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战国之赵氏春秋 >

第65部分

战国之赵氏春秋-第65部分

小说: 战国之赵氏春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否真如传言般:是代郡的人们得罪了上天,上天这是在警示他们呢!代郡所下辖四十一县,地处于后世的山西阳高至河北蔚县一带,因此张潇看着黑色的石头就有着难以开怀的欣喜!

    张潇正要去伸手触摸着黑色的石头,县令岑彦见着立马制止道:“不要碰那石头,会有厄运的!”张潇听后却是无所谓的摇着头,就手拿着“黑色石头”向着众人展示着!

    毋庸置疑,这确实是煤块,古时最早利用煤也到了西汉,如今在这里发掘出煤块,怎会再让它埋没下去?

    卫贾与虞信也是担心太子的安危,这时期的人们对于上天有着一种本能的尊崇,从太子丹跟随着赵王在邯郸城外的郊祭也能窥探出一二……太子丹的这一举动,在场中人纷纷有些惧怕的看着他!

    不过,张潇是丝毫不惧在场人的眼神,他手拿起煤块是就想,到在邯郸就曾与赵王和内史申荼言及的,在修河道时要“政商合一”,如今有此物品,还愁重利轻义的商人不参与进来?
………………………………

第一百二十章 秦宫梦魇

    张潇此刻在林县发现煤块,对于自己提到的,通过商人解决修改河道的钱粮问题又是成功了一大步!而远在千里之外的秦国,秦王除去“四贵”,夺回宣太后手里的权利,展现出王者君临天下的铁腕手段!

    秦王宫内,秦王仿佛做着什么噩梦,秦王在床榻上不停的翻滚,似是在睡梦中挣扎什么,猛地一下从床榻上坐立起来!

    恭候在床榻旁一侧的内侍,立马近身过来,给秦王递来湿的巾布。张庶也是刚才相国府中回来,见到秦王的异状,立马帮着秦王疏散着肩膀问道:“王上,可是梦见了什么不详之物?”

    秦王听到后,挥挥手让内侍退下,这才对着张庶说道:“我又梦到他了,他高头大马的骑着,仍在指点着我,寡人……寡人梦中时无人可信,无人可用……”

    张庶是秦王在燕国当质子时就跟随着,他当然明白秦王所言及的就是赵国已经故去的君王――赵武灵王赵雍!

    秦王能够登临王位,乃是当时各国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赵武灵王听说宣太后战胜惠文后,准备迎立次子泾阳君公子赵芾为新的秦王。赵武灵王听说后立即派使者通知楼缓,让楼缓告诉宣太后,赵王准备迎立宣太后的长子,在燕国为质的公子赵稷为新秦王。同时,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公族公子固入燕迎立公子稷。

    燕国非常希望公子稷出任新的秦王,对赵武灵王的建议很支持。宣太后为了战胜惠文后,秦国经历了历时三年的内战,此时已疲惫不堪。而北边,赵国在赵王的铁骑征战下,夺取了榆中后对秦国形成了压顶之势。在南边,楚怀王对汉中、巴蜀早已垂涎。

    如果宣太后不同意赵武灵王的意见,一场恶战又将开始,赵武灵王对燕国内政的干涉历历在目。宣太后不得已,同意了赵武灵王的意见,立公子稷为新的秦王。虽然公子稷是宣太后的长子,但由于公子稷是赵武灵王所立,宣太后还是夺了公子稷的实权,重用自己的兄弟穰侯魏冉和华阳君芈戎,自治朝政,亲自与赵武灵王周旋……

    因此,秦王时时不会忘记,那人在说话的顷刻间就会了结自己的生命,一个王上的生命安全与否竟然被另一个人所掌握!卧床之榻岂容他人酣睡?

    张庶忙的给秦王端来盏茶喝来。秦王这才问道:“张禄听到你的话后可有什么异样?”张庶立马回答道:“相国似是对此不以为然啊!”

