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朝阳-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色的架退炮,甚至管退炮不过只停留在想法的阶段。
如果说后世给予了唐浩然什么经验,那恐怕就是对新技术的重视,他相信新技术的使用可以弥补中国在各个方面与列强的差距,在工业生产上是如此,在军事上更是如此!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告诉唐浩然,谁抓住了技术变革的优势,谁就有可能赢得战争。
现在听说他们已经解决了速射炮的问题,唐浩然又岂会不高兴,所以这才会兴致勃勃的顶着风雪于半夜朝靶场上赶过来,随着距离靶场越来越近,远处已经可以隐约听到隆隆的炮声。
绚丽夺目的炮焰映亮了夜空,在那炮口喷吐的炮焰中,唐浩然与一行人来到了靶场,这靶场并不是专用的炮兵靶场,只是一座试验场,仅只能供火炮如步枪打靶一般于此用高膛压弹进行检验,正如同现在的那门轰鸣的野炮一般,尽管其不时的喷吐着炮焰,但远处高达十数米高的护墙处却没有炸开焰火——其发射的炮弹为实心弹,仅只是用于火炮的验收或者试验。
“415……”
人还未进入地堡,唐浩然一行人便听到从地堡中传出的有些激动的话语,进入地堡的瞬间,便看到几名技术人员正在那里激动的数着数。
已经连续射击415发炮弹,火炮制退复进器仍然没有发生漏液等困扰多月的问题,甚至就连同那炮管亦未发生断裂,这一切怎么不令豪内森感到骄傲,他甚至能够想象,这种火炮对全世界造成的冲击,恐怕冲击之大将不逊于当年的克虏伯钢炮。
“制退复进器正常?什么?没有炮弹了?”
就在激动之余,一个从炮位上打来的电话却让豪内森等人无不是一愣,尤其是豪内森更是激动的说道。
“快,立即想办法解决炮弹的问题,现在生产肯定不够了……”
正在为试验被打断而心恼不已的豪内森寻思片刻,又接着说道。
“陆军的仓库中不是有很多实心弹吗?与其让他们打靶,还不如在这里进行试验,先问陆军方面要过来,还有再把空弹壳收集起来,换上新的底火,装上新的发射药……”
其口中的实心弹实际上是缴获自清军的钢质实心弹,那是用于攻击城墙等物的“穿甲弹”,不过在东北军中其更多的是用于炮术训练。现在豪内森自然想到了陆军军需仓库中的炮弹,至少其弹头可以用于试验。
“我们现在去炮位上看看……”
转身想前往炮位的豪内森不过只是一转身,便看到了地堡入口处的唐浩然和,虽然对于大帅极为陌生,但他还是认出了眼前的大帅,毕竟在东北的许多场所都能看到这位大帅的画像。
“元帅阁下!”
如其它的欧洲人一般,豪内森同样将唐浩然称之为元帅,在他鞠躬施礼时,唐浩然已经走到了他的面前。
“豪内森先生,你要去炮位上吗?好的,我们一起过去!”
