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八百年 >

第174部分

大宋八百年-第174部分

小说: 大宋八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铁皮迸碎,将数百颗小指头大小的碎粒子**出去,啾啾做响。
  仅仅是一次排炮的攻击,就齐刷刷的将蒙古人的冲击打下去一大层,炎药的烟尘当中,哨声响声,排枪开始射击了,第一排射击之后,立刻趴了下去,拉开枪栓,向里面装入子弹,然后闭合枪膛,等着第二次攻击。
  三排全部打完,第一排又站了起来,举枪便射,在这种正面冲突的情况下,根本就不用瞄准,只要把枪放平了,然后扣下板击,把子弹送出枪口就可以了,机械而又简单的重复着动作,两轮射击完成,小炮再次装弹完毕,轰轰的再一次开炮了。
  人仰马翻,数万大军的正面冲锋,根本就连边都碰不着,冷兵器时代,一般战损超过一两成部队基本上就崩溃了,像那种拼到最后一人的战事,属于特例,极其少见。
  蒙古人的战意极盛,可是能撑到战损三成就算是不错了,数万大军纵马而来,可是走过来多少被少倒多少,就算是有能冲得近了,也被十几把近卫枪盯着打成马蜂窝,就算是抛射的箭支也对护**的影响微乎其微,步兵的身上可都是装备着内甲还有头盔的,就算是受伤也是没有防护的四肢,并不至命。
  蒙古人如同潮水一般的退了下去,但是另外一支预备队跟了上来,只是这么一喘息的功夫,让护**的炮又一次准备好了。
  一连数次冲锋,没有让蒙古人占到便宜,最厉害的一次数百骑兵冲进了军阵当中,但是在壕沟与近卫枪的双重打击下,不过就翻起了一点小小的浪花,造成了几十人的伤亡而已。
  战损得实在是太严重了,数次冲锋,让蒙古人损失超过了两万,这哪里是打仗,分明就是屠杀,蒙古人不得不将部队稍撤,重新整军待战。
  而护**也紧张的撤离伤员,所有的伤员就地处理,然后被送到江南岸去,在那里进行暂时的休养。
  “被动防御不如我们主动进攻”几名参谋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但是稳重的鲁剑堂仍然摇了摇头。
  “我们的任务就是防御,而不是进攻,只要能守住江口,我们就是胜利,而且就算是进攻的话,我们是步兵,也无法追上蒙古人,若是让蒙古人找到空子,绕行突袭江口,哪怕将江索斩断,我们的损失也大了”
  “可是蒙古人在破坏道路”另一名参谋恨得牙直痒痒。
  “让他们破坏去吧,难道他们还能将几千里的两安公路全都掀了,反正到最后还是他们这些俘虏来修路,破坏得越多,他们这些俘虏吃的苦头就越多”鲁剑堂冷静的说道。
  没错,这数万大军奈何不得防御的第八师,转而冲向了两安公路,交公路扒毁了数十里,意图断绝交通线,或是逼第八师离开阵地出战,只要一运动起来,骑兵的优势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但是鲁剑堂打定了主意不动窝,就守在江口处,你来就咱就打,你走我也不管你,防御得滴水不漏,就是不让蒙古人过江。
  而此时,护**的骑兵部队已经离开了那座无名山丘,渡过了黄河,向这支蒙古大军扑杀而来,切断他们的退路。
  山丘处,炮兵架起了火炮,不停的向山上轰击着,各种武器纷纷实验,特别是新式的炮弹,数量不多,只有几十发,而且装填的可是新式的炸药,实验室只做出了一点,多是硝化甘油和硝化棉炸药,推进药还是黑火药,但是这种炮弹打出去,一百多毫米口径的炮弹一炸就是一大片,效果相当的不错。
  自治区的军工已经在考虑是不是用硝化棉这种烟气更小的火药来做成子弹的推进药了,不过产量不高,而且技术难度也更高一些,暂时还无法大规模的普及。
  在这围山之战当中,甚至连侦察的热气球都借着这个机会参战了,直接从山上飘过,然后扔下一连串的手炮炸上一通。
  布仁夫被围死在这里已经近十天了,水还凑合,但是粮食已经吃完了,已经开始杀马吃肉了,在一阵阵投降不杀的喝吼声当中,已经数千人放下武器投降了,虽然这点人数相对于近十万大军来说微不足道,但是毕竟是个开端,近两日,越来越多的人举手投降了。
  “命令,全军上下,饱餐一顿,备好战马,准备突围”布仁夫终于咬下马了命令,这十来万人人吃马嚼的,若是再不突围,这山上的植被都要被马啃光了。
  蒙古人所做的一切,都被高空中的侦察热气球上的侦察兵用望远镜看了个一清二楚,韩老根则是冷哼了一声,看样子是想做个饱死鬼。
  六万步兵围死十余万的骑兵,这本身就是一件奇迹了,若是蒙古人真的想突围的话,根本就拦不住,不过各处要道都有大量的炮兵协同防御,随时准备对预高烈度的打击。
  不得不说,布仁夫还真是有两下子,他没有向北突围,而是向南,顶着炮火枪林弹雨强行突围,数万大军突围成功,但是却又被拦腰截断,数万大军被强行留了下来,接着围困,但是主将布仁夫却得以逃脱,步兵接着围住截断的这支蒙军,而只有一个师的骑兵开始了千里追杀,枪声不断,炸声不停,一路向北追去,一副不死不休的模样。
  布仁夫若是想集齐大军杀个回马枪,这支骑兵师立刻调头就跑,就是围随,不时的冲近步枪的射程,然后开枪射击,布仁夫留下的一些埋伏,哪怕是人数相当,骑兵师也会直接抄起骑兵刀冲杀过去,骑兵并不仅仅是打游击的,若是人数不是太吃亏,直接正面做战一点也不差,先是几通排枪,然后冲得近了近卫枪再来一轮,最后才轮刀子,硬生生的将人数上的劣势变成优势,把埋伏的蒙古大军杀得片甲不留。
  布仁夫借用地势,留下一支部队顽强狙击,碰上这种占了地利的情况,携带了小炮的骑兵直接装上开花弹或是直接上散弹,一路用小炮步枪开路,势如破竹,一种向北追杀,甚至直接杀到了大都附近。
  而蒙古也调动大军,意图将这支孤军深入的护**骑兵来个包饺子,不过护**的骑兵师却又以团为单位,四散而去,呼啸离去只留下几截衣袖的,气得蒙古人牙直痒痒。
  不过布仁夫还算是成功,带着十万大军出去,至少带回来了三万余精锐,剩下的,要么直接战死,要么就留下断后做了俘虏,足足四万俘虏从元名山上走了下来,扔进了劳工营去干活。
  而抽出手来的韩老根这一部,立刻调动了所有的骑兵全力驰援江口,意图消灭那支孤军深入的蒙古大军,层层防御,层层狙击,让这支深入宋境的蒙军一路败退,有道是墙倒众人推,沿途的宋军,甚至是战斗力更差的厢军都能抄起弓弩来杀上一翻,着实立下了不少功劳。
  春季攻势只用了不到三个月便结束了,仍然是蒙军大败,但是大宋受创不轻,而护**损失了数千兵力,不过却抓了足足七万精壮俘虏,甚至连伤员都没有,蒙古伤员直接执行战场纪律,不养白吃饭的人,虽然这个举动没有经过上头的授意,完全是士兵为了押送俘虏方便而采取的手段,不过却也得到了默许。
  有韩老根所率领的大军驻守在占领区内,大宋的摘桃子行为也不敢太过于明显,双方的军队交错着进入防御状态,而自治区也终于取得了登州出海口,渤海湾真正的入手。
  关于占领区如何管理,自治区组成了军政代表团,与大宋的团体在石门展开了一场谈判,最后的结果还是双方共同管理,无论是军还是政,都进行高度合作。
  这也是孙阳想要的结果,他想利用自治区的新的管理制度来影响大宋的君主出成宪制,而大宋也想同化自治区,把它真正的并入大宋,双方都打着这种如意算盘,自然一拍既合。
  国人做事讲究一个先例,蜀地管理已经有了一个先例了,而新占领区自然就一切好办了,双方派出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一套套的班子,共同参与管理,不过却是各管各的事情,人事安排由自己一方说了算,自治区拥有一整套的官员监管体系,便得自治区派出去的行政管理官员的名声颇好,而大宋方面的官员顺道也监管了,只不过最后都是交给大宋来处理,对于这套监管体系,大宋方面的文官系统是相当不满的,但是现在形势就是这样,与其让这套系统掌握在自治区的手上,还不如直接参与进去,反正大宋也有谏官体系。
  在原则上,自治区是同意大宋参与到这套监管体系当中的,甚至这套监管体系还可以进入自治区的内部进行监管,但是其运行原则,必须不变,也就是说,人员的调动是极快的,坚决的杜绝监管体系与管理体系进行接触与混合,避免出现蛇鼠一窝的情况。
  大宋方面也同意了这套体系,但是原则上却不允许这套体系进入黄河以南,也就是说,大宋的高层是不接受这个体系监管的,这让孙阳很是不屑,我们都开放了,你们为啥还要封闭着?
  不过饭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循序见进的过程,大宋能够把双方共同监管的区域开放官员监查制度,本身就已是一个进步了,至少比后世的那些朝代,包括近代都要强得多了。
  只是这套系统一旦运行起来,有了自治区的全力支持,想要再停下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监查体系在扩大,才刚刚一进入蜀地与黄河以北区域,自治区派出的行政官员还没什么事,但是宋官方面,却一下子就被弹劾了数百人之多,而且都是有凭有据,铁证如山,按着双方的约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官员就必须被召回。