    秦王听后点着头来道:“如此这般,甚好啊!”说完话后,就端起张庶递来的茶喝后道:“哎,每每夜半惊醒,寡人在小憩一番!”

    张庶听后,躬着身子放下屋内的巾帘,吹熄房内的火烛让秦王继续歇息!与此同时,相国府内的郑安平在屋内不停的踱步走来走去,反观之张禄却是一脸的悠闲,似是宠辱不惊,外事与己无关!

    张禄看着不停走动的郑安平道:“那张庶不过是试探之言,竟让郑兄焦躁不已?”

    郑安平听到张禄语气带有着一丝的玩笑之意,仿佛刚才给自己所讲的竟没有一丝的放在心间。担心的问道:“那须贾不日就要来到咸阳,若是他向秦王谈及你的身份,我怕?”

    张禄一听到郑安平谈及须贾,就怒不可遏的说道:“须贾不过冢中枯骨,近不得识人之明,远又不能识人君主!如此臣子,与冢中枯骨何异?”说到此时,张禄话锋一转的说道:“那张庶不过是秦王的内侍,我想今晚的试探之言也许是秦王的试探?”

    郑安平听到张禄的话后,双眼之中尽显迷惑,张禄解释道:“君知臣,方得臣文华武略,臣知君,才可君臣携心啊!”听到张禄的说辞后,郑安平内心才稍稍心安一些!

    张禄此时才将须贾到来之事稍稍平复下内心,喝口茶水问道:“可还有别的事?”

    郑安平笑着上前对张禄道:“今日,有学子来府前拜见,请先生定夺?”张禄听后,头都没抬的问道:“何人?”

    郑安平听到张禄对此略有兴趣,忙的说道:“齐国学宫祭酒荀卿大人!”张禄一听到荀子到来,倏地站立起来问道郑安平:“当真!”

    张禄就曾到齐国,自知齐国的稷下学宫内人才济济,而能够当上学宫的祭酒更是证明其实力斐然。也正是此次出使齐国,张禄才与须贾结怨!

    须贾是为魏王出使到齐国办事,张禄作为须贾的门客自是跟着去了。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当时的齐王却是不知从哪里得知范雎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雎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

    而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话说为门客者,主忧臣劳,主辱臣死。须贾正为自己不受待见而恼羞成怒,却是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小门客却受此殊荣,因此妒从心起才有了后来的事情!

    如今,自己身为秦国的国相,而当年的齐国祭酒大人却是要拜谒自己,世事浮沉,难以预料啊!张禄不由得要打听一下道:“不知荀子前来拜见是为何事?”

    郑安平丝毫未将拜见之人放在心上的说道:“还不是想通过你,面见秦王,为自己的学说赢得君王的支持!”

    听到郑安平的话后,张禄却是心有所思:“世人皆知荀子为当代儒家至圣先师,而秦国却是自孝公时就尊崇法家,难不成荀卿另立学说?”

    张禄想不同荀子为何,就问道:“可知他现在何处?”郑安平讪笑道:“前来拜见的不过荀卿的弟子,我让他明日再来!”

    荀子自到咸阳之后,就让浮徐不停的打探如何接近秦王!能够与秦王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相国,而又跟相国接触最多的莫过于郑安平了,因此浮徐就首先开始“公关”郑安平来!

    法家给人一种严酷形象,儒家自是给人温文尔雅的形象。而让儒生“公关”起郑安平来,那是一顿好话说出,郑安平都不知今夕是何年来了!因此,张禄一问事情来,郑安平自是大力力荐荀子之事来!
………………………………

第一百二十一章 荀子谈秦

    张禄听到郑安平谈及的事后,夜已经深了,忙的让郑安平退下歇息去了!自己却仍在想郑安平所提及的事情!

