自前宋,唐宋虽然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经济发达、思想开化的朝代,但并不代表着她们就会抛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迷信思想,甚至帝王家还不会放过这样的节日来增强自己在民间的威信和统治。

    不过即使是早有先例,大明的百姓们也没有想到,今天他们竟然会见到这样的中元节。

    从前天开始,金陵城东的钟山就已经被封锁,无数的工匠在山上日夜忙碌,一直到今天钟山重新开放的时候,百姓才明白,这两天都发生了什么。在原本叶应武祭天称王的那座天坛周围,钟山上下,全都是汉白玉的一块块墓碑,在苍翠的松柏之间掩映,而赤色的旗帜在一条条新开辟的上山道路左右猎猎舞动。

    而在山下的道路尽头,一座牌坊已经树立起来,上面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足够让所有围观的人暗暗称赞。

    “钟山英烈陵”。

    白幡在风中默默的飘舞,黑压压的人群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钟山脚下。他们从来还没有见过有哪个朝代把战死的将士看的如此重,甚至没有哪个朝代能够为他们在本朝天坛旁边开辟一方土地。

    站在钟山脚下,文天祥沉沉的呼了一口气,从他这个角度看上去,一座一座的墓碑交替,和那层层松柏相互辉映,仿佛这些松柏和墓碑都在护卫那屹立山巅的天坛。

    “明王殿下驾到!”远远的听见一声高喊,从南京城绵延到钟山脚下的无数百姓,下意识的同时看向城门方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