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倾宋 >

第293部分

倾宋-第293部分

小说: 倾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的一致,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

    ——————————————

    叶应武是在前往襄阳的路上得知吕文焕身死的消息的。

    冲着那名赶来的六扇门士卒点了点头,叶应武一言不发的勒住战马,然后径直纵马冲上道路左近的一处高丘。这里距离襄阳已经不远了,西面就是曾经让天武军几番浴血的虎头山,而北面在隐隐约约的光芒中已经可以看到襄阳高大巍峨的城池轮廓。

    这座象征着南宋在中路荆湖地区定海神针的坚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经历六年血火和饥饿的洗礼,此时依旧向人展现出其坚不可摧的雄伟身姿。

    微风阵阵扑面而来,甚至已经隐约带着些暖意。叶应武长长的呼了一口气,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快一年了,终于还是把襄阳之战以最完美的方式收官。

    刚才在来的路上,叶应武收到的不只有吕文焕被诛杀的消息,还有朝廷对于天武军上下浴血奋战的肯定以及令人不得不感叹的赏赐,可以说为了安抚叶应武,贾似道和翁应龙这一次下了血本,以图叶应武能够在襄阳一带不再打击吕家实力。当然这是在临安那边还没有收到吕文焕叛逃消息的时候。

    若是让贾似道他们知道自己拼尽全力维护的吕文焕,终究“不负众望”出逃蒙古,并且把一切的罪名都落实的话,恐怕脸上的笑容比哭的还难看。

    咸淳三年二月。宋廷嘉奖襄阳之战奋勇将士,并以檄文的方式昭告天下各处州府,以求更快的平息各地联名上书抗议的活动。在诏书中,官家和贾相公表达了对于襄阳一线浴血拼杀将士们的慰问以及对于所有为国捐躯将士的深切慰问。

    不过真正让官吏们感兴趣的,是后面长长的一眼望不到底的封赏名单,基本都是按照叶应武呈递上去的名单原样批复奖赏。

    大宋沿江制置副使、天武军四厢都指挥使并知兴州叶应武。率领天武军各厢奋勇争先,三战三捷,破敌于安阳滩,十万蒙古步骑谈笑间灰飞烟灭,此不世之大功,殊荣之至,晋封大宋沿江制置大使并京西南路兵马都钤辖,总领京西南路、荆湖北路、江南西路各路军马,并进荆州节度使,加龙图阁大学士,率领天武军得胜归来之将士入临安献捷。

    大宋天武军各厢都指挥使身先士卒,率军死战,战旗开出,死不旋踵,功勋依次并列排开。

    天武军前厢都指挥使江镐,进天武军四厢都指挥使,并加黄州知州、轻车都尉,前厢都虞候尹玉进天武军四厢都虞候,并加蕲州知州、上骑都尉。

    天武军左厢都指挥使王进,进神策军四厢都指挥使,并加郢州知州、轻车都尉,左厢都虞候唐震,进神策军四厢都虞候,并加郢州通判、上骑都尉。

    天武军中军都指挥使杨宝,进神卫军四厢都指挥使,并加京西南路安抚副使,镇襄阳,加轻车都尉。天武军后厢都虞候边居谊,进神卫军四厢都虞候,并加京西南路制置使,镇襄阳,加上骑都尉。

    天武军四厢都虞候文天祥,进京西南路安抚使、沿江制置副使,知襄阳,加国子祭酒,统领京西南路战事。

    湖南安抚使、鄂州知州汪立信,进荆湖北路安抚使,沿江制置副使,知鄂州,统领荆湖北路战事。

    天武军总领兵甲粮草江铎,进京西南路总领兵甲粮草。

    兴州通判陆秀夫,进兴州知州、沿江制置副使,统领江南西路守备之责。

    郢州水师于战后重建,与兴州水师、荆湖水师各屯驻地。另外范文虎等贾似道的亲信将领也是多有赏赐升迁,当然在天武军赫赫的光环之下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对于朝廷如此厚重的奖赏犒劳,叶应武倒是没有太大的感触,毕竟自己拿下了襄阳之战胜利的果实,就应该得到这样的奖赏,只能说是贾似道和翁应龙还挺识相。