    旭日清晨,荀子随着浮徐到达相府内拜见国相张禄!荀子自来到咸阳之后,一直待在酒舍之内,也就是今天面见秦国的国相张禄,才从酒舍内走出来。

    相国府是在穰侯府为主稍加修饰,张禄就搬了进来。荀子一行在郑安平的带领下走进相国府内,当走进府内的正厅,张禄早就等候多时了!荀子走进来时,张禄

    张禄看着坐下的荀子感叹道:“今日再见祭酒大人仍是风采依旧啊!”荀子一听张禄的话后,自是明白张禄话的言外之意,荀子一脸恬然笑容看着张禄道:“相国大人所言的不过是过眼云烟,往事不堪言之啊!”

    张禄听到荀子的话后,也不再过多提及,而是就直接问道:“不知祭酒大人面见秦王准备言及什么学说,还是儒家学说吗?”

    尽管在后世之中,对于张禄的性格评说言及不一。但不可否认,张禄此刻在帮及荀子面见秦王时,倒是没有丝毫的私心。

    对于荀子到来,张禄内心是挺欣喜的,张禄此刻也是初位极人臣,当初他在齐国时也是同样的受人不待见,因此他也是极为的明白拜见别人时的紧张之心!当初,他随着须贾拜见魏王,他也是像今日的荀子一般,如今只不过自己所处高位,这感觉确实是:一览俯视天下!

    因此他所问到荀子的话,是等到面见秦王时,所讨论的话题是能够帮及的到的,所谈及的是自己有所准备!

    荀子听到张禄的话后,忙的应声说道,不过他也是并未正面回答相国的问题,只是讲及:“我听说,无论言者是何学派,重要的是所处的学派要服务于君王,”

    张禄听到荀子的话后,沉凝半晌,也是同意他的言论道:“先生所言不差啊!”然后,张禄就对于荀子不顾及儒门弟子约定俗成的准则:儒者不入秦,询问道:“不知祭酒大人入秦有何见解?”

    荀子是从洛阳东出进函谷关,一路所见秦国的山川地形,民风民俗,官吏行政,因此赞叹的对张禄道:“自荀况入秦所见,秦有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张禄听到荀子言及自孝公而来,秦国四世而盛,非为运气使然,非是代代明君所致,而是商君变法,变的是法立如山、法贵时效、法外无恩!张禄在秦所仕这么些年,自是明白荀子话的含义,点着头道:“然也啊,祭酒大人所言字字珠玑啊!”

    荀子听后,微微一笑继续道:“秦据函谷关之固,地形险要,山川秀美;久久老秦人,百姓淳朴恭顺为古之民;法贵时效,官吏严肃敦敬为古之吏;士大夫公而无私为古之士大夫;朝廷运转效率极高,君主垂拱而治,为古之朝。是以秦有四世而胜,非幸也,数也!”

    张禄听到荀子的赞美之词,哈哈大笑道:“祭酒大人的话可比老秦人还老秦人啊!”荀子自是不比孔子和孟子!因为荀子与他们相比,有着更为迫切渴求统治者垂青的心态……

    当时孔子见鲁定公时,孔子第二次得到任用,但由于不满执政季桓子所为,愤然去鲁,周游列国十四年。学生子贡曾向老师建议不要把标准定的那么高,适当放宽也不是不可以,所谓: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但孔子虽四处碰壁,仍不愿迁就当权者!而当卫灵公问战阵之事时,孔子也因灵公无道而拒绝回答。

    而后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猝然发问道:“汝不远千里而来,会有利于我魏国吗?”孟子当即顶了回去:王何必曰利?这里仅有的只有仁义而已矣!我是来教导你行正道的,不是仅仅只为利益与否!

    这话说出来,连他的学生公孙丑都听不下去,也对孟子提出过类似子贡的问题,劝老师降低标准,所谓: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当然不肯为统治者屈膝,也不愿意为现实政治就俗!

    而相比较孔孟对统治者的态度:我确实希望得到任用以展平生抱负,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