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官居超品 >

第98部分

官居超品-第98部分

小说: 官居超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府传出话来要动李凌这个毛头小子的消息立即传遍了整个京师。

刘吉的门生旧友顷刻之间行动起来。针对李凌的折子向雪片一样飘到了皇帝的案头。

言官们从中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他们也开始攻击李凌。

一时间这个从江南走出来的解元倍受大臣们的关注。

皇帝无奈了,事到如今他必须有一个决断。

锦衣卫的人到达客栈的时候,所有人都沸腾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大名鼎鼎的李解元就在他们的身边。

李凌被带带镇抚司牢狱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亲自发话要好声待他,切不可怠慢了李解元。

眼看着大少爷被一群恶兵带走,小八心急了,他想尽快将李凌从监牢中救出来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无奈之下他到国子监找到了徐来,想请他帮帮忙。

“立了如此的大功居然被下了牢狱,这世上还有没有天理?”国子监的学子们愤怒了!

第175章天下阴受其庇

倭寇是海盗和陆地强盗的混合体,主要由东瀛战国时期流亡武士组成,往往有明朝本土的一些海盗做内应,里应外合在明朝沿海省份抢劫。

明朝边军战斗力较强,地方省份的部队较弱,故地方部队无法剿灭倭寇。

倭寇采用类似游击战术,而明军需防守漫长的海岸线,且将领指挥不利,两浙士兵不耐苦战,故无法取得战略主动。

倭寇每每入侵大明的疆域,他们来去如风,在短时间内多起做案,尽可能多的抢劫海岸线上百姓的财富。

倘若有反抗他们的百姓,这些人大多都被倭寇给杀害了。

沿岸的百姓苦不堪言,谁家没有被倭寇抢劫过?谁家的人没有被倭寇迫害过。

大明朝立国百余年,国势如日中天,威镇四方。但是即便是在国势承平的当朝,倭寇依然存在,他们依旧祸害着大明的百姓。

朝廷欠东海沿海居民一个安定的居住环境!

就在沿海居民再次遭到大股倭寇袭击的时候李解元临危受命,他没拿朝廷一两军饷,依靠着大昌钱庄的财源,替朝廷清除了一颗巨大的毒瘤。

他不仅解决了大明海域内的海盗问题,而且使整个东瀛彻底的陷入了混乱之中,长此以往,倭患将得到彻底的根治。

整个东南乃至天下的百姓都受了李解元莫大的恩惠。

如今这样一个于国家有功劳的人在京师被下狱了!

江南自古文风强盛,国子监中南方人占据了一半,听闻一个为家乡做出过贡献的人被奸佞小人以莫须有的罪名给诬陷了,他们怎么能不愤慨!

“一定要给李解元讨个公道!”徐来大声的喊着,他叫来了所有的同窗,用一种满怀激烈语气,向学子们哭诉着锦衣卫的不公。

“一定要向朝廷讨个说法!”慷慨激昂的学子们冲出了国子监的大门,不顾一切的跑向南衙镇抚司。

锦衣卫虽然可怕,但也不是吃人的老虎,举子们心中隐藏着愤怒,自然不会再畏惧平时视若猛虎的锦衣卫!

“安静,安静!”

几个街道的锦衣卫倾巢出动,将这些靴子们阻拦在了镇抚司外面,一个千户站出来解释道:“各位举子们放心,没有皇帝陛下的命令,我们万万不会动李凌的,他在我们南衙里待着至少可以安心温书,我向你们承诺,只要一天收集不到李凌的罪证,我们就一天不动他!”

李凌在监狱中除了没有自由以外,他的生活甚至不比在客栈的时候差。

这位千户有些无奈的笑了笑,皇帝交代下的事情谁敢不用心办理啊!

在镇抚司,李凌的地位比他的地位都高,谁还敢不小心的伺候着?

“你说的是真的?你记住今天自己所说的话,若是怠慢了李解元,我南京徐家不会放过你的!”

