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传奇-第6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五万大军就此分散,到各自应该去的地方。
左良玉与贺人龙两人对这样的安排都是有意见的。左良玉驻扎在真定府,这里紧靠着山西。流寇一旦进攻北直隶,必定从真定府方向进攻,可驻扎在真定府的大军总人数不过两万人,凭着这两万人能够做什么,根本无法抵御。
贺人龙就更不用说了,驻扎在大名府。麾下只有一万军士。
保定府安排的军士人数最多,达到了八万人,其余四万人安排在了河间府,据说是要保证漕运的畅通。
因为内心有意见,故而左良玉与贺人龙没有提出什么建议。其实他们已经看出来了,杨嗣昌此番的安排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粮草的供给,十五万人需要的粮草是不少的,北直隶各地都遭遇到数次的劫掠,根本没有什么粮食,如今是初秋的季节,距离来年的秋收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十五万大军的粮草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不解决这个基本问题,不管军士分布在什么地方,都是难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
不知道为什么,杨嗣昌没有想到这个最为主要的问题,其奏折之中根本没有牵涉到粮草,这个关键年问题被忽略,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杨嗣昌怕是难以预料。
时间到了九月底,北直隶基本稳定下来。
回到京城之后的杨嗣昌,负责管辖兵部和户部的事宜。
户部一般都是内阁首辅直接管辖的部门,此番由杨嗣昌负责管辖,可见皇上对其是非常信任的,不过这个时候管辖户部,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因为北方缺粮,就连京城之内,缺粮的问题都凸显出来了。
漕运停止之后,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京城,尽管北直隶其余地方遭遇到数不清的蹂躏,不过京城一直稳如磐石,不少士大夫和富户都借机进入到了京城,应天府在年初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统计,京城的人口已经接近百万人。
这个数字放在几百年之后,也不是小数目。
人多了,粮食的消耗就多,还在六月份的时候,京城粮食的问题就显露出来,因为大部分的漕粮都直接提供给朝廷大军了,用于民生的寥寥无几。
杨嗣昌主管户部之后,需要开始考虑粮食的问题了。
杨嗣昌不是神仙,不是什么事情都能够考虑到的,他关注的眼神,基本集中在兵部,也就是朝廷大军需要的粮食,这就包括了山海关、宣府、大同以及北直隶其余地方驻军的粮食,至于说老百姓需要的粮食,他还真的没有想过。
维持军队的粮食开销,唯有漕粮。
杨嗣昌迅速给漕运总督府下了敕书,要求恢复漕运,同时也给郑勋睿、周延儒、杨一鹏、熊文灿等人都写信了,言必须要恢复漕运。
杨嗣昌的信函、朝廷的敕书、曹驰的请示涵等等,都摆在了郑勋睿的面前,是不是恢复漕运,就等他的一句话了。
周延儒、杨一鹏、熊文灿、甘学阔甚至杨廷枢等人的意见,都是要恢复漕运,而徐望华和郑锦宏等人的意见,则是暂缓恢复漕运。
秋收季节过去的时间不长,南方的粮食基本都丰收了,各级官府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储存,这个时候运送漕粮,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没有人知道,郑勋睿正在因为漕运的事情遭受煎熬。
京城的暗线源源不断送来情报,北直隶各地的粮荒已经逐渐爆发出来,这种情况到了冬季,将是大爆发的时候,而京城的局势更加的严重。
京城斗米已经涨到五钱银子,预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价格可能更高,南直隶石米三两银子,价格悬殊接近二十倍,这本来是很好的商机,可没有任何的商贾敢于做这样的生意,北直隶已经乱成一锅粥,虽然表面上平静了,但到处都是土匪,粮食不可能运抵京城,稍微安全一些的水路,潜在的危险也是巨大的,若是没有郑家军护航,根本不敢做。
京城的人口太多,富户只有那么多,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的百姓,家中不可能有太多的存粮,而那些存粮的大户,已经开始囤积居奇,想要他们拿出来粮食接济百姓,根本不可能。
熟知历史的郑勋睿知道,缺粮的情况延续下去,历史上又一件事情将要大爆发,那就是鼠疫。
鼠疫夺去了北方一半多人口的性命,爆发鼠疫的原因就是缺粮,吃不饱饭的老百姓,无奈抓老鼠充饥,同样吃不饱的老鼠,自身的免疫力地下,身上携带的跳蚤等病毒更多,其身上的病菌一旦传染给人,则人与人之间的传染将迅速蔓延,到了那个时候,鼠疫就形成了。
历史上崇祯十六年到十七年爆发的鼠疫,属于肺鼠疫,这种病毒在低温之下传染,也就是冬天传染,气温上升之后会自动的消失。
北方已经大规模的缺粮,漕运若是不能够尽快的恢复,那么北方的鼠疫将大规模的爆发。
如今没有爆发鼠疫,郑勋睿和郑家军功不可没,漕运的畅通,以及陕西对流民的容纳,让饿殍满地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更兼之郑家军与草原的互市,保证了草原上的稳定,这才让北方没有爆发出来大规模的饥荒。
