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太平血 >

第585部分

太平血-第585部分

小说: 太平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政的改制之后宣布的又是另一项关于教育的重大改革,也就是废除了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太平天国开始实行全民三年义务教育制度和国家政务员考试制度。三年义务教育是太平天国为了降低全国文盲率而花费大量金钱和投入推行的一种普遍教育,预计三年内全国要新开办小学三千多所,保证全国三千多个县每个县都有公立小学。因为还是国家人口太多和地域太广的缘故,暂时只能推行三年义务教育,否则财政上的压力还是太大了,因为这个义务教育是国家出钱,完全免费的。

而国家政务员考试制度则是更加打开了普通人当官的渠道,只要你识字、有一技之长便可以参加每年举行的政务员考试,和后世一样,国家择优录取,先从地方政务干起然后逐渐提拔到中央来。这样能避免一群只会写八股文的书呆子长期掌控着国家的政局,而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制度。

各种改革制度宣布之后,原本太平天国的旧有朝臣们表现得比较平静,这些改革他们是心底里早就有数的了,很多制度之前他们都参与过讨论,因此并不惊奇。而袁甲三、李鸿章、彭玉麟、庆丰等满清降官们就觉得很是惊讶了。

当散朝之后,李鸿章走在宫内甬道上时对袁甲三和彭玉麟道:“观我新朝气氛,是在开启中华三千年未有之新局面啊。”彭玉麟则道:“新皇是否放权太过?会不会出现明太祖之事?”彭玉麟所说的明太祖之事三人都明白,就是明朝初年朱元璋设立了左右丞相,但后来皇权和相权冲突,最后朱元璋又取消了丞相制度。

袁甲三沉吟半晌后道:“新皇乃开明之君,必定不会是朱元璋那种滥杀开国功臣之人,中华数十年之内,必能大治。”袁甲三的话只对了一半,萧云贵的确不是滥杀功臣之人,而他的妻子洪韵儿却是。在二十年之后,萧云贵先因病驾崩离世,后来新皇继位,面对当时国内资产阶级想要掌握国政和传统封建势力的角逐之时,已经是皇太后的洪韵儿为了保证国家顺利过渡,完成国家资本制度的改革,一口气杀掉了包括袁甲三自己在内的十多位代表封建残余势力的开国老臣子。不过也算幸运,洪韵儿杀功臣的时候,很多功臣已经老迈病逝的居多,所以杀的还不算太多。

而洪韵儿二十年后诛杀功臣支持资本制度改革则是另一场大变革,那时候国家已经具备了改革的条件,民众的文盲率大幅下降,民智开启,思潮涌动,国内工商业繁荣发达,掌握着国家经济的资本阶级发动大变革是必然的。而这场变革之后,太平天国最终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萧氏一门则成为皇族,仅仅只是国家的一个象征,皇权被进一步削弱。国家形成了民议院和资本家们组成的国政院,也就是英国的下院和上院形式,首相变为对民议院和国政院两院负责的制度。

听了袁甲三的话后,彭玉麟道:“那取消科举制度呢?天下的读书人只怕会有所不满。”李鸿章则微微颔首道:“是有可能不满,没了举人、秀才这些名头,也就不能免除一些税赋了啊。”袁甲三则道:“于国来说,咱们这些读书人也早该交税纳粮了,我倒觉着今后除非于国家有功劳之人可以免税,其他人只是多年几年书就能免税本就不太合理。况且国家现时做的是全民教育,今后念书识字的人会越来越多,皇上这个义务教育比孔圣先生的气度还大,他是要全国民众都是读书人啊。”

李鸿章道:“是啊,孔圣人教化一方,当今皇上是真的要教化万民啊。”彭玉麟则点点头叹道:“真到了那个时候,谁还敢来欺负我们?或许我中华又将开启一个汉唐盛世来。”

