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明大黄袍 >

第256部分

汉明大黄袍-第256部分

小说: 汉明大黄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不走?瞅啥?”
  李郁欢回过神来,没有说话,跟了上去。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老父亲有这样的感觉。慈母早亡,一直以来,他都在李道溺爱和严苛之下成长起来,变得有些逆来顺受。毕竟,那时候的他,在李郁欢面前,光芒太盛。
  小贩扯开嗓子,完成了最后一声叫卖,不约而同地开始收摊回家。鸟归巢,人回家。李郁欢渐渐把那人的背影融入了车水马龙之中,发觉那道背影逐渐变得平凡,没有了一丝作为大理寺卿的威严。夕阳收敛起它最后的一丝怜悯,天空变得昏红。
  街头开始泛起星星点点,那是灯火。跳动的烛光,容易让人产生幻觉。(未完待续。)


第462章 父与子

  李道放慢了脚步,渐渐向身后的李郁欢靠近,眼睛依旧望着前方,“以前那人也喜欢走在前面。后来,当我走在前面的时候,我才发现,走在前面需要多大的勇气,你不仅得看前面的路,还得看你身后要保护的人,最重要的是你得给后面那个人一个自信稳重的背影,让他安心。”
  “想过后面的人是什么感受吗?你不仅得保护前面那人的后背,还得时刻装作很安心的样子给时不时回过头来看你的人一个微笑,让他感觉你很安心。”
  李道沉默了片刻,有些凝重地点了点头,终于侧过脸来看向李郁欢。李郁欢感觉到自己老爹的目光,不知说什么好,只能有些尴尬地道:“我随便说说的。”
  李道笑了,有些欣慰地笑了,道:“你和你母亲一样,总能在不经意间,迸发出一个奇思妙想,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能和我说说她吗?”李郁欢对于自己生母的印象,很模糊。
  “恩。”李道沉默片刻,道:“你母亲啊,是个心思缜密,倔强任性还带点蛮横的人,可偏偏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让人打心眼里服气。”
  “还有呢?”
  “还有的东西牵扯就多了。要是说起来,几天几夜都讲不清道不明,你要知道,一个人呐,就像一张大网,无论你从那一头开始抽丝剥茧,最终总能牵连到整张网,包括最中心的那部分。”
  “你怕了吗?”李郁欢低头看着轮廓已经模糊不清的青色石砖。
  李道身体一顿,缓声道:“怕?怕!当然怕。你知道得越多。意味着承受的就越多。一个人啊,你仅仅就一个人。不可能承受那么多的。”
  “我想去辽东。”
  李道最不愿意听到的话,还是听到了。他之所以会赶回京师。就是不想让自己的独子赴辽东。“不行,你还得活着。”李道搭着李郁欢的肩,“老李家就你这么根独苗,你可知道这次杨帆去辽东是多么危险吗?一旦出了差错,那就是送羊入虎口!”他忽然听到李郁欢说出这话,立马就勃然大怒。
  “为什么?”李郁欢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父亲,掷地有声地问道。