正文 241 稳扎
  241  稳扎
  宋官与自治区的行政官员有着很大的区别,宋官一般都是以服饰来区别,几品穿什么样什么颜色的衣服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区别,而自治区则不一样,哪怕是林子善所穿的官服都与普通小吏的服装没什么区别,都是那种立领的分体式的衣服,来源于自治区的早期军装,也算是自治区自成的一个传统了。
  毕竟自治区有今天,完全就是当年军队拼死做战而打下来的,所以军装渐渐的衍化成了行政部门的制式服装,倒是有些其它的颜色,不过颜色已经不代表什么意义。
  自治区的行政官员区分很是明显,主要还是胸前的铭牌,巴掌大小的一张铭牌上详细的写明了姓名,职务等信息,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
  自从双方共同进行管理占领区以来,双方的官员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或许自治区的官员并不都是能吏,但是更注重的是整体的配合,而且更注重监督效果,而大宋官可就不一样了,良秀不齐,多有贪污**之风,也亏得大宋富庶还能撑得起。
  其实大宋的官员就算是不走这些歪门邪道,小日子也可以过得相当不错了,大宋对读书人简直就是溺爱了,刑不上士大夫就足以说明一切了,不过在官员道德方面,宋官可要比明清强得太多了,高薪养廉多少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由于自古中国的官员体系就缺乏监督,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自觉了。
  被监察署弹劾的官员无论如何都是要被请回去的,而且这些官员已经被纪录在案,在原则上,他们是不允许再到双方共同监管的区域为官了,更加要命的还是报纸,报纸上连篇的记录了这次风暴,被弹劾的官员详细信息尽数记录,发往大宋的每一区域,这年头的宋朝公民还是具有着很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