北方的鼠疫是不是会爆发,就在郑勋睿的一念之间,他若是恢复了漕运,保证对北方粮食的供给,则局势能够稳定下来,若是停止了漕运,让北方得不到漕粮,那么大规模的饥荒将迅速爆发。
可恢复漕运,则大明朝廷还能够维持,说不定还有逐渐稳定和强盛的机会,至少郑勋睿内心之中的计划将要遭遇到挫折。
是不是恢复漕运,让郑勋睿痛苦,他迟迟下不来决心。
穿越十多年的时间,他的内心已经变得较为冷酷了,可如此大的事情,他还是无法真正的做出决定。
十月初,郑勋睿终于下定了决心,恢复漕运。
他良心上过不去,且不说北直隶,就说京城之内,百万人之中,绝大部分都是寻常的百姓,这些百姓是无辜的,漕运若是停止,这些人很有可能饿死,京城爆发鼠疫的可能性成倍的增加,这是郑勋睿无法承受的历史责任。
至于说郑家军何时朝着北方进军,就算是历史的轨迹发生了变化,无非是推迟一下时间,郑勋睿正好进一步稳固南方的局面。
第八百四十七章出人预料的交易
退回到山西的李自成,突然发现日子不好过了。
此番四十万义军出征,目的就是拿下北直隶和京城,这样就能够彻底壮大义军的实力,不过征伐需要大量的粮食,前期筹备的粮食不少,足够征伐的开销,可惜在保定府的一番大败,损失了太多的粮食,让粮食问题瞬间表露出来了。
秋收季节过去的时间不长,该征收的粮食全部都征收了,继续征收粮食肯定是不行的,那样会导致河南与山西等地的大乱,更何况有钱人几乎都跑到陕西去了,留下来的要么就是无法远行的穷苦百姓,要么就是支持义军的人,继续征收粮食,维持义军的开销,让这些人负担太重、活不下去了,那么义军就将失去支持。
以往这些事情基本都是顾君恩出面处理的,李自成很少操心,他主要关心的是义军的战斗力、规模以及作战目的和部署等等,现在粮食问题迫切的摆在了面前,顾君恩也想不到很好的办法,那就需要李自成也开始思考了。
缺粮的滋味李自成是非常清楚的,原来他是驿站的驿卒,有着固定的工作,后来因为朝廷裁撤驿站,让李自成失去了饭碗,生活难以为继,感受到了挨饿的滋味,才毅然加入到义军队伍之中的,义军能够维持到现在,规模越来越大,就是因为挨饿的人太多了。
义军决不能够缺粮,否则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山西与河南两地,同样是灾荒连连的地方,这两年稍微好一些,但老百姓根本没有恢复,义军征收粮食。本就让不少的老百姓遭殃了,再次去征收肯定不行,做的过分了,会引发老百姓造义军的反,李自成无法承受这样的局面。
走投无路的李自成,将眼光看向了南方。
南方的富庶。李自成有耳闻,顾君恩也侧面说过,尽管没有到过南方,可想必这些传闻不会有假,不要说南方,就连郑家军掌控的陕西,老百姓都是稳定的,近十年的时间过去,陕西的人口越来越多。可没有谁造反,甚至连土匪都销声匿迹了。
率领义军到南方去抢粮食,那是找死的做法,李自成绝对不会做,南方都被郑家军掌控,郑家军的战斗力强悍,这支强悍的郑家军,不逼到绝境不要去招惹。
剩下的就是出钱买粮食了。
这样的交易。义军还从来都没有做过,以前是流动作战。没有固定的根据地,粮食全部都是强行的征收,或者直接抢,现在有了固定的地方,粮食问题就必须要考虑了。
其实义军占领河南与山西两地,时常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粮食。
李自成想不到很好的办法。他也不可能变出来粮食。
从南方购买粮食的想法,最先是顾君恩想出来的,但顾君恩说的比较隐晦,并未直接提及,如今走投无路想不到好办法的李自成。唯一想到的也是购买粮食。
李自成与顾君恩密议之后,最终还是决定到南方去购买粮食。
义军派出的代表,是李自成的侄儿李过。
李过此人一直都很是低调,其实李自成开始造反的时候,身边唯一跟随的人就是李过,可这么多年过去,李过在义军之中的地位,明显不如顾君恩,甚至不如刘宗敏。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李过在义军之中也许地位不是那么显赫,但是在顾君恩和刘宗敏等人的眼中,是非同一般的。
这次李自成派遣李过代表他到南方去,确切的说就是到南直隶去购买粮食,就是想着让李过真正展露出来才能。
李过出发之前,李自成与其密议了整整一天的时间。
李过出发的时候,身上携带的是洪门钱庄的票根。
这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洪门钱庄的票根,京城早就存在,北直隶更是普遍存在,且洪门钱庄的票根,被北方视为与黄金白银同样宝贵的东西。
李过十月中旬抵达南京,一路上还算是顺利,他装扮成为商贾,掩护的亲兵则装扮成为随从,大明北方已经完全乱了,官府的路引没有了任何的作用,加之郑勋睿掌控的南方,根本就不需要路引等东西,故而李过一路上还算是顺利。
期间也遇见了一些土匪,不过李过身边的护卫可不是吃素的。
从河南进入到南直隶,李过已经被南直隶的平静和富庶惊呆了,南直隶和北直隶比较起来,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北直隶哀鸿遍野,很多地方百里无人烟,南直隶官道上的行人熙熙攘攘,看不见面带菜色的人。
这让李过以为自己看错了。
进入到南京之后,南京城内的繁华,更是让李过无所适从了,尽管他是李自成的亲侄子,可常年跟随李自成征伐,很少到繁华富庶的地方,也没有体会过安逸的生活。
这让李过感受到了郑勋睿的可怕,也隐隐明白了郑家军为什么会如此的强悍。
尽管李过认为自己一切都做的天衣无缝,行动非常保密,不过他们进入到客栈之后,很快就有人登门了,登门之人自报家门,乃是郑家军调查署的人。
李过和身边的护卫不会反抗,他们是到南直隶来购买粮食的,本来就想着见到郑勋睿,或者说不够资格见到郑勋睿,见到能够做主的人也行。
被带到郑家军军营之后,李过很快自曝身份,将来到南直隶的目的说出来了。
李过还是很聪明的,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