  “就凭你是老李家唯一的血脉,唯一的!”李道喝道。“安安稳稳地在京师为官难道不好吗?如今满朝之人都知道你是杨帆的学生,你的仕途会一帆风顺,又何必再去走一趟鬼门关呢?”
  “我想去看看。”李郁欢的步伐很沉,不管自己的老父此番如何劝诫,他都会请命前往辽东,这是他的想法。
  “可能我和你这些有些早了,但这是没办法改变的。可能为父说的这话不好听,但是命运就是如此。现在大明的战力,还真的无法与建奴相较。而我劝你别去辽东,就是不想你被卷入这场风浪。”
  “我还是要去。”
  “你!”李道一个耳光狠狠地抽在了李郁欢的脸上。
  李郁欢抬起头,他那双眼和李道对视着。两人都沉默了。李道的身体被气得一起一伏,气息有些急促。
  “都说养不教。父之过。看来这些都是我因得的报应。平日里,我就是对你们太过于溺爱了,敢忤逆为父的意思!不准去。就是不准去!”李道的手颤抖地指着李郁欢,眼中满是狠戾。眼角似乎有些泪。“如果你还当我是你父亲的话。”
  “父亲大人,孩儿这次真的要忤逆您的意思了。”李郁欢对老人拱手一礼。然后转身缓缓离去。本来说好了,还要回府吃饭,现在看来,是没有这个必要了。
  黄昏落下帷幕,便是黑夜。在黑幕之中,一位老人站在街头,迟迟不曾移动,如一座雕塑般,在微弱的灯火下,只能依稀看出个轮廓。
  终于,“雕塑”移动了。一步一步,如风中的残烛。那些尘封在他内心的伤疤,再一次血淋淋地被揭开,那些让他痛的回忆,一次又一次地经过脑海。每想一次,便如刀割。头,疼地厉害。
  或许真是老了,走到李府的一段路,李道花了整整一个时辰。李府的管家见老太爷回来了,便迎上来,赶紧上去搀扶,“老太爷怎么才回来,老爷人呢?”
  李道没说什么,眼睛一晃,回过神来,道:“都杵在那里干嘛,把菜热热,吃饭。”随行前来的李道二房从屋内出来,问道:“郁欢人呢?”
  端起碗筷的李道冷哼一声,将之摔在桌上,顿时满堂具惊,“吃完这顿饭,我们就回去。以后不要给我提那个逆子!”妇人摇了摇头,叹息一声,便坐了下来。
  秋日迫近,满朝都在商讨着到底要不要前去会盟。若是去,那便是承认了那伪朝政权,若是不去,万一建奴兵临城下,不知道辽地又要掀起什么腥风血雨。但是杨帆等几个准备捅马蜂窝的几人,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徐骥在国公府吃过晚宴之后,自然对于徐蓉说了杨帆要去辽地的事情,让她好好劝一劝杨帆,最好是换人,或者干脆别去。
  徐蓉听到有危险,自然是不想让杨帆前去。吃过饭后,坐在厢房内发呆,见杨帆走过来了,便道:“能别去吗?”
  “你放心。不向你父亲说的那样危险。你要相信你相公的本事,相信我,一定会在咱们孩子出来之前赶回来。”杨帆看着徐蓉,将那双手放在脸颊上,“你就好好呆在府中。若是闷了,就出去走走,记得一定要带上红玉,多带几个下人。”
  徐蓉点了点头,道:“你决定了,我也不再多说了。不过相公你要当心。如今不只是你我俩人了。”
  “行了,早点休息吧。你也不是一个人,注意多休息。今晚我就不陪你了,明日还要上朝,我在书房小憩一会儿就得走了,你早点睡。”杨帆走出卧房,在书房中看了看最近搜集过来的消息,包括湖广、陕地的局势。果然如同老道说的那般,最近的陕地很少有骚乱,起义大军进入了潜伏期。这是一个约定,但杨帆看来,更像是一个定时炸弹,不论辽东失利还是得手,一旦明军陷入泥淖,陕地的战事就会到达一个爆发点。(未完待续。)