正说话间,只见迎面走来一行人,却是数十名宫中禁军侍卫押解着十几名人犯而来,三人退到一边去,彭玉麟眼尖一眼便认出这一行人却是湘军曾国藩、郭嵩焘、曾国华等人。彭玉麟急忙上前,却被侍卫拦住,他急忙道:“我只是说几句话。”那侍卫道:“皇上等着见他们,对不住。”说罢又押解继续前行。

曾国藩听得声音回头看了看,对着彭玉麟只是苦笑起来,跟着略略拱拱手,彭玉麟则深深回了一礼。身后李鸿章、袁甲三走上前来,袁甲三叹道:“曾文正此人也算是叱咤风云一时,却不知皇上会如何处置他们。”李鸿章叹道:“若是前朝必定是高官厚禄,但这新朝,唉,也就是依法公出四个字了啊……”

第七百二十五章湘军其后

萧云贵看着殿上跪伏着的一干人等,联想到后世历史上正是这群人亲手埋葬了太平天国,但现在他们却臣服在了自己脚下,心中说不出的一种快慰感来。但很快他看到曾国藩那略显佝偻的身躯和花白的头发,却又有些心酸起来。从一开始的一个个历史人物被自己踩在脚下开始,萧云贵就有了一种说不出的豪情,但随着倒下的人数越来越多,他开始麻木了起来。

本来萧云贵是不会亲自面见这些人的,因为见不见他们都已经有了最后的归宿,自从北伐开始之后,萧云贵并没有用任何特权去干预任何人的命运,(杏贞是个特例,她因为身份特殊,最后太平天国刑部(现改为司法部)最后特赦了她和载淳的罪过,)但最后他还是决定见一见,只是想听一听曾国藩还有什么话说。

萧云贵让他们站起身来,曾国藩在郭嵩焘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萧云贵看了看这个略显苍老的人物后问道:“公当年发布檄文起兵之时,可有想到过会有今日?”

曾国藩佝偻着身躯惨然一笑道:“有过,若当年骆秉章能力保省城不失,或可保留恢复天下之本,当年贵部袭破省城,老夫已知可能会有今日之下场,但后来洪杨二人出镇省城,胡乱施政,老夫才又看到了希望。若这太平天国一直便是洪杨二人主政,老夫不会到此地步。”

萧云贵点点头又问道:“听闻清廷退位让国之后,有人劝你自立,为何没有自立?”

曾国藩答道:“为我一家之荣华富贵。搭上湘地万千军民性命实属不智、不仁之举。”

萧云贵赞道:“文正公虽然你兵败,但也不失为一代雄杰。可惜你在与我天国作战之时,所统湘军便是最为凶恶的一支。当年破衡阳时,你与陶恩培约定放归我太平军兵,但后来又背信弃义,袭杀我军兵。后来又派兵入广州,残杀数万天地会起义军民百姓。这些恶行却是不能赦免的罪过,你还有何话可说?”

曾国藩摇摇头道:“成王败寇,无话可说。”但跟着他深深一揖道:“但恳请今上看在我等湘军一干人等还有主动归降之功,赦免我等家人之罪。”

萧云贵点点头道:“这点你放心,我太平天国一向按律法行事。不会连坐家人。湘军之中,我们不会滥杀一人,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罪之人。”说到这里顿了顿道:“听闻荣禄和你的大女儿成婚后有了一个儿子?”

曾国藩微微嘴角一抽道:“荣禄虽犯大罪,但稚子无辜,还请今上高抬贵手。”

萧云贵微微一笑道:“你不必惊慌,朕不会对一个稚子做什么的,朕听闻此子自幼聪慧,想把他接进京城来照养。”

曾国藩苦涩的一笑说道:“今上恩典,曾某拜领了。”

萧云贵转头看向郭嵩焘道:“郭先生当年和朕就在长沙城中认识了。多年不见,风采依旧啊。”

郭嵩焘摇头道:“阶下之人,何谈风采?”萧云贵问道:“当年左宗棠曾经在狱中和你有一番对话,他说他不是从贼而是从龙。今日这话已经实现,先生以为如何?”

