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大黄袍-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御书房内,由于窗子紧闭着,显得有些幽黯。烛火舔|舐着干冷的空气。屋子里的墨香,那是久久酝酿以后,书墨与檀木原有的香气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气味。朱由检坐在椅子上,看着那刚刚抄过来的《沁园春·帝颂》,呢喃自语道:“没这帝颂二字压头,朕还真以为你要图谋王业……”
第135章 海上有人?
两日以后,船队绕过威海卫,驶入了东海后,进入东海,开始南下。李郁欢气色欠佳地坐在杨帆身边,拿着刚刚从海上捕捞上来的鱼,在炭火上烘烤着。
鱼上边,用小刀拉开了几道小口子,抹上了细盐之后,在炭火上发出滋滋的响声。杨帆看着李郁欢无精打采的样子,便问道:“你家老爹不让你出海,你非要跟出来,现在后悔吗?”
“不后悔,至少郁欢跟着先生学会了烤鱼。”李郁欢即使是身体虚弱,这从容之色依旧不改。孙毅看着一边烤坏的三条黑乎乎的鱼,撇撇嘴道:“你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烤糊了三条鱼,才知道怎么控制火候,也是够笨的。”
李郁欢并不生气,如同一个瓷娃娃一般,虚心接受了孙毅的吐槽,道:“孙兄责骂的是。为学者,不知五谷,不身体力行,确实有违读书人的真意,惭愧惭愧。”孙毅笑道:“你小时候就没有烤过玉米棒子?”
李郁欢摇摇头。
“掏鸟蛋呢?”
笑话,这李郁欢是李道的命根子,即使是平常的书香门第,也不可能干如此顽劣之事。孙毅挥挥手,道:“真是没童年,当初在老家,掏鸟蛋、抓蛤蟆、摸螺蛳、烤玉米棒子,别提有多好玩了。怪不得连烤条鱼都要烤焦。”
杨帆笑道:“行了,人家郁欢从小熟读四书五经,你背段论语来听听?早就听孙老说了,家里几个子侄辈,就你这个熊孩子屁股坐不住。”
“爵爷,您别听我爷爷他瞎说,我哪里不爱看书了。不过家中那些老夫子,动不动就那些《千字文》、《论语》的,那是人可以读的?”
杨帆接过李郁欢递过来的鱼,虽说卖相不怎么样,但好歹新鲜,加上那撒上的些许细盐,滋味便上升了一个档次。“郁欢,你跟他说说,这《千字文》、《论语》都是什么时候读完的?”
“回先生的话,六岁启蒙读的便是《千字文》,八岁的时候便看完四书五经了。如今在观明道先生的《遗书》、《文集》。”李郁欢恭敬地回答道。孙毅罢了罢手,道:“不能和这小怪物比。我爷爷说了,这李家小兄弟,那是少年老成,入相之才,将来定能够一鸣惊人。”
李郁欢摇摇头,道:“孙尚书着实过奖了,小子岂敢,只愿学有所成而已。”李郁欢将第二条烤好的鱼递给孙毅。杨帆问道:“既然刚刚你说你也读书,我问你,你都读了些什么书?”
孙毅道:“《孙子兵法》读过几卷,《史记》看过些许,不过最近看到过一本杂书,写法乃章回体,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讲述的乃是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事情,看得我荡气回肠,好不痛快。”
“莫非是湖海散人罗贯中所著的那本?”
孙毅惊疑道:“怎的?李家兄弟也读过此书?”李郁欢点点头,道:“读过,虽与《三国志》有出入,但也算得上是引人入胜的小说,闲暇之时,读之甚好。”
杨帆吃完鱼肚子上的嫩肉,便问道:“既然你们两个都读过此书,就说说个中人物哪一个最符合你们的胃口。”
孙毅笑道:“若是让我说,自然便是长枪赵子龙了。那段单骑救阿斗,堪称经典,读之热血沸腾,忠义智勇,甚是喜欢。”
杨帆点点头,道:“郁欢,你呢?”