    而天武军各厢都指挥使的升迁也是板上钉钉的,毕竟叶应武越走越高,不可能依旧占着天武军四厢都指挥使的位置不放,这一次让给江镐,也是因为这小子或许能力比不上杨宝和王进,但是却是对叶应武最为熟悉、和叶应武最为亲密的,所以天武军各厢对于他的接受能力自然也是最高的。

    以天武军前厢为基础,扩编天武军,人数五万人;以天武军左厢以及鄂州屯驻大兵为基础,扩编神策军,人数五万人;以天武军中军、后厢和襄阳守军为基础,扩编神卫军,人数八万人。

    再加上留下来的各地守军,叶应武在襄阳一带要集中二十万兵力,把他们都交给文天祥,放眼整个天武军,也就只有文天祥能够担得起这份重任,将襄阳这个至关重要的北伐基地以及二十万北伐主力经营好。再加上杨宝、边居谊、邓光荐等人的协助,这已经足够了。

    更何况叶应武把谢枋得也直接调到襄阳,和牛富搭档驻守樊城。不过自家兄长就要委屈了,还得作为一个小小知县蹲在通山县,毕竟通山县对于天武军来说,是心脏,是动力的源泉,不容有失。

    至于自己么,叶应武坐在马背上,下意识回头望向东方。

    临安,某叶应武这一次,却是要载誉归来!

 第二百五十五章 天地同此悲

    PS:这是字数最少的一章,绝对不是鄙人偷工减料,而是因为认为任何的其他故事,都不配和这一段文字放在一起。

    咸淳三年二月初二。

    民间所称,龙抬头是也。

    襄阳城西,岘山。

    巨大的摩崖石刻下,一条条白幡迎风飘动,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之气,仿佛那刚刚萌动的春意,也都要被扼杀在这肃然当中。沿着山岩,放眼望去,战旗漫卷,军列森然。一排一排的刀枪剑戟,无声地直指向朗朗穹霄。

    文天祥一身大宋官员朝服,静静地伫立在摩崖石刻下,风吹卷他的衣袖,划动他的肌肤。不过这个即将走马上任的襄阳知府、京西南路安抚使,此时却是目光炯炯,看向前面的高坡,没有丝毫的表情。

    山坡之上,一座巨大的石碑昂然指向天空,仿佛下面站立的森然阵列、枪林剑海,都不能让它有所畏惧。就在石碑的一侧,便是岘山的摩崖石刻,上面斗大的文字,虽然历经岁月风雨摧磨,却依旧展现着当年的遒劲有力,甚至比往常还要鲜红上三分。

    就像是鲜血重新凝结在上面。

    站在文天祥对面的杨宝,手按佩剑,在风中默然抬头,看向摩崖石刻,“壮哉岘,脊南北,翳墉壑,几陵谷。乾能央,剥斯复。千万年,屏吾国!”。

    大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2年),时任京湖制置使的李曾伯,曾经在岘山率军和南下的蒙古军几度血战,终于击退蒙古,并且在岘山勒石记功,以悼念战死之将士。

    (作者按:后咸淳元年,年迈之李曾伯触怒贾似道被夺官去职,不知所踪,李公除血战襄阳功绩赫赫,也为南宋末年爱国词人。)

    或许当年意气风发、勒石记功的李曾伯不会想到。十七年后,又是一群人站在这摩崖石刻下,悼念他们战死的袍泽,这不过和上一次守卫襄阳、击退蒙古不同。这一次,是堂堂正正的将十五万南下蒙古步骑大军尽数歼灭,成南宋十余年来前所未有之大捷。

    站在杨宝身侧,王进、边居谊等人抬头看向石刻,都是目光炯炯。而唐震这个文人,甚至身体颤抖、眼眶已然湿润。十七年,十七年!多少大宋好儿郎浴血奋战十七年,终于有颜面重新回到这岘山,重新面对先辈,拿出傲人的功绩、祭奠英勇的将士!

