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明大黄袍 >

第223部分

汉明大黄袍-第223部分

小说: 汉明大黄袍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长江水,滚滚向东流。
  杨帆那柄重狙,枪头还沾染着孙大圣的血,再一次举了起来。送这里望过去,那条船,已经离岸数百米。张献忠也被拖入了船坞之中。
  子弹再次被推入了枪膛。
  噗!
  枪闷声一响,子弹射出。
  杨帆冷冷地再次换上子弹,再补上了一发,一连三发,然后将枪放入黑匣子之中,调转马头而回,呢喃道:“能活不能活,看你张献忠的造化了。”
  陈王廷等人,齐齐地站在江岸边,满地的尸首,流淌着血。杨帆的马,每踏一步,都会感觉地上有血渗出来。他看了一眼,道:“挖个坑,都埋了吧。”
  “杨爷,要割耳吗?”
  杨帆叹了一口气,勒马而回,“不必了。”战争总要死人,这句话,如果因为这句话,而宽恕参与战争的自己,则是显得那么苍白。杨帆不明白,自己站在江边时,面对那些老弱伤残,是如何狠下心,将手挥下去的。也许他们,仅仅就是想保护住张大胡子,那么自己下令射杀,屠戮,是否太过于残忍呢?
  夕阳渐渐落下,杨帆走在余辉之中,丝毫没有战胜的快感。有时候人就是一种感情复杂的动物,战争时狂热,肆无忌惮,然而当战争到了缓歇之时,那丝良知,却又让人同情、伤感于死亡阴霾带给人无尽的痛苦。
  这时候,任何的同情,都是虚伪的。杨帆回到军营时候。篝火刚刚点燃,大伙庆祝着这次大捷带来的喜悦。杨帆只是拿了些酒。坐在离军营很远的地方,喝着闷酒。军中能够喝酒的日子不多。然而这次肃清境内所有的匪寇,起义军,对于湖广军来说,确实可以歇息、放松一阵子了。
  “怎么了?杨院长,这都大捷了,你这脸色,怎么和吃了败仗似的?”
  杨帆看了一眼,是白天刚刚见到的王旗,那山羊须。让他又想起了江边的那个人。眼神稍稍有了一丝变动,“王旗将军。”
  “别,我可不是什么将军,你这么喊,可就折煞我了。不过就一个押解官罢了。”
  “今日我带着几百人,去追残军,一直追到了江边。”
  王旗捋着胡须,道:“然后呢?”
  “然后,就杀了很多人。”
  王旗明白了什么。问道:“当初大凌河之战,难道杨院长就没有带兵杀过野猪皮吗?”他将新酒递上,自己却滴酒不沾。
  “杀过。那种感觉不一样。他们是侵略,我们为了抵抗。选择了战争。但是这次,杀的是我们汉人,他们十年、二十年前。或许还是大明的良民,还在辛勤耕作。”
  “你也说了。那是十年、二十年前。如果他们现在肯投降,肯安心回去种地。那如果杨院长还下令把他们都杀了,确实有些过了,毕竟他们都是我大明的子民,虽然有些不听话。”