李郁欢听到杨帆在问他,便回道:“自然是孔明先生了。六出祁山,五丈原前魂归天,身为人臣,该当如此。”杨帆点点头,没做任何评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然谈不上孰好孰坏。
大船开始扬帆,随着水手的吆喝声,大帆乍起,顺风南下,船速快上了不少。起伏间,只听到浪打在船身上的哗哗声。孙毅吃了鱼,便跑到船尾,拿着从杨帆手中讨要来的望远镜,东张西望。
李郁欢看着用那大鱼刺剔牙的杨帆,身子微起,拱手一礼,道:“不知先生钟爱何人?”杨帆眉头一挑,没想到李郁欢会问自己,便道:“不喜刘玄德,太虚;不喜孙仲谋,无勇。”
李郁欢起身一礼,道:“受教了。”
杨帆一笑,心中暗自腹诽道受教个毛线啊,老子什么都没说,你就什么都明白了?不过他也不解释,起身欲回到舱中小憩,便听到后边孙毅的高呼声,“爵爷,快来!海……海上有人!”
杨帆和刚起立的李郁欢闻声往船尾赶去。杨帆拿过孙毅递过来的望远镜,往东侧的海面上望去,从镜中看到一块浮木上,一个人影在海上一起一伏,便赶紧喝道:“来人,旗手通知后边船只,继续正常航行,本船舵手,往东侧靠过去。”
杨帆下令后不久,整艘郑和宝船的风帆、船桨都变了方位,船头缓缓朝东面移动过去。后边的那艘宝船上,刘晖看见杨爵爷的船往东拐了,便问道:“出了什么事,为何杨爵爷的船往东面去了。”
刚刚从桅杆上下来的旗手道:“回禀大人,这杨爵爷的船旗手告知,东面有人求救,命船队正常航行。”
“求救?”刘晖望了望东面海上,哪里来的船只人影,便狐疑道:“这就算有人,杨爵爷怎么知晓的?奇怪。”
杨帆的船很快便靠近了那个黑点,在杨帆的指挥下,宝船已经离那浮木大约五丈远的样子,一个熟悉水性的水手腰间盘了根绳子,缓缓吊下船,往那根浮木游去。
杨帆看见那水手已经救下浮木上的人,便道:“往回拉上来。”几个水手缓缓地将两人拉了上来。杨帆看着那被水手就上来的人,看着穿着服饰,倒像是这大明的女子,只不过怎么会在这大海上如此蹊跷?天气冷,水手赶紧进屋去换衣服了。
杨帆命人赶紧将这个脸色惨白的女子抬入舱内。李郁欢和孙毅也跟着进了舱中,女子已经奄奄一息,杨帆伸手放在女子的鼻子前,竟然还有微弱的鼻息,便对着身后的两人道:“赶紧去找一套干净的衣服和一盆热水过来。”
“好好好,马上就来。”两人匆忙往舱室外跑去。
第136章 倭
两人离去后,杨帆默念一声得罪了,便按压这女子的腹部,将那腹中灌进去的水都按压了出来。
“来了来了。”孙毅端着大盆的热水,后边落下一截的李郁欢拿着见宽大的衣裳,手里还拿着快纱布。杨帆抬手道:“把纱布给我。”
李郁欢目光转了回来,将手中的纱布递给杨帆。孙毅道:“爵爷,要纱布何用,也没什么伤口,似乎就额头有些红肿罢了。”
杨帆道:“别废话。”他将那纱布垫在女子发紫的嘴唇上,轻轻捏开双唇,开始人工呼吸。一口气下去,双手紧接着交叠在一起,按压在胸腔上边。每按压几十次,便进行一次人工呼吸。后边站着的两人看得惊呆了,在他们眼里,杨帆干了两件事——袭胸、亲嘴。
孙毅掩嘴偷笑,李郁欢羞涩地别过头去。
“咳。”
女子的一声咳嗽,让后边两人一惊,惊呼道:“还真有气!”在他们看到,这掉入海里这么长时间,手脚都冻成了冰棍,救活肯定是没戏了。没想到被爵爷这么摸摸胸,亲亲嘴就有这么大功效?难道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吗?