在这个间接射击刚刚诞生,野炮仍以直射为主,交战距离在4000米以内的时代,野战炮实际上就是大号的“步枪”,其作用就是使用榴霰弹直射轰击敌军,从而掩护已方进攻。即便是东北军炮兵战术亦不比列强强过多少,甚至就是在迫击炮的运用上,也是采用类似的战术——在“东北战役”期间新军的迫击炮多次使用“狂风”战术下,迫击炮必需能够在发现敌人的瞬间──无论对手是一群步兵还是一个炮阵地──以最高射速发射36发炮弹去“窒息”敌军。包括唐浩然在内的新军将领都相信这样猛烈而快速的射击,可以软化任何敌人的底抗意志,从而使接续蜂拥而来的步兵可以轻松占领阵地。而事实证明,由铸铁迫击炮炮弹组成的“暴雨”足以瓦解敌军的意志,尽管迫击炮部队无法作到发现的“瞬间”开火,但在东北战役期间,当迫击炮以最大射速轰鸣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清军的崩溃——一支支清军正是被迫击炮弹炸垮。
在迫击炮的运用是如此,而在野战炮的运用上,同样也是如此,如同当时其它欧洲列强一般,新军将普法战争的教训深深植入心中,在日常的教范中,东北军教导各阶层官佐尽可能地集中手中的火炮,同时利用最新式的有线电话科技将每一个炮兵连连结在一起,炮兵团指挥官可以通过电话控制手下的6个炮兵连的火力,尽管在“东北战役”期间,野战炮兵表现的并不出色,但在新军改编东北军后,炮兵指挥官已经能够集中60门左右的火炮集中使用。
最精彩的新军火力协调出现在分布在不同地带中的数个炮连,在采用电话联络沟通的情况下,对同一个目标偕同射击;而两三个部署在不同阵地中的新军炮连,对一个清军目标进行交叉火网射击更是常事。当使用榴散弹时,从多个不同角度行程的交叉火网,可以有效降低多种掩蔽物的功效,甚至曾于一次持续十分钟的轰击中,迫使数千名清军投降。
尽管对于外界而言整个东北战役期间,新军炮兵表现极为出色,但实际上作为新军的最高主官,唐浩然又岂不知,所谓的出色完全是依赖迫击炮的数量以及射速,加之新型炸药的威力,如此多方面的优势叠加之后,自然不是清军所能对抗的,而未来东北军的敌人却是俄国人,射程仅只有3000米的迫击炮已远不能满足军队的需求,新型的速射炮无疑将是未来战争的胜利保障。
“元帅阁下,根据目前的测试,NO。24号速射炮可以每分钟15发左右的射速,向7000米外倾倒炮弹,其射速,几乎不逊于82毫米迫击炮,而其威力却远大于其……”
在豪内森用骄傲的口吻向唐浩然的介绍着那门野战炮时,借着电灯的光亮,唐浩然却被眼前的这门火炮惊呆了,他打量着这门在外形上与架退炮并没有太多区别的火炮,他总觉得有些“熟悉”,这是……75小姐炮?
没错,眼前的这门炮与75小姐炮实在是太过相似,至少在它的外形上,相似的炮轮,相似的炮架,甚至就连炮栓亦是75小姐的那种旋转式炮栓,难道这就是自己的“七五小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唐浩然,这时才想起那个与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七五小姐”速射炮,其技术原形正是从德国引进的,难道就是从豪内森这里购得的?
或者说“七五小姐”的实际发明人是德国人?但是现在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是,“七五小姐”成为了中国的“七五小姐”!这才是最重要的!
(谢谢毗沙门天99、blackman1977、天下纵横有我等大大的!弱弱的求一下订阅和!)
第51章统筹(求月票)
中国的“七五小姐”!
在后世会不会有人这么形容这门火炮?人们会不会用同样或是赞叹,或是可惜的口吻谈论它,讲述它的故事?
现在唐浩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实际上也根本不需要考虑这些,他只是兴致勃勃的打量着这门管退野战炮,甚至还如普通炮手一般借且机械表尺瞄准着前方,其目标显然是公里外吸收实心弹头的靶坡。
厚达数十米的土坝可以吸收包括实心炮弹在内的弹丸,这是靶场局限性造成的,毕竟这并不是真正的火炮试验靶场,事实上即便是现在东三省火炮试验靶场也不过只是拉了一片空旷的土地进行试射罢了,至于这里,能于奉天城外分出这片纵深达公里的靶场已经着实不易了。
“这门炮可以进行间接瞄准吗?”