徐胖子扔下一句话带着人走了,他相信锦衣卫不会不考虑来自举子们所给予的压力。

也许他们这些人中以后会成为大明朝的官员甚至是阁臣,这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南京徐家,能够如此自报家门在大明朝只有一家……。

千户讪笑了一下,锦衣卫可以不用心伺候李凌吗?

“李凌,你个兔崽子也有今天!”刘谨听到李凌被下狱的消息,他有些激动了。

一直以来,他都将太子殿下伺候的舒舒服服的,两人相得益彰,他则成了太子面前的红人。

一向混的如鱼得水的刘谨在李凌的面前碰壁了,他不仅在太子面前失了宠,而且在李家挑了一个多月的大粪,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为重要的是,大昌钱庄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

利润的大头都让李凌和太子占了,可是即便他只拿了一点点零头,没月也有几万两银子的收益。

若是将李凌的份额据为己有,每月的利润将会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

刘谨不敢继续想下去了,他已经起了取李凌而代之的念头。

“李凌,别怪爷们不道德,只怨你当日做事情太绝了,既然你进了监狱,那你就永远呆在那里吧!”刘谨恶向胆边生,他想要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将李凌彻底的留在牢狱之中。

只是他万万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他到达关押李凌牢房的时候,刘谨彻底的惊呆了!

牢房里打扫的一尘不染,房间中不仅有书桌,旁边的书架上还摆放在各种书籍。

李凌正在书桌上奋笔疾书,他似乎丝毫不为自己的处境担心。

“狱卒,狱卒!”刘谨大叫起来,将两名负责看守李凌的狱卒唤了过来,他大声向另人质问起来:“你们两个到底是怎么搞的,为什么这里的环境这么好,犯人是在这里做牢吗?”

刘谨心中掩饰不住的嫉妒,都到这个时候了,这家伙居然生活还如此的滋润?

看来要以太子的名义找锦衣卫指挥使谈谈了!

“刘公公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管理的!”两个狱卒笑脸相应将刘谨送了出去。

自始自终,李凌一直坐在书桌前并没有理会刘谨,从他那副小人嘴脸当中就可以看出这家伙对自己没有安好心。

李凌心中忐忑,却不知道两位狱卒要怎么对付自己。

“什么玩意儿,一个太监而已,还真拿自己当盘菜了?居然来镇抚司指指点点!”

“我们锦衣卫和东厂相互之间并不统属,他来这里装哪门子大头蒜啊!我们自然是听指挥使大人的了!”

两位狱卒并不打算对李凌出手,除了指挥使的命令以外,两人都是江南人份,他们对李凌所做的事情感到由衷的敬佩!

王团练带着下一批货物进京了,他很快就知道了王喜所做的事情,这位大老粗有些不乐意了。

他虽然从看不惯李凌的做法,但是却不齿背后算计别人,更加容不得自己的家奴诬陷别人。

“王喜,你离开王家吧,若是再用你这样的人,我没有脸面去见自己的乡亲,也没有脸去面对子孙后代!”王团练毫不犹豫的将王喜扫地出门了。他不想因为这个奴才而败坏了自己的名声!

现在距离会试开考还有九天时间,若是不能替李凌翻案,只怕他便与这次考试无缘了。

“都是我王家害了你啊!”虽然李凌的战船在对倭寇作战见死不救让他损失了很多,但是那是他抢功再先,而且事后李解元又为他指出了一条发财的明路。

王团练对李凌实在是恨不起来。他决定到顺天府去为李解元鸣冤叫曲!

第176章朱佑樘,你还记得当年的崇明宫吗?

李解元竟然被官府给抓起来了!