  杨帆续上新酒,道:“若是这样,我心里倒是能好过,他们为了护送一个大胡子渡江,宁可用自己做人墙堵住我们,所以我下令,射杀了所有人。”
  王旗双手放在胸前,沉默了良久,问道:“就这样?”
  “恩。”
  “那船上是什么人?”
  “叛军头目,一个大胡子,我重伤了他,但还是让他给跑了。”
  王旗点点头,道:“如果杨院长因为,今日因为您自己的原因,让这两千人丧生了,大可不必。我们吃的是天子的饭,这江山也是天子的江山,凡是叛乱的、起义的,那都是该杀,和辽东的野猪皮一样该杀,没有任何可以同情的理由。”
  杨帆沉默不语,继续喝着酒。这不是他要的答案,也不是他的答案,所以他没有评论的兴趣。
  “在北方啊……”王旗的声音变得低沉起来,“那边起来的很多人,杀良民攒军功的都有。太多太多了,人要发狠起来,连自己都不知道良心那天会被狗给吃了。你不是什么圣人,即便你是圣人,那你也没有资格要求别人向你看齐,所以,杨院长,收拾好你的心情。要么早早的隐退了,金陵有你的生意,还有你的书院。我那大侄子,还在书院学习呢。你可得去教教他们。要么,就包裹好您的善良,这世道上,只有你死了,烂了,才会有人来同情你,夸赞你的善良。如果还没有死,最好就是对自己狠一点,即使江边死的两千人,是良民,那又如何!”
  他凑近杨帆的耳朵,拍了拍他的肩,道:“我已经派人去割了耳朵回来了。上报朝廷的战功上,也将院长您的功绩提上去了,相信圣上会很高兴看到这一些东西的。”
  王旗那削尖的脸,盯着杨帆,道:“贼首窜天猴,也就是那个死在杨院长火器下的人,首级也割下来,很快就会送到京师,到时候,杨院长很快就能够加官进爵,重登朝堂了。”
  “为什么要帮我?”
  “帮您?这本来就是您的功劳,谈什么帮不帮的。”王旗嘴角动了动,有些蜡黄的脸如同橘皮一样。“天雄军,这次折损小半,卢督军回来,也心疼。不过再如何心疼,都比不上圣上某一天,不再信任督军大人时候来的心寒,朝廷,必须有人。杨院长这番功绩,明眼人都看得到,是为大明着想的人,卢督军这次回来,若是以后还能够相见,希望朝堂上有人攻讦卢督军时,您能够仗义执言。”
  杨帆明白王旗的意思。在大明整个官僚体系之中,一个能够上位,官制三品的大员,若是一生没有几次弹劾攻讦,那都不正常。孙承宗、来宗道一生,都收到过不计其数的攻讦、弹劾。论罢官率,估计大明官员的罢官率要占各朝之首了。有些人能够东山再起,而有些人,却永远的起不来了。
  杨帆站起来,看着星火渐渐隐去的军营,笑道:“这人呐,是个很皮实的东西,要活,什么都干得出来,但是,总有一天,会为自己丢掉的良心、节操来买账。所以,不管是王将军,还是卢将军,杨某人只说一句话,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哼哼。一定一定。”王旗一礼,看着远去的背影,呢喃道:“是个有趣的人。”(未完待续。。)