郭嵩焘苦笑道:“季高眼光比郭某毒辣,我无话可说。”萧云贵嗯了一声道:“可惜先生是湘军首脑人物之一。也只能听从国法处置,否则以先生的才干。倒是还能再为国为民做一番事业的。”

郭嵩焘惨然一笑道:“历来改朝换代,前朝之臣必多死节。但我之死却是为了救湘地百姓,死的值了。”

萧云贵赞道:“先生心中最后还是良心未泯,不愧是湘中名士。”最后看着其余人等道:“好了,朕今日只是想见见诸公,诸公多年来与我天国为敌,虽然做错了许多事,但湘军自成一军,能在江南独抗我天国大军数载,的确有过人之处,诸公放心,你们手下的兵将家人朕会好好安排,不必牵挂。”

湘军众人都知道自己的结局,到都是硬气得很,到最后也没有一个人出言哀求放过自己,众人谢了一回之后,便由侍卫们带回牢房去了。

后来经过数月的审理,湘军诸将的罪过一一被查明,曾国藩被判了死刑,但最后因为有主动归降的情节,被改判无期徒刑,在天国定国第三年上病死狱中。郭嵩焘被判二十年徒刑,但最后在狱中表现良好,五年后释放,后郭嵩焘以六旬高龄参加天国政务员考试,被录取后一直在教育部任职,直到八十多岁才安然去世。曾国华等人也都被判处无期或有期徒刑,经过数年牢狱改造之后,大多都释放回家,一些人也向郭嵩焘一样又为官,一些人则回家终老。而那些当初不愿投降而弃官归隐的,数年间也是逐渐被抓捕归案,这些人大多都被判了死刑,因为他们没有曾国华、郭嵩焘这些人的主动归降情节。

十余万湘军中,有一半的军兵被遣散回家,他们大多数都是不愿意再当兵的,另一半愿意当兵的经过挑选之后,充入了各个地方的军队之中。大部分继续当兵的湘军其后在福建、广州等地抗击英法联军,这些湘军作战勇猛,特别是广州一战,三千湘军健儿死守虎门炮台,最后全部殉国,但他们为大部队聚歼登岸之敌争取了时间,使得广州战役大获全胜。后来天国定国十年的时候,湘军的一支还参与了干涉日本倒幕的战争,在攻占倒幕派大本营大阪之后,这支湘军在那里烧杀抢掠三日,倒是很有历史上湘军攻破天京后的做派。从此,湘军的威名令中外军队都闻风丧胆。

处理完湘军诸将之后,萧云贵回到东暖阁内,洪韵儿一直站在帘子后面偷看。看到他进来之后叹道:“想不到一代雄杰就这样被我们处置了。”

萧云贵摇摇头道:“他们逆势而为,是自取灭亡。”洪韵儿嗯了一声道:“荣禄的孩子你打算怎么办?”萧云贵道:“虽然思玄死了。但这孩子总算还是他留下的,他们母子两人我们自当是要好好照顾的。”

洪韵儿摸着鼻子道:“你不怕孩子长大之后找你报仇?”萧云贵笑道:“自从起兵以来。我杀了多少人?要找我报仇的多了去了,我会怕一个小孩子?而且你不觉得他很可怜吗?”

洪韵儿点点头道:“是啊,这个孩子也很可怜,从小没了爹,而且荣禄的罪行是天下皆知,这孩子将来要背负一个卖国贼儿子的名声活下去,的确很可怜。只有我们把他们母子接京城来照养,才有可能把他照顾好、教好的啊……”

荣禄之子后来被接到京城和他母亲一起居住,后来萧云贵将他认作义子。取名萧有义。萧有义自小便被萧云贵接入宫中和他自己的儿女一起上学念书,对于他父亲的事迹,在此子懂事之后,萧云贵便没有隐瞒他,都一一和他剖析明白。萧有义得知父亲当年的叛国之行后,大哭了三天,而后出行游历西欧诸国,成年后归国,一直在外交部担任要职。终其一生都平安渡过。而曾纪静最后也没有再改嫁,晚年回到湘地老家终老。

夫妻俩正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