王团练十分的悔恨,他一时怯懦才让管家王喜先从东瀛回来,没有想到这奴才酒醉误事居然连累了李解元。

都是贪杯误事儿!虽然将王喜这奴才打发了,但是王团练还是觉得自己有责任将李凌从监牢里救出来。

“大人,我有下情回禀!”顺天府门前。王团练终于鼓起勇气敲响了登闻鼓,立即有衙役将他带进公堂。

多日不曾有人来此喊冤,民众们也很是好奇,一时间府衙的大门外聚集了许多前来听审的百姓。

“大人,李解元乃是冤枉的,他率部荡平了海疆,于国有功啊,都是我那家臣口无遮拦的胡说,请大老爷做主宽恕了李解元吧!”王团练跪倒在地,将他的来意说明。

知府大人邹了皱眉头,原来是因为这件事情。他有些犹豫,李解元的事情已经在京城传开了,他自然知道事情的始末原由。

但是这件事情已经由锦衣卫接手,而且人犯被关押在镇抚司当中,他要是再过问这个案子就有得罪锦衣卫的可能。

好不容易熬到了今天这个位子,他怎么能让一个解元毁了前程?

“王团练,我听说李凌在战争中对你部弃之不顾,让你们损失惨重,你为什么还要替他说话?”

知府决定来个釜底抽薪,只要王团练念起两人曾经的恩怨,他不再为李凌出头,那就万事大吉了。

“大人,当时是我心存贪念,想抢夺李解元的功劳,而且我部的船只和倭寇的绞在一起,就算李解元想要开炮帮助也做不到!”事到如今,王团练只好将事情的真相说了出来。

自己做过的事情就要负责,人死鸟朝天,怯懦的事情不是王团练所能做出来的。

“这人真是倔强!”知府眼见事情不可为,他又心生一计,微笑着对王团练说道:“你公然诋毁锦衣卫乃是一下犯上,按照规定,纵然你要为人洗冤,也需先领三十杀威棒,你可愿意承受?”

“草民愿意!”王团练不假思索的回答道。

三十军棍,两个衙役将他按倒在地,使劲的抽打起起来。

王团练被打的皮开肉绽,但他依然用双手支撑着身体说道:“大人,我说的都是事实,一起出海的团练使皆可以给我做证!大人,您若不相信,可以让人到东南沿海巡视一番,又有哪家人不念李解元的好?”

“原来李解元真的是冤枉的,他平定了海疆,不应该遭受这种屈辱!”

“王喜这狗奴才真是可恨,若不是他造谣生事,朝中那些奸佞小人怎么会有可乘之机?他不但害了李解元,还让自家主子也受了牵连,真是可恶!”

王团练甘受责罚也要为李凌洗冤。可见李解元真是被人诬陷的,围观的群众议论纷纷,他们都希望知府大人能够秉公办理,还李凌一个公道。

王团练用双手强撑着身体,继续向知府解释道:“各团练虽然出海比较晚,但是大家一般都和李解元所辖的士兵接触过,我们都是了解做战经过的!”

王团练侃侃而谈,李的部下都是自己的乡亲父老,他们可是付出了几百人的代价,大昌钱庄为了应付这场战争,所出的银子无数,李凌几乎将他自己应得的利润全部都投了进去。

这样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被人诬陷,大家能够视若无睹吗?

“不能!”围观的群众听了海战的经过,他们的内心不能平静了,大家高喊着,希望知府大人给予明确的决断。

知府无奈,只得答应将事实写成折子转呈皇帝,一切都要由朝廷决断。

午朝时,一个小小解元的生死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

朝臣们明显分成了两派,以刘吉为首的大臣则以为李凌虽然有些许功劳,但是却也有骄逸之心,他暗杀东瀛使者在先,谎称明使在后,实在是罪大恶极,按理当诛!

而李东阳一派的人则认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临机决断还是可以的,毕竟他以数千团练要面对整个倭寇,就算真的收编了海盗也是理所当然。

双方僵持不下,皇帝为难,无奈只好暂时保留意见,以后再议。

李阁老急眼了,眼见科考在即,这件事情怎么能再拖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