    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多少十七年;这个王朝,又有多少十七年?

    “叶使君,到——!”远远的听到一声呼喊。

    “叶使君,到——!”又是一人高声喊道。一人的声音在山谷中回响,依旧有震天动地之气概。

    “天武军各厢,列阵!”杨宝、王进、边居谊和代替江镐而来的尹玉,同时向前迈出一步,代表天武军参战四厢同时高喝。

    声音刚落,在山坡下森然伫立的天武军方阵,就像是分开的海洋,井然有序。一排排低垂的长矛就是这翻涌着的浪涛,带着不可抗拒的强悍,迎接唯一能让他们心悦诚服、誓死相随的王者!

    山谷之中回荡着枪矛顿地整齐划一的声响。一匹雪白的战马率先出现在山谷尽头,马上骑士一身银亮战甲,缓缓前行。而随之跃出地平线的,则是赤红色飘扬的将旗。斗大的“叶”字即使是站在山坡上依旧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百战都五百骑兵排成长阵,紧紧追随着叶应武,每一个人都是昂首挺胸,每一个人都是鲜衣怒马。

    看着眼前数万将士排列的阵型,听着山谷中的回声,叶应武的嘴角边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笑容。做到了。他终究是,做到了!

    “参见叶使君!”站在最前面的两名都头,高声吼道,脸庞已经憋得通红,仿佛比对方声音低一点儿都是一辈子的耻辱。

    话音未落,整个山谷中所有的将士,无论是山坡上的这些战功赫赫的都指挥使,还是沿着山谷排开的普通士卒,整齐划一的单膝跪地,向策马前行的叶使君表达他们发自内心的尊重。

    战场之上将士甲胄在身,即使面向皇帝也不必单膝跪地行礼,更何况是本来就没有明确要求跪礼的大宋,单膝跪地已经是一个披甲士卒能够表达出的最崇高的敬意,而今天在叶应武面前他们毫无保留,就像是那日兴州百姓满城跪拜一样。

    好男儿只跪天地、跪父母、跪心悦诚服之英雄!

    叶应武看着身边一张张或许还稚嫩的脸庞,眼眸之中带着凛然的气息,一把抽出佩剑,昂首将剑刃指向天空:“天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天武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无论是每一名将士,还是文天祥、邓光荐这些文官,都是拼尽全力,用最后的力量怒吼。或许他们在今天之后就要各奔东西,或许他们在今天之后就已经不是天武军的士卒,但是在此时此刻,他们就是天武军不可分割的一员,在这一刻每一个人之间已然血肉相融。

    就算是离开天武军,又能如何,大家终究都是天武军的一名将士,就像是正在两淮奋战的镇海军,天武军上下又有谁不曾把他们看作天武军的一部分、看做自己生死与共、托付后背的袍泽兄弟?!

    声音震天动地,带着一个强军的骄傲,发自灵魂的骄傲。

    叶应武在山坡脚底翻身下马,身后传来整齐的声响,所有将士重新面向山坡站立,就像是大海在送走王者后重新归复它的宽阔和不可匹敌。

    百战都五百骑兵也是同时下马,面对那高耸入云的石碑,他们没有继续坐在马背上的资格。死者为大,所有天武军战死的将士,都值得拥有这份独属于他们的权力和尊严,是他们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天武军的无上荣光。

    狂风鼓动衣袖,带着阵阵悲鸣呼啸,文天祥独自一人缓缓走下山坡,冲着叶应武一拱手:“参见使君。”

    叶应武点了点头,看着一侧的摩崖石刻。心中也是没来由的一震,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得放慢。仿佛在这里看着他的,不是天武军的全体将士,而是两次襄阳大战所有战死的忠烈英魂。

    白幡迎风舞动。狂风卷动赤旗,仿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