突然唐浩然抬起头来,看着豪内森反问道,在另一个时空中,声名赫赫的“七五小姐”之所以会在一战中沉寂,除去其威力有限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无法提供曲射火力,更无法压制德国的榴弹炮——战壕的应用,更是给以榴霰弹为主的“七五小姐”最致命的一击。
“大帅,现在还没有研制曲射瞄准表尺,而考虑到其只有18度的射角,用平射表尺即可满足使用,除非加大射角,而加大射角后,射击五至六公里外的目标时,精度的散失又会令其得不偿失……”
不等豪内森把话说完,唐浩然便摇头说道。
“东北战役时,我们使用战壕的经验已经表明榴霰弹根本无法对战壕内的敌人造成威胁,以高爆炸药为装药的榴弹才是未来的主流,因此,新型野战炮应该以发射榴弹为主,其射角应该在45度左右,至于精度问题,可以考虑加大弹道学的研究来改善,海军能打几公里外的目标,为什么到了陆军就不能了呢?”
唐浩然的这声反问实际上就是这个时代问题的最关键,在这个时代的海军把交战距离加大到5至6公里的时候,陆军火炮的交战距离仍然停留在拿破仑时代,甚至就连历史上正版“七五小姐”的使用国法国人,其以使用“七五小姐”最经典的战术就是把火炮推至1000米外,像雨点一般往敌军的防线倾倒炮弹,这种“拼刺刀”的方式,实际上是建立在“炮兵决斗”的理论上——通过炮兵间的决斗,决定一场战争的胜利。
或许对于其它人来说,这种战术是有效的,甚至借助迫击炮的射速,东北军可以如雨点的在千米内向敌军倾倒炮弹,但对于唐浩然来说,他更渴望的是东北军炮兵真正成为一支“大炮兵”,技术上的领先,只是一时的,如迫击炮,因其技术过于简单随时都有可能为敌军所仿制。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战术上的领先,只有通过战术的领先,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才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赢得战争的胜利。
而战术上的创新又是由观念所决定的,正如同现在唐浩然所坚持的野炮榴弹化,至少历史证明这是正确的前进方向——一战后,廉价且威力更大的榴弹完全取代的价格昂贵的榴霰弹,甚至将其排挤到可有可无的位置。
“陆军应该向海军学习,学习海军不断加大交战距离的作法,如果我们能够把交战距离加大到5至6公里,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几公里外,甚至十几公里外,用雨点般的炮弹把敌军打垮,到时候步兵只需要扫荡战场就行了!”
“间接射击”正是大炮兵战术的基础,如雨点般的足以摧毁大多数敌军的意志,尤其是在这个战壕体系并不成熟的时代。就在唐浩然信誓旦旦的表明着这一战术的未来时,豪内森却谨慎的反问道。
“元帅先生,请问,我们又怎么看到五、六公里外的目标呢?怎么校正我们的射击是否准确呢?”
豪内森的反问让唐浩然一愣,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忽视了什么!
首先需要发现目标,随后才能瞄准,而瞄准之后还需要进行火力校正。在大海上海军可以借助高达数十米的桅杆作为高点,去发现远在数十公里外的目标,并借此对火力加以校正,使炮弹越打越准,但在陆地上,复杂的地表障碍物会遮挡视线,使得即便是使用望远镜也只能精确的辩别出两三公里左右的目标,而为了保证射击精度,其往往会把射击范围压缩至一公里,其使用与其说是大炮,倒不如说是“步枪”。甚至就是其战术也说明了问题——火炮的作用在于持续性地对敌军阵线洒下大量榴散弹,可以有效干扰敌军的行进;而如果能够杀伤敌军军官,那效果自然更佳。甚至因此发展出了的“炮兵决斗论”,即通过炮兵间的互相攻击,决定战争的胜利。究其原因,不是陆军炮兵不愿意进步,而是技术限制了陆军炮兵的进步。
难道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吗?
就在这时唐浩然想到讲武堂于汉城进行操练时,升起的炮兵观测气球,那气球是氢气球,那气球是刚刚从德国引进的气球,其