第401章 早春

  从湖广向东,杨帆没有带上陈王廷。在自己身边,陈王廷永远都是一个护卫的身份。他之前将七山十二水与朝廷的这根桥,交由陈王廷做,就是给他一个机会,若是有本事,能在湖广立足,那就放开手脚让他干。当然,陈王廷也没有辜负杨帆对他的期望,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的。
  朝廷的人,大抵不爱和那些山寨土匪打交道,自诩有身份,但对于陈王廷,又是另一种态度。一来是给杨帆的面子,尤其是这次大捷之后;二来是给卢象升面子,杨帆不可能始终呆在湖广,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是陈王廷可以。他就像是杨帆的一个话事人,在这里搭起这条防线。
  这次大捷,陈王廷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只要不犯错,后边的路杨帆自然会帮他铺平。而这些寨主、首领也乐得如此,拿着杨帆的钱,又有朝廷庇护,何乐而不为呢。
  杨帆四人出湖广时,卢象升还没回到荆州,而在夔州严守的秦良玉也是有些吃惊。当她听到几万的起义军,竟然被一朝歼灭了,也暗吃了一惊。没想到卢象升不在,这天雄军的威力是更加大了。她这几千白杆军,也无功而返。不过无功而返,总比城池失陷要好。
  刚从京师传来的圣旨,以及还在半路上的卢象升,都没有想到,杨帆就这么离开了。走得悄无声息,也只有陈王廷知道这个消息。
  这种交通靠走,信息靠喊的年代,几个人悄悄的走了。更加是神不知鬼不觉,谁也没想到。头号大功臣,就这么低调的离开了。
  等回过神来。已经怀着小激动的卢象升已经到了荆州,在满城找杨帆的时候,天雄军的诸将领来反应过来,杨帆不见了。卢象升还好,找不到大不了一封奏折送到京城,就了事了。
  可随后来的传旨太监,可愁得头发都要掉了。他出京时,朱由检明确说过,要将杨帆带到京城来。不能就圣旨一甩,自己拍屁股走人。也就是说,杨帆找不到了,这传旨太监也别想回京师了。
  杭州的早春,迎春已经悄然绽放。春寒,西湖边枯柳还未抽出新芽。杨帆和絮儿一道划船游湖。他们来余杭,已经有几日了。江南的水乡,对于刚刚经历了如此多崎岖坎坷的杨帆来说,确实是个放松神经的好去处。
  划船到了湖心。杨帆便不再划,而是躺下来,看着船尾的王絮儿,那笔轻拨湖水。
  “苏先生死了。”
  画笔一颤。落入了湖中。
  稍稍窜入之后,又浮了上来。
  “那年你还在京师,躺在病床上。就是那场大雪,苏先生就静悄悄的走了。那时候你身体弱。就没和你说。后来一直没有什么好的机会,也就没告诉你。”
  王絮儿抹了抹泪。没有说话。她那细手浸入了冰冷的湖水中,抓起了那只笔。虽然苏先生和她是师徒关系,但更多的时候,更像是自己的祖父一般和蔼。
  杨帆侧过身子,弯曲的手垫在头下边,并没有安慰王絮儿。生离死别,这是人生必定要经历的事情,别难过,只能是口头的敷衍,若是这样就真的不难过了,那这情感也太浅薄了一些。
  时间,只有时间,才能让这种思念和缅怀淡去。
  “夏伯会呆在金陵,你也呆在金陵吧。那里有咱们自己的庄园,老铺街被朝廷给占了,只有利民当,回去也是伤心地。”
  “那杨大哥你呢?”王絮儿没有看杨帆,而是低着头,小泣着。
  “我?还得回去一趟。等事情都办妥了,就立马回来。你留在金陵可好?”杨帆是不想王絮儿再去趟京师那趟浑水的。
  “我听杨大哥的,只是有一件事情,以后有什么事情,别再瞒着絮儿了,好吗?”
  杨帆直起身,握着浆,朝湖边划去,淡淡道:“我瞒着絮儿最大的秘密,都告诉你了。杨大哥答应你,以后让你永远都快快乐乐的。”
  在余杭小住了几日,那绵绵的细雨,烟雨江南,多半又让人生出许多的离愁别绪,古街老乡,这一次杨帆送走了罗一飞、王絮儿和夏末书,真的就剩下自己一个人了。本也是顺路,但杨帆还想在这里小住几日,就让三人先行回了金陵。
  余杭的桥、砖、巷,怎么走,都那么有诗情画意。一把伞,打街巷走过,两旁瓦砾上落下的水滴,打在水洼上,溅起的小水花,渲染开几圈涟漪。烟雨蒙蒙,杨帆坐在河道边的长廊上,听着说书先生那新编的曲子,又花了半钱银子,买了份报纸,细细地看起来。
  报上的消息,让杨帆不禁有些惊讶。似乎新税的推行,格外的顺利,顺利得连他都有些不相信。街上识字的不多,那些卖弄的才子,也没有那个雅兴,花这钱买份报纸看看。也就几个闲着没事的富家翁,遛鸟下棋的间隙,坐在回廊上,笑着让杨帆说些报纸上的事情给他们听听。
  当听到从今年起,农课税减半,商税、茶叶、矿税要加重的时候,吓得他连鸟笼都忘记拎回去,赶紧回家。准备明年改种水稻和土豆去了,这么大个消息,得亏问了个明白人,不然这钱,又得花出去了。
  开春很关键,一年之计在于春。
  什么打算计划,都得想好了。这样的事情,当然得想明白了。
  在这个早春,江南的富商们,似乎迎来了寒冬,加重的商税,让他们原本送给某些人,来得以垄断庇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