两个未经历过爱情的骚年陷入了幻想。这人工呼吸外加心肺复苏,连续不断地做个百十来下,也是个体力活,杨帆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道:“快到下边找个妇人上来,这湿冷的衣服我也不好换。”
孙毅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暗自偷笑着,爵爷您胸也摸了,嘴也亲了,这脱衣服还不好意思啊。李郁欢想得明白,他自然明白杨帆不会占这女子的便宜,便问道:“先生刚刚是什么医术,为何如此古怪?”他先前把脉时候,分明没了脉搏,这个时候再次把脉时候,这女子的脉搏又奇迹般复苏了。
杨帆道:“这是很基本的心肺复苏,这呼吸和心脏跳动是一个人生命体征最基本的两样要素,刚刚我对着她嘴吹起,便是帮助她呼吸顺畅,用手按压她的心脏,便是帮助她心脏跳动。”
李郁欢眼神充满敬意,道:“先生真是博学多闻,学生佩服。跟着先生短短几日,便见识到了如此多的东西。古人诚不我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啊。”看见孙毅带着个妇人进来了,杨帆拍了拍李郁欢的肩,道:“行了,我们先出去,让这妇人给这位姑娘擦擦身子,换衣服。”
孙毅的嘴拦不住,乐呵道:“杨爵爷真是神通广大,亲亲嘴,摸摸胸,就可以把一个快死之人救活,这是在世华佗。”杨帆听着话里话外的酸劲儿,一脚踹在孙毅的屁股上,道:“别以为我没听出你小子变着话儿来挖苦老子。这郁欢能看得出来,你小子就喜欢往下三路想,是不是除了《三国演义》,还读了什么不该读的书?”
孙毅一惊,想着自己淘来的那本《金瓶梅》是不是被自己老爷子发现了一丝猫腻,特地叮嘱杨帆来探口风,便背一挺,道:“什么不该读的书?没有的事!爵爷您可别血口喷人。”
稍时,便听到舱内传出女子的哭啼声,杨帆几人赶紧下去,便看到女子穿着那件宽大的衣裳,缩在角落,眼神闪烁地看着进来的几个人。
杨帆问那妇人怎么回事。那妇人拿起木盆,道:“替这姑娘擦了身子,换了衣裳后。她便醒来了,醒来后就这样,老身也没法子。”
“你先下去吧,这里交给我们。”
“是是是,大人。那老身告退了。”妇人拿着木盆湿衣服,走出舱室。“别怕,告诉我,你是谁?来自哪里?”
一听杨帆开口,女子便崩溃了,泪流不止。李郁欢上前安慰道:“这位姑娘,请你冷静下来。这位是当朝凌河伯杨帆杨爵爷,有什么委屈,可以向他诉说。”
女子生得娇小,一双清亮的眸子,看着便让人爱怜。她赶紧跪下来,哭泣道:“谢杨爵爷救命之恩,谢杨爵爷救命之恩。”
杨帆赶紧上前扶起女子,问道:“姑娘先坐下来,我且问你,为何会孤身漂在海上?难不成是周围有船翻了?”女子提着衣袖,摇头道:“小女子本是松江府人士,姓俞名婉如。半月前在家门前的溪流盥洗,不了却被一群倭寇掠去。那些倭寇将小女子绑回海上贼船。趁着今日船内倭寇不备,小女子想着若是就留,定会被这些禽兽凌|辱,与其如此,倒不如死了算了,便一头扎进了海中。没想到能够被杨爵爷搭救,这是小女子的运气。”
女子说着,便有衣袖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杨帆点点头,道:“俞姑娘放心,再过几日,船队便会停靠在松江府,到时候你就可以回去了。”
“谢爵爷,谢爵爷。”俞婉如一听到可以回去,连连磕头感谢。杨帆安慰几声之后,便和孙毅、李郁欢退了出去。
“哼,这些倭寇真是可恨,要是让我们遇到了,非要打得他们摸不着南北为止。”孙毅拍着门框,忿忿道。东南沿海,时有寇患。朝廷也督师抵御了好几次,总是有倭寇登岸,也杀不干净。
然而倭寇并非都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