第463章 拍马屁

  天微亮,夏日天亮的快,皇极殿内,便开始早朝。
  文臣武将分列两边,猩红的地毯从漆门一直延伸到龙椅下方的台阶处。这是新皇上任之后最大的格局,武将在宋明两朝,地位很低。在外领兵,也是文臣督师,可以说武将要比文官低一等。朱慈焕登基之后,文武同朝,品级对等。五军都督以及九门提督列在对等的位置上。
  杨帆身为上柱国,护国公,站在武将队伍的最前方。一干文臣武将的目光都聚焦在此处。因为今日,是新皇登基以来,杨帆第一次临朝参政。对于杨帆,满朝文臣对杨帆忌惮之中还带着些感激,毕竟若是没有杨帆,东林党把持朝政,也没有他们上位的份。今日要谈的事情,主要还是辽东会盟。
  税改一事,已经没有任何人出言反对了,因为他给大明的财政收入带来的好处,是用银子来说话的。
  “咳。”徐骥冷咳一声,有些失望地用余光瞟了眼最前边的杨帆。他自然是极为不希望见到杨帆上朝的。
  “圣上驾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朝臣跪伏下来。皇极殿一侧,小皇帝穿着龙袍,缓缓走上来。仅仅是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就要担负起一国之君的重任,若是没有杨帆几人辅佐,这个大明,还是得亡。
  “免礼平身。”朱慈焕在曹化淳的搀扶下,坐下来,环视了一周。将目光停留在最前面的杨帆身上。
  曹化淳正声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徐骥道:“臣。有事启奏。”杨帆眉头一挑,自己这老丈人看来还是不甘心。想让杨帆别去辽东吧。
  “徐侍郎有何事?”
  徐骥上前一步,道:“圣上,臣今日要将的,便是辽东会盟的事情。如今大明国力渐升,城下会盟,实属不妥。而且上柱国乃是先皇钦点辅国大臣,若是建奴对杨国公不善,该当如何?”
  朱启看了一眼杨帆的这个岳丈,看样子是不想自己的好女婿有什么不测。便问道:“那徐侍郎有什么好的建议?”
  “建议不敢。”徐骥一礼,道:“只是这会盟何须一国之柱前去。微臣认为若是要派人过去,只需鸿胪寺的使臣过去便可。建奴建立伪朝,与我大明分庭抗礼,其心可诛,若是派护国公前去,太显重视,于礼也不符。”
  “诸位怎么看?”朱慈焕年纪尚小,阅历不够。但某些征求建议的话,还是学得很到位的。
  礼部的几位也出言道,让一国之柱充当使臣,确实不妥。他们这次是揣测错了。徐骥是杨帆的老岳丈。这事情满朝都知道,一见到徐骥站出来,都以为是杨帆的意思。原先朱由检当朝。杨帆的位子也没有那么显赫。这说是国书,实则就是辽东的范文程想要敲掉杨帆。才弄出了鸿门宴来的。当时的满朝文臣,恨不得杨帆立马就滚去辽东。这样无论如何,都是拔掉眼中钉肉中刺的绝佳时机。那时候的杨帆,也确实不好拒绝。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初杨帆还是一个小小侯爵,并没有什么实职,现在虽说不参议朝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很多手笔,都还是出自这位上柱国之手。如今连他的岳父大人都站出来说话了,当然是要跟跟风,给这位上柱国点面子。
  朱慈焕看向杨帆,有些为难道:“杨国公如何认为?”
  杨帆心里一叹,还认为什么?咱们在十几天前就商量好了,这会儿,又让我来背锅,这忠臣,看来真的是不好当。杨帆心里苦不堪言,脸上还是一脸平静。他总不能将自己那些准备说出来吧。但他又不能露出很想去的意思,不然容易露出破绽。明明就是一鸿门宴,杨帆当然要露出那种被迫,迫不得已要前去的样子。
  “一切由圣上定夺。”
  此言如待字闺中的小姐看到如意郎君,还要故作矜持地来上一句,一切由家父定夺一般,在场包括年纪小的朱慈焕在内都对杨帆产生一丝鄙夷。若是皇帝可以定夺,还让你说话何用?
  也只有明白事情内情,活成人精的朱启,才明白杨帆的难言之隐,便道:“既然护国公无异议,那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毕竟这次会盟,伪朝约定范文程和护国公相会,就看看伪朝有何话要说。”
  “圣上,此事还是有失体统。”徐骥死咬住不放,道:“若是杨国公前去,传出去,旁人会以为我大明怕伪朝兵刃,有损国威啊。”文人讲话,动不动有伤国之根基,动不动有损国威,总是没事也要闹出点事来。朱慈焕皱着眉头,人家老徐说得也是天衣无缝,总不能直接一杆子打死,那今后朝堂还有何人敢出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